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馬尾繡,講述一段古老的水族故事!

2020-11-28 騰訊網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

本期非遺傳承匠人:潘懈,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

潘懈,女,42歲,水族,1978年出生於三都縣中和鎮三洞社區,現為水族馬尾繡製作和織布技藝傳承人,三都縣安娜娜馬尾繡製品有限公司總經理。

馬尾繡,一項水族最為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刺繡工藝,馬尾繡的起源,已經找不到相關資料記載,但它卻依靠水族女性的世代相傳而保留至今,是研究水族民俗、民風、圖騰崇拜及民族文化的珍貴藝術資料,被譽為「中國刺繡的活化石」。

在黔南古樸的水族村寨,潘懈扛起了馬尾繡傳承與保護的大旗,和水族姑娘一樣,她自幼跟隨母親學習水族馬尾繡製作和織布技藝,從事少數民族布藝、服飾生產多年,一直致力傳承水族馬尾繡、織布技藝,打造民族品牌,傳承民族文化。

她通過自身的努力,使製作馬尾繡的技能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對潘懈而言,馬尾繡不單單只是一項技藝,更是她生活中的一部分,是一份不可推卸的責任。

「水族馬尾繡是一門傳承上千年的技藝,至今仍尚襲古老傳統的刺繡法,其獨特之處在於用絲線纏裹馬尾用於刺繡,使繡品呈現淺浮雕感。」潘懈這樣說道。

她在製作時首先準備好馬尾毛作為原材料,用潔白如雪的絲線纏裹3至5根馬尾,將纏好的馬尾絲線毫無破綻地連在一起。然後才是繪製圖案了,通常是在深色面料上,按所設想的圖案一 針一線地繡在底布上,絲絲鑲嵌,勾勒成各種各樣的精美圖案;由於馬尾毛的質地堅硬,能使圖案既有浮雕般的立體感,又不輕易變形,經久耐用,另外還能利用馬尾含有的油脂成分,保養外圍絲線光澤。

接著還需要繡、挑、補、梭,加以各種彩色絲線來填充,達到色彩濃重、線條分明的藝術效果。此外,馬尾繡上還可以綴上閃閃發光的銅飾,用絲線將銅片穿進圖案中,小小的銅片,中間帶孔,如同古幣,以寄託水族驅邪避兇的寓意。

潘懈在2017年開始生產經營少數民族服飾,2018 年創辦三都縣安娜娜馬尾繡製品有限公司,公司擁有產品研發、生產車間約304平方千米,註冊資本100萬元,主要生產的產品有水族特色床單、水族馬尾繡服飾等。公司的員工都是多年在外從事紡織方面和從小就製作馬尾繡的農民工。潘懈引進新型縫紉機和織布機,製作的速度比傳統方式要快2倍以上,實現年產值50萬元,在產銷一體化的模式下,解決了560人以上的就業問題,確保農村婦女利用織補、製作馬尾繡等方式增收收入,助力了三都縣旅遊文化產業的發展。

潘懈潛心研究馬尾繡技藝多年,功夫不負有心人,作品多次在各級政府部門組織的比賽中獲獎並被多家博物館收藏。她抓住國家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在國家倡導發展民俗旅遊的機遇下,不斷研發新產品,把民族產品的銷售範圍延伸到旅遊景區,實現了旅遊與民族傳統文化為一體的綜合體。

潘懈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繼續勇往直前,為中國民間馬尾繡技藝的傳承和發展貢獻著屬於她的一份力量!

|時代·鄉創周刊 |

相關焦點

  • 時代記憶:一幅馬尾繡,講述古老的水族故事——非遺傳承人潘懈
    本期非遺傳承匠人:潘懈,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潘懈,,1978年出生於三都縣中和鎮三洞社區,現為水族馬尾繡製作和織布技藝傳承人,三都縣安娜娜馬尾繡製品有限公司總經理。馬尾繡,一項水族最為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刺繡工藝。
  • 水族:傳承千年,馬尾繡繡出水族人的文化自信
    水族:傳承千年,馬尾繡繡出水族人的文化自信 2019-09-08 17: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水族馬尾繡:針尖上的「活化石」
    水族馬尾繡,是以絲線纏裹馬尾盤在描繪好的花紋輪廓上,再根據輪廓線繡出各種圖案,工藝複雜,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是水族婦女世代傳承的一種特殊刺繡技藝,被稱為中國刺繡的「活化石」。7月6日,在貴州三都水族自治縣,水族馬尾繡非遺傳承人韋桃花在工作室內繪製馬尾繡圖案。新華社記者歐東衢攝7月6日,在貴州三都水族自治縣,水族馬尾繡非遺傳承人韋桃花在馬尾上纏繞絲線。新華社記者歐東衢攝7月6日,在貴州三都水族自治縣,水族馬尾繡非遺傳承人韋桃花在工作室內縫製馬尾繡作品。
  • 三都水族馬尾繡代表傳承人登上央視並獲獎!
    01馬尾繡簡介貴州省三都是全國唯一的水族自治縣,位於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東南部。水族馬尾繡是水族婦女世代傳承的以馬尾作為重要原材料的一種特殊刺繡技藝。這種水族獨有的民間傳統工藝,分布在三都境內三洞、中和、廷牌、塘州、水龍等鄉鎮的水族村寨。
  • 宋水仙:「馬尾繡」現代化的領路人
    宋水仙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水族馬尾繡國家級傳承人,40多年來,她不忘守護傳承馬尾繡製作技藝的初心,還在原有的基礎上推陳出新,成為馬尾繡現代化領路人,今天,我們來聽一聽這位領路人背後的故事。在宋水仙私人民族民間藏品展館,宋水仙與她的媳婦正在整理藏品,看著一件件年代久遠的馬尾繡作品,宋水仙回憶起了她與馬尾繡的不解之緣。她自小跟隨母親學習馬尾繡刺繡技藝,長大後又嫁到水族馬尾繡之鄉——板告村,受周邊環境的影響,她對馬尾繡的感情越來越深厚,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她立志一定要將馬尾繡好好傳承與發揚。
  • 李亞鶴:非遺水族馬尾繡「活化石」,盡在貴州三都
    李亞鶴:提到中國刺繡,和很多人一樣,我首先想到的也是蘇繡、湘繡、粵繡、蜀繡這「四大名繡」。但是當我走進貴州,開始了解貴州文化的時候,我才發現,貴州原來有這樣一種刺繡——水族馬尾繡,是至今現存最為古老的刺繡技藝,享有刺繡界「活化石」的美稱。
  • 貴州水族馬尾繡繡娘,為發展鄉村旅遊,指尖絕活「繡」出致富路
    對於喜歡到鄉野去收藏一些中國手工藝繡品的人來說,聽說在貴州省三都縣有一種水族而刺繡的馬尾繡品就特別興奮,據說水族馬尾繡的歷史悠久,是一門傳承了上千年的技藝,是水族先民智慧的結晶。傳統大節水族端節(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有賽馬的習俗,看來養馬賽馬已經有了很長歷史。水族婦女發明了用馬尾製作刺繡的藝術。
  • 針尖上的活化石:淺析水族馬尾繡工藝的傳承與保護
    因為水族居住區的地理環境,村寨中的人們生活在相對封閉的環境,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也讓刺繡這項技能成為了必然。據記載,馬尾繡是水族女性在出嫁前必須要會的技能,而是否能夠繡好則會被作為一項重要的出嫁評判標準。在過去,許多水族女孩在十幾歲的時候就開始獨自完成複雜的馬尾繡作品,一代代的傳承讓這項民間技藝沉澱成了文化。
  • 貴州三都水族繡娘戴口罩趕製馬尾繡
    水族繡娘正在趕製水族馬尾繡。瞿宏倫 攝兩名水族繡娘正在趕製馬尾繡作品。瞿宏倫 攝水族繡娘正在趕製馬尾繡作品。瞿宏倫 攝水族繡娘在編織水族馬尾繡線。瞿宏倫 攝  近日,在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縣中和鎮雪花湖易地移民搬遷安置點,當地水族婦女戴著口罩加緊趕製馬尾繡訂單以供應市場。據悉,水族馬尾繡是三都水族自治縣獨有的民間傳統工藝,於2006年5月入選首批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代表說履職】宋水仙:用馬尾繡繡出精彩人生
    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馬尾繡傳承人、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非遺協會主席,宋水仙今年是第三次參加全國兩會。  馬尾繡是水族婦女獨創的一種手工刺繡技藝,是水族地區一種現存最古老而又最具有生命力的原始藝術。2006年,水族馬尾繡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黔南三都水族:古老的水族文字「水書」
    在這戰亂期間,一部分水族先民攜家帶口,沿著龍江逆水而上,漸次遷到桂、黔邊境,並在社會安定、經濟發展的唐代展成了單一民族。有一首古老的水族歌謠,敘說了這一遷移的情形。據考證,從遷徙路線,從水語接近廣東、廣西的粵方言,從過去鬼師「祭谷魂」的咒語中,提到祖公隨河而上時,從海邊帶來了谷種,以及水族在宴客、節日、祭祖及葬禮中都少不了魚的特殊風俗來看,認為水族來自廣西的江邊或海邊,是有一定道理的。
  • 民族名片 | 水族:水書記錄古老歷史
    根據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水族總人口為411847人。  水族有自己的民族語言和民族古文字。水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按互相之間的可理解度分類,水語可以分為三個土語區(或方言區),即三洞土語、陽安土語和潘洞土語。在日常生活中,水族主要使用水語,據估計水語使用人口目前大約為30多萬人,約佔水族總人口的93%。
  • 巧手「繡」出新生活
    3月17日,記者走進位於望謨桑郎街上的韋定英工作室,一幅《七星橋》藍靛染畫引人注目,畫中七星橋、河水、遠山以及河裡打魚的人兒、鴨子……線條清晰,藍白分明,堪稱桑郎布依族紡織工藝的代表作。「白描手工繡」是桑郎原生態民族文化一大特色,其精湛之處在於,布依族繡娘在白布上隨手就能畫出花鳥魚蟲、山水樹木等吉祥圖案,然後一針一線繡成精美的民族工藝品,技藝嫻熟堪稱一絕。這其中,非遺傳承人韋樹章就是一個「傳奇」。今年52歲的韋樹章在家排行老三,9歲起就開始學習刺繡。
  • 用年畫訴說古老神話故事《嫦娥奔月》
    近年來,王乃雲立足特色堅持創作,在古老的傳統文化中融入創新理念,在完成國家非遺項目《柳毅傳說》系列年畫的基礎上,最近又創作完成了市級非遺項目《嫦娥奔月》系列年畫創作。  「美譽嫦娥」「民不聊生」「后羿射日」「喜結良緣」「孝敬父母」「王母贈藥」「密謀詭計」「率眾出獵」「逢蒙索藥」「嫦娥奔月」「望月思妻」「人間拜月」……眼前這十二幅年畫畫稿,人物生動、線條流暢、色彩鮮豔、效果強烈,每一幅畫都配有一首七言詩,王乃雲嫻熟地運用傳統年畫表現手法刻畫人物形象和背景道具,諸如雲頭、楊柳、石頭、建築等,都生動傳神地講述著這個美麗的故事。
  • 橋西文化名片:神奇毛繡 名動燕趙
    作為毛繡非遺傳承人,杜秀繼承毛繡技藝40餘年,不斷改進技法並形成了獨特的「毛繡」風格。●「毛繡」報恩情毛繡歷史源遠流長,在元朝時期最為興盛,當時幾乎每個貴族家中都掛著毛繡掛毯,傳神逼真、雍容華貴。但隨著歷史變遷,幾經戰亂,「毛繡」在民間幾乎絕跡。
  • 「男工繡」趙亦軍:一幅作品繡了17年,一根線能劈成64股
    作為「男工繡」最後的傳承人,趙亦軍17年來只繡一幅作品,一根線甚至能劈成64股,匠心可見一斑。 男工繡原本叫「南宮繡」,因為是南宋時期宮廷御用的刺繡,所以因此得名。講究技藝精巧的男工繡屬於杭繡,直到如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了,因為只傳男不傳女所以又為「男工繡」。這一枝獨秀集結了百家之長,但卻只在小範圍內發展流傳,即便是全盛時期之時,也只有兩三百人的技師。發展到現在,其境況更顯窘態,真正的成為了一人獨繡。
  • 針尖上繡端午 非遺拼布繡憶屈原
    00:00紅網時刻記者 歐群軍 郴州報導很多上世紀80年代的人看到「拼布繡」,就會勾起童年無盡的戀舊情懷,在當今流行文化潮流下,大布江拼布繡通過繼承和創新,展示出非凡的魅力,在快時代中找到自己的獨特慢節奏,吸引了許許多多人的關注。
  • 56個民族全家福共迎2015春節:水族篇
    56個民族全家福共迎2015春節——水族全家福篇    2015年1月17日,是2015年春節倒計時第33天,「中華全家福 一起全家福」暨「56個民族全家福共迎2015春節」公益聯展系列活動,特別推出「水族全家福」聯展,以此作為拋磚引玉,歡迎共同拍攝和推薦更優秀、更經典、更溫暖的的水族全家福(http://www.56cunzhai.com/quanjiafu/ying2015
  • 會拿針就能繡,插畫風刺繡教程,簡簡單單繡出可可愛愛的小漫畫
    縫衣服的針法就能讓你享盡刺繡的樂趣,原來再忙都可以這樣繡! 衣服有時候破了或某個部位脫線了,我們都會儘量自己穿上針線去修補縫合,而用得最多的就是平針法,跳著針法一針一線縫到最後或為了加固會邊跳針再往返一針形成輪廓繡的一種針法再縫
  • 52000年前的神秘壁畫意外曝光,超自然現象最古老的證據被發現
    科學家們發現了地球上最古老的故事,這是人類正在捕殺矮水牛。來自格裡菲斯大學(澳大利亞昆士蘭東南部)的一個科研小組的考古學家,正在印度尼西亞蘇拉威西研究洞穴,他們偶然發現了一些據信超過44000年歷史的洞穴壁畫。現在,它可能不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洞穴壁畫了,因為在Lubang Jeriji Saléh洞穴發現的牛的壁畫,被認為有52000年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