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
本期非遺傳承匠人:潘懈,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
潘懈,女,42歲,水族,1978年出生於三都縣中和鎮三洞社區,現為水族馬尾繡製作和織布技藝傳承人,三都縣安娜娜馬尾繡製品有限公司總經理。
馬尾繡,一項水族最為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刺繡工藝,馬尾繡的起源,已經找不到相關資料記載,但它卻依靠水族女性的世代相傳而保留至今,是研究水族民俗、民風、圖騰崇拜及民族文化的珍貴藝術資料,被譽為「中國刺繡的活化石」。
在黔南古樸的水族村寨,潘懈扛起了馬尾繡傳承與保護的大旗,和水族姑娘一樣,她自幼跟隨母親學習水族馬尾繡製作和織布技藝,從事少數民族布藝、服飾生產多年,一直致力傳承水族馬尾繡、織布技藝,打造民族品牌,傳承民族文化。
她通過自身的努力,使製作馬尾繡的技能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對潘懈而言,馬尾繡不單單只是一項技藝,更是她生活中的一部分,是一份不可推卸的責任。
「水族馬尾繡是一門傳承上千年的技藝,至今仍尚襲古老傳統的刺繡法,其獨特之處在於用絲線纏裹馬尾用於刺繡,使繡品呈現淺浮雕感。」潘懈這樣說道。
她在製作時首先準備好馬尾毛作為原材料,用潔白如雪的絲線纏裹3至5根馬尾,將纏好的馬尾絲線毫無破綻地連在一起。然後才是繪製圖案了,通常是在深色面料上,按所設想的圖案一 針一線地繡在底布上,絲絲鑲嵌,勾勒成各種各樣的精美圖案;由於馬尾毛的質地堅硬,能使圖案既有浮雕般的立體感,又不輕易變形,經久耐用,另外還能利用馬尾含有的油脂成分,保養外圍絲線光澤。
接著還需要繡、挑、補、梭,加以各種彩色絲線來填充,達到色彩濃重、線條分明的藝術效果。此外,馬尾繡上還可以綴上閃閃發光的銅飾,用絲線將銅片穿進圖案中,小小的銅片,中間帶孔,如同古幣,以寄託水族驅邪避兇的寓意。
潘懈在2017年開始生產經營少數民族服飾,2018 年創辦三都縣安娜娜馬尾繡製品有限公司,公司擁有產品研發、生產車間約304平方千米,註冊資本100萬元,主要生產的產品有水族特色床單、水族馬尾繡服飾等。公司的員工都是多年在外從事紡織方面和從小就製作馬尾繡的農民工。潘懈引進新型縫紉機和織布機,製作的速度比傳統方式要快2倍以上,實現年產值50萬元,在產銷一體化的模式下,解決了560人以上的就業問題,確保農村婦女利用織補、製作馬尾繡等方式增收收入,助力了三都縣旅遊文化產業的發展。
潘懈潛心研究馬尾繡技藝多年,功夫不負有心人,作品多次在各級政府部門組織的比賽中獲獎並被多家博物館收藏。她抓住國家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在國家倡導發展民俗旅遊的機遇下,不斷研發新產品,把民族產品的銷售範圍延伸到旅遊景區,實現了旅遊與民族傳統文化為一體的綜合體。
潘懈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繼續勇往直前,為中國民間馬尾繡技藝的傳承和發展貢獻著屬於她的一份力量!
|時代·鄉創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