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自稱「睢」,主要分布在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縣,荔波縣的水利、水堯、永康三個水族鄉,獨山縣的本寨、甲定、翁臺三個水族鄉,都勻市的歸蘭水族鄉;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縣的三江、仁裡、定威、興華、水尾五個水族鄉及塔石瑤族水族鄉,雷山縣的達地水族鄉,黎平縣的雷洞瑤族水族鄉;雲南省富源縣的古敢水族鄉。此外,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南丹、宜州、融水、環江、都安、來賓、河池等縣(市)也有分布。根據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水族總人口為411847人。
水族有自己的民族語言和民族古文字。水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按互相之間的可理解度分類,水語可以分為三個土語區(或方言區),即三洞土語、陽安土語和潘洞土語。在日常生活中,水族主要使用水語,據估計水語使用人口目前大約為30多萬人,約佔水族總人口的93%。按語言使用情況,水族語言可以分為使用水語和轉用當地漢語、轉用苗語的水族語言三個部分。
水族有一種古老文字「水書」,水語稱其為「泐睢」,「泐」即文字,「睢」即水家,「泐睢」意為水家的文字或水家的書。水書是一種類似甲骨文和金文的古老文字符號,被譽為象形文字的「活化石」。水書記載了水族古代天文、地理、宗教、民俗、倫理、哲學、美學、法學等文化信息,可以說是水族的百科全書。2006年,水書習俗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水族居住區處於亞熱帶,多雨潮溼。因此,水族建築為傳統「幹欄」式,可避免地面潮溼和野獸的侵害。水族村寨一般多處於平壩或在半山腰臺地,少數在山頂。
水族是典型的南方稻作民族,是最早掌握水稻種植技術的民族之一。水族居住地位於雲貴高原東南部的苗嶺山脈以南,都柳江和龍江上遊。森林密布,山水如畫,適於農林業的發展。
▲水族人家的稻。
水族的民間信仰幾乎貫穿於水族人民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水書是水族宗教特有的典籍,而水書先生被普遍視為水書知識的傳承者,他們一代一代詮釋著水族的信仰和文化。水族的祖靈信仰是其各類民間信仰與行為的核心,每逢節日甚至平時都要供奉祖先。
水族的年節不盡統一,呈現出年節種類眾多、批次繁雜、地域交錯、時間不一的繽紛現象。水族的年節有端節、卯節、額節、蘇寧喜、七月半、春節(借薦) 等,其它節日有霞節、清明、端午、六月六、中秋等。
每年水歷十二月(陰曆八月) 到二月(陰曆十月) 逢亥日,就是水族過「端」的日子。水族的端節,水語叫 「解端」「借端」「解多」,有的地區也叫「瓜節」或「額節」。這是水族分布範圍最廣、參加人數最多、形式最隆重的一個節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因過節時間長,也號稱世界上最長的節日。各地過「端」按傳統習慣,有先有後。端節保留著水族古代谷熟慶典、過新年的遺風。
▲水族人民歡慶端節。
水族的文學源遠流長,尤其是民間文學色彩斑斕,深刻地反映了水族人民的歷史和生活。水族民間文學按文體形式可分為散文體文學作品和韻文體文學作品。散文體文學作品主要是神話、民間傳說、民間故事、寓言等,流傳下來的神話傳說有《人類起源》、《牙仙造人》、《十二個仙蛋》、《燃火》、《海黑》等,民間故事《兩個媳婦》、《美女樹》、《石獅嘴裡含珠寶》、《金鳳凰》、《兄弟情》等都是水族民間文學中的精品。
水族的韻文體文學作品主要是指那些有特殊節奏,音韻、章句和曲調等特徵可以用來歌唱和吟誦的文體,即史詩、敘事詩、歌謠、民間說唱文學等。
水族的民間音樂有其獨特的民族風格,尤其是民歌,形式多樣,可分為雙歌、單歌、蔸歌、調歌和詰歌五種。
▲閒暇時刻,水族青年男女在山間對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