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創作中,內容的化用與形式的化用,有什麼不同?

2021-01-09 老街味道

前言

在古人詩文的創作中,常常喜歡引經據典。在具體的詩句裡,化用前人佳句是很常見的手法。

對於前人的化用,有點鐵成金、奪胎換骨之說。這裡大多是指內容的化用。

不過,也有一種化用,是形式上的化用。

一、內容的化用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大多數的化用,是內容方面的改編。

周振甫先生的《詩詞例話》中,提到了杜甫的例子,例如杜甫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也有出處。

朱門酒內臭,路有凍死骨,此語本有所自。《孟子》:"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史記平原君傳》:"君之後宮婢妾,被綺縠,餘粱肉,而民衣褐不完,糟糠不厭。"《淮南子》:"貧民糟糠不接於口,而虎狼饜芻豢;百姓短褐不完,而宮室衣錦繡。"此皆古人久已說過,而一入少陵手,便覺驚心動魂,似從古未經人道者。(趙翼《甌北詩話》卷二)

清代文、史學家趙翼在《甌北詩話》中,說朱門酒肉臭有三個來源。或者說,相同的意思,有三個早於杜甫的人寫到過。

《孟子》說貴族家裡,豬狗之食享受著人的標準,而真正的普通百姓卻餓死在路上。《史記》、《淮南子》裡,也說有人肉吃不完,百姓槽糠都吃不上。

但是杜甫一出手,就令人耳目一新,而且尖銳凝練,似乎是自己第一個說一樣。

黃庭堅也曾經說過:

自作語最難,老杜作詩,退之作文,無一字無來處。蓋後人讀書少,故謂韓、杜自作此語耳。古之能為文章者,真能陶冶萬物,雖取古人之陳言入於翰墨,如靈丹一粒,點鐵成金也。《答洪駒父書》

從黃庭堅的一段話可以看出,古人極其重視「取古人之陳言入於翰墨」。韓愈和杜甫更是其中的代表,只不過後人讀書少,所以誤解韓、杜的很多詩文是「自作此語耳」。

這些都是指在內容上的化用。除此以外,還有形式上的化用。

二、形式的化用 落霞與孤鶩齊飛

在周振甫先生的《詩詞例話》中,還提到了形式上的化用。這種化用,借鑑了原作的形式結構和個別詞語,但是內容完全不同。

這裡舉了謝榛《四溟詩話》中的三個例子:

蘇子卿曰:「明月照高樓,想見餘光輝。」子美曰:「落月滿屋梁,猶疑照顏色。」庾信曰:「落花與芝蓋齊飛,楊柳共春旗一色。」王勃曰:「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梁簡文曰:「溼花枝覺重,宿鳥羽飛遲。」韋蘇州曰:「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三者雖有所祖,然青愈於藍矣。(謝榛《四溟詩話》卷一)

謝榛只是評價為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並沒有說到這種化用的獨特之處。

蘇武詩:明月--照--高樓,想見--餘--光輝。」杜甫詩化用後,使用了相同的句法結構,和相同的意象:「落月--滿--屋梁,猶疑--照--顏色。兩詩一首送別,一首相思,意思還是相似的。

不過王勃的化用就不同了: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形式上與庾信的完全一樣:落花--與--芝蓋--齊飛,楊柳--共--春旗--一色。

庾信寫隊伍,王勃寫秋景。 王勃的化用,形式相同但是內容不同,王的境界開闊,超越了庾信原作,可謂點鐵成金的佳作。

三、偷語、偷意、偷勢

唐朝的詩僧皎然在《詩式》中,提到過三偷的理論:

偷語詩例:如陳後主《入隋侍宴應詔詩》:「日月光天德」,取傅長虞《贈何劭王濟詩》:「日月光太清」。上三字同,下二字義同。偷意詩例:如沈佺期《酬蘇味道詩》:「小池殘暑退,高樹早涼歸」,取柳惲《從武帝登景陽樓詩》:「太液滄波起,長楊高樹秋。」偷勢詩例:  如王昌齡《獨遊詩》:「手攜雙鯉魚,目送千裡雁。悟彼飛有適,嗟此罹憂患。」取嵇康《送秀才入軍詩》:「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俯仰自得,遊心泰玄。」

內容的化用,還要注意其中的細節不同。一種是偷意、一種是偷語。

1、 偷語

偷語,我以為也有兩種,有的詞語、內容相似, 立意也相同。

如皎然舉例的,陳朝後主陳叔寶《入隋侍宴應詔詩》:

日月光天德,山川壯帝居。太平無以報,願上東封書。

陳叔寶以降王的身份,作詩恭維隋文帝楊堅,用日月山川雖是眼前景物,但是古人常把日月比作帝王。

傅長虞《贈何劭王濟詩》是五言的長詩:

日月光太清,列宿曜紫微。赫赫大晉朝,明明闢皇闈。

皎然說,這兩個人的詩,上三字同,下二字義同。這種類似於周振甫所說的仿效,簡單的拿來主義。

另外一種「偷語」並不是簡單的拿來,而是融入自己的語境中,反映了另一種新意。

晏叔原:「今宵剩把銀釭照,猶恐相逢是夢中。」蓋出於老杜「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戴叔倫「還作江南別,翻疑夢裡逢」,司空曙「乍見翻疑夢,相悲各問年」之意。(王楙《野客叢書·詞句祖古人意》)

晏幾道的:「今宵剩把銀釭照,猶恐相逢是夢中。」雖然詩料內容出於杜甫的「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但是詩人表達的詩意卻不同。

杜甫詩,反映了亂離後夫婦重聚的心情;晏幾道卻寫女子的情思,甚至被陳廷焯認為是豔詞:

曲折深婉,自有豔詞,更不得不讓伊獨步《白雨齋詞話》卷一)

2、偷意。

杜甫「朱門酒肉臭」這一類,與出處相比,詞語的差別會多一點,但是作者的立意相同。這種像皎然的偷意。

皎然舉例用了沈佺期的《酬蘇味道詩》:

並命登仙閣,分曹直禮闈。大官供宿膳,侍史護朝衣。卷幔天河入,開窗月露微。小池殘暑退,高樹早涼歸。冠劍無時釋,軒車待漏飛。明朝題漢柱,三署有光輝。

皎然認為,沈佺期的第7、8句,偷意於南北朝柳惲的《從武帝登景陽樓詩》前兩句:

「太液滄波起,長楊高樹秋,翠華承漢遠,雕輦逐風遊。。」

不過,沈佺期的詩中有殘暑、早涼,比柳惲的詩更具體。皎然說其偷意,是指用了宮中池水與樹的意象,柳惲詩中的「秋」字,即有沈佺期詩中殘暑、早涼之意。

3、偷勢

而皎然三偷中的偷勢,很像形式上的化用。即王勃化用庾信的「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從皎然自己舉例的詩句,也可以看出這種形式上的借鑑。

竹林七賢之一嵇康的《送秀才入軍詩》寫到:「目送歸鴻,手揮五弦。

七絕聖手王昌齡《獨遊詩》寫到:「手攜雙鯉魚,目送千裡雁。悟彼飛有適,嗟此罹憂患。」

兩個人都是目送鴻雁,而且手中還有動作,一個彈琴一個攜魚(雙鯉有信使之意)。後兩句也都是寫心理的活動。只不過一個樂觀:俯仰自得,遊心泰玄;一個悲觀:悟彼飛有適,嗟此罹憂患。

結束語

周振甫在《詩詞例話》中將化用分為仿效和點化。點化有詩人出新之意,不是簡單的改編(仿效)。

在古人創作化用時,出新意,或者用反意,往往更會受到好評。完全沒有變化的仿效,很難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讀書少或者不知道出處的除外)。

當然,還有例外。

不同的語境中,即使完全沒有變化的引用,有時也會有好的表現,例如晏幾道搬運的「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老街味道

詩詞小白學習填詞|10分鐘了解這些小知識,就算入門了

相關焦點

  • 善於化用前人詩句的王安石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據惠洪《冷齋夜話》記王安石此詩的寫作緣由說:「荊公嘗訪一高士不遇,題其壁。」這話的可靠性如何,難以遽斷;王安石的詩文向無編年,除了作品中有事實可考、足以斷定年代的以外,大多數無法確斷其具體年限,從而也無法從寫作年代來考索其行事、交往和作詩的情況,所以只能就詩論詩。 詩的第二句「凌寒獨自開」,對梅花極表讚賞。
  • 古人有詩詞作品,幾乎通篇化用或使用前人詩句,這算不算抄襲呢?
    不過,唐朝詩僧皎然在《詩式》中提到過」三偷「:其上偷勢,其次偷意,最下者偷語。其中的偷語是簡單的拿來主義,全部或者部分引用,類似於化用或者借用。這裡放下皎然的」三偷「不表,下面先說幾個用典或者化用的不同表現。
  •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表達了什麼意思?
    二、天若有晴天亦老 是律句宋朝司馬光《溫公續詩話》中,提到這句天若有情天亦老時,評價道:李長吉歌「天若有晴(情)天亦老」,人以為奇絕無對。曼卿對「月如無恨月常圓」,人以為勍敵。這段話說明了一個問題,就是「天若有晴天亦老「符合格律,因此石延年給對了一個下聯:月如無恨月常圓。
  • ...高朝先:淺談宋詩散文化特徵 對當代詩詞創作的影響與現實意義
    雲帆視點高朝先淺談宋詩散文化特徵 對當代詩詞創作的影響與現實意義詩的形式是多樣的,風格是多採的。正是因為我國傳統詩歌的多種形式和豐富多採的藝術風格,一代影響一代,不斷推陳出新,才創造出璀璨無比的中華民族詩歌文化。
  • 生活中大量使用卻極易出錯的五大詩句
    下面小編就為大家盤點一下日常生活中極易用錯的5句詩詞,大家看看自己有沒有中招吧。前後兩相對比,雖語序略有不同,但都十分適用於兒女情長。著實讓人佩服,也肯定讓大家上過當(中學時語文考試的詩詞填空一題,小編的同學中就有人為此而丟過分)。
  • 「雲帆視點」高朝先:淺談宋詩散文化特徵 對當代詩詞創作的影響與...
    雲帆視點高朝先淺談宋詩散文化特徵 對當代詩詞創作的影響與現實意義詩的形式是多樣的,風格是多採的。正是因為我國傳統詩歌的多種形式和豐富多採的藝術風格,一代影響一代,不斷推陳出新,才創造出璀璨無比的中華民族詩歌文化。
  • 10句豪邁詩詞,太振奮了,讀來令人豪氣沖天
    我們總會在詩詞中汲取前進的力量,每每讀到那些豪邁的詩詞,胸中的一腔熱血好像要迸發出來。古人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哪一句詩詞,曾讓你振奮呢?幾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侯蒙《臨江仙》知乎@張潤:當年高考時把這首詞寫在每本參考書的扉頁上……每天早中晚三次洗手後翻書默讀,然後切換進入偽學霸模式。
  • 古代詩詞文化中的愛情觀,快來測測你屬於哪一種吧!
    匈牙利詩人裴多菲·山陀爾有句名言:「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而在中國古代文化中,有關愛情的神話傳說更是膾炙人口,存世千年。像我們大家都比較熟悉的有,民間四大愛情傳說:《梁祝》、《白蛇傳》、《牛郎織女》以及《孟姜女》。由此可見,愛情一直是人類情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 內容、形式、主體關係三大維度梳理,2018上半年電視綜藝流行元素有...
    一線導讀:雖然上半年沒有爆款電視節目出現,但在內容、形式和製作鏈條上的諸多方面都有新元素展現,觀眾也都有自己的小滿足。電視節目有這些資源與技術積累,多元素再利用水到渠成,既能豐富節目形態,又能增加觀眾來源。
  • 為何詩詞中的春夏秋冬會如此美輪美奐?不同季節皆有別樣感悟
    為何詩詞中的春夏秋冬會如此美輪美奐?不同季節皆有別樣感悟文人墨客是古代社會中非常重要的群體之一。他們一般都具有較高的學識,以及比較獨立的思想和觀念。生活在封建社會中的讀書人,在「學而優則仕」思想的影響下,幾乎每個人都曾有過科舉考試的經歷。因為在他們的心目中,只有進士及第併入仕為官,才能在實現人生價值的同時,食君之祿為君分憂。
  • 《神奇動物2》中騶吾是什麼? 為什麼一見「逗貓棒」秒變大乖貓
    此後的典籍、詩詞中,也有不少騶吾的記載和描述。它只吃自然死去的生物,被當作仁德、慈悲的象徵。外形上,它經常被描述、描繪為像老虎一樣的獸類,毛為白色,有黑色的花紋,尾巴很長。《神奇動物2》裡的騶吾,是一個典型的好萊塢化用各地文化的例子。
  • 詩詞創作並不難,如果押韻中如果找不到合適的韻字,你可以這樣辦
    喜歡詩詞的小夥伴們可以關注下哦在詩詞圈,我曾經經常聽到有人說「不以律害意」,還有說格律,限制了詩詞的創作等等,類似這樣的話。不可否認格律詩相對於古體詩來說限制更多,要求更多。但我以為這才是格律詩區別於其他文學體裁而獨具魅力的地方。其實詩詞作為樂文,要調以管弦,利慾歌喉,這也是格律存在的必要性。
  • 俗語和諺語,都是日常用語,有什麼不同
    -01-14 08:53:03 來源: 成長新視點 舉報   俗語和諺語,都是日常用語,有什麼不同
  • 一生一代一雙人,爭教兩處銷魂,納蘭這首詞中的幾個小故事
    前幾天回答了一個文問題:納蘭一生一世一雙人,背後有什麼故事。題主的問題中,有個錯別字,納蘭詞中的這句不是「一生一世一雙人」,而是「一生一代一雙人」,出自納蘭性德的《畫堂春 》:一生一代一雙人,爭教兩處銷魂。相思相望不相親,天為誰春?漿向藍橋易乞,藥成碧海難奔。若容相訪飲牛津,相對忘貧。
  • 吟誦聲中有詩詞另一半靈魂
    而平仄節奏也是中文區別於其他國家語言的最大不同之處,葉嘉瑩在《古典詩歌吟誦九講》中比較了中文與英語的不同時說到:「英文字有輕重音,而我們不是,我們是獨體,是單音,就是一個字,而這一個字有各種不同的聲調。所以我們中國的詩歌所注重的,不是輕重音,而是節奏和聲調。」
  • 蘇軾有首詞,開頭千古名句,人人皆知,大多數人卻對全詞不了解
    在中國歷史上,湧現出了無數文人,其中蘇軾無疑是傑出的代表人物之一,蘇軾作為宋代著名的大文豪,一生留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詩詞。但他在杭州任職期間,在臨安寂照寺給僧人慧覺所題寫的一首詩,開頭即是千古名句,但很少人讀過這首詩的全文。
  • 詩詞創作不可不知 「平仄」是什麼意思?
    前言平仄是什麼意思?讀者大概要問,瞧不起人是不是,老街沒有東西說了嗎?怎麼這麼小兒科的問題也要寫?不是老街沒有話題說了,而是老街看到評論裡確實有不少朋友不清楚什麼是平仄。另外知道平仄的你,知不知道什麼是平側?側又是什麼呢?平仄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 賀鑄《鷓鴣天》,比肩蘇軾《江城子》的悼亡詞,哪個更能戳中淚點
    詞中第一句提到的「閶門」是指蘇州古城西門,「露初晞」是化用古詩《薤露》中的句子。賀鑄這一首詩上半闕和晚唐女詩人徐月英的《送別》高度相似。徐月英是一位名妓,她在送別情人的時候寫下了一首詩。詩中說:「惆悵人生萬事違,兩人同去一人歸。生憎平望亭前水,忍照鴛鴦相背飛。」不過,徐月英這一首七絕的名氣,比賀鑄這一首《鷓鴣天》小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