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童年的夏天,白天是聽著悠揚的蟬聲,晚上是追逐著螢火蟲度過的。
夏天一到,我家的房前屋後和村子裡所有的樹上都有蟬在鳴叫,此起彼伏,聲音悠揚動聽。在我的印象中,蟬愛停留在楊樹上。我的家在水鄉,栽種的楊樹和野生楊樹比較多。炎熱的夏天,我們小夥伴在楊樹下玩耍。樹上的蟬叫個不停,我們就抬起頭尋找有多少只蟬在樹上。蟬個頭不大,樹的枝葉又茂盛,很難找到,因此,小夥伴時常因為樹上有多少只蟬發生爭論。爭論中,突然有一位小朋友對著樹幹踹上一腳。蟬受了驚嚇,停止鳴叫,紛紛飛離……
夏天的清早,我們起了床,拿著根長長的竹竿或者樹枝,抬起頭在每棵樹幹上尋找蟬殼。蟬的幼蟲在土中生活,6月末,幼蟲開始羽化為成蟲。將要羽化時,於黃昏及夜間鑽出土表,爬到樹上,然後抓緊樹皮,蛻皮羽化。蟬殼能賣錢,一分錢一隻,每天早上能找到十隻左右。在當時,對於我們小朋友來說,是一筆不小的收入。
每年蟬開始鳴叫的時候,也就是當地早稻成熟的季節。一聽到蟬的鳴叫,我們就會唱起當地流行的一首兒歌:「蟬兒叫,新穀子糶,陳谷陳米冇人要。」意思是說,早稻熟了,有新糧賣了,那些陳谷、陳米就沒有人要了。其實,那時糧食很緊張,幾乎家家都缺少糧食,哪有陳谷陳米。這首兒歌只是唱出了當時人們的美好願望罷了。
夏天的晚上,我們小夥伴最愛做的一件事是追逐螢火蟲。家在水鄉,到處都是大溝小溝,水草豐盛,這給螢火蟲提供了很好的生存環境。
初春時段,水中生活的螢火蟲幼蟲會爬上岸鑽進土裡。據資料介紹,螢火蟲約50天時間才變蛹成蟲,平均只有5天的生命。在日落後的1小時螢火蟲非常活躍,爭取時間互相追求。雄蟲會在二十秒中閃動亮光,等二十秒後,再次發出訊號,耐心等待雌蟲的一次強光回應。當沒有反應時,雄蟲才會飛往別處。螢火蟲在天黑時才開始發光。
天黑下來了,大人們坐在自己家門前乘涼,小夥伴們則三個一群,四個一夥地開始追逐飛來飛去、閃著螢光的螢火蟲。螢火蟲飛行的速度不快,飛的高度也不高,有時還停落在低矮的植物上。我們追逐螢火蟲,是為了抓住螢火蟲。追到螢火蟲了,夠得著的,我們就用雙手捧,夠不著的就用扇子把它撲到地上。落在低矮植物上的螢火蟲最容易捉,輕輕地走過去,張開雙手一攏,就抓住了。我們把抓到的螢火蟲裝在玻璃瓶子裡,大概有十多二十隻。裝在玻璃瓶子裡的螢火蟲很安靜,擠在一起,發出亮亮的螢光。我們拿著裝有螢火蟲的玻璃瓶子照明,玩夠了,我們會把螢火蟲從瓶子裡放出來,沒有要傷害螢火蟲的意思。
我還記得那時候我們唱的一首兒歌:螢火蟲,提燈籠,飛到西,飛到東,跟著它去看外公。悠揚的蟬聲,喚醒我兒時的記憶,點點螢火,在我無數個夢中縈繞。
(作者:何書雲 單位系湖南省益陽市南縣華閣鎮中小教育集團)
轉載請註明來源《民族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