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螢火蟲和蟬的物象,看王沂孫詠物詞中的意象

2021-01-10 小話詩詞

王沂孫是詠物詞的高手,他創作了大量的詠物詞,在他今存的65首詞中,詠物詞佔了34首,其中詠山川草木的26首,題詠的三首,詠雜物的2首。上一篇文章寫了王沂孫詞中的楓葉、春水、月亮的意象王沂孫詞中的景物有著唯美的意境,他用怎樣的情感去描寫景物的。

在王沂孫的詠詞作中,還有3首是詠誦小生靈的,那就是螢火蟲和蟬,他詠誦螢火蟲和蟬的詞是這類詞作中非常有名的。因為詞人所詠的螢火蟲和蟬,它們具有纖弱、柔小、流離的意象,也具有悽涼的美感,往往透露出個人內在的情感與藝術風格。所以王沂孫的詠物詞偏重悽美,在柔美中寄寓身世的悽涼、從而使詞作的整體風格有沉鬱婉麗的特點。

今天這篇文章再來看一下王沂孫詞中的螢火蟲和蟬,他是如何詠誦這些小生靈的,在詞作中這些物象又有著怎樣的意象?

螢火蟲

螢火蟲是一種小型甲蟲,因其尾部能發出螢光,故名為螢火蟲,又名夜光、夜照、流螢、耀夜等,屬鞘翅目螢科。螢火蟲經常在水邊草根之上產卵,古人誤認為螢火蟲是腐草化生而成。唐初由歐陽詢、令狐德芬等人主持編寫的類書《藝文類聚》中就寫道:「腐草化為螢。」這裡有必要澄清一下,這是古人對螢火蟲繁衍生長不科學的認識。

王沂孫詞作《齊天樂·螢》就是寫螢火蟲的,齊天樂是詞牌名,上半闋十句五仄韻,下半闋十一句五仄韻。齊天樂就是南宋著名詞人姜夔詞注中的「黃鐘宮」,齊天樂屬於雙調,全詞共102字。在王沂孫的這首詞中,小小的螢火中又有著怎樣的意象呢?且看這首詠螢火蟲的詞:

齊天樂·螢碧痕初化池塘草,熒熒野光相趁。扇薄星流,盤明露滴,零落秋原飛磷。練裳暗近。記穿柳生涼,度荷分暝。誤我殘編,翠囊空嘆夢無準。 樓陰時過數點,倚闌人未睡,曾賦幽恨。漢苑飄苔,秦陵墜葉,千古悽涼不盡。何人為省?但隔水餘暉,傍林殘影。已覺蕭疏,更堪秋夜永。

王沂孫是一個經歷過宋元易代的人,入元後,他以南宋遺民自居。他將自己的經歷和情感寫進詞中,以此來寄託深深的亡國之恨。

詞作開篇兩句「碧痕初化池塘草,熒熒野光相趁」,寫螢火蟲出生的環境和發出螢光的特點,螢火蟲剛從池塘邊的腐草化生出來,便在草叢間相逐飛舞,並散發出微綠的螢光。

碧痕二字既寫出了青青池邊草的形狀,又寫出了初生螢火蟲的形狀特點,意象新穎秀美,一詞兩寫,文辭非常清新,突出了物象的視覺美和形色美,讓人對青草和螢火蟲心生喜愛之情。熒熒二字寫出了螢光的美麗:晚間螢光在原野閃爍,螢火蟲相互追逐、飛舞嬉戲的靈動場景。

開篇兩句在情節的切入上很到位,場景極富動感,筆意明快傳神,將螢火蟲點綴地活潑可愛。這兩句既緊扣主題,又以視覺、形色點染意象,以時間、空間烘託環境;二者融融恰恰,極富感染力。這兩句的成功之處在於突出了螢火蟲的形象特點,讓人對螢火蟲產生了喜愛之情和憐惜之情。

接下來三句「扇薄星流,盤明露滴,零落秋原飛磷」,詞人根據螢火蟲的飛動形態,展開想像,毫不吝惜筆墨地進行了描寫:用薄薄的羅扇撲向螢火蟲,螢火蟲就如同流星般帶著光芒飛走了;螢火蟲又像承露盤中的露珠一樣閃爍著晶瑩的光芒;螢火蟲發出的光芒又像秋苑中的磷火一樣。

詞人以豐富的想像賦予了螢火蟲動態美和意象美。經過這三層的刻畫,螢火蟲的形象更加有層次感和流動感,「薄星流,盤明露滴」用對偶的形式展開敘述,詞藻工麗。「零落秋原飛磷」這句詞境由月涼秋爽變為陰霾森森,意象也由輕柔轉為陰冷。零落二字隱隱流淌著盛衰興亡的深沉悲慨,從而也直接引發了下文詞人自傷身世的感嘆。

「練裳暗近」寫螢火蟲暗自飛近人身。緊接著是「記穿柳生涼,度荷分暝」二句,以記字為領字,引出作者本人,從作者記憶中的形象來寫螢火蟲,角度變換,結構不再單一。記字所引出的兩個對偶句寫得極為新鮮豔麗:穿柳、度荷、螢火蟲的飛行很美;生涼,螢光給人的感受很強烈;分瞑,不說螢火蟲飛行時在池塘中能產生一點微光,而反過來說螢光劃破了荷塘暮色,構思技巧精妙,用字新穎別致。

「誤我殘編,翠囊空嘆夢無準」,此句中用到車胤讀書的典故,是說自己也有像古人那樣用功讀書,而博學成名的夢想也無憑準,不能實現,只能落得自誤而已。詞人此處借與螢火蟲有關的典故,自嘆國亡,平生所學和抱負不能實現的感慨。

下半闕也以螢火蟲寫起,而歸結到宋元易代的身世感傷上。開頭三句敘寫詞人見螢生恨,將螢火蟲與人兩條線索並行不悖地敘寫,樓陰與倚闌相對應,未睡與賦幽恨相對應,感情隨著續寫環境的轉變而轉變。

接下來「漢苑飄苔,秦陵墜葉,千古悽涼不盡」三句,深蘊著詞人無限悽楚的幽恨:漢朝的園囿苔積能飄起來,秦朝的陵墓樹葉飛墜,都是亡國現象,也正是千古的悽涼之事,但是更悽涼的還是這種事到當今仍相繼不盡。

詞人面對臨安陷落,南宋滅亡,宋元易代的歷史,字裡行間深藏著家國情懷,這是詞人幽恨的根源所在。國破家亡,讓詞人不由得發出「千古悽涼不盡」的無限悲慨。

隨著詞人「何人為省」的一聲突發詰問,引出「但隔水餘輝,傍林殘影」兩句,詞人的幽恨再翻一層波瀾。詞人發問:有什麼人能夠省察?又不問省察為何事,只是為了點出螢火蟲與悽涼不盡之事的關係,又沒有明確的點明,只是做了行文的迂迴烘託,是讓讀者在不明言之中,自去體會作者的用心。

這些事,只有夜裡的流螢能以其「餘暉」、「殘影」的身段去映照,去作見證。何人二字,呼喚的是人,指的是螢火蟲,螢火蟲又反過來寓指像作者一樣的南宋遺民,螢火蟲的意象在此處突然清晰起來:詞人面對南宋滅亡的幽恨,與螢火蟲相同。螢與人,是合二為一的,是不可分的。

「已覺蕭疏,更堪秋夜永」兩句,寫出螢火蟲在秋天的長夜裡難以維持生存,在秋夜漫長的寒冷裡難以忍受煎熬。隱喻南宋遺民面對故國的河山,前途未卜,以及詞人艱難的處境。

最後兩句在寫法上也是很有特點的,「已覺蕭疏」是對前文種種悽涼景象的總束,「更堪秋夜永」又將全詞意境遞進升華,作為全詞的總結,筆力峭勁有力。

王沂孫的這首詠螢詞,擬人寫螢,借螢的意象來寄託詞人的情感;修辭運用別致新穎,將流螢的形態與詞人在時代背景下的生活情境聯繫起來。又使螢火蟲、詞人、家國三者融為一體,是一首立意高遠的詞作。

樹葉上停留的一隻鳴蟬

詠物的方法無外乎兩種:第一種是將抒情主體寫進詞中,與所詠之物相互感發,在物我描寫的角度轉換中,進而表達自己的情感;第二種是不直接寫抒情主體,而將其隱藏在物後,借物象在不同時空中的不同情感變化,展示情感的曲折發展。

很顯然,王沂孫的這首詠蟬詞就是將抒情主體寫進詞中,與所詠之物相互感發生興的手法,原詞如下:

齊天樂·蟬綠槐千樹西窗悄,厭厭晝眠驚起。飲露身輕,吟風翅薄,半翦冰箋誰寄。悽涼倦耳。漫重拂琴絲,怕尋冠珥。短夢深宮,向人猶自訴憔悴。 殘虹收盡過雨,晚來頻斷續,都是秋意。病葉難留,纖柯易老,空憶斜陽身世。窗明月碎。甚已絕餘音,尚遺枯蛻。鬢影參差,斷魂青鏡裡。

開篇句從詞人與蟬共處的環境落筆:綠槐千樹,濃蔭蔽戶,西窗是詞人午休的地方,在安靜的睡眠狀態下,詞人被蟬鳴驟然驚醒。從綠槐千樹和蟬鳴可以看出來,時值盛夏。悄字點出了安靜幽謐的氛,到詞人被蟬鳴驟然驚醒是情境的轉變。

詞人雖然沒有直接寫蟬,卻已虛託出蟬鳴的撩人驚心。驚字表現出詞人緣於某種特定的心境情懷時,對蟬鳴產生的強烈共鳴,這是為下文的借物抒情做了鋪墊。

接下來三句,詞人借蟬託出這種心境情懷。描寫的角度由人轉向蟬:飲露身輕,吟風翅薄,表面上是鋪寫蟬的形貌和習性,實際上,它於賦中有比,賦中有興。寫物的同時又擬喻,象徵著對蟬的物性產生深切感受、強烈共鳴的詞中人情志。

蟬過著飲露為生,吟風自娛的生活,這是蟬被賦予的淡泊、高潔不群的品性(如唐代虞世南的《蟬》詩)。使詞人感到悲哀的是:這種情志在此時此刻有誰能理解呢?

冰箋就是潔白的信箋,是詞人由蟬的輕薄透明的蟬翼興發的想像,擬喻人高潔的品質。「冰箋誰寄」,詞人的嘆問表達地正是無人理解自己的感慨。

聯繫詞人自身所處的環境,他迫於形勢,不得已出任元朝慶元路學正,但是他馬上又辭掉了這份工作,歸隱故裡。詞中所蘊含的就是使他感到悲哀的、不為故裡知己和周圍人理解的含義。

蟬聲不絕於耳,詞人滿腹惆悵,只覺聲聲悽涼,所以他寫道「悽涼倦耳」。而這裡的悽涼二字既是蟬鳴之音,也是詞人內心的感言。

「漫重拂琴絲,怕尋冠珥」是詞意轉入下一層構想,比較曲折,琴聲與蟬聲有什麼關係呢?這是詞人從蟬的角度,根據蟬的感性特徵,感發的奇特曲折聯想。字面意思是不要再彈奏那捕蟬的琴音,言下之意是不願意再蹈危機,再履官場。

上半闋後兩句再由人轉寫到蟬,不管人的感受如何,蟬鳴的聲音還在繼續。在深宮般的綠樹蔭裡,再短夢般的一生中,只是不斷地向人訴說它的苦況。

正是由於蟬在無休止的哀鳴中,表現出的是對寒秋到來的惶恐,不可解脫的悲哀。這才使詞中人感到不堪再聽,才會引起他驚心的強烈感受。這裡詞人再次回應驚字,這種筆筆往復,緊緊環扣的寫作表達,也是詞人遣詞造句的精心布局,是詞人精心營造的氛圍。

曲終闋盡,餘弦更興。下半闕開頭「殘虹收盡過雨,晚來頻斷續,都是秋意」,這三句著意寫秋景秋意,也是人與蟬共處的環境。過雨就是斷斷續續的雨,夏秋之交,陰晴不定,直到黃昏時分雨水才消散。夕陽餘暉映出天邊斜斜的一段殘虹,一陣秋雨、一陣落葉、一陣寒意。隨著夜晚的到來,撲面而來的是一派噤人的秋意,詞人此處的寫景,也是很具特色的。

在寫法上:雨後彩虹、秋雨秋寒、晚來更重的自然時序被詞人打破了,以殘虹收盡過雨,將晚字置於斷續之前,筆意跳脫,賦予了景物一種動態美。由此而構成了一幅凋殘滿目、秋寒烘籠的秋意圖,這樣的寫法的的確確是即景敘事的典範之作。

接下來三句「病葉難留,纖柯易老,空憶斜陽身世」,是詞人寫蟬在這時序變易中的孤苦情態。樹枝樹葉是蟬賴以生存的地方,也是蟬的託身之所,但是它們在時序變易、風雨交加之下,生存就成了難題。一旦失去這個庇護它們生存的環境,僵死之日即在眼前。

秋寒將至,蟬只能徒勞地追憶往昔的盛時盛景,感嘆今日的不堪,對著落日的餘暉,為自己吟唱一首哀婉悽切的歌曲。詞句充滿了無可奈何的絕望和對往日的深切懷念,寫盡了蟬的不幸結局和深永哀傷,同時也象徵著詞人的經歷和所處的社會環境。

然而詞人至此似嫌意猶未盡,又做了深一層的設想。「窗明月碎」分明寫月,卻又虛託點染出綠樹凋敝的景象和悽清的氛圍。夜深月白,昔日的綠槐千樹,蔽日的濃蔭在秋風秋雨中凋落了,月光穿過殘葉樹枝,在窗前地上篩下點點破碎搖漾的光影,樹木凋零也意味著蟬的生命周期結束。

詞作描繪了一片慘澹的景象:四周一片寂靜,寒蟬悽切的餘音已經斷絕不聞,在某處的冷枝枯葉裡,或許殘留著它的軀殼。

詞人由此不由自主地揣測:這不幸的又不為別人理解的小生靈蟬,它臨死前的情狀是「鬢影參差,斷魂青鏡裡」。哀蟬辭世之際,一定像傳說中那個滿懷怨枯的魂化為蟬的女子一樣,獨自面對青鏡,至死不變的節操無人理解,只能祈求明鏡鑑之。生命雖然結束,遺恨卻綿綿永無盡期。

詞作愴痛人心,不難從中看出詞中人與蟬的相同情狀,再一次反扣驚的心態。因為詞人此時的心態和蟬的意象是一樣的,都具有相同的遺恨,所以詞人才能在蟬的哀鳴中感發這種人化為蟬,蟬如人死的傷痛。詞人才會聞蟬心驚,觸發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的相同感懷。

詞作下半闕完全是作者想像中的情景,但詞人抓住蟬的不幸結局,深入地進行刻畫描寫,層層遞進,筆筆往復,感情愈轉愈悲,寫得真切感人。詞人的身世之感在蟬鳴中生發,並隨著蟬的哀鳴而跌宕起伏,又與蟬鳴聲斷絕一起收結。曲終闋盡,盪氣迴腸。

從詞作本身來看,這首詞以蟬鳴為貫穿全詞的線索,以現在為立足點展開設想,並採用縱剖式的結構,採用將抒情的主題寫進詞中,與所詠之物——蟬相互感發生興的手法;物我之間描寫角度的轉換,虛虛實實變化交錯地描繪,造成蟬的意象的跳脫流動,拓展了詞作的意蘊空間,加深了心理層次的描寫。蟬的意象在搖曳盤旋中具有豐富的空間藝術張力。

在詞作中,詞人正是將蟬同自然時序融合到一起,將人世間的盛衰變故和大自然枯榮變化的自然時序融合到一起;蟬在時序變化之際的情態,生命周期走到盡頭的情狀,才讓詞作有如此愴痛人心的悲劇力量,這才是這首詠蟬詞包含的深厚的意蘊。

我們透過蟬的意象和詞人寄於意象中的身世之感,體會到強烈的現實感和厚重的歷史感。

總結

身世之感,家國之憂,是王沂孫詠物詞中物的意象,也是王沂孫詠物詞的表現手法。就像螢火蟲和蟬這樣的小生靈一樣,它們所蘊含的意象使詞的境界顯得沉鬱而深遠。

王沂孫的詞作一來是出於自身的多愁善感,是情之所至的結果,二來是由於宋元易代的時代環境所造成的。他的詞作表現得很隱晦,往往以物的意象來表現一種朦朧迷離的美感,加之文字綿密,抒情婉約,所以他的詞作中那種意猶未盡的缺憾美給人留下了許多想像的空間。

本文參考資料:

《王沂孫詞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龍榆生《唐宋名家詞選》上海古籍出版社

相關焦點

  • 「山茶花」蟬·螢火蟲
    我童年的夏天,白天是聽著悠揚的蟬聲,晚上是追逐著螢火蟲度過的。夏天一到,我家的房前屋後和村子裡所有的樹上都有蟬在鳴叫,此起彼伏,聲音悠揚動聽。在我的印象中,蟬愛停留在楊樹上。我的家在水鄉,栽種的楊樹和野生楊樹比較多。炎熱的夏天,我們小夥伴在楊樹下玩耍。
  • 蟬:中國詩歌中的獨特意象,既是文人的高潔心態,也是價值取向
    之後,經過中國歷代文化的逐漸豐富,以及中華民族審美情感的影響,蟬意象已經完全超越了它單純的生物形象,被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同時,蟬意象的歷史演化過程,也是中國傳統文人的複雜心態、人格的形成過程,背後還體現著中國文人的思想價值取向。正如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所說:"每一個意象中都凝聚著一些人類心理和人類命運的因素,滲透著我們祖先歷史中大致按照同樣方式無數次重複產生的歡樂和悲傷的殘留物 。"
  • 蟬,詩詞中的美好意象與現實中的悲慘結局
    有樹木的地方就有蟬,越是烈日當頭,蟬的叫聲越猛烈,聲嘶力竭,不依不饒,大概是它們在地下煎熬的時間太久了的緣故吧。 在古詩詞對夏日的描寫中,關於蟬的詩句,襯託出了夏天特有的景致。如「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等就是如此。
  • 中國古代詩詞中常見的十種意象,你知道幾個
    古人以為意是內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體的物象;意源於內心並藉助於象來表達,象其實是意的寄託物。中國傳統詩論實指寓情於景、以景託情、情景交融的藝術處理技巧。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中國古代詩詞中常見的十種意象。1、青山:在古代詩歌中具有深隱曠達、雄渾沉穩、亙古不變的特色,是文人藉以棲息身心的家園。如王昌齡《送柴侍御》中「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 張峰(側耳聽風):物象·淺攝
    張峰(側耳聽風):物象·淺攝 2021-01-14 14: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電影翻譯中文化意象的重構、修潤與轉換
    文化意象(Culture image)是「一種文化符號,它具有了相對固定的獨特的文化含義,有的還帶有豐富的意義,深遠的聯想,人們只要一提到它們,彼此間立刻心領神會,很容易達到思想溝通。」[3](P184)物象(Physical image)與寓意(Connotation)是意象(Image)的兩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物象是信息意義的載體,是形成意象的客觀事實;寓意是物象在一定語言文化環境中的引伸意義。
  • 螢火蟲、天牛、蟬……北京夏夜的這些蟲趣,你見過嗎
    上周末通州舉辦的螢火蟲之夜活動引來了大批市民,很多帶著孩子的家長希望能在這裡讓孩子看到真正的螢火蟲。由於天熱,由外地運來的螢火蟲大量死掉,活動並不成功。一些家長感嘆說,不僅孩子,甚至自己小時候也沒在北京看到過螢火蟲。蟲趣,在很多北京人心目中,是個美好的回憶:蟋蟀、竹蛉的陣陣低吟,螢火蟲漫天飛舞,這是人們記憶中夏夜最別致的情趣。
  • 像螢火蟲一樣,用生命發光
    像螢火蟲一樣,用生命發光。聽起來一句很有哲理的話。不知什麼時候起,螢火蟲悄然消失在我們的生活中。直到搬到新住宅區,有一天夜晚閒步在樹蔭道上,忽然見到一隻螢火蟲在空中遊蕩,開始以為是錯覺,定神看才知道它的確是一隻螢火蟲,一閃一閃地放著黃綠色的微光,一不注意,轉眼間消失在夜幕裡。與螢火蟲這次短暫的重新相遇,想來已經相隔了幾十年的光陰。
  • 2020年高考複習|古詩鑑賞知識點:意象
    意象一、物象與意象的區別:物象是指客觀事物所呈現出來的樣子。如花草樹木,山川河流、風雨雷電等客觀存在物都以各自的形態存在著。物象一旦進入詩歌,打上詩人的感情和思想的烙印。這種滲透了詩人思想感情的對客觀事物的印象,就是意象。
  • 2019年高考現代文閱讀:分析物象意蘊和作用
    散文中的物象就是散文中所出現的具體的景物形象,它往往包含著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它主要出現在託物言志或寫景狀物的散文作品中。高考考查散文中的物象,主要是考查其意蘊和作用。考生宜圍繞這兩個「題點」進行必要的訓練,不斷提高答題的精準度。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後題目。
  • 谷歌搜索AR動物:新增23種昆蟲 包括油蟬、周期蟬和暮蟬等
    據外媒The Verge報導,搜索巨頭谷歌正在將23隻昆蟲添加到其不斷增加的增強現實搜索結果名冊中。此前谷歌已將包括恐龍、貓、蠍子、熊、老虎等在內的動物加入到其AR搜索結果中。  這些昆蟲包括:犀牛甲蟲、犀金龜、阿特拉斯大兜蟲、鍬甲、大鍬形蟲、高砂深山鍬形蟲、寶石甲蟲、瓢蟲、螢火蟲、琉璃閃星天牛、燕尾蝶、閃蝶、阿特拉斯蛾、螳螂、蚱蜢、蜻蜓、大黃蜂、斑透翅蟬、油蟬、周期蟬和暮蟬等。
  • 從古詩文中來聊一聊「烏鴉」的意象轉變
    烏鴉,我們大家都有見過,在我們通常的認知中,烏鴉往往是不祥之鳥,但其實,烏鴉曾經也被視為吉祥鳥。其實,烏鴉作為鳥類的一種,其本身並無所謂的悲喜吉兇,但是,當它進入了文學領域後,它便開始承擔起人們的這種情感了。對於烏鴉這一物象的起源,其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山海經大荒東經》:「湯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於烏。」
  • 【科普】還記得童年記憶中的螢火蟲?一起走進神秘的「夜光」世界!
    仲夏之夜,蟬噪蛙鳴,好不煩悶,除了坐在空調房裡吃西瓜,還有哪些消暑納涼的好去處呢?沒錯,想起兒時在外婆家的院子裡和「打著燈籠」的螢火蟲捉迷藏,心底是不是流淌過一股清涼之意。那麼,對於這個動物界的萌物,你又了解多少呢?
  • 富陽「螢火蟲」點亮公益之光
    富陽「螢火蟲」點亮公益之光   1月15日下午,富陽區新聯會「同心薈•螢火蟲公益社」在東吳花圃掛牌成立。  說起公益社的名字,富陽區新聯會副會長羊明坤說,螢火蟲是東方文化中重要的意象,人們喜愛它、歌詠它,在它身上寄託了美好情感。螢火蟲也契合公益社團服務社會、奉獻愛心的宗旨。泰戈爾曾為螢火蟲寫下詩句:「你衝破了黑暗的束縛,你微小,但你並不渺小。」每位新的社會階層人士就像小小的螢火蟲匯聚在一起,小愛匯成大愛,善意集成涓流。
  • 小時候|蟬的故事
    從前,有一個樹的王國居住在山谷的小溪旁一年四季,百鳥齊鳴花草飄香,溪水潺潺整個國度都是一片歡樂的景象有一天,一群蠅蟲和黃蜂闖了進來卑鄙者們灰溜溜地逃走了一切又恢復了平靜英勇的四兄弟卻受了很重的傷為了感謝四兄弟的幫助花草樹木拿出了瓊漿熱情的介紹起自己的家園它們紛紛勸恩人們留下,好好的休養溪水能讓蜻蜓的傷口快速癒合它就住到了溪邊的柳枝下柔柔的淺草能讓流螢安穩地熟睡螢火蟲就住到了草叢裡
  • 李繼保:物象
    李繼保:物象 2020-09-27 16: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微月初三夜,新蟬第一聲。轉眼炎夏已至,忽聽得郊外林間的新蟬數聲清唱,又到了捉蟬猴、捕知了的時節了。小時候,每年麥收之後,驟雨初歇的樹林子裡,那些黑褐色的蟬猴兒在暮色中紛紛從泥洞裡,鼓鼓湧湧爬出來,朝著近旁的楊樹柳樹梧桐樹爬去。我們這些孩子拿著手電筒,拎著小鏟子、玻璃瓶子,到野樹林裡挖蟬猴、摸蟬兒來了。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 他以蟬自喻,寫下史上最經典的詠蟬詩,短短4句令人叫絕!
    蟬,古詩詞中常見的意象之一。因其棲高飲露的生活習性,故詩人常以蟬自喻,來表現品格的高潔。以唐代為例,公認詠蟬詩有三絕:虞世南的《蟬》、駱賓王的《在獄詠蟬》、李商隱的《蟬》。這三首詩都是以蟬自喻的名作,但由於詩人地位、境遇等的不同,呈現出來的面貌自然也就不同。
  • 螢火蟲,蝴蝶,金龜子……人類從昆蟲身上能學到什麼?
    在城市中我們已經越來越難以看到詩人筆下「輕羅小扇撲流螢」的現象,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螢火蟲已經真的離我們越來越遠?中國科學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中科院上海昆蟲博物館館長殷海生將和我們分享:《螢火蟲的光芒,真的離我們越來越遠了嗎?》
  • 翡翠雕刻中的蟬和蠶的寓意
    翡翠雕刻中的蟬和蠶的寓意大家都知道翡翠雕刻中有許多不同的類型,比如福瓜、福祿壽、如意等等。本文將為大家講解下翡翠雕刻中的蠶和蟬的寓意。天然緬甸翡翠A貨糯冰種蘋果綠K金天鵝吊墜翡翠蠶的寓意蠶是咱們人類的朋友,古往今來都是許多人喜歡的動物之一,古人的文學作品借物喻人的時分,也常常用蠶來做比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