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列寧是蘇聯的締造者,那麼,毫無疑問,史達林是將蘇聯推上頂峰的那個王者。對於史達林這個人,歷來都眾說紛紜,人們對他的評價各種各樣,其中既有貶低、詆毀、批判和憤怒,也有讚揚、褒獎、愛戴和敬佩。到如今,史達林仍舊未被蓋棺定論。
史達林說過很多話,也做過很多事。作為一個影響力巨大的人物他的一舉一動都可能被人解讀為不同的意義,他抬頭舉手間就會讓人感到驚喜或害怕。這就是史達林,人們看不透他,到現在,他仍舊能影響別人。
史達林有一句話,廣為流傳,影響力巨大。這就是」死一個人是悲劇,死一百萬人只是個統計數據「這句話。其實這個說法是不正確的,史達林曾經說了一些話,用來形容一些事,但是我們看到的這句話卻是被篡改了的,正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裡。用在這件事上,最恰當不為過。
史達林的原話是「一個人(巴甫洛夫大將)的死固然是個悲劇,但是因為他的錯誤而犧牲的百萬紅軍戰士難道就只是一個統計數字?」可見,這兩句話的意思是完全相反的。前者給人一種史達林冰冷嚴峻無人情味的形象,而後者卻是就事論事,提出了一種正當性的理由。
那麼是什麼事讓史達林說出這樣的話呢?可以想見,史達林說出這話時是非常憤怒的。
這事還要從蘇德戰爭說起。當年希特勒發動巴巴羅薩計劃,一夜之間就擊垮了蘇聯布置在前線上的重兵。短短數周,蘇軍上百萬軍隊崩潰,國土大面積淪喪,形勢十分嚴峻。
而此時蘇聯西布西方面軍的最高指揮官,巴普洛夫大將就遭遇到了這種狀況。因為德軍主力的進攻方向就是蘇聯的西面,所以,巴普洛夫防守的區域就首當其衝,率先遭到攻擊。在蘇軍的打擊下,蘇聯西方面一夜之間,徹底崩潰。
消息傳到莫斯科,史達林十分震驚,具體說應該事震怒。巴甫洛夫作為與朱可夫齊名的蘇軍青年俊傑,同被視為蘇聯軍方兩顆冉冉升起的新星,早早的就坐上了大將的位置。然而,這一仗打下來,他的表現卻讓蘇聯方面傻了眼。
然而蘇聯卻不得不接受現實,一個星期,整個西方面軍徹底崩潰,幾十萬部隊徹底放棄了抵抗。
鑑於巴普洛夫指揮嚴重失誤,史達林隨即撤銷了他的職務,命他回莫斯科。他接受軍事法庭的審判,在會上,他為自己辯解,說德軍來得太突然,而蘇軍卻完全無任何準備,他之所以沒有做任何準備,完全是在執行蘇聯高層的命令,然而最終迎接他的還是槍決。
巴普洛夫說了事實,因為不僅僅他失敗了,整個蘇軍在正面戰場全部都潰退了,但是此時面對前線全員崩潰,人心浮動的情況。必須要有人承擔這個責任,作為大將的巴甫洛夫此時已經必須死,因為他成了典型,成了可以穩定人心的例子。
巴甫洛夫被槍決後,史達林命令將此命令向全軍傳達,其內容還提到:我警告,無論是誰,如果違背軍人誓言、忘卻對祖國的責任、玷汙紅軍戰士的崇高稱號、表現懦弱和驚慌失措、擅離戰鬥崗位以及未經戰鬥即向敵人投降,都將受到軍法最嚴厲的無情懲罰。
可見,蘇聯此時需要穩定前線的軍心,而巴甫洛夫作為蘇軍大將,他被槍決的事情,可以最大限度的震懾人心,穩定前方的混亂局面。至於史達林說」巴甫洛夫的死是個人悲劇,難道其他犧牲的紅軍戰士就是一個統計數據?「則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他的智慧和嚴峻。因為,他的根本目的並非是為了那已經犧牲的將士討回一個公道,而是將巴普洛夫當成一個為蘇軍遭遇全面失敗而承擔責任的」替罪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