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式高射炮是日本在上世紀20年代初研發設計的中口徑防空炮,在1928年進入日軍部隊服役,是二戰前日本生產量較大的一型高射炮,同二戰其他防空炮一樣,88式後來也用於反坦克作戰,並在硫磺島、衝繩島上取得過一些戰果,打了盟軍坦克部隊一個措手不及。
八八式75毫米防空炮
航空技術發展,催生八八式防空炮
一戰中飛機的戰場控制能力已經很強,戰後各國都在積極研發防空武器,日本也於20年代初開始研發75毫米防空炮,用於中高空的防空任務,該炮在1928年服役,被稱為八八式防空炮。
八八炮使用一個五腳炮架,行軍時可分別向前後摺疊,炮管也能適當收縮,減小整體尺寸。拖曳行軍時需要在炮架兩側安裝一對橡膠輪,進入射擊狀態時需要移除才能展開炮架。
八八式75毫米防空炮
炮管長約3.3米,可360°環向射擊,俯仰角度為0°~85°,發射6.54公斤重的防空彈藥,炮口初速度720米每秒,有效射高7250米,最大射高9100米。全炮重2.45噸,全長4.542米,寬約1.9,高約2米,一個標準炮組12人,最少也需要4人才能完成基本的防空射擊操作,進入陣地從行軍狀態轉入作戰狀態需要大約10分鐘準備時間。
八八式75毫米防空炮
從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技術水平來看,八八式防空炮的技術水平屬於世界一流水平,當時的轟炸機等飛行高度不超過萬米,能夠比較容易被驅散編隊。
高射炮改反坦克炮
雖然八八式防空炮性能不錯,但是在二戰爆發前日本都沒有十分迫切的防空需求,在東亞的戰爭中仍然以地面戰為主,因此這款火炮的生產沒有非常緊迫,到二戰爆發後想加快生產已經來不及了,資源等都不夠用,因此總產量只有約2000門,在當時日本的各型火炮中也算高產,但與世界其他著名火炮動輒上萬的產量相比就差得遠。
八八式75毫米防空炮
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隨著盟軍步步緊逼,日本不得不將大量八八式防空炮部署到本土防禦,然而這些火炮在飛得越來越高的盟軍轟炸機面前已經發揮不了任何作用,尤其是B-29那萬米的巡航高度,壓根不把八八式放在眼裡。
雖說防空已經不夠用了,但是日軍很快發現該炮的炮口初速度較快,可以用來平射反坦克作戰,於是用它改裝坦克炮,增強坦克的作戰能力,其產物就是四式中戰車,後來被四式高射炮的改進型號取代。
八八式75毫米防空炮
除了改裝坦克炮,一部分還被運輸到硫磺島和衝繩島上,擔任反坦克任務。在這兩個島嶼上,吸取了以前作戰經驗的日軍,將火炮陣地設置在交通道路200~300米的距離上,利用偽裝躲過空中偵察,其目的就是在近距離發起突襲,提高命中率。
其實以八八式防空炮的性能,發射反坦克彈藥時對早期型號的M4謝爾曼中型坦克能夠造成很大威脅,足以在正常交戰距離上發起有效攻擊,不過在整體的劣勢面前,日軍仍然採取了這種近乎自殺的偷襲方式,確實給盟軍裝甲部隊造成了一定的損失,提高了擊殺比例。
八八式75毫米防空炮
結語
八八式防空炮的出現順應了航空技術的發展,在沒有大戰事的年代,日本的武器裝備研發有序進行,產出的成果足以和世界先進型號相比。然而當日本陷入戰爭漩渦之後,為了維持戰爭的日本已經無法有效地進行裝備研發,與其他工業大國的生產潛力相比就差了一些,只能搜羅一切物資維持戰爭,八八式防空炮就是其中一款武器。二戰後八八式已經落後,加上日本軍力受到限制,沒能繼續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