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西文化名片:神奇毛繡 名動燕趙

2020-12-05 河北新聞網

毛繡手工技藝傳承人杜秀在展示毛繡作品。新華社圖(梁子棟攝)

追過《延禧攻略》的一定還記得劇裡的魏瓔珞,她心思聰慧,巧用具有光感的動物皮毛做成的絲線完成了給皇后的壽禮,逃過了懲罰,贏得了賞賜……

也許很多年輕人就是從這一電視橋段知道了「毛繡」技法。毛繡是用牛、馬、羊等動物的毛皮背部的毛尖即毛峰,經加工處理後,在網布上繡制的動物圖案。通過對顏色的有效過渡,渾然一體充分展現了圖案的立體效果。

毛繡手工技藝傳承人杜秀在繡制毛繡作品。新華社圖(梁子棟攝)

作為橋西人,你可知道,毛繡這麼神奇的技法是咱們橋西區的傳統非遺項目,並且已被評定為市級非遺。作為毛繡非遺傳承人,杜秀繼承毛繡技藝40餘年,不斷改進技法並形成了獨特的「毛繡」風格。

●「毛繡」報恩情

毛繡歷史源遠流長,在元朝時期最為興盛,當時幾乎每個貴族家中都掛著毛繡掛毯,傳神逼真、雍容華貴。但隨著歷史變遷,幾經戰亂,「毛繡」在民間幾乎絕跡。

杜秀曾祖父是一名遠近聞名的老中醫, 1910年春天他為一個名叫趙朝霞的患者醫好了纏繞多年的頭痛病。患者為表感謝送給杜家一幅親手製作的毛繡掛毯。杜秀的曾祖母看後十分喜愛,便誠心拜趙朝霞為師,掌握了毛繡製作的全部工藝。自此毛繡傳人由杜家傳承。

當時的毛繡作品是親戚朋友間往來的贈送佳品。杜秀自小就喜歡看奶奶和母親製作毛繡,毛繡製作技藝漸漸烙進杜秀的心裡。13歲後,杜秀開始試著繡小貓、小狗這些簡單的作品,並在多年後成為毛繡技法的傳承人。

毛繡手工技藝傳承人杜秀將選好的毛排列整齊用於繡制。新華社圖(梁子棟攝)

●集美學與技法於一身的傳統藝術

據杜秀介紹,往日奶奶的毛繡是繡在老年間篩面簸籮的底面「馬尾籮」上。那時候皮毛緊缺,材質和顏色都沒有那麼豐富,繡面中的形象多為實物,全憑目測觀察確定顏色。再加上環境條件有限,不大潔淨的毛繡出的毛繡作品看起來不清透、不生動。

毛繡手工技藝傳承人杜秀在挑選皮毛。新華社圖(梁子棟攝)

經過多年努力,杜秀將自己的智慧和先人的技藝相結合,使毛繡這種傳統民間技藝有了更新的發展。而今的毛繡是繡在棉質的網布上,用的是動物毛峰(僅是皮毛僅5mm的毛尖部分)。用經過清洗、消毒、漂染的毛材製作的毛繡作品潔淨漂亮、顏色豐富,再輔山水花卉等圖案裝裱為框畫,使得毛繡作品看上去精美而有韻味。

毛繡飽含中華文化的底蘊,它以逼真、生動和較強的立體效果而聞明。目前,毛繡製品市場罕見,一些藝術收藏者更將其作為高檔飾品加以珍藏。杜秀告訴記者,一件精美的毛繡畫,常常需要製作者屏氣凝神來製作完成。

毛繡手工技藝傳承人杜秀在挑選毛繡原料。新華社圖(陳其保攝)

它,需要製作者首先梳理毛色相似的毛材,剪出大概5mm的毛峰,比照原版圖按照動物形象的層次一點一點黏貼上紗布。類似我們剪髮一般,不能一刀切,也不可通體一個顏色。生動的毛繡是需要一層一層貼附上去,才得以自然過度以及生動的顏色體現。此外,動物的動作、神態都需要認真揣摩,小心用毛材體現。還在上班的杜秀,一般要等家中沒事、心情清淨的時候才能進行這項工作,而一幅精美的毛繡,至少要用3-6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

毛繡手工技藝傳承人杜秀在進行繡制。新華社圖(陳其保攝)

「毛繡」不僅有著典藏中華文化的歷史價值,更是在傳承美學、弘揚匠心精神上有著重要價值。年過半百的杜秀希望能將這門技藝傳承下去,在退休後能夠成立工作室並收徒傳藝。杜秀表示,毛繡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是歷史記憶的影子,也是當代傳承手工藝技術的生動表達。在工業化程度較高的今天,能夠有人捨得坐下來,靜靜體會這樣一種靜心靜氣的手藝,本身就是中國精神的生動體現。希望年輕人能夠在中華手工藝的路上延續並傳承下去,為我中華藝術技藝的弘揚傳承發揮積極作用。

來源:石家莊橋西發布微信公眾號

相關焦點

  • 水族:傳承千年,馬尾繡繡出水族人的文化自信
    水族:傳承千年,馬尾繡繡出水族人的文化自信 2019-09-08 17: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一幅馬尾繡,講述一段古老的水族故事!
    馬尾繡,一項水族最為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刺繡工藝,馬尾繡的起源,已經找不到相關資料記載,但它卻依靠水族女性的世代相傳而保留至今,是研究水族民俗、民風、圖騰崇拜及民族文化的珍貴藝術資料,被譽為「中國刺繡的活化石」。
  • 遷安德業齋饊子獲「燕趙老字號」稱號!
    2020年10月14日河北省文聯官方發布:第六批列入河北省「燕趙老字號」、「古代貢品」保護名錄的項目共131項,含129項燕趙老字號,2項古代貢品開始面向社會公示。
  • 時代記憶:一幅馬尾繡,講述古老的水族故事——非遺傳承人潘懈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馬尾繡的起源,已經找不到相關資料記載,但它卻依靠水族女性的世代相傳而保留至今,是研究水族民俗、民風、圖騰崇拜及民族文化的珍貴藝術資料,被譽為「中國刺繡的活化石」。在黔南古樸的水族村寨,潘懈扛起了馬尾繡傳承與保護的大旗,和水族姑娘一樣,自幼跟隨母親學習水族馬尾繡製作和織布技藝,從事少數民族布藝、服飾生產多年,一直致力傳承水族馬尾繡、織布技藝,打造民族品牌,傳承民族文化。
  • 煙臺十大文化名片、100個文化符號出爐|芝罘區|萊山區|煙臺市|福山...
    啟動儀式上,煙臺十大文化名片、100個文化符號出爐,煙臺文旅100顆「鮮美之星」消費品牌和煙臺100慢休閒打卡地也同時發布。  煙臺十大文化名片、100個文化符號出爐  啟動儀式上,旅遊、生態、城市地標、地理標誌、工業旅遊、物產、美食、非遺、膠東紅色文化、道教文化為代表的煙臺十大文化名片揭曉,同時發布了人文景區、自然風光、文化印象、文化遺址、特色物產、歷史名人、特色美食、多彩非遺、地標建築、場館街區10大類100個文化符號。
  • 《燕趙星光 文化河北》——2018年度河北省「知名文化企業30強...
    &nbsp&nbsp&nbsp&nbsp長城網2月28日訊(記者路娟)2月28日晚,《燕趙星光 文化河北》——2018年度河北省「知名文化企業30強」「十佳文化企業家」發布活動,在河北廣播電視臺通過河北廣播電視臺新聞頻率、經濟生活頻道、河北網絡廣播電視臺、冀時客戶端進行了同步全媒體直播。
  • 如何繡出可愛的貓
    繡制這種單色的長毛貓,主要是按照毛粽捲曲方向和上下復蓋的層次,採取分縷襯光的辦法來表現軟綿的毛稀。因此在針法上應以施針和接針為主,其中施針便於襯光,接針便於將長毛然繡成捲曲靈活的自然形態。兩種針法的結合運用,基本上可達到色澤鮮明,形態逼員的效果。下面以黑白貓為例。
  • 【代表說履職】宋水仙:用馬尾繡繡出精彩人生
    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馬尾繡傳承人、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非遺協會主席,宋水仙今年是第三次參加全國兩會。  馬尾繡是水族婦女獨創的一種手工刺繡技藝,是水族地區一種現存最古老而又最具有生命力的原始藝術。2006年,水族馬尾繡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針尖上繡端午 非遺拼布繡憶屈原
    00:00紅網時刻記者 歐群軍 郴州報導很多上世紀80年代的人看到「拼布繡」,就會勾起童年無盡的戀舊情懷,在當今流行文化潮流下,大布江拼布繡通過繼承和創新,展示出非凡的魅力,在快時代中找到自己的獨特慢節奏,吸引了許許多多人的關注。
  • 宋水仙:「馬尾繡」現代化的領路人
    宋水仙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水族馬尾繡國家級傳承人,40多年來,她不忘守護傳承馬尾繡製作技藝的初心,還在原有的基礎上推陳出新,成為馬尾繡現代化領路人,今天,我們來聽一聽這位領路人背後的故事。在宋水仙私人民族民間藏品展館,宋水仙與她的媳婦正在整理藏品,看著一件件年代久遠的馬尾繡作品,宋水仙回憶起了她與馬尾繡的不解之緣。她自小跟隨母親學習馬尾繡刺繡技藝,長大後又嫁到水族馬尾繡之鄉——板告村,受周邊環境的影響,她對馬尾繡的感情越來越深厚,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她立志一定要將馬尾繡好好傳承與發揚。
  • 600個中藥香囊,贈送橋西抗疫公安民警
    3月25日8時30分,滿載著邢臺市第七醫院醫護人員愛心的救護車駛進橋西公安分局大院,由賈金英院長帶領的醫護人員,將600個帶有福字的中藥香囊送到了橋西區副區長、公安分局局長李永紅手中。本次捐助活動,為的是表達對橋西抗疫一線公安民警的敬意和支持,他們組織醫護人員加班加點研發趕製了一批增強免疫力的中藥香囊,捐贈給橋西一線公安民警。
  • 溧水晶橋鎮利用紅色文化資源打造紅色旅遊名片
    芮家村史館 張福敏攝「我們村綜合社將把我村抗日軍政大學第九分校等革命歷史遺址,進行深入挖掘和傳承,打造紅色旅遊名片。」南京市溧水區晶橋鎮芝山村黨總支書記李其軍說。芝山村是一個紅色文化資源豐富的美麗村落,村內有抗日軍政大學第九分校、蘇南反頑銅山戰鬥等革命歷史遺址。
  • 手工刺繡DIY:毛線刺繡26款圖案,繡在毛衣和毛呢服裝上都很漂亮
    有個叫雨葭的小夥伴,她說有一件白色的毛衣,想給它繡點東西在上面,問繡個什麼樣的圖案比較好。還有個叫一花一天堂的小夥伴,她說正在練習羊毛繡,希望能多發一點刺繡圖樣做參考。其實毛線繡的針法也是那些,萬變不離其宗,只不過把較細的純棉繡線換成了細的羊毛線而已。純棉繡線能繡的圖案,羊毛線基本也能繡,就是繡出來的圖案比較大、比較厚,單色過於精細的細節,羊毛線還是無法表現的。毛線繡適合繡在稍微厚實一些的布料上,比如棉麻、棉布、毛料、毛呢上,也很適合繡在針織毛衣上。
  • 貴州水族馬尾繡繡娘,為發展鄉村旅遊,指尖絕活「繡」出致富路
    對於喜歡到鄉野去收藏一些中國手工藝繡品的人來說,聽說在貴州省三都縣有一種水族而刺繡的馬尾繡品就特別興奮,據說水族馬尾繡的歷史悠久,是一門傳承了上千年的技藝,是水族先民智慧的結晶。傳統大節水族端節(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有賽馬的習俗,看來養馬賽馬已經有了很長歷史。水族婦女發明了用馬尾製作刺繡的藝術。
  • 巧手「繡」出新生活
    望謨布依族紡織文化多彩芬芳,這裡的布依族婦女善於紡紗織布扎染刺繡,其手工藍靛土布、手工描繡床單、土製蠟染、繡花鞋、背帶、圍腰以及工藝品等,蜚聲民族工藝行業。桑郎被譽為刺繡之鄉,在鎮婦女手工協會、樹章民族傳統刺繡公司、桑郎鎮民族工藝加工廠等的引領下,村村寨寨的繡娘,挽紗輕舞繡羅裳,「繡」出了美好的生活。
  • 假日熊貓購物公園:以中國文化名片,解鎖主題商業新模式
    1 中國文化名片賦能商業創新 假日熊貓IP橫空出世在項目起步初期,潤凱商業就有著自己的創新思考:以國民度高的文化名片打開市場,以IP主題吸引龐大客流。
  • 「紀檢人·鏡頭」彝繡——穿針引線的傳承
    彝繡藝術是彝族文化中的一塊瑰寶是展現彝族傳統文化和社會生活的一個窗口傳統的彝繡大多運用在衣服、鞋帽等服飾上,在色彩搭配、圖案設計、刺繡手法上都有其獨特的風格,色彩鮮豔、構圖精美、工藝精細。彝繡的每一個邊角和圖騰都有它的意義,記錄著美好的時光,傳遞著真誠的祝福。將生活的點滴用娟秀記錄,傾注著人們對生活和自然的熱愛,也表達出對祖先傳統的敬意。許多彝族姑娘從小就隨家人學習刺繡,「十字繡、挑花、扣花、穿花、掛花、拼花、遊花」各種刺繡手法的嫻熟運用也是心靈手巧、聰明能幹的象徵,一針一線中蘊含著彝家女孩的對美麗愛情和美好生活的嚮往。
  • 針尖上的活化石:淺析水族馬尾繡工藝的傳承與保護
    據記載,馬尾繡是水族女性在出嫁前必須要會的技能,而是否能夠繡好則會被作為一項重要的出嫁評判標準。在過去,許多水族女孩在十幾歲的時候就開始獨自完成複雜的馬尾繡作品,一代代的傳承讓這項民間技藝沉澱成了文化。馬尾繡的材料水族有養馬和賽馬的習俗,以馬尾為原材料的馬尾繡應運而生。
  • 水族馬尾繡:針尖上的「活化石」
    水族馬尾繡,是以絲線纏裹馬尾盤在描繪好的花紋輪廓上,再根據輪廓線繡出各種圖案,工藝複雜,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是水族婦女世代傳承的一種特殊刺繡技藝,被稱為中國刺繡的「活化石」。7月6日,在貴州三都水族自治縣,水族馬尾繡非遺傳承人韋桃花在工作室內繪製馬尾繡圖案。新華社記者歐東衢攝7月6日,在貴州三都水族自治縣,水族馬尾繡非遺傳承人韋桃花在馬尾上纏繞絲線。新華社記者歐東衢攝7月6日,在貴州三都水族自治縣,水族馬尾繡非遺傳承人韋桃花在工作室內縫製馬尾繡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