核心提示:你知道,地球上每天會有2.2萬人因癌症去世。但你可能不知道,如果早診早篩,他們中的絕大多數有可能痊癒。你知道,全球有50%的上消化道癌發生在中國,超過85%的患者在確診時,已是中晚期。
你知道,地球上每天會有2.2萬人因癌症去世。
但你可能不知道,
如果早診早篩,他們中的絕大多數有可能痊癒。
你知道,全球有50%的上消化道癌發生在中國,
超過85%的患者在確診時,已是中晚期。
但你可能不知道,
上消化道癌早期生存率高達90%,晚期則不到10%!
癌症治療,就是與時間賽跑,跑贏了,就贏得一條生命!但,要怎麼贏?
「在中國,每年有1.3億患者需進行消化道內鏡檢查,然而我國內鏡醫生人數不超過5萬人,內鏡醫生缺少、精查耗時長等客觀原因的存在,需要我們尋找更高效準確的早診方法,並將其推廣應用至各地各級的醫療結構,是目前改善上消化道腫瘤發病與預後的關鍵。」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徐瑞華院長說道。
53歲的張一(化名)被發現患有早期胃癌,由於生在位置偏僻,加上特異性並不明顯,在做胃鏡的過程中,差一點就被醫生忽視導致漏診,幸運的是一名「AI」醫生卻在屏幕上立刻診斷出來,提醒醫生注意。
而這名「AI」醫生正是由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上消化道腫瘤人工智慧診療決策系統,可在內鏡醫生做檢查時或檢查後,輔助醫生診斷食管癌、胃癌,準確率達到98.5%,相當於一名高年資的內鏡科主任醫師水平,39健康網了解到,該系統也是首個由醫院自主研發並具有完整智慧財產權的AI產品。
AI醫生即時診斷,判斷患者患癌機率大小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內鏡科主任徐國良教授介紹,通過這套AI系統,內鏡醫生在做食管和胃內鏡檢查時,以每秒拍攝20多張食管、胃部照片的頻率,上傳至系統雲平臺,1秒後,系統將給出即時反饋,判斷患者患食管癌或胃癌的概率,並根據內鏡的運行軌跡,更新不同區域和角度概率係數,「AI醫生還將在可疑的惡性腫瘤區域劃出藍色邊框,幫助醫生進行鑑別。」
一旦提示為惡性腫瘤後,病人可通過活檢等手段,進行確診,下一步治療。
「目前,這名『AI』醫生的識別準確率高達98.5%,相當於一名高年資的內鏡科主任醫師的水平。」徐國良深有體會,「以前我們做內鏡檢查,必須全神貫注,小心翼翼,就怕一個不留神把早期腫瘤漏掉,現在有了這名『AI』醫生的幫助,內鏡科醫生省事非常多。」
我國上消化道腫瘤早診率不到10%,內鏡醫科存在供不應求
數據顯示,我國上消化道癌早診率低於10%!一方面與我國普通居民對早期篩查、定期體檢等科學防癌意識的不足外,更大的問題在於,內鏡醫生少,精查耗時長、優質醫療資源集中在大城市和經濟較發達地區,導致診治水平出現差異。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內鏡科主任徐國良介紹,即使是高水平的內鏡醫生,做一次胃鏡檢查也需要半個小時,現在我國的內鏡科醫生不足5萬人,相比於鄰近的日本和韓國,我們缺口高達60%-70%。最擔心的一點是,基層醫院的內鏡醫生水平參差不齊,對於早期上消化道腫瘤內鏡檢查,漏診的情況時有發生,這些因素都對腫瘤的早期診斷與治療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AI學習60萬份圖像,診斷準確率超98%
如何緩解客觀存在的問題?提高內鏡診斷的準確性?從今年開始,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信息科、內鏡科及內科等部門通力合作,自主研發出了這套上消化道腫瘤智能檢測模型和應用系統。
徐國良介紹,將5萬多份完整上消化道腫瘤病例數據及圖片進行整理,標記惡性病灶。通過對這些精確標記數據,以及包括中心在內的4家醫院的2萬多個病例、近60萬份圖像的學習,建立起了上消化道腫瘤診療相關多場景、多模態的人工智慧診療模型和應用系統。
徐瑞華說,根據應用系統在試用初期的數據分析顯示,在臨床試用中惡性腫瘤識別準確率已達到98.5%。同時,AI診斷即時快速,將至少為內鏡醫生檢查縮短一半的時間,相當於醫院的內鏡醫生增加了一倍還要多。
「在臨床試用中已顯示良好成效讓我們更加充滿信心,下一步,還將進一步整合15家專科聯盟醫院的研究資源和數據信息,加快這一AI項目的完善和應用。」徐瑞華表示,爭取圖像量達到300萬到1000萬張,到時這個AI系統肯定是全世界最大、最完備,也是功能最強大的。
徐國良表示,系統成熟後,可以向基層醫療機構進行推廣,使的基層醫療內鏡水平與大醫院均質化,不但能增強基層醫療機構的醫療技術,還將整體提高我國疾病診療水平。(通訊員:餘廣彪、歐曉芳、楊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