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雍也》記孔子說「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是說聰明人樂於水,有仁德的人樂於山。對此說法,他的幾位弟子有不同的理解。
《孔子家語·三恕》中記孔子向不同的弟子提出這一問題,讓他們分別回答後孔子行進行評論。
有一天,子路來到孔子面前,孔子問他:「智者是什麼樣的人?仁者是什麼樣的人?」子路問答:「智者善於使人知道自己,仁者善於使別人愛自己。」孔子說:「這種回答是士的表現。」
子路走了出去,子貢走進來,孔子又向他提出同樣的問題。子貢回答:「智者善於知道別人,仁者善於愛護別人。」孔子對他也加以肯定,說:「這種回答也是士人的表現。」
子貢出去,顏回又走了進來,孔子又將同樣的問題向他提了出來。顏回卻這樣回答:「一個有智慧的人,首先表現為有自知之明,才能有可能了解別人;一個有仁德的人,首先應該自愛,才有可能愛護別人。」孔子聽後,十分高興。脫口說出:「顏回的主張,正是士君子的主張。比別人都高出一籌啊!」
其實在這個問題上,孔子一生的作為就已有了答案,他一生中不斷學習。向書本學習,向古人學習,通過接觸社會,廣泛向社會學習。知識日多,學習日長,如河中流水一樣,永不休止,表現出智者的樂觀,向上的態度。他的行為體現出「智者樂水」。他一生政治上不得意,棲棲遑遑,遠大的政治抱負不能施展,自己遠大的理想,甚至最起碼的要求也沒能實現,但他仍然信心十足地到處宣傳自己的主張,堅定不移地走自己認為正確的路。到了晚年,看到政治抱負實在不能實現了,又教育弟子,希望自己的主張薪火永傳。這種信念堅定,始終如一的行為,正如高山一樣巍然屹立,孔子的行為正體現出「仁者樂山」。
智者,仁者都是人們應該具備的好品德,但兩者又有不同。智者不斷學習,增加智慧,知識就是力量,永遠學習,永遠進步,永遠提高,如江河之水,長流不斷。仁者是道德水平高的人,有了高水平,就能走得正,站得直,人們把他當榜樣,如巍峨的高山一樣,屹立在人們面前。孔子這句話,不但是讚揚智者,仁者,更主要的是要人們學習智者、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