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妃甸「驛站」的鴴鷸鳥
曹妃甸溼地是鳥的天堂,鳥的數量、種類眾多。鳥兒們的倩影、歌聲、動人故事在曹妃甸溼地隨處可聞可見。這些小精靈是曹妃甸人眼中的「網紅」, 曹妃甸人打心底愛著他們。
小妃今天推出【曹妃甸的網紅鳥】系列第四期,希望大家和我們一樣也愛上這些鳥,並一起保護他們!第四期向大家介紹的是地球上遷徙距離最遠的鳥類——鴴鷸(héng yù)鳥。跟小編一起讀:héng yù!héng yù!héng yù!
請大家欣賞視頻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在世界陸地和海洋的上空,存在著人類肉眼看不到的最繁忙的高速公路,遷徙的鴴鷸類鳥每年兩次往返於這條長廊,奔赴它們季節性的故鄉。曹妃甸及其附近的濱海溼地,地處東亞——澳大利亞候鳥遷飛路線,據北京師範大學長期監測,約有89種35萬隻遷徙水鳥利用此地,其中包括27個物種的種群數量超過其全球種群總數或遷徙路線總數的1%,顯示該地區達到了國際重要溼地的標準。
儘管看上去十分相似,但這些鴴鷸類鳥從結構到外表完全不同,可以通過它們不同的生活習性加以區別。最普通的種類是鷸,有麻雀大小的紅頸濱鷸、長趾濱鷸,也有個體很大的大杓鷸、中杓鷸、白腰杓鷸,有相似的形狀彎曲的喙可作複雜的扭曲探測,因為它們需要在泥灘的洞穴裡捕捉螃蟹和蝦類。短喙的濱鷸覓食動作像縫紉機一樣,能捕食人類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生物。斑尾塍鷸使用它們的長喙的柔軟頂端捕捉隱藏的多毛目蠕蟲;能遊的半蹼鷸可以利用水的表面張力把用顯微鏡才能看見的甲殼類吸入;紅腹濱鷸探測小的甲殼類動物,甚至不需要接觸它們就吞食了。鴴類及其親緣鳥類,缺少鷸那樣敏感的喙,長著短而硬的喙,在敏銳的大眼睛的幫助下守株待兔式的覓食。在灘涂上,它們等待無脊椎動物的出現,然後快速移動,並捕捉那些尚未感知的螃蟹、蝦類、蠕蟲或昆蟲。
無論是覓食,還是休憩,或是飛行,鴴和鷸都會成群結隊,仿佛一隊人馬中人人都穿著迷彩的野戰軍服,乍一看都是一個模樣,只能從肩章、頭徽來辨別誰是屬於什麼兵種和官銜。每年的春秋兩季,鴴鷸類鳥會沿著古老的遷徙通道,追尋著亙古不變的夢想。在春季遷徙時,成鳥的羽翼豐滿,飛往遙遠的繁殖地,幾個月後又帶著幼鳥返回南方,讓幼鳥嘗試第一次遠飛,探索未知的世界。這個所謂遷飛路線是人類構想的,描述鳥類穿越國家、甚至海洋的洲際運動。東亞——澳大利亞遷飛路線西起西伯利亞中部,向東經過阿拉斯加、東亞,跨越整個東南亞,飛往澳大利亞和紐西蘭,有接近百種的的水鳥、50多種鴴鷸類鳥在這條路線上來回遷徙,它們不僅有能力長途飛行和辨識環球路線,還能適應各種極端的天氣條件。
空曠的渤海灘涂並感覺毫無價值,不能激起偶爾來此的普通人的熱情。曹妃甸西連天津的漢沽、大港濱海溼地,東接樂亭大清河、乃至北戴河溼地,這條大約240公里海岸線溼地對遷徙鳥類至關重要,是每年近百萬隻遷徙鳥群的重要「驛站」,看似一片灰褐色的灘涂,一直延伸到海水的邊際和地平線,缺乏任何親近感,但卻一個豐富的生態寶庫。大海每天發生兩次潮汐變化,高潮時海水覆蓋一切,潮水退去大片灘涂盡露,它與北戴河海濱的沙灘截然不同,是清一色的黑色淤泥,大約有一米多深,營養豐富,是大量微生物和底棲生物的溫床,成就了這裡候鳥「補給站」的美名,是大自然賦予這片海岸最寶貴的財富。
鴴鷸類鳥能夠完成難以想像的遷飛,秘密在於肥胖和運動的結合。鳥類在遷徙旅程開始之前,必須要保持30%、40%甚至50%的脂肪,這樣的脂肪水平對人類來說將被認為是病態的肥胖,但是一旦到了空中,這些鳥就像優秀的運動員一樣努力飛行,並能夠堅持飛行數天直到抵達終點,它們身體內部豐富的脂肪儲備就像燃料一樣在消耗。當鳥類完成遷徙任務,往往精疲力盡,瘦骨嶙峋,饑渴萬分,更加需要休息和睡眠。
在人類的想像中,有些鳥體形纖小柔弱,恐難完成全球遷飛,其實它們並非如此,身體很結實,肌肉發達,脂肪豐富,體態優美,並能以平均60公裡/小時的速度在天空飛行。像大濱鷸和紅腹濱鷸等鳥類,從它們的繁殖地起飛,向南穿越東亞,然後不停歇地直接飛往澳大利亞,需要飛行大約6000-8000公裡,這是人們迄今認知的鳥類世界最遠距離的飛行之一。
曹妃甸海岸的潮間帶聚集著數量龐大、種類眾多的鴴鷸類鳥,是旅鳥每年兩次必經的棲息地。然而,隨著渤海灣的工業化進程加快、過度捕撈和環境汙染,這樣可為鴴鷸鳥利用的優質溼地越來越少,面積也越來越小,通過立法、建立保護區等手段,保護鴴鷸類鳥的遷徙和生存環境,是十分緊迫和必要的。但存一片海,留與鴴鷸棲。
編輯 馬王正奇
撰文 李克東
攝影 李克東 郭紅鳳
視頻 李連君 呂瑞欣
曹妃甸區融媒體中心官微出品
歡迎微友分享
掌心曹妃甸
曹妃甸區融媒體中心官方微信平臺
歡迎您的關注
投稿郵箱:
baoshe999@126.com
cfdrm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