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詠鵝》寫《詠雞》,農民憑18字獲得文學獎,引來反對聲一片

2021-01-13 解憂文史

唐貞觀十九年,在客人的考驗下,一個七歲的孩子祭出了史上最為著名的神童詩:《詠鵝》。2016年,年近七旬的農民詩人危勇憑藉一首《詠雞》斬獲詩歌大獎,頓時名聲大噪,風光一時無兩。

兩個事件相距1375年,我們卻不得不將它們放在一起圍觀,原因就是這跨越千年的兩聲詠嘆之間,存在千絲萬縷的時空紐帶。危勇自己承認——即使他不承認,我們也能輕鬆地辨別出來,《詠雞》是《詠鵝》精心仿造的複製品。

《詠鵝》駱賓王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詠雞》危勇

雞,雞,雞,尖嘴對天啼。

三更呼皓月,五鼓喚晨曦。

一首18字的五言古詩,危勇憑藉它獲得了2016年度的第二屆「農民文學獎」,獎金一萬元,平均每字555元。那麼,危勇的這一閃光力作,究竟是青出於藍的浪拍沙灘,還是眼高手低的拙劣模仿?

我們先來介紹一下農民文學獎。顧名思義,要想獲獎,首先你得是個農民,其次你得有拿得出手的作品。2014年,該獎項由作家張一一發起,首屆獲獎者是農村婦女蔣慕平,寫下幾部劇本和小戲;第三屆獲獎者則是大名鼎鼎的腦癱詩人餘秀華,她的作品不必多贅述;再後來,農民工梁武欽憑藉長篇小說《一位農民工35年的尋夢之旅》獲獎。

而夾在這中間的第二屆得主危勇,顯得是那麼格格不入。雖然他的《詠雞》生動有趣,兼備寫實性與藝術性,體現了一定的文學功底,但對於一項上升到了農民級的、公眾皆知的文學獎項來說,是不是有些頭重腳輕?我們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討論。

第一點,對比之下,相形見絀。

《詠鵝》的表現手法多而巧妙,動態與靜態的轉換,聽覺與視覺的搭配,聲音與色彩的結合,把鵝的形態與特點展現得淋漓盡致,再無可添加之處。

而整首《詠雞》其實就寫了一件事,那就是「尖嘴對天啼」,後兩句都是對這一句的延伸,至於雞的形態、動態、色彩、特徵等方面皆一一忽略。

況且,「皓月」是三更才出的嗎?邏輯上過不去。危勇作為農民不該不清楚月亮何時迎出,三更的說法或許只是為了押韻吧。

第二點,「雞」不止仿了「鵝」,還仿了「豬」。

相傳朱元璋有一首經典的《詠雞詩》,是這樣寫的:「雞叫一聲撅一撅,雞叫兩聲撅兩撅。三聲喚出扶桑日,掃退殘星與曉月。」危勇說,五更時分喚出了晨曦;朱元璋說,三遍叫聲喚出了紅日。

這首詩不管是不是朱重八所寫,但它是客觀存在的,而且流傳度很廣,是有借鑑可能性以及可實現性的。危勇是否從中獲取了靈感,我們不得而知,但相似的思維總會使人產生這樣的疑慮。如果假設成立,那這就是一種危險的勇氣。

第三點,18個字就能拿獎,憑什麼?

如果要討論這一點,我們就必須把前兩點的顧慮暫時打消,來重新假定論點:現在,我們賦予《詠雞》傲視群雄的權利,就當它是一首才華冠世的神作。即便如此,那麼它就該獲獎嗎?

僅僅憑藉一首詩(而且是18字的小詩)就能獲獎,這是千百年來從來都沒有的事。我們說「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假如一首詩就能獲獎的話,那李白斷然會更加憔悴,因為光拿獎就要拿到手軟。

唐代趕路全靠馬,李白又愛遊山玩水,靈感一上來就是一首神作,然後他就得返回長安去領獎,甭說手軟,腿都軟了。這種設定同樣適用於杜甫、杜牧、白居易,蘇軾、柳永、辛棄疾,海子、北島、徐志摩……

如此,不得不讓人質疑農民文學獎的含金量。小解認為,錯不在危勇,不在那些堅持創作的普通文學愛好者身上,錯在「農民文學獎」本身。這個名字簡直太大了,獲獎作品根本兜不住這麼有分重的名字,設立者私自給「農民」代了言。建議改成「阿貓阿狗文學獎」,今天他寫《詠雞》獲獎,明天你寫《詠貓》獲,後天再寫《詠狗》獲——畢竟,模仿出一首同類作品簡直太容易了。

當代文學如此,痛心。

相關焦點

  • 老農仿照《詠鵝》作首《詠雞》,全詩18個字,斬獲國家級文學獎
    湖北一個年約七旬的老農仿照駱賓王的《詠鵝》,作了一首《詠雞》,全詩18個字,寫得也是意趣盎然,這首看似簡單樸實的《詠雞》還斬獲了國家級文學獎。一、駱賓王和《詠鵝》因為在詩詞歌賦上過人的天賦,駱賓王從小就被稱為神童。天賦也的確使他長大後在詩詞歌賦上有了一番造詣,但成就他更多的是他個人的經歷。位列初唐四傑之一,駱賓王的才氣有目共睹,人們也給予了他很高的讚譽。
  • 農民一首《詠雞》僅有18個字,獲國家級文學獎,你知道他是誰嗎?
    詠鵝這首詩也有無數人模仿過,想要創作同樣一首如此有趣又朗朗上口的詩,只是沒人能真正實現過。可是功夫不負有心人,終究還是有人創作出來了,是一位年近70歲的老農民,它模仿《詠鵝》,寫出了一首《詠雞》。這首《詠雞》同樣只有18個字,寫出來發表以後,還獲得了國家級的文學獎。
  • 老農模仿駱賓王的《詠鵝》寫了首《詠雞》,僅18字,卻拿下大獎!
    不過近來卻有一位老農打破了常規,模仿這種趣味手法也寫了一篇詠物之作,是為《詠雞》。看到這個篇名,趣味性一下子就出來了,和《詠鵝》相差無幾。但是也有些人認為一個老農,能有什麼文化,光是看其名便淺顯不已,又有什麼值得顯露的地方?那麼這首《詠雞》到底怎樣,我們一起來一探究竟吧。
  • 老大爺模仿《詠鵝》寫出《詠雞》!斬獲萬元大獎!網友坐不住了~
    如果說,給你一個字500元,讓你模仿《詠鵝》寫一首詩,你能怎麼寫?今天有個老大爺就寫出了一首《詠雞》獲萬元大獎,你不信?讓我們走進老大爺和《詠雞》的故事~序「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相信這首《詠鵝》很多人都會背誦,甚至很多小朋友第一次背誦的就是這篇古詩。
  • 老農模仿《詠鵝》寫《詠雞》,獲得獎金一萬元,他究竟寫得如何?
    就在2016年,湖南有一位叫危勇的老農,居然因為模仿這首《詠鵝》寫了一首《詠雞》,一舉奪得第二屆農民文學獎,並拿到了獎金一萬元! 消息爆出之後,許多網友前去觀摩了危勇的這一首《詠雞》。一些人看完,當時就沉默了。而另一些人,則默默地提起了筆。
  • 湖南老農模仿《詠鵝》寫《詠雞》,18字獲萬元獎金,網友紛紛效仿
    或許有人會認為《詠鵝》作為一首詠物詩,立意並不深刻,實在不能算作是詩中佳作。不過,這首詩可是駱賓王7歲時寫的,7歲孩童文筆能如此傳神,用神童來形容也不為過,也進一步證明了該詩的價值。
  • 七旬老人獲文學獎,《詠雞》堪比駱賓王《詠鵝》?反對聲不絕於耳
    雖然字裡行間看起來簡簡單單,讀起來朗朗上口,背誦運用起來也駕輕就熟,但如若要模仿《詠鵝》,這絕非易事!七旬漁民:《詠雞》榮獲農民文學獎2016年11月,由七旬老人危勇所創作的18字《詠雞》獲得了國家第二屆「農民文學獎」。這首詩看起來十分簡單,但是就我個人而言,這首詩在韻律格式以及內容上,確實能夠和初唐詩人駱賓王所作的《詠鵝》相媲美。
  • 老漢模仿《詠鵝》寫出《詠雞》,評價褒貶不一,網友紛紛腦洞大開
    客人想考考駱賓王,便讓他對此情此景作一首關於鵝的詩,駱賓王稍作思考後創作出《詠鵝》。幾年前,有一位來自湖南的70歲老農模仿《詠鵝》寫下一首《詠雞》。獲得第二屆「農民文學獎」和萬元獎金,核算下來,一首詩一共18個字,平均一個字價值556元。這個消息一出直接引起網友們廣泛關注,網友認為這位老農絕非一般人。
  • 70歲農民寫了一首《詠雞》,18字獲萬元大獎,廣大網友紛紛挑戰
    讀罷不禁讓人臉上一紅,這首鵝詠得比較猥瑣,登不了大雅之堂,純屬笑料,不說也罷。 三年前,一個老農民模仿《詠鵝》寫了一首《詠雞》: 雞,雞,雞,尖嘴對天啼。三更呼皓月,五鼓喚晨曦。
  • 70歲老人挑戰《詠鵝》,寫下一首《詠雞》,短短18個字獲萬元大獎
    這不,2016年的湖南省有一個叫危勇的老人,就是駱賓王的鐵桿粉絲,他套用了駱賓王的《詠鵝》,以此為模板,寫下了一首《詠雞》,這首詩是這麼寫的:雞,雞,雞,尖嘴對天啼。三更呼皓月,五鼓喚晨曦。這首詩一經發表,就好評如潮,而且也迅速地得到了文學專家的認可,危勇這位老人也憑藉著這首《詠雞》詩,斬獲了當年的「農民文學獎」,獎金有萬元之多。那麼這首詩到底成功在什麼地方呢?
  • 老農模仿《詠鵝》作詩《詠雞》斬獲近萬元獎金,網友:這也能行?
    這時候人們才會發現,即使是簡潔平淡如《詠鵝》一般的唐詩,對於創作者來說也是別具匠心了。2016年的某一天,一位年過七旬靠打魚為生的農民上了熱搜榜,並不是因為他的打漁本領超乎常人,而是因為他能「作詩」!不僅如此,依靠作詩,這位農民還斬獲了農民文學獎,帶走了近萬元的獎金。看到這裡,想必大家對這位農民作的詩十分感興趣,其實這位農民只是將《詠鵝》改動了一下,作出了一首《詠雞》。
  • 湖南村民山寨《詠鵝》寫《詠雞》獲獎 1字556元
    「雞,雞,雞,尖嘴對天啼。三更呼皓月,五鼓喚晨曦。」  近日,湖南省湘陰縣鶴龍湖鎮年近七旬的農民詩人危勇所作的18字《詠雞》詩,斬獲湖南岳陽湘陰縣第二屆「農民文學獎」,獲得萬元大獎,被譽為「農民詩人」,另有10位男女村民獲得農民文學獎「提名獎」,中年農婦蔣慕平獲「特別獎」。
  • 7旬老農寫下《詠雞》攬下文學獎,卻因身份被指責:抄襲、沒資格!
    一首《詠鵝》貫穿了童年記憶,初唐四傑駱賓王潑墨之下書寫了這篇千年名詩,後世百代,紛紛傳頌。言簡意賅之下,暗藏細緻入微,朗朗上口含押韻,寥寥數語見真功。自古以來,有名篇原創,亦有奇人模仿。駱賓王7歲作詩,盡現少年奇才。後世之人屢屢仿寫,相較之下,仿寫或略遜一籌,或相形見絀。一首18個字出於孩童之手的詩,千年來竟無人仿寫"過關"。
  • 模仿「詠鵝」,你若在評論區寫得出來,李白說叫你親爹!
    最近我發現現如今真是人才輩出,昨天我上網的時候無意中看到有人模仿詠鵝,寫了一首詠雞:雞雞雞,尖嘴對天啼,三更呼皓月,五更喚晨曦。後來我打開評論看了看評論區,裡面更是藏著龍臥著虎啊,全都跟風仿寫,有人就寫了一首詠蛙:哇蛙蛙,靜夜呱呱呱,悠然荷葉上,一戳一蹦噠。緊接著又有人發寫了一首詠貓:貓貓貓,整日愛撒嬌,白毛配短腿,沒事就喵喵。既然有人有貓那就有人寫狗啦!
  • 唐代高僧5歲時寫的一首詠花詩,短短20字無一生僻字,卻充滿禪機
    陸遊一生寫了9000多首詩,可謂文壇勞模了,最後也不得不在《文章》一詞中承認「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 7歲駱賓王寫的詠鵝毫無情感 為何能流傳千年?鵝鵝鵝三字堪稱一絕
    說起《詠鵝》這首詩,我想大家都會背,這是一首出現在小學課本上的詩詞。從內容上看,也許很多人不會把它看成一首詩,只會看成一首童謠。那大家是否好奇,這首詩一沒金句、二沒鍊句、三沒情感、四沒思想格局,為何還能流傳千年,登上教科書呢?
  • 唐代最著名的六首詠物詩,「詠蟬三絕」榜上有名
    據統計,僅《全唐詩》已存詠物詩6261首,其中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可見唐詩中存在著不少詠物詩。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一下唐代最著名的幾首詠物詩。1、《風》李嶠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 落榜才子愁得睡不著寫首詞,無一雨字卻句句寫雨,最後5個字驚豔
    這首詞的作者名叫万俟詠,本來北宋末南宋初的一位小文人,多年不第半生落魄,他平生存詞共27首,這首《長相思》正是其一詞成名之作。讓我們來讀一讀:《長相思》一聲聲,一更更。窗外芭蕉窗裡燈,此時無限情。夢難成,恨難平。不道愁人不喜聽,空階滴到明。這是万俟詠早年的作品,他填詞一直有意模仿柳永,不過這首詞倒是比柳永的很多作品都清新雋永。寫此詞時,万俟詠再次落榜,愁得睡不著。
  • 史達祖的三首經典詠物詞,全篇不見該字,皆與春天相關
    南宋詞人史達祖是著名的詠物詞人,我們所熟知的詠燕子的名作《雙雙燕》即出自他之手:雙雙燕·詠燕過春社了,度簾幕中間,去年塵冷。差池欲住,試入舊巢相併。還相雕梁藻井。愁損翠黛雙蛾,日日畫闌獨憑。春社時分,燕子歸來,重回舊巢,一片春光明媚之景。燕子貼地爭飛,嬉戲玩耍,其輕盈的神態躍然紙上。清朝大詩人王士禛由衷地贊曰:「僕每讀史邦卿詠燕詞……以為詠物至此人,巧極天工矣。」(《花草拾蒙》全篇詠燕而不見一個燕字,是史達祖的厲害之處。而這麼深的套路,是作者作詠物詞的看家本領。
  • 似花還似非花:這18首詠物詞堪稱寫物之神筆,值得一看
    宋初,詠物題材尚沿襲唐五代餘風,沒有出現大的進展。王國維《人同詞話》稱林逋《點絳唇》「金谷年年」、梅堯臣《蘇幕遮》「露堤平」和歐陽修的《少年遊》「欄杆十二獨憑春」為「詠春草三絕調」,而事實上,這三首詞並非以春草為吟詠對象,而是借著與春草相關聯的詩句來點染離別情緒,不算嚴格意義上的詠物詞。仁宗朝後,詠物詞數量漸多,染指詠物詞的詞人也漸多,出現了不少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