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都水族馬尾繡代表傳承人登上央視並獲獎!

2020-11-28 澎湃新聞

三都水族馬尾繡代表傳承人登上央視並獲獎!

2020-01-18 20: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近日,在第三屆國際中國公益事業大典中,三都水族自治縣馬尾繡代表傳承人韋應利、潘五生分別榮獲2019年度愛心公益大使榮譽稱號、2019年度國際中國公益先鋒人物獎。他們二人在央視舞臺星光璀璨大型公益晚會演出中,用水語和漢語雙語演唱《唱支山歌給黨聽》並獲得了高度評價。

韋應利作為水族的馬尾繡代表傳承人,她表示將通過與明星同臺演出、登錄央視等高端舞臺來展示、宣傳、推廣水族文化,旨在讓世界知道這一獨特的民族瑰寶。

您是否會有疑問,何為馬尾繡?

現在小編就來為您解答!

01

馬尾繡簡介

貴州省三都是全國唯一的水族自治縣,位於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東南部。水族馬尾繡是水族婦女世代傳承的以馬尾作為重要原材料的一種特殊刺繡技藝。這種水族獨有的民間傳統工藝,分布在三都境內三洞、中和、廷牌、塘州、水龍等鄉鎮的水族村寨。

水族馬尾繡工藝獨特,刺繡製品十分精美,有媒體甚至譽之為"刺繡藝術的活化石"。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心靈手巧的水族婦女創造了色彩斑斕的民族民間工藝,聞名遐邇的水族馬尾繡獨樹一幟,被譽為中國刺繡的活化石,堪稱世界一絕。

歷史悠久的馬尾繡同時也是研究水族民俗、民風、圖騰崇拜及民族文化的珍貴藝術資料,並且馬尾繡現已入選了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02

馬尾繡的由來

水族馬尾繡到底有多長的歷史?水書及相關資料都無記載,全靠聰明嫻慧的水族婦女世代相傳,才保留至今。傳統大節水族端節(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有賽馬的習俗,看來養馬賽馬已經有了很長的歷史。在這歷史長河中,水族婦女發明了用馬尾製作刺繡的藝術。在傳統節日裡,男子們賽馬,女子們身著馬尾繡盛裝參與節日活動,成了美麗動人的習俗。

可能主要是水族有養馬賽馬的習俗,馬尾繡應運而生。其實,這種以絲線裹馬尾製作圖案的刺繡方法,有兩個較為明顯的好處,一是馬尾質地較硬,能使圖案不易變形,二是馬尾不易變質,經久耐用。另外,馬尾上可能含有油脂成分,利於保養外圍絲線光澤。

03

馬尾繡的工藝特色

水族刺繡的技法種類有平繡、馬尾繡、空心繡、挑繡、結線繡及螺形繡等。馬尾繡的主要產品形式有馬尾繡背帶和馬尾繡花鞋等。四川成都織繡和其他民族的刺繡技藝也有用馬尾為原材料,但只有水族才如此集中地將之用於背帶等繡品。

馬尾繡工藝十分複雜,採用此工藝製作的繡品具有淺浮雕感,造型抽象、概括、誇張。馬尾繡工藝主要用於製作背小孩的背帶(水語稱為"歹結")及翹尖繡花鞋(水語稱為"者結")、女性的圍腰和胸牌、童帽、荷包、刀鞘護套等。雖歷經時代和環境的變化,但其造型理念和程式化符號基本不變。

04

馬尾繡的製作技藝及方法

馬尾繡用料考究且工藝繁雜,一般而言,刺繡一件成品需十來道工序,耗時一月之多。

在形形色色的刺繡藝術品中,馬尾繡的獨特之處在於用馬尾刺繡,依然採用古老的亂針、扎針等刺繡技法。水族馬尾繡工藝有自己獨特的製作技藝與方法:

1、先取馬尾3至4根做芯,用手工將白色絲線緊密地纏繞在馬尾上,使之成為類似低音琴弦的預製繡花線。

2、將這種白絲馬尾芯的繡線盤繡於傳統刺繡或剪紙紋樣的輪廓上。

3、用7根彩色絲線編製成扁形彩線,填繡在盤繡花紋的輪廓中間部位。

4、按照通常的平繡、挑花、亂針、跳針等刺繡工藝繡出其餘部分。

05

馬尾繡的傳承意義

雖然製作馬尾繡的人還很多,但穿戴的人已不多。馬尾繡服飾多在節日裡才穿戴。特別是在水族端節裡,但現在的端節已經過得越來越淡了。最關鍵的是人們的觀念發生了變化。過去,馬尾繡被視為一位姑娘是否心靈手巧和這個家庭富有與否的象徵。但現在人們都不這麼看了,姑娘們做出了衣服都壓在箱底裡,改穿漢裝去了。

馬尾繡工藝傳承出現嚴重斷層,現代馬尾繡的工藝製品質量下降,人們已很少願意使用,對水族馬尾繡這一特殊的工藝門類應當進行搶救、保護。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這麼精美的「活化石」

原標題:《三都水族馬尾繡代表傳承人登上央視並獲獎!》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水族馬尾繡:針尖上的「活化石」
    水族馬尾繡,是以絲線纏裹馬尾盤在描繪好的花紋輪廓上,再根據輪廓線繡出各種圖案,工藝複雜,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是水族婦女世代傳承的一種特殊刺繡技藝,被稱為中國刺繡的「活化石」。7月6日,在貴州三都水族自治縣,水族馬尾繡非遺傳承人韋桃花在工作室內繪製馬尾繡圖案。新華社記者歐東衢攝7月6日,在貴州三都水族自治縣,水族馬尾繡非遺傳承人韋桃花在馬尾上纏繞絲線。新華社記者歐東衢攝7月6日,在貴州三都水族自治縣,水族馬尾繡非遺傳承人韋桃花在工作室內縫製馬尾繡作品。
  • 貴州三都水族繡娘戴口罩趕製馬尾繡
    水族繡娘正在趕製水族馬尾繡。瞿宏倫 攝兩名水族繡娘正在趕製馬尾繡作品。瞿宏倫 攝水族繡娘正在趕製馬尾繡作品。瞿宏倫 攝水族繡娘在編織水族馬尾繡線。瞿宏倫 攝  近日,在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縣中和鎮雪花湖易地移民搬遷安置點,當地水族婦女戴著口罩加緊趕製馬尾繡訂單以供應市場。據悉,水族馬尾繡是三都水族自治縣獨有的民間傳統工藝,於2006年5月入選首批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水族:傳承千年,馬尾繡繡出水族人的文化自信
    水族,現主要聚居於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東南部的三都水族自治縣。在悠久的歷史歲月裡,水族先民創造了自己的語言、文字、曆法,形成了獨特多彩的民族文化。水族馬尾繡是水族婦女世代傳承的、以馬尾作為重要原材料的刺繡技藝,享有「刺繡中的活化石」之美譽,也是水族人民對生活和對美好事物執著追求的充分體現。水族馬尾繡成品華美精緻、結實耐用,在視覺上呈現出較強的浮雕感。
  • 【代表說履職】宋水仙:用馬尾繡繡出精彩人生
    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馬尾繡傳承人、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非遺協會主席,宋水仙今年是第三次參加全國兩會。  馬尾繡是水族婦女獨創的一種手工刺繡技藝,是水族地區一種現存最古老而又最具有生命力的原始藝術。2006年,水族馬尾繡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時代記憶:一幅馬尾繡,講述古老的水族故事——非遺傳承人潘懈
    本期非遺傳承匠人:潘懈,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潘懈,,1978年出生於三都縣中和鎮三洞社區,現為水族馬尾繡製作和織布技藝傳承人,三都縣安娜娜馬尾繡製品有限公司總經理。馬尾繡,一項水族最為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刺繡工藝。
  • 李亞鶴:非遺水族馬尾繡「活化石」,盡在貴州三都
    李亞鶴:提到中國刺繡,和很多人一樣,我首先想到的也是蘇繡、湘繡、粵繡、蜀繡這「四大名繡」。但是當我走進貴州,開始了解貴州文化的時候,我才發現,貴州原來有這樣一種刺繡——水族馬尾繡,是至今現存最為古老的刺繡技藝,享有刺繡界「活化石」的美稱。
  • 一幅馬尾繡,講述一段古老的水族故事!
    ,1978年出生於三都縣中和鎮三洞社區,現為水族馬尾繡製作和織布技藝傳承人,三都縣安娜娜馬尾繡製品有限公司總經理。 馬尾繡,一項水族最為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刺繡工藝,馬尾繡的起源,已經找不到相關資料記載,但它卻依靠水族女性的世代相傳而保留至今,是研究水族民俗、民風、圖騰崇拜及民族文化的珍貴藝術資料,被譽為「中國刺繡的活化石」。
  • 針尖上的活化石:淺析水族馬尾繡工藝的傳承與保護
    因為水族居住區的地理環境,村寨中的人們生活在相對封閉的環境,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也讓刺繡這項技能成為了必然。據記載,馬尾繡是水族女性在出嫁前必須要會的技能,而是否能夠繡好則會被作為一項重要的出嫁評判標準。在過去,許多水族女孩在十幾歲的時候就開始獨自完成複雜的馬尾繡作品,一代代的傳承讓這項民間技藝沉澱成了文化。
  • 貴州水族馬尾繡繡娘,為發展鄉村旅遊,指尖絕活「繡」出致富路
    對於喜歡到鄉野去收藏一些中國手工藝繡品的人來說,聽說在貴州省三都縣有一種水族而刺繡的馬尾繡品就特別興奮,據說水族馬尾繡的歷史悠久,是一門傳承了上千年的技藝,是水族先民智慧的結晶。傳統大節水族端節(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有賽馬的習俗,看來養馬賽馬已經有了很長歷史。水族婦女發明了用馬尾製作刺繡的藝術。
  • 宋水仙:「馬尾繡」現代化的領路人
    宋水仙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水族馬尾繡國家級傳承人,40多年來,她不忘守護傳承馬尾繡製作技藝的初心,還在原有的基礎上推陳出新,成為馬尾繡現代化領路人,今天,我們來聽一聽這位領路人背後的故事。在宋水仙私人民族民間藏品展館,宋水仙與她的媳婦正在整理藏品,看著一件件年代久遠的馬尾繡作品,宋水仙回憶起了她與馬尾繡的不解之緣。她自小跟隨母親學習馬尾繡刺繡技藝,長大後又嫁到水族馬尾繡之鄉——板告村,受周邊環境的影響,她對馬尾繡的感情越來越深厚,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她立志一定要將馬尾繡好好傳承與發揚。
  • 神秘的產蛋崖,貴州三都水族自治縣,巍巍的陡崖裡藏著的千年之謎
    三都水族自治縣,隸屬黔南州,是中國唯一的水族自治縣。地處「月亮山、雷公山」腹地。水族人口20.24萬人,佔總人口的64.8%,全國60%以上的水族人口居住在三都。作為貴州黔南GDP增長長期處於落後的縣城,近這幾年才慢慢發展起來。
  • 三都:2019首屆貴州三都水族端節半程馬拉松賽圓滿舉行
    時值三都最美的季節,一場賽事點燃了三都的激情、引起了矚目。10月20日上午7點30分,2019首屆貴州三都端節半程馬拉松賽鳴槍開跑,從起點三都第二中學出發,在三都市民的加油與歡呼聲中,運動員沿著美麗的都柳江沿岸的風景線,展開了充滿激情與毅力的奔跑。
  • 三都水族自治縣科學技術協會第四次代表大會勝利召開
    會議審議通過了《三都水族自治縣科學技術協會第三屆委員會工作報告》的決議(草案)和《三都水族自治縣科學技術協會章程》,選舉產生了三都縣科協第四屆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主席、副主席。會議指出,三都縣科協第三次代表大會以來,全縣各科協組織及所屬團體在縣委、縣人民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省、州科協的精心指導下,始終堅持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為創新驅動發展服務,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服務的職責定位,全面加強自身能力建設,不斷開創科協工作新局面,為服務三都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 人權篇】三都水族特色菜:魚包韭菜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國際在線報導(記者尹曉通、盧昭成、羅歡):對於聚居在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縣為中心及其鄰近地區的水族人民,魚包韭菜是其最重要的祭祖菜餚。
  • 中共三都水族自治縣委人大、政協工作會議召開
    本網訊 1月12日,中共三都水族自治縣委人大、政協工作會議召開,朱奉餘、楊顯龍、韋其賢、陳木林等縣四家班子領導出席會議。強化組織保障,充分發揮代表主體作用;縣政協牢牢把握民主和團結兩大主題,充分發揮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三大職能。在脫貧攻堅中,建言獻策更加務實高效。民主監督更加堅強有力。
  • 56個民族全家福共迎2015春節:水族篇
    56個民族全家福共迎2015春節——水族全家福篇    2015年1月17日,是2015年春節倒計時第33天,「中華全家福 一起全家福」暨「56個民族全家福共迎2015春節」公益聯展系列活動,特別推出「水族全家福」聯展,以此作為拋磚引玉,歡迎共同拍攝和推薦更優秀、更經典、更溫暖的的水族全家福(http://www.56cunzhai.com/quanjiafu/ying2015
  • 橋西文化名片:神奇毛繡 名動燕趙
    毛繡手工技藝傳承人杜秀在展示毛繡作品。毛繡手工技藝傳承人杜秀在繡制毛繡作品。新華社圖(梁子棟攝)作為橋西人,你可知道,毛繡這麼神奇的技法是咱們橋西區的傳統非遺項目,並且已被評定為市級非遺。作為毛繡非遺傳承人,杜秀繼承毛繡技藝40餘年,不斷改進技法並形成了獨特的「毛繡」風格。
  • 巧手「繡」出新生活
    桑郎被譽為刺繡之鄉,在鎮婦女手工協會、樹章民族傳統刺繡公司、桑郎鎮民族工藝加工廠等的引領下,村村寨寨的繡娘,挽紗輕舞繡羅裳,「繡」出了美好的生活。這段時間,桑郎幾家企業負責人忙於聯繫訂單,忙於將活計分派給村裡的繡娘,忙於把繡娘的成品發貨給訂單企業。在布依族村寨,紡紗、織布、染印、刺繡、服飾製作等,是婦女的基本技能。
  • 貴州的特色之一,少數民族的風情——水族
    三都水族: 三都水族自治縣,是中國唯一的水族自治縣。隸屬於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位於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東南部,地處「月亮山、雷公山」腹地。東臨榕江、雷山,南接荔波,西界獨山、都勻,北連丹寨,距省城貴陽230公裡,全縣總面積2400平方公裡。
  • 針尖上繡端午 非遺拼布繡憶屈原
    00:00紅網時刻記者 歐群軍 郴州報導很多上世紀80年代的人看到「拼布繡」,就會勾起童年無盡的戀舊情懷,在當今流行文化潮流下,大布江拼布繡通過繼承和創新,展示出非凡的魅力,在快時代中找到自己的獨特慢節奏,吸引了許許多多人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