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蟬聲響,3首描寫蟬的古詩詞,讓人感受別樣韻味

2021-01-12 真遊泳的貓

夏天到了,各地都是炎熱來襲,讓人心緒也比較煩亂和急躁。而在炎炎夏日中,蟬卻非常活躍,它們不停叫喚,留下了響亮的蟬聲。而古代詩人顯然也注意到了蟬這種動物,留下了在詩詞文字中留下了對蟬的各種看法。我是真遊泳的貓,關注我,一起來欣賞3首描寫蟬的古詩詞,讓人感受別樣韻味。

第1首,《蟬》: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虞世南。詩詞託物言志,表面上說的是蟬,實際上說的卻是虞世南自己。熟悉歷史文化的朋友都應該知道,虞世南出身名門望族,他本身更是身居高位,深得唐太宗信任。同時虞世南在書法上有很深的造詣,可以說是初唐時期書法界的代表人物。

這樣的一個虞世南,他的眼界和口氣自然就與眾不同。這首《蟬》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點就是詩中濃厚的富貴氣,那種因為自身底蘊深厚而自然流露出來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讓人在蟬聲中輕易領略,讓人更看到了虞世南不甘平凡的心語。

第2首,《蟬》: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李商隱。李商隱雖然和杜牧齊名,並稱為「小李杜」,名聲滿天下。但是李商隱的仕途十分不順利,可以說一路坎坷,懷才不遇,讓李商隱留下了一肚子牢騷。

這首《蟬》與虞世南的那首《蟬》進行對比,正可以看出李商隱那即將傾瀉而出的滿腹牢騷。虞世南的口氣看似平淡,實則自矜。而李商隱的口氣則是分明流露,幾乎失去了詩家含蓄之旨意。

這首詩依然採用託物言志的手法,開篇兩句差不多將詩歌的主旨說完了:「明明懷有大才,卻不能夠被世人理解。即便蟬聲響亮,即便大聲疾呼,也只是留下了聒噪的聲音。」

當然了,李商隱畢竟是李商隱,他那牢騷也在詩句的起承轉合中變得平靜起來,從「一樹碧無情」的蟬聲稀疏到最後「我亦舉家清」的自我堅守,也可以看出李商隱那種不被世俗打敗的高遠志向。

第3首,《在獄詠蟬》: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駱賓王。駱賓王是初唐四傑之一,但是命運卻也十分坎坷。有時候我忍不住感嘆:「正是因為詩人們遭遇坎坷,才能夠留下了情真意切,哀婉動人的好詩篇。」這正是詩人趙翼所說的:「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

回到這首《在獄詠蟬》上來,開篇兩句點出了囚徒的眼前處境。南冠也就是楚冠,用了典故讓這種情感更加深沉醇厚。

而「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這兩句,乃是這首詩流傳千年的名句,直接點明了環境險惡,蟬無法前進,蟬聲難以發出。這顯然也是託物言志,說出了駱賓王心裡的無限悲楚。

所以詩歌最後直接發問:「還有誰能夠明白蟬的心意呢?還有誰能夠明白我的心意呢?」蟬與人合二為一,令人無限感觸,令人回味無窮,感受到別樣韻味。

朋友們,你們還知道哪些詠蟬的古詩詞呢?歡迎留言哦。在娛樂化的大背景下,我每天寫傳統文化類的文章很不容易,也希望大家多多關注我,多多收藏和分享我的文章哦。

相關焦點

  • 兩首描寫蟬的古詩,充分展現出形象思維的特點
    下面介紹兩首描寫蟬的古詩,充分展現出形象思維的特點。蟬唐代:虞世南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虞世南的這首《詠蟬》詩,寫蟬飲露水,在高樹上叫,所以聲音傳得很遠。作者的思想沒有說出,只是從詠蟬中透露出來。「居高」的「高」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跟「飲清露」聯繫,另一方面跟疏桐相聯繫。
  • 他以蟬自喻,寫下史上最經典的詠蟬詩,短短4句令人叫絕!
    蟬,古詩詞中常見的意象之一。因其棲高飲露的生活習性,故詩人常以蟬自喻,來表現品格的高潔。以唐代為例,公認詠蟬詩有三絕:虞世南的《蟬》、駱賓王的《在獄詠蟬》、李商隱的《蟬》。這三首詩都是以蟬自喻的名作,但由於詩人地位、境遇等的不同,呈現出來的面貌自然也就不同。
  • 蟬聲蟬語
    蟬聲蟬語   石室天府初二四班吳昀珈  夏日炎炎,蟬鳴聲聲,忽在樹下拾得一隻病蟬。不由感慨,它們在地下蟄伏了那麼久,出土後獲得的時間卻如此短暫。有人問,值得嗎?蟬會用它響亮的鳴叫回答你:值得!所以,請不要討厭它夏日的喧囂,那是它最快樂的日子,也是它生命最後的閃光時刻。
  • 蟬,詩詞中的美好意象與現實中的悲慘結局
    蟬,又名知了,一種在夏天常見的昆蟲。蟬的幼蟲,又名知了猴,生活在地下,一般經過兩、三年以上才能鑽出泥土,有的甚至長達十幾年。蟬在夏天可以說是出盡了風頭,大多數動物因為天氣炎熱而無精打採,只有蟬好像有使不完的勁,一天到晚叫個不停。
  • 10首描寫長發美人的古詩詞,太美了,現在很多女子怎麼不留長髮了
    10首描寫長發美人的古詩詞,太美了1、孟郊《臨池曲》池中春蒲葉如帶,紫菱成角蓮子大。 羅裙蟬鬢倚迎風,雙雙伯勞飛向東。2、 鬢繞蟬 施肩吾 《觀美人》漆點雙眸鬢繞蟬,長留白雪佔胸前。 愛將紅袖遮嬌笑,往往偷開水上蓮。
  • 十二首描寫初夏的古詩詞,聽晴日暖風,賞石榴花紅
    夏天的時候,我們可以聽蛙鳴,看漫天的繁星,感受螢火蟲在月下林中的美麗瞬間。南宋大詞人辛棄疾在田埂低吟,「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為我們留下了夏天的美好篇章;大詩人李白在湖邊高歌,「鏡湖三百裡,菡萏發荷花。 五月西施採,人看隘若耶」,一片旺盛的夏景。我們愛夏天,鮮花遍地,瓜果飄香。
  • 為什麼一到夏天蟬就叫個不停?? 蟬的鳴叫期有多長時間?
    炎炎夏日,總能聽到樹梢上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雖然有些討厭,但也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可是,你真的了解這些小動物嗎? 知了,古代稱為蜩,學名叫蟬,是六足亞門-昆蟲綱-有翅亞綱-半翅目等翅亞目   原標題:為什麼一到夏天蟬就叫個不停?? 蟬的鳴叫期有多長時間?
  • 蟬噪林逾靜,我們看一下古代「蟬」的文化寓意
    蟬,就是我們俗稱的「知了」,炎炎夏日,不停地鳴叫,影響了人們的睡眠,讓人特別心煩。可蟬在古代實際上有著特殊的含義,與現代人感知到心煩的鳴叫大相逕庭,請你們跟隨著我一起來看看蟬的古代意義吧。同樣也是因為有一個成語叫「金蟬脫殼」,蟬能脫殼復活,因此寄託了靈魂不滅的祝願。二、高潔、清高的品行史記中記載:「蟬蛻於汙穢,以浮遊塵埃之外。」蟬的一生雖然大多數時間都在泥土中度過,但待其蛻變為蟬時,卻攀於枝頭遠離浮塵,只以樹汁露水為食,不食人間煙火,和蓮花一樣出淤泥而不染,因此用蟬來比喻人的清高、高潔的品德。
  • 各位蟬寶寶們,你們叫的這麼大聲,不怕我抓你們嘛
    吃冰西瓜,喝冰啤酒,那是多麼的愜意,炎炎夏日,我能想像到那個讓人無法拒絕的叫聲——蟬鳴。依然還記得羅大佑唱的那首歌「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小時候和小夥伴們做個網兜去抓知了,而且還去樹邊摳知了,玩的不亦樂乎。說到這裡,小編就覺得奇怪了,「各位蟬寶寶們,你們叫的這麼大聲,我都聽出來你們在什麼位置了,難道不害怕我抓你們嘛?」
  • 蟬,生命的質數現象
    比如,在北美洲北部地區其生命周期為17年,而在北美洲南部地區是13年,亞洲的蟬生命周期為5年、3年。為什麼是17、13、5、3等質數呢?而不是偶數呢? 那裡的人由此得出結論:那裡的蟬生命周期就是17年。這一現象引起科學家的注意,多年來大量的實際觀測數據表明,蟬的生命周期大都為質數。比如,在北美洲北部地區其生命周期為17年,而在北美洲南部地區是13年,亞洲的蟬生命周期為5年、3年。為什麼是17、13、5、3等質數呢?而不是偶數呢?
  • 陌陌古箏芷若創新演繹《飛鳥和蟬》,古箏版本別有韻味
    《飛鳥和蟬》是任然演唱的一首歌曲,一經推出便爆火全網,在各大音樂榜單中脫穎而出,這首歌講述了相隔千裡的一堆異地戀的情侶之前的故事,就像飛鳥與蟬,兩個不同世界的人註定告別,畢竟飛鳥一心想要翱翔兩天,而蟬則選擇了棲息。
  • 寫文:十七年蟬
    嶺南夏日綿長,按照南方的老習慣,一碗涼茶,一把藤椅,一把蒲扇,便足以撐起一個午後的蔭涼。從成都歸家許久,白天閒暇之餘,我總是會不經意將目光延向窗外。自打入夏以來,天氣炎熱,每日一大早,蟬聲便會從窗外挺拔疏朗的梧桐樹枝間傳來,此起彼伏,連綿不斷,直至傍晚,仿佛要將這仲夏不眠不休地打造。就是這麼些在枝頭上毫不起眼的小東西,竟然響徹一整個夏天!
  • 最近這首《飛鳥和蟬》火了!飛鳥與蟬的人生,你選哪個?
    轉眼間,八月已經來了,已是立秋時節,但窗外的蟬聲不絕於耳。打開各個音樂平臺,查看排行榜,不難發現的是,從上周到這周,榜單前五中都少不了一首名叫《飛鳥和蟬》的歌曲。再來說說這首《飛鳥和蟬》,剛看到歌曲的曲名時,並不知道作詞人想要表達的是怎樣的情感。當看了歌詞後,才發現原來曲名隱喻的是兩個不同世界的人註定告別,畢竟飛鳥一心想要翱翔兩天,而蟬則選擇了棲息。
  • 10句描寫荷花的經典古詩詞,共賞一縷夏日詩情!
    10句描寫荷花的經典古詩詞,共賞一縷夏日詩情。1. 當年不肯嫁春風,無端卻被秋風誤。——賀鑄《踏莎行》當年荷花不願意在春天中和百花爭豔,而今天卻五段的被秋風埋沒。指品行高潔的人卻不堪世事的摧折,表達了作者的無奈之情。2.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楊萬裡《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一片片的荷花如同一片汪洋,一直接到天邊,荷花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格外紅豔。3. 草螢有耀終非火,荷露雖團豈是珠!
  • 蟬的壽命只有三天,是真的嗎?
    現在正值酷夏,每年的這個時候都會聽到蟬鳴的聲音,蟬,俗稱知了,它的壽命,即完成一個世代約3年至17年不等。不同種類的蟬,生命周期也不同。法國蟬的生命周期大多是4年,中國蟬的壽命多數在3至7年,北美洲蟬壽命長達17年。
  •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蟬變
    烈日炎炎、酷暑難耐,隨著聲聲「知了、知了」從樹梢傳來,把夏日的沉悶打破,這又到了夏日晚飯後人們或手拿或頭戴燈具尋找蟬蛹的日子。當攢夠20個左右時,餐桌上又多了一份油炸的香噴噴的高蛋白美食。找蟬蛹已經成為這個季節一道風景,炸蟬蛹也已成為人們口中的佳餚。
  • 從螢火蟲和蟬的物象,看王沂孫詠物詞中的意象
    王沂孫是詠物詞的高手,他創作了大量的詠物詞,在他今存的65首詞中,詠物詞佔了34首,其中詠山川草木的26首,題詠的三首,詠雜物的2首。上一篇文章寫了王沂孫詞中的楓葉、春水、月亮的意象王沂孫詞中的景物有著唯美的意境,他用怎樣的情感去描寫景物的。在王沂孫的詠詞作中,還有3首是詠誦小生靈的,那就是螢火蟲和蟬,他詠誦螢火蟲和蟬的詞是這類詞作中非常有名的。
  • 童年的樂趣(六)——捕蟬
    「喜歡文學的我,更鍾情於辛棄疾的這首《西江月》。讀著這首詞,我的思緒就走進兒時蛙聲蟬鳴的鄉村世界,走進那無憂無慮的歡樂歲月。農村孩子的夏天是沐浴著蟬鳴聲度過的。每到夏天,門前屋後的小樹林裡處處可聽見蟬們「知了——知了——」地鳴叫,捕蟬是孩提時我們年年如此玩不厭的一種遊戲。那時的我們個個都是捕蟬的高手。在枝繁葉茂的林間,蟬鳴聲此起彼伏。
  • 綠樹深處的琴聲:蟬
    這些「大自然的歌手」,是「昆蟲王國」的音樂大師,以歌聲作畫,為夏日描繪了生動的背景。 蟬文化歷史,長數幾千年之久,昆蟲學家法布爾,在《昆蟲記》裡收入了《蟬》,及《蟬和螞蟻的寓 言》。賈祖章先生的科學小品,也寫了題為《蟬》的佳構。蟬的鳴唱,使無數多愁善感的詩人,留下了難以計數柔情細膩和優美動人的詩篇。
  • 宿遷泗陽夜晚樹林皆是捕蟬人 三伏天聽不到蟬鳴
    「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一首《童年》讓很多人重拾關於夏天的兒時記憶。江蘇泗陽是「楊樹之鄉」,盛產蟬蛹,每年進入伏天,蟬鳴聲聲,不絕於耳。但最近幾年來,因每年捕食蟬蛹的人過多,讓這個夏天「沉寂」了許多,蟬鳴聲越來越稀疏。沒有蟬鳴的夏天,還是夏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