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潘承勇,網名簡齋。中學語文高級教師,中國語文教育教學研究會(中語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上海詩詞學會會員。愛好古典文學,敬重傳統文化,退休後專修古詩詞創作,偶有詩文散見於各級平面刊物和公眾號上。
從毛澤東的兩首詩說起
一一兼議古詩詞創作中的四美
對於我們這些五六十年代出生的老人來說,對古詩詞,最熟悉的莫過於毛澤東詩詞了,尤其是毛澤東的《七律/長徵》和《沁園春/雪》,幾乎人人會背,推崇不已。
「紅軍不怕遠徵難,萬水千山只等閒。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裡雪,三軍過後盡開顏。」《長徵》寫於1935年1O月,經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採訪實錄《紅星照耀中國》,後更名《西行漫記》於1938年梓行於世,人們才得知中共領袖毛澤東還是一位詩人。
再看「北國風光,千裡冰封,萬裡雪飄。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 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採;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則寫於1936年。1945年主席赴重慶談判,應南社領袖柳亞子先生「索句「,手書回贈,才公開發表。引起社會巨大反響。國共雙方,如陳布雷、胡適、陳毅、董必武等都撰詩發文。累計和詩達50多首,論文10多篇。
解放後,1957年《詩刋》刊發包括這二首在內的毛澤東詩詞,《人民曰報》等媒體相繼轉發,很快在社會上掀起一陣學習、研究毛澤東詩詞的熱潮。
毋庸置疑,毛澤東詩詞的超常傳播和影響,是同毛澤東特殊的領袖身份分不開。但同時也應看到,毛詩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符合古詩詞創作應具有的」四美」。其雄渾的氣勢、濃鬱的韻味讓讀者產生共鳴而誦之、學之,甚至和之。直到今天,仍有不少人在模仿著《長徵》《沁園春/雪》等寫詩作詞。
那麼,古詩詞創作中應具有哪四美呢?
01
意境美
意境美是古詩詞所追求的最高的藝術標準,是決定一首詩詞好壞的關鍵。
何謂意境?
劉禹錫說"境生象外";司空圖說「思與境偕」;劉勰說「神與物遊」。即,作者的主觀情感與客觀物境的交融契合為意境。
一般來說,詩像不像詩,有沒有詩味,主要看意象; 而詩美不美,有沒有意蘊,主要看意境。因此,詩詞中,意象是一首詩創作的起點,而意境則是這首詩創作的終極目的。
第一流的詩詞應是「意和境融為一體」的。如李白、李煜的作品。
先讀李白《玉階怨》:「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詩人用階、露、夜、襪、簾和秋月等意象組成群體,全詩不著一「怨」字,卻讓讀者時時、處處體會出宮女深深的怨情。真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
再讀李煜《虞美人》「春華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李後主此處為我們建構了春花秋月、小樓東風、雕欄玉砌和一江春水等組成意象群,抒發了亡國之君悲恨哀愁的內心世界。相傳,李後主生日那晚,在寓捨命歌女奏唱此曲,宋太宗聽聞大怒,賜藥毒死。所以《虞美人》可說是李煜的絕命詞。
讓我們再來看看毛澤東的這二首詩。《長徵》中用五嶺細浪、烏蒙泥丸、金沙水、雲崖、大渡橋、鐵索以及岷山雪等,既寫出長徵途中艱險,又抒發紅軍戰士情懷。體現了一種革命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有機結合。巜沁園春/雪》上片景象: 北國冰雪、長城大河、山、原之實景和晴日紅裝素裹之想像虛景; 下片一氣連舉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五位帝王來襯託今朝風流人物。全詞囊括幾萬裡,縱貫數千年,氣象磅礴宏大,風格雄健豪邁,藝術性與思想性達到完美統一。
02
語言美
近來網上正流傳一首所謂「老黃黃體」詩,有一位四川「農民」以《玉樓春》詞牌斬獲「巴山杯」全國詩詞大賽一等獎。
詩云:「打從土地承包後,好像勁頭難使夠。只因吃了定心丸,田長黃金人長肉。 家家別墅排成溜,豐產不愁憑網售。小康已是老黃黃(蘇北方言,意老黃曆),還得加油擼起袖。」
於是,網上一片老黃黃詩,什麼一個老會計的話,一位駐村幹部的話,還有一頭豬的自白、一位足球迷的話……調侃打趣好不熱鬧,老黃黃體詩成了網紅詩。
可是,這種快板腔、順口溜的東西能算格律詩嗎?竟然還榮獲一等獎? 這正如,人們坐客廳正欣賞交響樂時,突然傳來一段數來寶; 在劇院觀賞芭蕾舞時,突然上來一位二人轉表演。豈不倒人胃口?我曾在一詩詞群上置疑: 此類老黃黃體詩竟獲大獎,雖見出名家評委之識見,但不知終將把本應典雅的格律詩創作引向何方?
古詩詞語言應屬古漢語範疇,應基本體現古漢語的優美典雅含蓄的風格,符合中國人傳統的審美情趣。
中華詩詞學會顧問,原上海詩詞學會副會長楊逸明先生曾有「三語」一說:對於眼前的雨後之景,「綠葉紅花」,乃人人能道之語; 「綠嫩紅鮮」,非常人能道之語; 而李清照說,應是「綠肥紅瘦」,便是詩家語了。古詩詞應對語言有所錘鍊,儘量運用詩家語。
當然,現代人創作古詩詞也應注意接地氣,注意吸收、運用民間新鮮的語彙。但是,《詩繹》主編,復旦大學胡中行教授
同時也指出,古詩詞用新詞新語應該有個度,若整首詩全部俗語流言,就太無味了,那你還不如索性去寫新詩了。而像上面這首「老黃黃」詩,通體流俗直白,卻以「玉樓春」如此典雅的詞牌冠名,委實太令人可笑了。應如胡教授所言,此屬上錯臺走錯門了。
03
技藝美
前述,第一流的詩句需要「意與境的有機結合」。那麼,如何「有機結合」呢?這就涉及到技藝手法了。但詩詞創作的技藝手法幾十種。有敘事、描寫等表達方式,有比喻、誇張等修辭手法,有直抒胸臆、卒章顯志等表達技巧,也有渲染、用典、動靜、虛實等表現手法。不可能一一詳述,僅就最常用的幾種介紹:
(一)比興。這是《詩經》就有的最傳統的手法,所謂詩經六義,風雅頌賦比興。主席曾說:「詩要用形象思維,不能如散文那樣直說,所以比興兩法是不能不用的。」
宋人朱熹曾解釋,「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不僅限於比喻,還包括比擬、象徵等;「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
比、興二者又常結合使用。如《詩經/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以伐柯需斧來比娶妻要媒,比中兼有起興。又《孔雀東南飛》「孔雀東南飛,五裡一徘徊。」以孔雀徘徊起興作比劉蘭芝和焦仲卿的愛情,就顯得很有詩意。
(二)用典。劉勰在巜文心雕龍》中以「據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來解釋典故。可見,詩歌中典故,可分為事典和語典。事典包括神話故事、歷史故事、傳說掌故等,語典指襲用或化用前人詩文話語。
典故的運用,可使詩詞收到語言精煉,內容充實,意味深長的效果。如柳亞子《感事呈毛主席》「開天闢地君真健,說項依劉我大難。奪席談經非五鹿,無車彈鋏怨馮諼。頭顱早悔平生賤,肝膽寧可一寸丹。安得南徵馳捷報,分湖便是子陵灘。」一氣連用開天闢地、說項依劉、奪席談經、無車彈鋏以及子陵灘等典故,含蓄委婉地表達出他此時複雜心境。
(三)聯想與想像。既由此及彼地聯想,又根據已知形象再創造新形象的手法,這是詩歌創作的雙翼。如《長徵》,毛澤東率紅軍勝利走完徵程,回顧千迴百折的戰鬥歷程自然是聯想。《沁園春/雪》先寫北國嚴冬之實景,再寫待到天晴日出,紅日映照白雪皚皚,則為想像。
總之,創作古詩詞應注意技藝的運用,讓外界之景與心中情思有機融合。
04
音韻美
優秀的古詩詞,讀起來抑揚頓挫,聽起來韻味無窮,其原因就在於它們具備音樂之特質。
構成音韻的方法有很多,押韻、平仄、節奏、對仗和迴環反覆等等,此處講二點,押韻與平仄。
(一)押韻。韻,大致相當於現代漢語的韻母;押韻,就是把同韻部的幾個字放到規定的同一位置上。
這種同韻部的字在同一位置上的重複,就構成聲音的迴環之美。例杜牧《過華清宮》「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子來。」堆、開、來三句句末三字同押平水韻中的「十灰」韻。柳亞子的《感事呈毛主席》四句句末四字難、諼、丹和灘,都屬"十四寒"韻。
押韻是構成詩的最主要因素,沒有韻就沒有詩。
格律詩要求較嚴格,有四條:1,句末字押韻;2,逢雙句押韻;3,一韻到底;4,一般押平聲韻(詞除外)。
(二)平仄。平仄是格律詩成敗之關鍵。許多人寫不好格律詩,就是因為不懂平仄。
格律詩聲律的規則就是通過平聲和仄聲的交替使用而使詩句產生音樂節奏的美感。
其有四大原則:
1、句內逢雙交替相間。如「紅軍不怕遠徵難」,軍(平)怕(仄)徵(平),讀起來就有韻律。
2、聯內平仄相對。上下句為一聯,前為出句,後為對句。上下二句的平仄應相反。如「紅」句(出句)同「萬水千山只等閒」句(對句),軍水,怕山,徵等三組平仄相反。
3、聯間平仄相粘。首聯對句「萬」句同下聯出句「五嶺逶迤騰細浪」水嶺,山迤,等細平仄相同。
4、白腳(不須押韻句的末字)分明,應仄聲字。
下面看一首在網上流傳的據說是名人大家的五言律詩:「名勝多欺客,此山親遊人。奇峰幻八景,飛瀑裁九雲。石疊千卷書,溪流萬斛金。雁蕩如仙境,一見傾我心。」如單看它的意境、語言、技藝等都還不錯,但以詩,尤以格律詩標準衡量,則為不合格了。詩中「人、雲」兩字出韻,且七八處失對、失粘和踩腳。
總之,既寫詩,便一定要押韻。既稱格律詩,便一定要按平仄聲律之要求來創作。
END
主編:範立峰
製作:張雪梅 勵雨婷
校對:卞祖君
組稿:賀正芳
投稿須知:
1、詩:平水韻,詞:詞林正韻,新韻需註明。格律請自檢。
2、一次投稿20首左右,原創,請勿一稿多投。30天內未刊發,可另投他處。
3、除稿件外另附作者簡介以及本人照片1—3張。
4、來稿一律用word文檔,5號宋體,靠左排列,用簡體字。
5、郵箱:238470790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