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看一條狗,近看郭沫若」,這句話據說是魯迅的名言之一。當然,這是濃縮的版本,原版是這樣的:「遠看是條狗,近看是條東洋狗,到了眼前,哦,是郭沫若先生」。魯迅先生是否說過這樣的話,是在何時何地說過這句話的?
魯迅先生跟郭沫若曾經交惡過,這是歷史事實,他們曾經三次交手,以魯迅的語言功力,發起威來,肯定不是病貓。而郭沫若也不是吃素的,在現代文學史上有著極高的地位。這兩位絕頂高手之間的交戰,當時引來無數旁觀者。
三次激烈的交手
魯郭之間的爭戰,是由郭沫若發起的。當時,郭沫若等人組織的文學社團太陽社,毫無徵兆地向魯迅發起了攻擊。那時,正是文學革命論戰正酣之際,郭沫若用杜荃為筆名,寫了一篇《文藝戰線上的封建餘孽批評魯迅的我的態度氣量和文章》,給魯迅扣上了三頂帽子:封建餘孽、二重反革命和法西斯。
魯迅是什麼人?專門戰鬥的人,每一個漢字,在他手裡都是一把匕首一把投槍。再說,魯迅的文章,從來都是衝在最前線的。為何魯迅沒寫長篇小說,寫了那麼多雜文。因為長篇小說不適合戰鬥,戰鬥講究的是短平快,出手快站力強才行。
對於郭沫若的污衊,魯迅勃然大怒,發表了《我和語絲的始終》,對郭沫若及其文學社進行了強硬的反擊。以魯迅的功力,那可是一場血雨腥風。郭沫若當然不會示弱,撰寫文章進行反擊,雙方達到了白熱化程度。
第三次交手以魯迅的《上海文藝之一瞥》和郭沫若的《創造十年》為標誌。魯迅在文章中,語言刻薄辛辣,這本來就是魯迅的強項。可郭沫若又豈會留情?這次爭戰可以說是二人爭戰的高潮。
戰火的熄滅
魯郭二人的休戰,並非有中間人的調停,而是出於民族大義。其時,日本侵華野心已經昭然若揭,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在民族大義面前,魯迅首先選擇了休戰。
其標誌為《答徐懋庸並關於抗日統一戰線問題》一文,在這篇文章中,魯迅說,「我很同意郭沫若先生的國防文學是廣義的愛國主義的文學」和「國防文藝是家關係間的標誌,不是作品原則上的標誌意見」。
在民族危亡時刻,在民族大義面前,魯迅先生選擇放下分歧,以民族大義為重。郭沫若一直都是進步人士,以國家興亡為己任,自然也就順水推舟偃旗息鼓了。
於是,這場在文藝界掀起狂飆巨瀾的爭戰,兩大高手之間的交戰,畫上了休止符。
查詢不到的名言
魯迅跟郭沫若交惡,論戰,是當時文壇盡人皆知的事。但是,至於魯迅這句名言,即「遠看像條狗,近看郭沫若」,不少人試圖從魯迅的作品中找到,但一直沒有如願,魯迅的作品中沒有這樣一句名言,包括日記中也沒有。
那麼,為何會有這樣一句名言還流傳甚廣呢?這可能是有人借魯迅之口,表達對郭沫若的不滿和鄙視。因為這句話,確實符合魯迅的語言風格,又瞄準了人們對於郭沫若的芥蒂。
郭沫若,在文學上的成就無疑是巨大的,在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僅次於魯迅先生。但是,提到郭沫若,很多人都會表示不屑甚至謾罵,這是為何?是因為郭沫若在個人感情生活上的率性而為導致的。
郭沫若有三段婚姻,婚姻之外還有「餘震」,他的原配妻子張瓊華苦等他66年。這一點,他跟魯迅很相似,都是包辦婚姻,婚後五天他就出走了。
對於這場包辦婚姻,沒有人會罵他,跟魯迅一樣,魯迅也堅決地反對包辦婚姻,朱安也是沒有再嫁。這不是他們的錯。
然而,郭沫若後來的感情生活跟魯迅先生就不能相提並論了。魯迅找到了真愛,跟許廣平成就了一段婚戀佳話。而郭沫若呢,他的日本妻子佐藤富子為了他,跟娘家人斷絕了來往。然而,郭沫若卻扔下了她和孩子,義無反顧。
而就在日本他跟佐藤富子組成家庭之後,還哄騙在日本的於立忱跟他暗通款曲。郭沫若回國後,又跟於立忱的妹妹於立群結婚成家。而於立群在發現他跟姐姐有染後,憤而自殺。
正是這些原因,人們對於郭沫若頗有微詞,不少人鄙視甚至謾罵詆毀他。但他在文學史上的功績是無法抹殺的。個人感情生活,確實對他的聲譽產生了不好的影響。可是,人無完人,大文豪也不例外。
基於這些原因,魯迅的「名言」就被炮製出來了,假了魯迅的名頭,當然會罵得更狠些,流傳開來也就是很正常的了。
對於名人,對於偉人,我們還是看他們為社會作出的成就,而不是要盯著他們的弱點,甚至去放大,那樣,可能任何一個名人都不忍細看。您覺得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