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馬上就要端午節了,每到端午節的時候,除了吃粽子、划龍舟之外,在農村還有很多有趣的風俗。而每到端午的時候,農村人們總會將其和「無毒」聯繫到一起,還有著「端午至,五毒出」的說法,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呢?咱們來看看!
「端午至,五毒出」
這句話是說到了端午的時候,天氣已經非常熱了,尤其是北方地區,天氣炎熱,氣候又比較乾燥,蛇蟲蟻獸的活動比較頻繁,容易傷人,所以端午在北方不少地區也被稱為「毒日」、「惡日」,人們為了希望身體健康、平平安安的,就形成了「躲五毒」或者「避五毒」的習俗。
不過說起「五毒」,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一般定義上將蜈蚣、毒蛇、蠍子、壁虎和蟾蜍這五種動物稱為「五毒」。但是按照現在來看,真正有毒的壁虎數量較少並不常見屬於「五毒」之一,而蜘蛛大多數都有毒,但卻不屬其中,這是為何?
其實,關於蜘蛛為何不屬於「五毒」,有兩種原因:
1、由於壁虎的外貌比較醜陋,所以在以前的時候經常被人們當做毒物來處理。而且由於壁虎有斷尾求生的特性,人們認為壁虎會鑽進人的耳朵之中,將尾巴留在人耳之中造成人們變聾。但是實際上這只是誤解,壁虎並不會這麼做。
2、「五毒」雖然被稱為是毒物,
但是在以前的時候,也都會被當做藥物來使用(這個條件至今也是判斷五毒之屬的一個前提),也就是可以入藥的有毒生物。但是蜘蛛雖然有毒,但是一般情況下沒有人會用蜘蛛入藥,所以即便是在現在,也很難將蜘蛛代替壁虎歸屬在「五毒」之內。
不過雖然在醫學上或者是科學上蜘蛛無法歸於「五毒」,但是在很多武俠小說之中,由於蜘蛛的毒性巨大,所以經常被歸於五毒之一,代替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