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極發現新型小龍蝦化石 迄今約7500萬年
【南極發現新型小龍蝦化石 迄今約7500萬年】來自巴西古生物學博物館等幾個機構的考古學家13日宣布,他們在對2016年南極考察中帶回的巖石標本進行研究後,發現了其中含有一種新型南極淡水小龍蝦的化石。他們的這一發現發表在當天出版的《極地研究》雜誌上。
-
巴西考古學家發現新型南極淡水小龍蝦化石
央視網消息:巴西古生物學博物館等多個機構的考古學家13日宣布,他們在南極巖石標本中發現了一種新型淡水小龍蝦化石。據介紹,目前世界已發現的淡水小龍蝦化石共分67個屬,而南極大陸此前僅發現三個屬的小龍蝦化石,這次發現證明南極大陸至少擁有4個屬的小龍蝦。
-
巴西考古學家發現雅庫伊赤烈龍化石 距今已有2.3億年
巴西考古學家在研究了2017年發掘出的動物腿骨化石後於近日宣布,他們發掘出的是距今2.3億年的一具恐龍化石。由於這具恐龍的骨骼化石呈紅色,是從巴西南部南大河州雅庫伊河流域發掘出來的,因此被取名為雅庫伊赤烈龍。這已經是該地區發掘出的第四具不同史前時期的恐龍化石。巴西考古學家的這一發現被刊登在最新一期《南美地球科學》雜誌上。
-
巴西的「恐龍盆地」,出現新型恐龍化石,身長只有3米多
因此,了解化石就如同了解地球生物的發展史,根據《央視新聞》記者湯曄7月10日報導,巴西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考古學家在巴西東北部的塞阿臘州阿拉裡皮盆地(Araripe Basin)發現了身長3.12米的食肉恐龍化石,其與國內新疆五彩灣的左龍有著密切的聯繫。
-
恐龍骨化石中發現7500萬年前的細胞
最新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的一篇文章稱,英國科學家在距今7500萬年的白堊紀時期的恐龍骨頭中,發現了類似紅細胞的結構和類似膠原蛋白的纖維
-
巴西出土新型恐龍化石,生前遭受折磨,還沒發育完就離世
前段時間,巴西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的考古學家發布了關於恐龍化石最新考古發現的研究報告,據報告介紹,該恐龍化石是在巴西東北部發現的,屬於新品種恐龍化石,學名為「阿拉塔龍」,與中國2001年在新疆五彩灣出土的左龍關係密切。
-
南極發現5000萬年前巨型飛鳥化石
近日,來自5000萬年前的南極洲的化石被鑑定為一種已滅絕的巨型遠洋鳥類——偽齒鳥。偽齒鳥因其特殊的「骨齒」而引人注目,它們的顎上有獨特的骨刺,就像是長了一嘴尖牙。此次發現的這一記錄是巨型飛鳥類的最早化石記錄。
-
南極發現第一塊青蛙化石
瑞典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古生物學家摩爾斯博士在南極發現了第一塊青蛙化石,這也是南極大陸出土的首塊兩棲動物化石。這或許說明,這片寒冷的大陸曾經也覆蓋著一層溫帶雨林。摩爾斯博士所帶領的團隊,曾在2011年、2012年及2013年多次到南極進行研究,帶回上千件的樣本,包括睡蓮種子、鯊魚和魟魚牙齒的化石等。
-
巴西發現新品種恐龍化石,網友熱議:大陸漂移說的有力證據
7月11日,巴西考古學家在巴西東北部的塞阿臘州阿拉裡皮盆地中發現了一新品種恐龍化石,取名為「阿拉塔龍」。新聞發出後引起網友熱議,具體內容如下:【#巴西發現新品種恐龍化石#與中國新疆左龍有親緣關係】巴西考古學家在巴西東北部的塞阿臘州阿拉裡皮盆地中發現了一新品種恐龍化石,取名為「阿拉塔龍」。
-
巴西發現新品種恐龍化石與中國新疆左龍有親緣關係
【巴西發現新品種恐龍化石與中國新疆左龍有親緣關係】巴西考古學家在巴西東北部的塞阿臘州阿拉裡皮盆地中發現了一新品種恐龍化石,取名為「阿拉塔龍」。據考古學家介紹,「阿拉塔龍」是一種食肉類恐龍,大約生活在1億1500萬至1億1100萬年前的白堊紀。這具恐龍化石身長3.12米,體重約34.25公斤,經過對化石骨齡分析研究發現這隻恐龍死時尚未發育完全。
-
新品種恐龍被巴西發現,竟然和新疆左龍有親戚,看這是一隻什麼龍
目前,我們人類只能通過考古發現去了解它們,就在人類將恐龍化石的種種痕跡挖掘出來之後,已經有很久的時間沒有出現恐龍的相關消息了。近期,在巴西的考古學家們發現了一種恐龍,而且是和以往發現的恐龍品種有所差異。他們在巴西的博物館發布了這條考古新發現,關於新品種恐龍的消息。在巴西的東北部塞阿臘州阿拉裡皮盆地發現的新品種恐龍化石,讓考古學家們取名為「阿拉塔龍」。
-
始柱角鹿頭骨化石在甘肅和政發現 距今約800萬年
始柱角鹿頭骨化石在甘肅和政發現 距今約800萬年 2015-04-18 22:36:00,其年齡為距今約800萬年前,經研究該新種擁有世界上已知的第一個始柱角鹿頭骨化石。
-
中國科學家發現迄今最古老基幹四足動物化石(圖)
中國科學家發現迄今最古老基幹四足動物化石(圖) 肉鰭魚類腦演化示意圖。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提供 Brian Choo/繪製 攝 中新網北京10月23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23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該所朱敏研究員領銜的早期脊椎動物課題組在雲南昭通早泥盆世地層中發現迄今最古老的基幹四足動物化石,距今約4.09億年,這一發現將四足動物支系的演化歷史前推了1000萬年。
-
研究發現世界最古老蜥蜴化石 迄今約2.4億年
大約2.4億年前,一隻小動物連同許多樹葉被熱帶暴風雨卷進海裡,沉積埋藏變成化石,直到本世紀初在義大利北部的多洛米蒂山被發現。一個國際古生物學團隊最近確認,這隻動物是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蜥蜴。此前發現的最早有鱗目動物化石屬於1.68億年前的侏羅紀中期,但分子遺傳學數據顯示,有鱗目動物起源應該比這早7000多萬年。新發現的這種蜥蜴填補了時間差,使形態學與分子遺傳學的結論首次達成一致。由於該化石嵌在巖石中,許多重要特徵沒有顯露,此前人們不確定它是否屬於有鱗目。
-
考古學家在恐龍化石腹部,發現詭異頭蓋骨,專家說,它不是人類的
上世紀50年代,華盛頓郵報刊登了一則新聞,說是有專家在恐龍化石的腹部,發現了一塊異樣的頭蓋骨,並且還推測可能是來自地外星球的外星人,但是還有專家提出了質疑。究竟化石的背後藏有什麼奧秘呢?從考古發現來看,恐龍生活在距今約2.5億年前,並且在世界各地都有發現不同種類的恐龍化石,而數量最多就是美洲大陸,即現在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等地區,根據不完全統計,北美大陸一地就有169種之多。因此,美洲科學家和考古學家們研究恐龍,就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
南極發現迄今最大企鵝品種:體重上百公斤
帝企鵝並非最大體型的企鵝物種,科學家最新研究表明,3700-4000萬年前南極洲曾生活著迄今發現最大的企鵝——卡氏古冠企鵝(Palaeeudyptes klekowskii),體長可達到兩米,體重115公斤。
-
800萬年歷史 日發現最古老大海牛化石
斯特拉大海牛(圖片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東京2月24日電 (記者 錢錚) 據共同社報導,日本研究人員利用放射線絕對年代測定法,最終認定2003年在北海道發現的大海牛化石經鑑定約有800萬年歷史,是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大海牛化石。
-
俄羅斯考古學家發現魚龍化石
央視網消息:當地時間2020年10月28日,俄羅斯符拉迪沃斯託克,俄羅斯某考古項目的參與者發現魚龍化石。該化石在曾被颱風「梅薩克」破壞的巨石上。魚龍是一種類似魚和海豚的大型海棲爬行動物。它們生活在中生代的大多數時期,最早出現於約2.5億年前,比恐龍稍微早一點(2.3億年前),約9000萬年前它們消失,比恐龍滅絕早約2500萬年。
-
科學家在南極有新發現,首次發現冷血兩棲動物化石,揭開未知文明
為此,科學家擔心,氣溫的上升會導致南極冰層融化,令那些古老病毒或細菌重見天日。病毒和細菌是推測,但南極存在生命是事實。幾年前,美國一個研究團隊在對南極威蘭斯湖冰面下800米深處的水取樣後,驚訝地發現水中竟含有大量的活細胞。有機碳是微生物的重要食物來源,科學家發現冰層下的湖泊中,有機碳的濃度相當高,比微生物生存需求多5400%。
-
5000萬年前南極偽齒鳥或為最大飛行鳥類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科學家與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同行最新對發現於南極洲西摩島的一塊化石的合作研究結果表明,該化石為一種已滅絕的、5000萬年前生活於南極的巨型遠洋鳥類偽齒鳥,或許為有史以來能夠飛行的最大鳥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