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繡手工技藝傳承人杜秀在展示毛繡作品。新華社圖(梁子棟攝)
追過《延禧攻略》的一定還記得劇裡的魏瓔珞,她心思聰慧,巧用具有光感的動物皮毛做成的絲線完成了給皇后的壽禮,逃過了懲罰,贏得了賞賜……
也許很多年輕人就是從這一電視橋段知道了「毛繡」技法。毛繡是用牛、馬、羊等動物的毛皮背部的毛尖即毛峰,經加工處理後,在網布上繡制的動物圖案。通過對顏色的有效過渡,渾然一體充分展現了圖案的立體效果。
毛繡手工技藝傳承人杜秀在繡制毛繡作品。新華社圖(梁子棟攝)
作為橋西人,你可知道,毛繡這麼神奇的技法是咱們橋西區的傳統非遺項目,並且已被評定為市級非遺。作為毛繡非遺傳承人,杜秀繼承毛繡技藝40餘年,不斷改進技法並形成了獨特的「毛繡」風格。
●「毛繡」報恩情
毛繡歷史源遠流長,在元朝時期最為興盛,當時幾乎每個貴族家中都掛著毛繡掛毯,傳神逼真、雍容華貴。但隨著歷史變遷,幾經戰亂,「毛繡」在民間幾乎絕跡。
杜秀曾祖父是一名遠近聞名的老中醫, 1910年春天他為一個名叫趙朝霞的患者醫好了纏繞多年的頭痛病。患者為表感謝送給杜家一幅親手製作的毛繡掛毯。杜秀的曾祖母看後十分喜愛,便誠心拜趙朝霞為師,掌握了毛繡製作的全部工藝。自此毛繡傳人由杜家傳承。
當時的毛繡作品是親戚朋友間往來的贈送佳品。杜秀自小就喜歡看奶奶和母親製作毛繡,毛繡製作技藝漸漸烙進杜秀的心裡。13歲後,杜秀開始試著繡小貓、小狗這些簡單的作品,並在多年後成為毛繡技法的傳承人。
毛繡手工技藝傳承人杜秀將選好的毛排列整齊用於繡制。新華社圖(梁子棟攝)
●集美學與技法於一身的傳統藝術
據杜秀介紹,往日奶奶的毛繡是繡在老年間篩面簸籮的底面「馬尾籮」上。那時候皮毛緊缺,材質和顏色都沒有那麼豐富,繡面中的形象多為實物,全憑目測觀察確定顏色。再加上環境條件有限,不大潔淨的毛繡出的毛繡作品看起來不清透、不生動。
毛繡手工技藝傳承人杜秀在挑選皮毛。新華社圖(梁子棟攝)
經過多年努力,杜秀將自己的智慧和先人的技藝相結合,使毛繡這種傳統民間技藝有了更新的發展。而今的毛繡是繡在棉質的網布上,用的是動物毛峰(僅是皮毛僅5mm的毛尖部分)。用經過清洗、消毒、漂染的毛材製作的毛繡作品潔淨漂亮、顏色豐富,再輔山水花卉等圖案裝裱為框畫,使得毛繡作品看上去精美而有韻味。
毛繡飽含中華文化的底蘊,它以逼真、生動和較強的立體效果而聞明。目前,毛繡製品市場罕見,一些藝術收藏者更將其作為高檔飾品加以珍藏。杜秀告訴記者,一件精美的毛繡畫,常常需要製作者屏氣凝神來製作完成。
毛繡手工技藝傳承人杜秀在挑選毛繡原料。新華社圖(陳其保攝)
它,需要製作者首先梳理毛色相似的毛材,剪出大概5mm的毛峰,比照原版圖按照動物形象的層次一點一點黏貼上紗布。類似我們剪髮一般,不能一刀切,也不可通體一個顏色。生動的毛繡是需要一層一層貼附上去,才得以自然過度以及生動的顏色體現。此外,動物的動作、神態都需要認真揣摩,小心用毛材體現。還在上班的杜秀,一般要等家中沒事、心情清淨的時候才能進行這項工作,而一幅精美的毛繡,至少要用3-6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
毛繡手工技藝傳承人杜秀在進行繡制。新華社圖(陳其保攝)
「毛繡」不僅有著典藏中華文化的歷史價值,更是在傳承美學、弘揚匠心精神上有著重要價值。年過半百的杜秀希望能將這門技藝傳承下去,在退休後能夠成立工作室並收徒傳藝。杜秀表示,毛繡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是歷史記憶的影子,也是當代傳承手工藝技術的生動表達。在工業化程度較高的今天,能夠有人捨得坐下來,靜靜體會這樣一種靜心靜氣的手藝,本身就是中國精神的生動體現。希望年輕人能夠在中華手工藝的路上延續並傳承下去,為我中華藝術技藝的弘揚傳承發揮積極作用。
來源:石家莊橋西發布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