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通州舉辦的螢火蟲之夜活動引來了大批市民,很多帶著孩子的家長希望能在這裡讓孩子看到真正的螢火蟲。由於天熱,由外地運來的螢火蟲大量死掉,活動並不成功。一些家長感嘆說,不僅孩子,甚至自己小時候也沒在北京看到過螢火蟲。
蟲趣,在很多北京人心目中,是個美好的回憶:蟋蟀、竹蛉的陣陣低吟,螢火蟲漫天飛舞,這是人們記憶中夏夜最別致的情趣。
經自然觀察愛好者的指引,記者在北京郊區就找到了螢火蟲。城市的範圍擴大,伴隨著一些生物淡出人們的視野,不過記者向自然觀察愛好者諮詢得知,在北京周邊的郊區,包括螢火蟲、鳴蟲等這些夏秋季節活躍的生物,都可以看到。
80後很少人見過螢火蟲
上周六晚上,通州運河文化廣場南門聚集了不少帶著孩子的市民,大家都是奔著「螢火蟲之夜」的活動而來。買了30多元門票進到公園,家長們以為能在草叢裡、樹枝上看到點點的螢火蟲,沒想到,「只有幾個螢火蟲放在小罐子裡掛在半空中」。
和家長們聊天記者發現,從北京城裡各個地方來到這裡的家長,其中不少都是80後,他們中的絕大部分人連自己都沒有見過螢火蟲。「北京沒有螢火蟲吧?有人說北京沒有這個物種,有人說北京的自然環境無法讓螢火蟲生存。」
也有少量家長表示,螢火蟲是近些年才從北京消失的。「我小時候就親眼見過螢火蟲」,王先生1997年在民族大學上學,曾經在學校裡見過螢火蟲,當時他還捉了幾隻送給了女友,「就是現在孩子他媽啦」。在他看來,螢火蟲象徵著夏秋之夜的浪漫。
1982年出生的張先生曾經在魯谷見過螢火蟲,那是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他到親戚家玩,從八寶山地鐵站下車後往南走是一段土路,路邊長著半人多高的野草。「只有那麼一次,可能是趕對了季節,螢火蟲挺多的,爸爸用手一扇,就抓住了螢火蟲。」也是這次經歷,讓他知道螢火蟲非常「嬌氣」,帶回家裝在小罐子裡,放上帶水的草葉,但第二天早上螢火蟲都死了。
1984年出生的李先生,曾經在昌平南口見到過螢火蟲,那是在2000年,剛上高中的李先生參加軍訓來到昌平某部隊大院裡,晚上操場旁出現很多螢火蟲。「大概有兩釐米長,非常亮,很好抓。當時全班同學沒有幾個見過真正的螢火蟲,所以印象特別深刻。」
螢火蟲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今二三十年過去了,這些家長的孩子大都是三五歲的年紀,而且從沒見過螢火蟲,「螢火蟲會發光,格外體現出大自然的奇妙,所以希望帶孩子看看」。
8月田野正適合看螢火點點
7月中旬,工作在順義高麗營鎮的張潔姑娘在手機上發出一張照片引爆了朋友圈。作為一位自然觀察愛好者,張潔曾經多年觀察昆蟲,那天傍晚她在高麗營鎮的南郎中村散步,突然發現居民房屋的牆壁上有個亮點。走進一看,正是一隻大米粒大小的螢火蟲。
通過張潔姑娘指點的地點,記者兩次來到了南郎中村。第一次是7月中旬,在村民大姐的指點下,記者來到一塊玉米地旁邊的狹窄土地,上面長著野草並沒有被耕種;這塊地緊鄰著一條村裡的公路,而這條公路平時車很少,另一側也是草地,長著不少樹木和灌木。「等晚上10點,村裡路燈關了再找,肯定能找到。」正在附近遛彎的村民大哥非常肯定,「這兒就有,每年我都能看見。現在比以前少了一些,但還是有。」
等到晚上10點,在草叢裡,記者看到了不少發光的綠點。在黑夜裡綠點亮度相當顯眼,待悄悄走進打開手電,便能找到這米粒大小的螢火蟲。不過在感覺到有人靠近或是受到光照後,螢火蟲馬上停止了發光,直到環境重新安靜下來持續一兩分鐘,螢火蟲才會重新再亮起來。
在村子裡和附近的草地走了一圈,記者一共只看到了幾隻螢火蟲。也是在村民的指引下記者得知,螢火蟲最多的時節,是在8月初的傍晚。7月底記者再次來到這裡,同樣的時間,螢火蟲明顯多了起來,走幾步就能看見螢光點點,偶爾還能看到在天空中飛過。在村子外乃至向西兩三公裡外、臨近京承高速的草地裡,都能找到螢火蟲的身影。
「這一帶一直都有,可能是咱這兒環境比較好吧。」一位村民說。除了螢火蟲,這裡的傍晚還常見抓「季鳥猴」的人,他們帶著網兜,站在大楊樹下面尋找,不一會兒就能抓一小兜兒。
山區能聽到鳴蟲交響樂
綠尾大蠶蛾
曾幾何時,夏秋的京城是伴隨著蛙鳴、蟲鳴的。住在南二環右安門外的李先生一直愛鬥蛐蛐(蟋蟀),他記得在二環路建設之前的上世紀80年代末,右安門向西是一大片田地和野地,夏秋之際河邊的柏油路晚上亮起路燈,數不清的蛐蛐就在路面上蹦躂,野地裡諸如螳螂、螞蚱、蜘蛛、天牛以及各種甲蟲數不勝數,旁邊的護城河岸上則是「吵蛤蟆坑」。「這個時節晚上的樂趣,那是全年裡面最大的。」
後來二環路、三環路、四環路逐漸修起來,雖然至今都能聽到蛐蛐叫,但品種明顯少了。「現在誰還見過螳螂、天牛?蟲子的叫聲只有蛐蛐,沒有竹蛉、黃蛉。」秋天他偶爾會到郊區捕捉鳴蟲養在家裡,「我常去大興,南六環邊上,那裡能找到各種叫蟲還有天牛之類的昆蟲。」
1988年出生在雙井的朱鋆,曾在家門口的木材廠見過不少螢火蟲。現在他工作在「博旅文化」,每周末會組織一些市民到西山香山一帶夜觀。「那裡螢火蟲挺多的,到了八月中旬最多。密雲黑龍潭、懷柔白河灣都有不少呢。」
他介紹,順義南郎中村的螢火蟲叫做「黃翅脈螢」,體型較小;而在西山能看到個頭更大的「山窗螢」,這兩種螢火蟲都是陸生,以蝸牛為食,對生態的要求並不是太高。
他認為,城市裡缺少螢火蟲,有幾方面原因,其一城市裡環境衛生要求高,沒有大量的堆積腐殖質,一些昆蟲食物鏈難以完整存在;其二城市裡常用農藥滅蟲,「噴藥殺尺蠖也就是『吊死鬼』的時候,很多其他蟲類也會被殺死」。
蜻蜓、蟬這兩種昆蟲在城市裡也明顯減少,最主要的原因是棲息地變少。蜻蜓幼蟲需要水,水質好起來蜻蜓才能變多。
羽化的鳴蟬
蟬則是在樹上產卵後,幼蟲到土裡發育數年,期間趕上市政工程比如鋪設步道磚,便無法爬回樹上了。「不過可喜的是,現在一些地方已經建設了『生態廊道』,為各種生物留下一片通行區域,但這樣的區域還太少,希望將來可以多起來。」
樗蠶蛾
東方鈴蟾
綠步甲蟲
桑天牛
好在天牛、各種蜻蜓、蝴蝶、鳴蟲,這些昆蟲在郊區都不難看到。因此他建議,有興趣的市民不妨趁著仲夏秋初時節,周末傍晚到郊區走走,感受一番小小蟲兒、蛙兒為您奉上的視覺、聽覺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