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古人詩文的創作中,常常喜歡引經據典。在具體的詩句裡,化用前人佳句是很常見的手法。
對於前人的化用,有點鐵成金、奪胎換骨之說。這裡大多是指內容的化用。
不過,也有一種化用,是形式上的化用。
一、內容的化用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大多數的化用,是內容方面的改編。
周振甫先生的《詩詞例話》中,提到了杜甫的例子,例如杜甫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也有出處。
朱門酒內臭,路有凍死骨,此語本有所自。《孟子》:"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史記平原君傳》:"君之後宮婢妾,被綺縠,餘粱肉,而民衣褐不完,糟糠不厭。"《淮南子》:"貧民糟糠不接於口,而虎狼饜芻豢;百姓短褐不完,而宮室衣錦繡。"此皆古人久已說過,而一入少陵手,便覺驚心動魂,似從古未經人道者。(趙翼《甌北詩話》卷二)
清代文、史學家趙翼在《甌北詩話》中,說朱門酒肉臭有三個來源。或者說,相同的意思,有三個早於杜甫的人寫到過。
《孟子》說貴族家裡,豬狗之食享受著人的標準,而真正的普通百姓卻餓死在路上。《史記》、《淮南子》裡,也說有人肉吃不完,百姓槽糠都吃不上。
但是杜甫一出手,就令人耳目一新,而且尖銳凝練,似乎是自己第一個說一樣。
黃庭堅也曾經說過:
自作語最難,老杜作詩,退之作文,無一字無來處。蓋後人讀書少,故謂韓、杜自作此語耳。古之能為文章者,真能陶冶萬物,雖取古人之陳言入於翰墨,如靈丹一粒,點鐵成金也。《答洪駒父書》
從黃庭堅的一段話可以看出,古人極其重視「取古人之陳言入於翰墨」。韓愈和杜甫更是其中的代表,只不過後人讀書少,所以誤解韓、杜的很多詩文是「自作此語耳」。
這些都是指在內容上的化用。除此以外,還有形式上的化用。
二、形式的化用 落霞與孤鶩齊飛
在周振甫先生的《詩詞例話》中,還提到了形式上的化用。這種化用,借鑑了原作的形式結構和個別詞語,但是內容完全不同。
這裡舉了謝榛《四溟詩話》中的三個例子:
蘇子卿曰:「明月照高樓,想見餘光輝。」子美曰:「落月滿屋梁,猶疑照顏色。」庾信曰:「落花與芝蓋齊飛,楊柳共春旗一色。」王勃曰:「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梁簡文曰:「溼花枝覺重,宿鳥羽飛遲。」韋蘇州曰:「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三者雖有所祖,然青愈於藍矣。(謝榛《四溟詩話》卷一)
謝榛只是評價為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並沒有說到這種化用的獨特之處。
蘇武詩:明月--照--高樓,想見--餘--光輝。」杜甫詩化用後,使用了相同的句法結構,和相同的意象:「落月--滿--屋梁,猶疑--照--顏色。兩詩一首送別,一首相思,意思還是相似的。
不過王勃的化用就不同了: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形式上與庾信的完全一樣:落花--與--芝蓋--齊飛,楊柳--共--春旗--一色。
庾信寫隊伍,王勃寫秋景。 王勃的化用,形式相同但是內容不同,王的境界開闊,超越了庾信原作,可謂點鐵成金的佳作。
三、偷語、偷意、偷勢
唐朝的詩僧皎然在《詩式》中,提到過三偷的理論:
偷語詩例:如陳後主《入隋侍宴應詔詩》:「日月光天德」,取傅長虞《贈何劭王濟詩》:「日月光太清」。上三字同,下二字義同。偷意詩例:如沈佺期《酬蘇味道詩》:「小池殘暑退,高樹早涼歸」,取柳惲《從武帝登景陽樓詩》:「太液滄波起,長楊高樹秋。」偷勢詩例: 如王昌齡《獨遊詩》:「手攜雙鯉魚,目送千裡雁。悟彼飛有適,嗟此罹憂患。」取嵇康《送秀才入軍詩》:「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俯仰自得,遊心泰玄。」
內容的化用,還要注意其中的細節不同。一種是偷意、一種是偷語。
1、 偷語
偷語,我以為也有兩種,有的詞語、內容相似, 立意也相同。
如皎然舉例的,陳朝後主陳叔寶《入隋侍宴應詔詩》:
日月光天德,山川壯帝居。太平無以報,願上東封書。
陳叔寶以降王的身份,作詩恭維隋文帝楊堅,用日月山川雖是眼前景物,但是古人常把日月比作帝王。
傅長虞《贈何劭王濟詩》是五言的長詩:
日月光太清,列宿曜紫微。赫赫大晉朝,明明闢皇闈。
皎然說,這兩個人的詩,上三字同,下二字義同。這種類似於周振甫所說的仿效,簡單的拿來主義。
另外一種「偷語」並不是簡單的拿來,而是融入自己的語境中,反映了另一種新意。
晏叔原:「今宵剩把銀釭照,猶恐相逢是夢中。」蓋出於老杜「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戴叔倫「還作江南別,翻疑夢裡逢」,司空曙「乍見翻疑夢,相悲各問年」之意。(王楙《野客叢書·詞句祖古人意》)
晏幾道的:「今宵剩把銀釭照,猶恐相逢是夢中。」雖然詩料內容出於杜甫的「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但是詩人表達的詩意卻不同。
杜甫詩,反映了亂離後夫婦重聚的心情;晏幾道卻寫女子的情思,甚至被陳廷焯認為是豔詞:
曲折深婉,自有豔詞,更不得不讓伊獨步《白雨齋詞話》卷一)
2、偷意。
杜甫「朱門酒肉臭」這一類,與出處相比,詞語的差別會多一點,但是作者的立意相同。這種像皎然的偷意。
皎然舉例用了沈佺期的《酬蘇味道詩》:
並命登仙閣,分曹直禮闈。大官供宿膳,侍史護朝衣。卷幔天河入,開窗月露微。小池殘暑退,高樹早涼歸。冠劍無時釋,軒車待漏飛。明朝題漢柱,三署有光輝。
皎然認為,沈佺期的第7、8句,偷意於南北朝柳惲的《從武帝登景陽樓詩》前兩句:
「太液滄波起,長楊高樹秋,翠華承漢遠,雕輦逐風遊。。」
不過,沈佺期的詩中有殘暑、早涼,比柳惲的詩更具體。皎然說其偷意,是指用了宮中池水與樹的意象,柳惲詩中的「秋」字,即有沈佺期詩中殘暑、早涼之意。
3、偷勢
而皎然三偷中的偷勢,很像形式上的化用。即王勃化用庾信的「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從皎然自己舉例的詩句,也可以看出這種形式上的借鑑。
竹林七賢之一嵇康的《送秀才入軍詩》寫到:「目送歸鴻,手揮五弦。
七絕聖手王昌齡《獨遊詩》寫到:「手攜雙鯉魚,目送千裡雁。悟彼飛有適,嗟此罹憂患。」
兩個人都是目送鴻雁,而且手中還有動作,一個彈琴一個攜魚(雙鯉有信使之意)。後兩句也都是寫心理的活動。只不過一個樂觀:俯仰自得,遊心泰玄;一個悲觀:悟彼飛有適,嗟此罹憂患。
結束語
周振甫在《詩詞例話》中將化用分為仿效和點化。點化有詩人出新之意,不是簡單的改編(仿效)。
在古人創作化用時,出新意,或者用反意,往往更會受到好評。完全沒有變化的仿效,很難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讀書少或者不知道出處的除外)。
當然,還有例外。
不同的語境中,即使完全沒有變化的引用,有時也會有好的表現,例如晏幾道搬運的「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老街味道
詩詞小白學習填詞|10分鐘了解這些小知識,就算入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