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文化展藝彩 繡娘繡出新生活

2021-01-10 新疆新聞在線網

  

  新疆新聞在線網消息(通訊員郭玉順、李曉彤、艾尼)12月16日,博湖縣舉行了2020年「弘揚民族傳承,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手工藝品比賽,來自全縣各鄉鎮的10餘名手工藝人刺繡者參加比賽,展示刺繡作品,彰顯技藝才能。

  比賽現場,身著民族盛裝的繡娘們專心致志地穿針引線,不停地整理著手中的繡花針和彩色細線,眨眼的功夫,精美線條、逼真花樣已經在繡布上活靈活現顯現出來。活動中,民間藝人相互交流,了解了創作的技巧,體會了創作的內涵,豐富了創作素材。

 

 

  據了解,近年來,為了提高全縣各族群眾對「非遺」保護工作重要性的認識,更好地保護富有民族特色的民間文化,博湖縣文化館不僅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等媒體及發放宣傳單等形式進行加強宣傳和展示,同時以節慶賽事為載體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力度,此外,還將「非遺」保護意識延伸到青少年一代,編纂了生動有趣、可讀性強的「非遺」教材,並將其納入全縣各中小學教學內容。

相關焦點

  • 百姓的腰包鼓了 非遺的名片亮了
    在和平縣各級黨政部門和幫扶單位支持下,樓鎮村由村集體、全體637戶村民和傳統彩扎獅頭製作技藝傳承人陳金明家族共同出資1500萬元,成立和平縣福樓醒獅文化傳播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簡稱「工坊」),村民成為公司股東,享受公司盈利分紅。截至目前,樓鎮村通過彩扎文化產業扶貧在和平縣包括該村在內的13個貧困村設立了扶貧車間,吸納近300人就業。
  • 【代表說履職】宋水仙:用馬尾繡繡出精彩人生
    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馬尾繡傳承人、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非遺協會主席,宋水仙今年是第三次參加全國兩會。  馬尾繡是水族婦女獨創的一種手工刺繡技藝,是水族地區一種現存最古老而又最具有生命力的原始藝術。2006年,水族馬尾繡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貴州水族馬尾繡繡娘,為發展鄉村旅遊,指尖絕活「繡」出致富路
    這座村子基本上都是居住的水族,有很多婦女都穿這自己刺繡的靛藍布衣馬尾繡民族服裝,在靛藍布衣襯託下,美麗圖案的馬尾繡顯示得更加突出靚麗。我聯繫到一位在這個地區馬尾繡多次獲得各級比賽大獎的刺繡能手馬尾繡繡娘王芬,據王芬介紹她是出生於水族書香門第,其父親王品魁苦讀水族詩書,家學飽滿,通曉經、史、詩、文,致力於水族古文化的整理和研究。
  • 巧手「繡」出新生活
    望謨布依族紡織文化多彩芬芳,這裡的布依族婦女善於紡紗織布扎染刺繡,其手工藍靛土布、手工描繡床單、土製蠟染、繡花鞋、背帶、圍腰以及工藝品等,蜚聲民族工藝行業。桑郎被譽為刺繡之鄉,在鎮婦女手工協會、樹章民族傳統刺繡公司、桑郎鎮民族工藝加工廠等的引領下,村村寨寨的繡娘,挽紗輕舞繡羅裳,「繡」出了美好的生活。
  • 貴州三都水族繡娘戴口罩趕製馬尾繡
    水族繡娘正在趕製水族馬尾繡。瞿宏倫 攝兩名水族繡娘正在趕製馬尾繡作品。瞿宏倫 攝水族繡娘正在趕製馬尾繡作品。瞿宏倫 攝水族繡娘在編織水族馬尾繡線。瞿宏倫 攝  近日,在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縣中和鎮雪花湖易地移民搬遷安置點,當地水族婦女戴著口罩加緊趕製馬尾繡訂單以供應市場。據悉,水族馬尾繡是三都水族自治縣獨有的民間傳統工藝,於2006年5月入選首批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水族:傳承千年,馬尾繡繡出水族人的文化自信
    水族:傳承千年,馬尾繡繡出水族人的文化自信 2019-09-08 17: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深山集市」走進MOMOPARK藝術購物中心 非遺文化新體驗
    10位來自大山深處的繡娘,帶著自己獨具特色的手工藝品,來到MOMOPARK藝術購物中心,為我們展示了傳統苗繡別樣的美。探索非遺瑰寶 深山集市創造傳統美學新體驗深山集市以藍染和百褶裙為主視覺元素,展示了上百款民國老繡片,匯聚了絲巾、胸針、禮帽、扇子等繡娘手作工藝品,呈現了錫繡、馬尾繡、藍染等手工技術
  • 飛針穿線,繡出新生活
    蒙古族大娘陳滿亮正在刺繡車間忙活,手中的繡針上下翻飛,一朵大紅牡丹呼之欲出。家住內蒙古科右中旗巴彥茫哈蘇木哈吐布其嘎查的陳大娘,曾是村裡的貧困戶,老兩口年紀大了,不能種地,生活越發沒著落。這幾年,靠著黨和政府的好政策,補助保障都不少,老兩口脫了貧。可大娘是個倔脾氣,「咱不能光靠國家幫,富裕生活更要自己創。」人老體弱,靠啥掙錢?大娘想起了自己的老手藝——蒙古族刺繡。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單手繡娘」的手上功夫
    新華社記者 何問 攝這位繡娘名叫潘小紅,今年42歲,是生活在祁連山下張掖市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的裕固族群眾。歷史上裕固族世代遊牧,衣食住行的大部分物件仰賴手工製作,織褐子、擀氈、刺繡、皮雕等傳統技藝成為裕固族浸潤在血液中的傳承。自小,潘小紅對手工刺繡就有獨一份偏愛。幼時的不幸意外讓潘小紅左手除大拇指外的4根手指喪失活動功能,然而這並沒有讓她失去對刺繡藝術的熱忱。
  • 線上文博會展出季——全國各省市文化精品走廊①雲南省玉溪市
    我們從2020年3月12日至5月底,隆重推出「線上文博會展出季」,分期分批推送文博會平臺的優質展商、項目和各類文化產品,將以「文博會美術藏品系列展」、「地方文化產業發展成果展」、「海外文化產品展」以及「文博會各專業展館的文化產品系列展」等若干場次的線上展覽活動呈現。
  • 新疆哈密:繡郎挑針線 非遺煥光彩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曾經是古「絲綢之路」重鎮之一,清康熙年間,多位工藝精湛的繡娘被送到哈密傳授宮廷手繡技藝,由此揭開了哈密刺繡文化的歷史篇章。繡郎卡德爾·熱合曼作刺繡演示。越 玥攝2008年6月,哈密維吾爾族刺繡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名錄。
  • 一針一線,勾勒特色文化;一筆一畫,飽蘸深情謝意!
    一針一線,勾勒特色文化;一筆一畫,飽蘸深情謝意!中國非遺漢繡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黃春萍為河北援鄂醫療隊贈送物資,在防護服書寫留言中國非遺漢繡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黃春萍和河北援鄂醫療駐雷神山醫院護理組、醫療組負責人合影中國非遺漢繡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黃春萍和河北援鄂醫療隊駐雷神山醫院隊員交談、互留贈言和通訊武漢駐河北省援鄂醫療隊聯絡保障負責人王磊,河北省援鄂醫療隊領隊
  • 時代記憶:一幅馬尾繡,講述古老的水族故事——非遺傳承人潘懈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本期非遺傳承匠人:潘懈,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潘懈,,1978年出生於三都縣中和鎮三洞社區,現為水族馬尾繡製作和織布技藝傳承人,三都縣安娜娜馬尾繡製品有限公司總經理。馬尾繡,一項水族最為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刺繡工藝。
  • 閩南「繡娘」50年堅守 「阿嬤手藝」引來印尼學徒
    閩南「繡娘」陳克忍展示用金蒼繡技藝製成的木偶戲服。 陳龍山 攝中新網泉州6月27日電 (陳龍山 劉鍶婷)5歲跟隨奶奶學繡技,14歲學得一手好女紅,23歲傳承珠繡技藝……一人、一針、一線、一珠,轉眼就是50年。
  • 宋水仙:「馬尾繡」現代化的領路人
    宋水仙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水族馬尾繡國家級傳承人,40多年來,她不忘守護傳承馬尾繡製作技藝的初心,還在原有的基礎上推陳出新,成為馬尾繡現代化領路人,今天,我們來聽一聽這位領路人背後的故事。「就是因為我比較好學,所以我奶奶對我的期望很大,我奶奶經常跟我們說,這是我們的民族文化,你們後輩一定把我們的民族文化好好傳承下去。」水族馬尾繡國家級傳承人宋水仙說。從此,幾十年如一日,宋水仙堅持專研水族馬尾繡技藝,用一縷縷馬尾絲將愛凝結為一張張背帶、一頂頂童帽、一雙雙繡花鞋。
  • 你所不知道的非遺——佛山彩扎獅頭
    說起非遺,你會想起什麼呢?是傳承至今的中醫藥文化,抑或是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或者是書法,音樂,文 化,戲曲?那麼我想說,接下來我說的佛山彩扎獅頭,肯定是你所不知道的非遺。早在唐代,彩扎就開始盛行,匠人們用竹備篾子作骨架,通過藝人巧妙的構思和嫻熟的技藝,可以扎製成各種飛禽走獸、名山古剎和廣為流傳的戲曲故事。到了宋代,彩扎發展到了鼎盛時期,2008年,彩扎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你所喜愛的那些花兒鳥兒熊貓孔雀火鳳凰等等,都被繡在了這團扇上
    ,因為它象徵著潔身自好不隨波逐流;或是高貴的百合花,或是自由的鳥兒…… 而它們都被繡娘們採用優質桑蠶絲線,一針一線地繡在了這把古風團扇上 非遺文化的刺繡+優質的真絲面料,讓花兒的美麗在這一刻被永久性定格 握在手裡,或擺在家中,或懸於牆面,都可以隨時看到這動人的花兒 與此同時,也可以領略那傳統的手工藝者技藝的精湛和刺繡文化的博大精深!
  • 橋西文化名片:神奇毛繡 名動燕趙
    新華社圖(梁子棟攝)作為橋西人,你可知道,毛繡這麼神奇的技法是咱們橋西區的傳統非遺項目,並且已被評定為市級非遺。作為毛繡非遺傳承人,杜秀繼承毛繡技藝40餘年,不斷改進技法並形成了獨特的「毛繡」風格。杜秀自小就喜歡看奶奶和母親製作毛繡,毛繡製作技藝漸漸烙進杜秀的心裡。13歲後,杜秀開始試著繡小貓、小狗這些簡單的作品,並在多年後成為毛繡技法的傳承人。毛繡手工技藝傳承人杜秀將選好的毛排列整齊用於繡制。
  • 雲南非遺文化傳承人亮相臺灣 講解雲南刺繡工藝、展現東巴文化
    雲南網訊(記者 張蕊 通訊員 唐勇)近日,在臺灣舉辦的「七彩雲南·相約臺灣」文化月系列活動熱度不減。正值新春佳節,哈尼姑娘陳夏苓和非遺文化傳承人吳志明、廖力耕、陳四才來到臺灣佛光山,亮相雲南少數民族服裝服飾暨非遺文化展。
  • 【巴西《南美僑報》】刊閩南"繡娘"50年堅守 期盼"阿嬤"手藝世代傳承
    作為福建省泉州市珠繡製作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閩南「繡娘」陳克忍堅守傳統技藝,繡品遠銷40多個國家和地區。  「我這一身的手藝都是來自我的『阿嬤』(閩南語,意為『奶奶』)。」陳克忍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說,閩南珠繡技藝是在金蒼繡的技法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用並列、壘砌等方法堆疊出珠光寶氣的華美,傳承至今已有百餘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