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雷斯特,16歲。在加州西海岸的小島聖克魯茲的一次屠殺中,和她的羊群同伴被救了下來 攝影:Isa Leshko
「我開始準備這個項目的時候,其實並不確定人們願意花錢買這些照片,因為它們太傷感了,」美國攝影師艾莎·萊什科(Isa Leshko)說,「所以我只做了一段視頻,介紹這組圖片並上傳到網上。一下子,我的郵箱就被各種郵件擠爆了,人們寫信給我,講述年老的父母或是寵物的故事。後來我在幾個展覽上展示了這些照片,有些參觀者會走到我跟前,眼中含著淚。這完全出乎我意料之外。但我想,這些肖像就像是發放給人們的許可證,讓大家表達對故人逝去的悲痛。」
萊什科鏡頭下的主角都是年老的農場動物,而且大多飽受病痛折磨。這些照片都收錄在攝影集《得以終老:農場動物避難所中的年邁動物肖像》(AllowedTo Grow Old: Portraits of Elderly Animals from Farm Sanctuaries)裡。這些動物與眾不同,但你可能得花些心思才能看出來——它們現在都一把年紀了——事實上,大多數情況下,農場動物在嬰孩年歲就要面對屠刀。
無名公雞,年齡不詳。從一個工業化農場被救出來 攝影:Isa Leshko如果出現一些比較殘忍的情形,當局可能會進行幹預,然後這些原本待在屠宰場或是農場的動物就會被解救出來,並被送到美國各地的動物保護區。巴迪是一匹28歲的阿帕盧薩馬,之所以來到這裡還多虧了他的農場主,他沒辦法照顧這些老弱病殘了——比如說巴迪,虹膜炎讓他痛苦難忍,唯一的出路就是摘除雙眼。這樣一來,它就需要專業的照顧,幫助它平穩步入黑暗的世界。
萊什科出身於一個義大利裔美國工人階級家庭,生活在城市裡。最初產生拍攝這個項目的念頭還是在2008年,這一年,她在老家新澤西見到了姐夫的老馬皮蒂(Petey)。當時的萊什科已經是一名專業攝影師了,不知怎的,她一下子被這匹老馬吸引住了,拍攝它的念頭揮之不去。後來,她慢慢意識到,這是因為在母親病重之後,她開始恐懼衰老和死亡,而拍攝年老的動物是她與之對抗的一種方式。
參觀了一個又一個動物避難所後,萊什科在自己原有的保護動物的履歷上又添了一筆。這位攝影師本身就是素食主義者,在見到19歲的公牛瓦倫蒂諾(Valentino)後成為了一名嚴格素食者。瓦倫迪諾還是牛犢的時候就被從一個奶製品工廠救出,否則它現在可能早已被加工成小牛肉或是牛排了。「遇到的動物越來越多,我意識到我們應該為那些不夠幸運、沒能被救出來的動物發聲,這一點十分重要。動物製品無處不在,但農場動物本身幾乎是隱形的。我希望讀到這本書的人們能停一停,考慮一下這些動物的生活,把它們看作是獨立的個體,而不僅僅是商品,希望人們認識到,動物也有知覺,有著獨一無二的性格和情感。」
21歲的艾比是一隻阿爾卑斯山羊,主人住進了療養院之後,它也被送到了一個動物避難所 攝影:IsaLeshko當然了,對於那些沒有深入了解現代畜牧動物困境的肉食者來說,這些照片、這些故事可能有些壓抑,而且跟公雞的沙土浴一樣枯燥無味。所幸萊什科把自己代入了書中,詳細描述了這些動物的性格,堪比成熟的後田園牧歌時代作家E.B.懷特(E.B.White)。
從某種角度看,這本書還是關於萊什科的故事,講述了一個連怎麼開關農場門都不知道的女人是如何學著讓動物放鬆,好拍攝特寫鏡頭的。萊什科會從與它們視線齊平的角度向前靠近,或者和動物們一起躺在乾草堆上,絲毫不在乎時間。另外,她還明白了永遠不要把包帶到圍欄裡,因為最終免不了被啃咬的命運。
這本書的主角還有諸如友善的安哥拉山羊梅爾文(Melvin)、禁慾苦行蓬頭垢面的驢子巴布斯(Babs),萊什科在書中對巴布斯的描寫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海倫·麥克唐納(HelenMacdonald)的《海倫的蒼鷹》。
這本書通過個性化的方式敘寫故事,給人一種溫暖而開放的感覺,而不是生硬的說教。像萊什科這樣,才是「對話的正確打開方式」。
巴迪是一匹28歲的阿帕盧薩馬,失明後來到了避難所。看不見外面的世界讓它陷入了恐慌,進行了好幾個月的訓練才最終緩過來。最終為了解決虹膜炎帶來的痛苦,它的雙眼被永久摘除了。攝影:Isa Leshko我也在一個小農場裡長大,我們養了牛、雞和豬。我以往總覺得素食主義者和肉食者都沒法理解我們與動物的關係。蓄養動物的農場主會定期把幾百隻年幼的動物拉去送死,這一點都不假,他們也並不會意識到,這些動物都是一個個獨立的生命。但另一方面,許多農場主也逐漸開始發現這些飼養動物的個性,開始學會欣賞和享受這些陪伴多年的動物獨一無二的特點。
我爸媽總會留出三四隻老豬,把它們當做寵物來養,儘管他們並不會這麼說。在萊什科的鏡頭下,1998年從華盛頓的一輛卡車中救下的母豬特蕾莎(Teresa)讓我想起了我的老公豬「冠軍」。退休後它就在一個鋪滿稻草的角落裡安度晚年,最終自然死亡。它還在世的時候,到了晚上,父親完成了一天的工作便常常會跑去給它撓背,跟它聊聊天。
當然了,留下幾隻豬並不會讓我們變得「有人性」一些,特別是有些動物還沒能得到解救,但這確實說明了,我們還是沒有完全喪失同情的能力的,只不過有所選擇。
維奧萊特(Violet)是一隻12歲的大肚豬,出生時就後腿癱瘓。為了滿足它的特殊需要,維奧萊特被送到了一個動物避難所。攝影:艾莎·萊什科許多農民會說,動物權利倡導者「不懂」農業——「他們怎麼能說我們殘忍無情呢……看看,我可是整夜整夜地和黛西待在一起啊!」關於這個問題,我和萊什科聊了聊。她說:「這就好比對我的一隻貓說,『你要被送到屠宰場去』,然後對另一隻說,『你可以留下』!」但她確實讓我聯想到許多農場故事,比如說《小豬進城》和《夏洛特的網》,這些故事的主角都是年邁而狡猾的動物和逃出農場的倖存者。
萊什科正在籌備一個新的攝影計劃,記錄動物出生的時刻。這一次比拍攝年老的動物更具挑戰性,因為這就意味著「我必須24小時隨時待命,好在小動物出生的時候出現在現場」。現在的萊什科在與動物相處方面是一把老手了,她喜歡讓火雞和雞坐在腿上。
《得以終老》中的絕大多數動物現在已經離開了這個世界,有一些在拍攝過後的幾天就去世了,萊什科花了好些工夫才接受這個事實。她談起他們之間的友誼,和人類之間的關係並無二致。回顧起來,這些動物是「幸運兒們」,它們永遠存在於這些肖像中,時刻提醒著這位攝影師,「年歲老去是眷顧,而不是詛咒。」
本文作者Richard Benson是《農場:家庭與英國鄉村的故事》的作者。
(翻譯:馬昕)
……………………
| ᐕ)⁾⁾ 更多精彩內容與互動分享,請關注微信公眾號「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和界面文化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