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郭沫若因何翻譯魯迅的這首詩?與毛澤東的指示有關

2020-12-04 京報網

人們看了這個題目,或許會有些疑惑。不對吧?郭沫若、魯迅都是同一種語言寫作的高手,何用翻譯?也許,是翻譯成另一種語言吧?這兩位又都是通數國語言的翻譯家。不,不僅是翻譯成另一種語言,的的確確是同一種語言——漢語的翻譯。而且,這次翻譯還與另一位詩人、政治家的毛澤東的指示相關。

資料圖新華社記者 鄔惠我 攝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毛澤東先後會見了阿爾及利亞、肯亞及羅馬尼亞、日本等國的代表團。在與這些代表團會見時,毛澤東依舊錶現出他浪漫的詩人氣質。例如,他在會見一個日本代表團時,就親筆書寫了魯迅的一首詩,作為贈禮。這就引出了郭沫若翻譯魯迅詩作的一段後話。

1961年10月7日,毛澤東會見了以黑田壽男為首的日中友協代表團。他在這次會見中對日本友人說:儘管鬥爭是曲折的,但是日本人民的前途是光明的。中國革命經過無數次的曲折,勝利、失敗、再勝利、再失敗,最後的勝利屬於人民。日本人民是有希望的。循著這條思路毛澤東起身,親筆書寫了魯迅當年贈日本友人的一首詩作《無題》:

萬家墨面沒蒿萊,敢有歌吟動地哀。

心事浩茫連廣宇,於無聲處聽驚雷。

詩作錄畢,毛澤東還說:「這一首詩,是魯迅在中國黎明前最黑暗的年代裡寫的。」這首詩,辭彙驅遣、意象選擇以及內涵的表達,都較為繁複,理解起來有相當難度,何況又是贈送給有語言隔膜的外國人。

毛澤東估計到了這一點,便對日本友人說:這首詩不大好懂,不妨找郭沫若翻譯一下。郭沫若與日本,有極深的淵源。年輕時到日本求學,他後來自稱這是其一生中「最勤勉的一段時期」;1928年,又再赴日本,開始了流亡十年的日本生涯。這些年間,郭沫若用中文或日語,完成了自己極為重要的著作《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研究》《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等,是他成為中國現代學術界有名學者的奠基著述。

由此閱歷及語言學養看,郭沫若幾乎是向日本友人介紹魯迅的不二人選。此外,郭沫若與魯迅同一時代,文字之間,頗多交集。雖然一些觀念有所不同,可彼此了解相通,不成問題。

當天晚上,郭沫若也出席歡宴日中友好代表團一行。毛澤東讓他翻譯這首魯迅詩的話,他當然知道。很快,他就將這首詩以日文翻譯了一遍。在翻譯魯迅詩之前,郭沫若當然進行了一番研究。因此,他對魯迅寫贈這首詩的情形和蘊意,有了這樣的理解:魯迅這首詩,是在他去世前不久,寫贈給一位日本的社會評論家新居格的。新居訪問中國,在上海拜訪了魯迅,魯迅寫了這首詩贈他。贈詩的用意是這樣:當時中國在三座大山的壓迫之下,民不聊生,在苦難中正醞釀著解放運動;希望來訪的客人不要以為「無聲的中國」真正沒有聲音。

那麼,時代變了,毛澤東今天將此詩寫給日本人,又是什麼意義呢?郭沫若也做了分析:主席寫贈這首詩的用意,和魯迅當年的用意大有不同。雖然同是一首詩,同是送給日本朋友的,而不同的用意卻顯示了二十幾年來的天變地異。

主席的用意是:日本人民在美帝國主義和日本壟斷資本主義勾結的情形下受著苦難,舉行了轟轟烈烈地反對「日美安全條約」全國性的統一行動。即使運動有時在低潮期,但要求獨立自由、和平、民主的日本人民是在醞釀著更驚人的霹靂。結合毛澤東先前對日本人說的話看,郭沫若的這番分析是符合當時情形的。

毛澤東將魯迅詩作寫贈日本人的消息發布後,學者們也忙碌起來。魯迅《新青年》時期的戰友,著名學者、書法家沈尹默,寫出一篇領會文章《也談毛主席書贈日本朋友的魯迅詩》。文中對其中的詩句,作了探究:「魯迅是精熟古典文學的,他所用的『動地哀』三字,是出自李商隱《瑤池》詩『黃竹歌聲動地哀』,所以他這裡也襲用了『歌吟』二字,是說人民的哀吟,而不是詩人的歌詠。」

沈尹默的文章,發表在1961年11月1日《人民日報》。郭沫若見後,也有了一些感想。他也立即為文,應和沈尹默的文章:「最近在11月1日的《人民日報》第六版上讀到沈尹默的《也談毛主席書贈日本朋友的魯迅詩》。我很高興,尹默的見解和我完全是一致的。如果再要加一點注釋上的補充,那就是『於無聲處聽驚雷』句。據我看來,這一句是從莊子的『淵默而雷聲』(《在宥篇》)和『聽乎無聲』(《天地篇》)等語蛻變出來的。誠如尹默所說『魯迅是精熟古典文學的』,而且他對於莊子很熟。但在這裡卻起了質的變化,即是由莊子的形上學的觀點變成了魯迅的辯證唯物論的觀點。這真可以說是化腐朽而為神奇了。」

有了這進一步的理解,郭沫若用日語譯完魯迅詩歌之後,大約覺得毛澤東所說,或者還有幫助文字疏通、讓日本人便於理解的意思。於是,他便又將魯迅這首詩,以白話漢語翻譯了一遍:

到處的田園都荒蕪了,普天下的人都面黃肌瘦。應該呼天撞地、號啕痛哭,但是,誰個敢咳一聲?失望的情緒到了極點,怨氣充滿了整個宇宙。誰說這真是萬籟無聲呢?聽!有雷霆的聲音怒吼!

郭沫若是一位詩興極濃的詩人。光讓他闡釋、翻譯魯迅詩,當然不能盡興;再加上此次率團訪問的黑田壽男,是日本岡山第六高等學校畢業,郭沫若也正是這所學校畢業。同學相見,機緣難得,豈能無詩?郭沫若即以魯迅此詩的韻,相和一首:「迢迢一水望蓬萊,聾者無聞劇可哀。修竹滿園春筍動,掃除迷霧喚風雷。」此詩後來以《題贈日中友好代表團》名,收入郭沫若《東風集》。詩前添有小序。在錄出魯迅原詩後,記述和詩原委:「毛主席親筆書此以贈日中友好代表團,並命為譯出。譯成,和韻一首。」

如前所記,郭沫若不僅將詩翻譯成日文,且譯成漢語白話。兩度翻譯加一首和韻詩,在魯迅和郭沫若兩位文豪之間,算得上是又一段可嘆可賞的文墨佳話吧!

(原標題:郭沫若翻譯魯迅詩)

來源: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u019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

相關焦點

  • 魯迅這首詩詩題即肅殺至極,前7句更蒼涼無比,最後一句亮色突顯
    提到魯迅,總是想到他的雜文。其實,魯迅的詩不輸於其雜文,只是他很少寫。但只要寫,就是精品。跟魯迅不太和諧的郭沫若對此有過評價,他說,魯迅先生無意於詩歌創作,偶有所得必臻於絕唱。郭沫若斯言確實精當。今天跟大家一起來欣賞魯迅的絕筆詩《亥年殘秋偶作》,這是魯迅先生應好友許壽裳索句所寫,作於1935年秋冬之際,而魯迅先生在1936年10月與世長辭,這首詩成其絕筆詩。曾驚秋肅臨天下,敢遣春溫上筆端。塵海蒼茫沉百感,金風蕭瑟走千官。老歸大澤菰蒲盡,夢墜空雲齒發寒。竦聽荒雞偏闃寂,起看星鬥正闌幹。
  • 魯迅到底說沒說過「遠看一條狗,近看是郭沫若」,這句話?
    魯迅的文學造詣可以用一句話總結,那就是「嘻笑怒罵皆成文」。魯迅最大的特點就是遇到一切不美好就一定要噴,富人要噴,窮人要噴,衙門要噴,文人也要噴。當然他不是為自己而噴,而是為國為民。  郭沫若,現代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郭沫若最大的成就,在甲骨文的研究上。有趣的是,郭先生也是留學日本學醫,在新文化運動中受到啟發,於是棄醫從文,後期又對歷史和考古產生興趣,投身於考古事業。
  • 毛澤東詩詞的字斟句酌
    毛澤東幫他修改之後,說:「詩要改,不但要請人改,而且主要靠自己改。放了一個時期,看了想了,再改,就有可能改得好一些。這就是所謂『推敲』的好處。」1963年11月24日,他在會見外賓時說:「有些詩不能用,要經過修改,寫文章和寫詩,不經過修改是很少的。」
  • 魯迅改編《七步詩》大受歡迎,郭沫若跟著也做了一首,卻被人嘲笑
    而時過多年,魯迅改編了曹植的《七步詩》,全文為:「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泣。我燼你熟了,正好辦教席!」那麼,魯迅為什麼要改編《七步詩》呢?是由一定的社會背景下造成的。這裡面的豆指的是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勢力,而豆萁指的是為了正義而抗爭的學生們,整首詩就是在諷刺當今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勢力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犧牲無辜學生的現狀。
  • 與毛澤東有關的流行詞語 | 鳳凰副刊
    這件事情過去了一兩千年,人們幾乎把它忘記了。但是,事情忽然因為一個大人物發生了變化。――所謂大人物,就是那些能夠使平凡事物忽然起變化並且使那個不為人注意的事物變得引人注目的人。1932年10月5日,那天晴,或是陰,不知道了。鬱達夫和王映霞邀魯迅夫婦於聚豐園話別。席間,魯迅哼成七律《自嘲》,其中有「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句。
  • 魯迅是什麼時候說過:「遠看一條狗,近看是郭沫若」這句話的
    素未謀面的筆墨相擊   魯迅和郭沫若可以說是水火不容的「宿敵」。  1928年,中國文壇爆發了一場轟轟烈烈的革命文學論戰。以郭沫若等人為代表的創造社文學社團與另一個文學社團聯手發動革命文學運動。在這場運動中,魯迅不幸成為了他們的主要抨擊對象。
  • 魯迅跟郭沫若交惡,「遠看是條狗近看郭沫若」,真是魯迅所言?
    「遠看一條狗,近看郭沫若」,這句話據說是魯迅的名言之一。當然,這是濃縮的版本,原版是這樣的:「遠看是條狗,近看是條東洋狗,到了眼前,哦,是郭沫若先生」。魯迅先生是否說過這樣的話,是在何時何地說過這句話的?魯迅先生跟郭沫若曾經交惡過,這是歷史事實,他們曾經三次交手,以魯迅的語言功力,發起威來,肯定不是病貓。而郭沫若也不是吃素的,在現代文學史上有著極高的地位。
  • 魯迅為什麼說「遠看一條狗,近看郭沫若」
    說起魯迅,應該無人不知了吧。作為民國時期的文化大家,他寫的文章在初中的語文課本上,讓多少學生備受煎熬。但是有一點很讓人不解,那就是「郭沫若」,據說魯迅先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遠看像條狗,近看郭沫若。」對於這句話是否真的出自魯迅之口?如果是真的,他又為何會這樣說呢?
  • 為何魯迅罵郭沫若是「東洋狗」, 其實與郭沫若的四個女人有關
    說到文學作品,就不得不提一個人,他是我國優秀的文學工作者,他寫出了令人驚嘆的文學作品《女神》,他就是郭沫若。提到郭沫若,我們都會想到他是一位文豪。但是就是這樣一位文豪曾經與四個女人糾纏不清,導致魯迅先生十分討厭他,認為他是「東洋狗」。
  • 毛澤東為什麼偏愛梅花
    一日三找詠梅詩 1961年,對中國來說,可算是個多事之秋,中國面臨的國際環境是歐美封鎖,蘇聯翻臉;面臨的國內環境是經濟困難,災害重重。面對困難和壓力,毛澤東想要表明共產黨人的態度和鬥志,便醞釀寫一首詞。他讀陸遊的《卜算子·詠梅》,感到文辭好;但意志消沉,只可借其形,不可用其義,所以他要再讀與陸遊的詞風格不同的詠梅詞。
  • 紙老虎、牛鬼蛇神……細數與毛澤東有關的流行詞語(圖)
    這件事情過去了一兩千年,人們幾乎把它忘記了。但是,事情忽然因為一個大人物發生了變化。——所謂大人物,就是那些能夠使平凡事物忽然起變化並且使那個不為人注意的事物變得引人注目的人。  1932年10月5日,那天晴,或是陰,不知道了。鬱達夫和王映霞邀魯迅夫婦於聚豐園話別。席間,魯迅哼成七律《自嘲》,其中有「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句。
  • 魯迅兩次被中傷時,寫兩首高水平詩回應,他是小人得罪不起的智者
    01我們先來看第一首:《答客誚》了解魯迅先生的朋友,應該對這首詩不陌生。這是一首七言絕句,寫到1931年,當時魯迅的兒子周海嬰還小,就有人說魯迅過於溺愛孩子,對身正不怕影子歪的他來說,這或許不算什麼。但這些人在中傷他時,連他幼小的孩子也罵,這就讓先生忍無可忍了。
  • 魯迅和郭沫若交惡,「遠看是條狗近看郭沫若」,這句話是誰說的?
    就如一句「遠看是條狗近看郭沫若」的話,便把魯迅推到了風口浪尖之上。這句話的原版是「遠看是條狗,近看是條東洋狗,到了眼前,哦,是郭沫若先生」。雖然魯迅先生確實曾與郭沫若交惡,但是身為文壇大家的魯迅先生,真的會因為跟郭沫若的理念和想法不同,就說出這種有失格調的話嗎?魯迅其人魯迅先生即便是現在也沒有人不知道,不了解。
  • 魯迅與郭沫若吵架,「遠看是條狗近看郭沫若」真如魯迅所說嗎?
    魯迅最近被一些人安排了。由於魯迅曾與郭沫若交惡,有人聲稱暴露了一個天大的秘密:魯迅曾說過「遠近皆狗,近看郭沫若」這樣不道德的話。然而,這實在令人難以置信。這位在文壇傳史的文學大師,真的為了打擊對手而拋棄了自己的原則嗎?。魯迅:走出一條文學救國的新路魯迅,1881年9月25日出生於浙江紹興府會稽縣一個書香門第。
  • 魯迅為何破口大罵郭沫若:遠看是條狗?原來是因為郭沫若的這些事
    遠看是條狗,近看是條東洋狗,仔細一看,原來是郭沫若先生。沒有錯,這句話是魯迅先生親口說出來的,實際上在真實的歷史中,這二人一直不和,魯迅非常的厭惡郭沫若。除了魯迅還有很多大文豪也是如此。反覆無常。郭沫若的才華橫溢,那是沒有人否認的,但是他做人行事,幾乎沒有道德準則,這點頗受人詬病。
  • 罵徐志摩,懟胡適郭沫若,「平頭哥」魯迅為何越罵越讓人敬佩?
    郭沫若針鋒相對,回應魯迅是「衣冠禽獸」,暗指魯迅自己也不乾淨,拋棄包辦婚姻的第一任妻子朱安,都快50歲的人了還娶了自己的學生許廣平。 可以說這句嘲諷一針見血,但「文化界平頭哥」魯迅是個筆桿子撐住脊梁的人,他「回敬」郭沫若說:遠看是條狗,近看是條東洋狗,到了眼前,哦,原來是沫若先生。這一回應氣得郭沫若怒髮衝冠。
  • 該怎麼評價郭沫若呢?魯迅沒有罵過郭沫若是狗,請別再瞎起鬨了
    還有,郭老晚年將自己積攢下來的所有錢財都捐出來,設立了「郭沫若文藝獎」,這一壯舉,難道就不值得我們後人敬仰嗎?下面重點說說魯迅與郭沫若的交集。魯迅出生於1881年,郭沫若出生於1892年,兩人相差十一歲,如果以十二年作一代人算,他們勉強算是同一代人。
  • 毛澤東「吊羅榮桓」時有批判林彪之意嗎?
    該詩在《毛澤東詩詞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版)首次發表時,編注者在介紹羅榮桓時是這樣說的:羅榮桓「1963年12月16日在北京逝世」,毛澤東「在知道羅逝世的消息以後悲痛逾常,這首悼詩就是在悲痛的激情中寫成的。由於羅曾長期同林彪共事,所以詩內提到林的事」。
  • 「遠看一條狗,近看是郭沫若」,魯迅到底說沒說過這句話?
    民國時期是我國文學界巔峰時段,在這動蕩不安的社會中出現了很多出色的文學作家,其中魯迅先生就是文學界的一大瑰寶。不過大家在提及魯迅先生時,或多或少都會想到另一個人,那就是郭沫若。相信大家對郭沫若這個名字也不陌生,他和魯迅先生一樣,都是文學界的佼佼者,但是兩人之間卻有著無法逾越的鴻溝。很多人說魯迅先生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遠看一條狗,近看是郭沫若。這句話無疑是罵人的話,在大家心中魯迅先生是耿直又嚴肅的人,為何他會說出這樣的話呢?或者說他到底有沒有說過這樣的話?魯迅先生和郭沫若之間的恩怨主要是因為兩人的觀點不同,魯迅先生的文章大多都在批判現實社會。
  • 魯迅罵郭沫若是狗?這是事實,還是網友們的歷史大猜想
    遠看像狗,近看是東洋狗,仔細一看,是郭沫若啊。這一句話最近經常被網友們拿來黑郭沫若,出處則被認為是魯迅先生嘴中。看到這句話讓我想起了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裡很經典的一個場面,關於侍郎是狗的這個笑話,歷史上這則笑話出自於笑林廣記記錄中的高士奇的一個場面,真實的紀曉嵐可沒有說過這個,當然罵郭沫若的那句話,也如同很火的表情包說得:我魯迅沒說過這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