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說履職】宋水仙:用馬尾繡繡出精彩人生

2020-11-28 多彩貴州網

時間:2020/05/21 來源:多彩貴州網

  多彩貴州網訊(記者 張鴻傑)「我們水族婦女活得越來越精彩了,以前都是女人在家做飯,現在變成忙的時候男人做飯了。」5月20日晚,剛下榻全國兩會指定酒店的宋水仙激動地在電話中和記者分享著她的喜悅。

  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馬尾繡傳承人、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非遺協會主席,宋水仙今年是第三次參加全國兩會。

  馬尾繡是水族婦女獨創的一種手工刺繡技藝,是水族地區一種現存最古老而又最具有生命力的原始藝術。2006年,水族馬尾繡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宋水仙指導當地繡娘馬尾繡技巧

  2006年,宋水仙在三都自治縣開辦了全縣第一家馬尾繡工藝品店。如今,三都自治縣有馬尾繡公司20餘家。以前只在某些特定服裝上出現的馬尾繡如今已經融入到當地人的日常用品中。

宋水仙(右三)教孩子認識馬尾繡作品

  「不管是服裝還是鞋子,甚至是飾品,都能看見馬尾繡的蹤影。」宋水仙自豪地說。

  回顧這十幾年來的變化,宋水仙表示「馬尾繡不僅改變了我們一家人的生活,更是改變了全縣許多婦女。她們改變了在家相夫教子的生活,變成了有經濟收入的獨立女性。」

當地繡娘接受馬尾繡培訓

  為了讓繡娘們在工作的同時又能照料家人,宋水仙每次都會把原材料準備好再送到繡娘家裡,讓繡娘在家辦公。根據繡片的複雜程度,按件計算給繡娘發放工資,做得好的繡娘一個月能有3000多元的收入。

  「現在公司的固定員工一共有100多位,是一年前的2倍多,60%是貧困戶。」宋水仙告訴記者,馬尾繡服裝已經變成當地孩子的常備服裝,更是重大節日必穿的服裝。

  第一次參加兩會時,宋水仙說自己的心願是在三都自治縣建立水族馬尾繡博物館。2019年1月,馬尾繡傳承保護展示中心如期建成。

  「馬尾繡傳承保護展示中心裏面不僅展示著我收藏多年的傳統馬尾繡珍品,還有馬尾繡元素的文創產品,十分貼合年輕人的品味。此外,還設置了活態展示和現場技藝培訓等項目。」雖然心願達成,宋水仙說她的路還很長。

  「水族馬尾繡是一種最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刺繡,是勤勞、樸實又有強烈表現欲的水族婦女對美好生活的刻畫和對美滿祝福的期望……」這是宋水仙為這次全國兩會準備的發言詞。

  問起下一步打算,宋水仙說,馬尾繡的知名度還不高,她會努力讓更多人看到馬尾繡的美。

  「我想讓馬尾繡走向全國,走向國際,走向更大的舞臺。」宋水仙說道。

編輯:胡宏濤

編審:林萌

審籤:王幸韜

相關焦點

  • 宋水仙:「馬尾繡」現代化的領路人
    在宋水仙私人民族民間藏品展館,宋水仙與她的媳婦正在整理藏品,看著一件件年代久遠的馬尾繡作品,宋水仙回憶起了她與馬尾繡的不解之緣。她自小跟隨母親學習馬尾繡刺繡技藝,長大後又嫁到水族馬尾繡之鄉——板告村,受周邊環境的影響,她對馬尾繡的感情越來越深厚,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她立志一定要將馬尾繡好好傳承與發揚。
  • 水族:傳承千年,馬尾繡繡出水族人的文化自信
    水族:傳承千年,馬尾繡繡出水族人的文化自信 2019-09-08 17: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針尖上的活化石:淺析水族馬尾繡工藝的傳承與保護
    文 | 早安讀書「十指春風繡繁華」說的是我國傳統的民間手工藝術刺繡。而有一種刺繡,並不被眾人所知,美的獨具民族特色,它就是馬尾繡。三都縣的水族馬尾繡已經傳承了上千年,被稱作是「刺繡中的活化石」。它的製作過程非常的繁瑣,圖案典雅卻精美耐用。
  • 三都水族馬尾繡代表傳承人登上央視並獲獎!
    三都水族馬尾繡代表傳承人登上央視並獲獎!他們二人在央視舞臺星光璀璨大型公益晚會演出中,用水語和漢語雙語演唱《唱支山歌給黨聽》並獲得了高度評價。韋應利作為水族的馬尾繡代表傳承人,她表示將通過與明星同臺演出、登錄央視等高端舞臺來展示、宣傳、推廣水族文化,旨在讓世界知道這一獨特的民族瑰寶。您是否會有疑問,何為馬尾繡?現在小編就來為您解答!
  • 貴州水族馬尾繡繡娘,為發展鄉村旅遊,指尖絕活「繡」出致富路
    對於喜歡到鄉野去收藏一些中國手工藝繡品的人來說,聽說在貴州省三都縣有一種水族而刺繡的馬尾繡品就特別興奮,據說水族馬尾繡的歷史悠久,是一門傳承了上千年的技藝,是水族先民智慧的結晶。傳統大節水族端節(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有賽馬的習俗,看來養馬賽馬已經有了很長歷史。水族婦女發明了用馬尾製作刺繡的藝術。
  • 水族馬尾繡:針尖上的「活化石」
    水族馬尾繡,是以絲線纏裹馬尾盤在描繪好的花紋輪廓上,再根據輪廓線繡出各種圖案,工藝複雜,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是水族婦女世代傳承的一種特殊刺繡技藝,被稱為中國刺繡的「活化石」。7月6日,在貴州三都水族自治縣,水族馬尾繡非遺傳承人韋桃花在工作室內繪製馬尾繡圖案。新華社記者歐東衢攝7月6日,在貴州三都水族自治縣,水族馬尾繡非遺傳承人韋桃花在馬尾上纏繞絲線。新華社記者歐東衢攝7月6日,在貴州三都水族自治縣,水族馬尾繡非遺傳承人韋桃花在工作室內縫製馬尾繡作品。
  • 一幅馬尾繡,講述一段古老的水族故事!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
  • 李亞鶴:非遺水族馬尾繡「活化石」,盡在貴州三都
    李亞鶴:提到中國刺繡,和很多人一樣,我首先想到的也是蘇繡、湘繡、粵繡、蜀繡這「四大名繡」。但是當我走進貴州,開始了解貴州文化的時候,我才發現,貴州原來有這樣一種刺繡——水族馬尾繡,是至今現存最為古老的刺繡技藝,享有刺繡界「活化石」的美稱。
  • 時代記憶:一幅馬尾繡,講述古老的水族故事——非遺傳承人潘懈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馬尾繡的起源,已經找不到相關資料記載,但它卻依靠水族女性的世代相傳而保留至今,是研究水族民俗、民風、圖騰崇拜及民族文化的珍貴藝術資料,被譽為「中國刺繡的活化石」。在黔南古樸的水族村寨,潘懈扛起了馬尾繡傳承與保護的大旗,和水族姑娘一樣,自幼跟隨母親學習水族馬尾繡製作和織布技藝,從事少數民族布藝、服飾生產多年,一直致力傳承水族馬尾繡、織布技藝,打造民族品牌,傳承民族文化。
  • 貴州三都水族繡娘戴口罩趕製馬尾繡
    水族繡娘正在趕製水族馬尾繡。瞿宏倫 攝兩名水族繡娘正在趕製馬尾繡作品。瞿宏倫 攝水族繡娘正在趕製馬尾繡作品。瞿宏倫 攝水族繡娘在編織水族馬尾繡線。瞿宏倫 攝  近日,在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縣中和鎮雪花湖易地移民搬遷安置點,當地水族婦女戴著口罩加緊趕製馬尾繡訂單以供應市場。據悉,水族馬尾繡是三都水族自治縣獨有的民間傳統工藝,於2006年5月入選首批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如何繡出可愛的貓
    由於貓活動時姿態變化多,所以各部位毛絲復蓋的層次也不同,繡制時應先分清哪一部位是復蓋的最下層,然後在最下層開始起繡。腳趾:趾為毛絲復蓋的最下層,繡時以此為起點。繡法是先以三粽粗的白線,用施針依趾外形,成半圓形絲理由外向內繡。由於趾部位較小,絲理又要圓轉,故線條宜短,第一層鏽滿後再用白線以施針加繡一層。為了分清趾形,要以淡褐色線一絲,按趾外形,用稀針加繡。
  • 巧手「繡」出新生活
    桑郎被譽為刺繡之鄉,在鎮婦女手工協會、樹章民族傳統刺繡公司、桑郎鎮民族工藝加工廠等的引領下,村村寨寨的繡娘,挽紗輕舞繡羅裳,「繡」出了美好的生活。這段時間,桑郎幾家企業負責人忙於聯繫訂單,忙於將活計分派給村裡的繡娘,忙於把繡娘的成品發貨給訂單企業。在布依族村寨,紡紗、織布、染印、刺繡、服飾製作等,是婦女的基本技能。
  • 飛針穿線,繡出新生活
    「過去自己繡好了枕頭、書包拿去賣,一沒人要、二賣不上價,好東西一年只掙一兩百元。」老太太直呼可惜。傳統蒙古族刺繡如何煥發新生?2016年底,旗裡開辦了首批刺繡培訓班,陳大娘作為教師代表,被邀請到蘇木嘎查教授蒙古族刺繡。從早教到晚,一天補助100元。老人還在嘎查裡義務「傳幫帶」,越來越多的婦女、殘疾人、貧困戶參與其中,陳大娘越教越有精神頭,如今她的學生有100多人。
  • 刺繡 | 繡好了這些作品,都能幹什麼用呢?來個實用的抱枕刺繡圖,包括毛線繡和絲帶繡
    繡好了這些作品,都能幹什麼用呢?
  • 靠著老手藝 繡出新人生——葉西措自主創業帶動脫貧的故事①
    說這話的人叫旦正吉,是海南藏族自治州興海縣唐乃亥鄉上村的農民。跟村上的不少姐妹一樣,自從嫁到婆家,旦正吉的任務就是照顧一家老小。作為家庭主婦,她去過最多的地方就是自家那幾畝地。旦正吉沒讀過書,漢語也說得磕磕巴巴,外出打工顯然不切實際。一家六口全靠丈夫打零工生活,日子過得緊巴巴。幾年前,一次偶然的機會,同村的一位藏族婦女看中旦正吉繡的辮套,想讓她幫自己也繡一套。
  • 會拿針就能繡,插畫風刺繡教程,簡簡單單繡出可可愛愛的小漫畫
    縫衣服的針法就能讓你享盡刺繡的樂趣,原來再忙都可以這樣繡!,跳著針法一針一線縫到最後或為了加固會邊跳針再往返一針形成輪廓繡的一種針法再縫。無論用何種方法去縫,我們都很少把這些最平常的針法用到刺繡作品上。而刺繡需要掌握的針法又特別多,時間不充裕的話,很難讓人提起針線去認真繡出一幅作品。其實往往最普通的東西反而可以被最大化利用,比如簡單的平針法,就可以根據作品的線條勾勒出來。就好比一支畫筆,只要你願意,就能把針變成筆一樣,輕鬆而又自由並且快速地完成一幅你想刺繡的作品。
  • 刺繡:噹噹當,50款精美刺繡,立體繡、鏤空繡和毛線繡都有
    在傳統刺繡領域裡,很多年,基本都是平面繡。而發展到今天,刺繡針法有了很大的變化,立體繡、毛線繡、鏤空繡,還有貼布繡,越來越多的刺繡方法得到了我們的喜愛。今天分享的圖案,就包含了以上幾種刺繡針法,喜歡的小夥伴可以收藏練習咯。
  • 針尖上繡端午 非遺拼布繡憶屈原
    00:00紅網時刻記者 歐群軍 郴州報導很多上世紀80年代的人看到「拼布繡」,就會勾起童年無盡的戀舊情懷,在當今流行文化潮流下,大布江拼布繡通過繼承和創新,展示出非凡的魅力,在快時代中找到自己的獨特慢節奏,吸引了許許多多人的關注。
  • 刺繡|中國四大名繡
    (代表作《百鳥朝鳳》)、蜀繡(代表作《芙蓉鯉魚》) 三大名錦——雲錦、蜀錦、宋錦蘇繡是中國刺繡的突出代表之一。宋代已頗具規模,在蘇州出現了繡衣坊、繡花弄、滾繡坊、繡線巷等生產集中的坊巷;清代為盛期,當時的皇室繡品多出自蘇繡藝人之手,民間刺繡豐富多彩。蘇州刺繡,素以精細、雅潔著稱。圖案秀麗,色澤文靜,針法靈活,繡工細緻,形象傳神。雙面繡《貓》是蘇繡的典型代表作。
  • 橋西文化名片:神奇毛繡 名動燕趙
    新華社圖(梁子棟攝)追過《延禧攻略》的一定還記得劇裡的魏瓔珞,她心思聰慧,巧用具有光感的動物皮毛做成的絲線完成了給皇后的壽禮,逃過了懲罰,贏得了賞賜……也許很多年輕人就是從這一電視橋段知道了「毛繡」技法。毛繡是用牛、馬、羊等動物的毛皮背部的毛尖即毛峰,經加工處理後,在網布上繡制的動物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