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害了,這位80後醫生發現:腸道中的一種細菌可能導致腸癌

2020-12-05 中國醫學論壇報社

說在開頭:

唉,微信又又又改版了,沒法快速找到我們,怎麼辦?

只要加個星標,就能第一時間看見每日更新啦,能節省不少時間呢。

很簡單,按照這幾步,咱們就再也不會走散啦:

本文來源:中山六院

俗話說:病從口入。

食源性細菌中的代表「幽門螺旋桿菌」

是導致胃癌發生的重要原因

已經被證實

那麼另一消化道腫瘤—結直腸癌呢?

近日,我院結直腸肛門外科一位80後醫生何真博士與美國佛羅裡達大學Christian Jobin教授合作,首次發現並證實,引起人類腹瀉的重要病原菌——空腸彎曲菌有可能促進結直腸癌的發生。這一發現成果也於近期發表在國際頂尖的胃腸專科期刊Gut上(IF=17.016)。

▲空腸彎曲菌

健康殺手——結直腸癌

癌,令人聞而色變,尤其是結直腸癌——全世界第三大常見的惡性腫瘤。統計數據顯示,僅在廣州市結直腸癌的發病率便已高達36.8/10萬,相當於每天有7.5人被診斷為結直腸癌。

據估計,全世界每年新增的結直腸癌患者約有140 萬例,其中,每年大約有70 萬人因結直腸癌而死亡。在我國,每年結直腸癌新發病例數約為40萬,死亡人數高達20萬/年,結直腸癌已成為嚴重影響人類健康的殺手。

國際癌症研究中心曾指出,世界上約1/6癌症的罪魁禍首是細菌和病毒。而人類的腸道中含有上千種細菌,總細菌數量高達百萬億。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腸道裡面細菌的改變與結直腸癌的發病密切相關。

生物信息學技術等多維度研究證實

腸道菌群那麼多,為何偏偏選擇了空腸彎曲菌?何真介紹到,這是因為空腸彎曲菌的細胞毒素——CDT,具有DNA酶的活性,有引起宿主細胞DNA 損傷的潛能。

幸運的是,研究也證實了這點。何真及其研究團隊通過生物信息學技術分析針對腸道菌群測序的數據(16S rRNA),發現結直腸癌組織中的彎曲菌屬的豐度明顯比癌旁組織和正常腸道黏膜要高。為了證明該細菌與結腸癌發生的因果關係,何真及其研究團隊從細胞、組織類器官、動物等多維度研究分析,證實了從人類糞便標本分離出來的空腸彎曲菌有可能促進結直腸癌的發生。

▲小鼠腸鏡的圖,

有細菌感染的長了結直腸癌,對照組沒有腫瘤

▲細胞的圖,

中間有細菌處理過的細胞可以看到DNA損傷,

對照組和基因突變株處理的細胞沒有DNA損傷

為了確定空腸彎曲菌毒素蛋白——CDT的作用,何真及其研究團隊還通過基因技術手段改造了空腸彎曲菌,獲得了cdt基因突變的空腸彎曲菌,發現這些突變株並不能促進結直腸癌的發生。

此外,該研究通過測序後還發現,空腸彎曲菌在促進結直腸癌發生的過程中,不僅會改變宿主和腸道菌群的基因表達狀態,還會改變腸道菌群的組成結構。

研究中還一併探討了空腸彎曲菌促進結直腸癌發生的分子機制。

重視腸癌的早期預防

早期篩查及早期幹預

據何真介紹,空腸彎曲菌是人類主要的食源性病原菌,是引起人類細菌性腹瀉的重要病原菌。空腸彎曲菌有內毒素,能侵襲小腸和大腸黏膜引起急性腸炎,還可引起腹瀉的暴發流行或集體食物中毒,兒童及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對其尤為難以抵禦。

不僅如此,它還是一種人畜共患病病原菌,可以導致人和動物發生多種疾病,世界衛生組織估計,2010年,全球空腸彎曲菌感染高達1.7 億人次,其中有4萬人因此而喪命。

糞-口途徑是空腸彎曲菌主要的傳播途徑。市售家禽家畜的肉、奶、蛋類多易被彎曲菌汙染,但空腸彎曲菌抵抗力不強,易被高溫等殺滅,因此,何真建議,儘量避免進食未加工或加工不適當的食物,以降低受到病菌感染的可能性。

在我國,由於對空腸彎曲菌病的認識不足,目前尚缺少權威的統計數據。業內專家認為,該研究為首次證實了空腸彎曲菌可能促進結直腸癌發生的重大發現。何真表示,儘管有以上的研究成果,但二者之間是否存在必然關係,以及未來的治療方向仍需大量嚴謹的臨床研究才能最終被證實。

何真指出,本次研究的結果對於提高人們對結直腸癌早期發生的重視程度有著深遠的意義,尤其是警醒大家,一定要注重結直腸癌的早期篩查和早期幹預,切莫錯過黃金診治時機。據介紹,何真的導師,國內著名結直腸肛門外科專家、我院蘭平教授,於2017年獲得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國結直腸腫瘤篩查和幹預技術研究,正在開展我國結直腸腫瘤的篩查工作,相信在不久的未來,他們的努力定會為該領域填補更多未知空白,造福更多患者。

相關焦點

  • 飯後出現3種反應,腸癌或許已「靠近」你,別以為只是腸道不舒服
    導語:現在腸癌的發病率非常高,在腸癌的發展過程中腸道機能受到損害,局部惡性腫瘤的發展引起各種各樣的副作用。平時注意到腸癌的信號不能忽視,所以最好馬上去醫院檢查,查明原因後再改善。如果得了腸癌,需要用更正確的方法控制病情的發展。如果不那樣做的話,腸道的惡性腫瘤會變得嚴重,有可能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
  • 腸癌往往發現時就晚了,腸道出問題,會發出4個「求救信號」,莫忽視
    3、大便中出現凹槽 有些人在大便的時候發現自己的糞便上有一條明顯的凹槽,很這種情況也有可能是腸癌發生,要警惕,主要是和腸道中腫瘤佔位有關係。 4、排便習慣發生改變 有一些人每天都會讓自己定時的排便,而如果突然間有排便行為發生改變以及排出的糞便有異常時,可能是腸道中存在癌症導致,這個時候要及時進行檢查。
  • 常放屁是腸癌的「暗示」嗎?腫瘤科醫生說:3個症狀才是腸癌信號
    最近發現自己不管吃什麼,總是特別多的屁,尤其是在電梯裡面的時候,就弄得自己非常尷尬。不僅屁多,阿海發現自己還經常腹瀉腹痛,原本以為是自己的飲食習慣太辛辣,導致腸胃不適,並沒有特別在意。後來,妻子發現了阿海的異常後,讓他馬上去醫院看看。做了腸鏡及CT後,病理結果顯示:腸癌Ⅲ期。
  • 一天中放屁次數太多,說明了什麼?是腸癌嗎?醫生解釋清楚
    我們每天的主食通常都是由五穀雜糧組成,當這些食物攝入後,就有可能會增加放屁的次數,如果次數過多,就會擔心是不是自己患有了什麼疾病,甚至有些人會擔心自己患有腸癌。會導致我們放屁的次數增多的原因有很多,並不是一定是腸癌引起的,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放屁次數太多的原因有哪些?
  • 17歲少女患腸癌,醫生:這些毒物儘量少吃,以免腸道病變
    最近有一位年僅17歲的女孩患有腸癌疾病,因為平時生活中有便秘的問題,最近又出現了消化不良和大便出血的情況,及時去醫院進行檢查,結果非常讓人驚訝,由於癌細胞擴散比較快,耽誤了最佳的治療時間。一、醫生也很好奇,為什麼年紀還小,就發現了腸癌?
  • 腸癌越來越頻繁?醫生忠告:吃飯兩堅持晚上兩不要,腸道會更健康
    腸癌真的很難發現嗎?只不過大部分的腸癌患者,再出現症狀的時候,都被誤認為了其他疾病,因此沒有得到重視,一拖再拖才導致了腸癌一發現就是中晚期。 就像上個月接診的一個65歲的張大爺,據了解張大爺突然出現了便秘現象,沒有在意,想著過幾天就好了!但是過了幾天已經無法排便,因此去藥店買了點瀉藥,吃了以後開始排便,就這樣持續了3個月後,連瀉藥也不管用了。
  • 《科學》重磅發現!3種腸道細菌「點亮」4種癌症免疫治療
    一項最新的研究在腸道微生物組中發現了新的線索。北京時間8月14日,發表在《Science》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加拿大卡爾加裡大學卡明醫學院的研究團隊發現了哪些腸道細菌可以幫助免疫系統對抗癌症腫瘤,以及它們是如何做到的。
  • 別等查出腸癌才後悔大哭:原來大便早就「提醒」,自己卻忽略了
    當醫生問他為什麼認為自己得癌,李大爺神情十分認真:「最近半個月,我解手後發現自己大便越來越細,有時候裡邊還有暗紅色的血,這幾天還出現了腥臭味。剛開始我以為是痔瘡,但是問了鄰居,他說一個老朋友也是這樣的症狀,但得的是腸癌 。」
  • 54歲大叔暴瘦20斤,查出腸癌,醫生提醒:腸癌常有4個信號
    有位54歲大叔暴瘦20斤,自己沒當回事,但他的妻子覺得這是不好的預感,拉著他去檢查,結果查出腸癌。醫生告訴大叔,其實除了暴瘦,身體還給出過其他信號,但都被他忽視了,腸癌有4個信號,下面跟大家具體介紹一下,哪怕只佔了一個,也要警惕,早點篩查。腸癌有哪4個信號?
  • 得了腸癌,患者的大便和正常人的大便,有什麼區別?醫生回答
    醫生建議大家每次排便之後,看一眼自己的大便,雖然說這個舉動有點「重口味」,但大便也是人體健康的「晴雨表」,癌細胞到來時,會使大便發生變化。腸癌患者大便更細患有腸癌的人,大便會比正常情況下細一點,因為腸道出現癌細胞時,腸道會變得狹窄,大便排出的「通道」空間太小,所以排出的大便就會比較細一些。如果是突然之間發現自己的大便很細,需警惕是否是腸道疾病的表現。
  • 若腸癌到來,身體一處可能經常發癢,再看見異常大便,癌來了,漲知識了
    腸道是人體的主要消化器官,當食物在胃中初步消化後,就會進入腸道二次吸收。近年來,腸癌的發病率急劇上升,特別是結直腸癌。結直腸癌,包括直腸癌和結腸癌,發病後不易被發現,當發現病人時,疾病已經到了無法挽回的地步。 癌症很可怕,因為很難找到。快速擴散等因素。
  • 大便形狀反應腸道的健康,出現3種異常,腸癌的可能性較大
    不少專家也曾公開表示,我國腸癌具備兩個特點:一是年輕化,二是發現得晚。年輕化是跟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有關,而發現得晚,主要是腸癌、腸鏡的普及不夠。但是現在,越來越多年輕人在黃金年齡就患了腸癌,這個現象並不是遺傳所導致的,很多年輕腸癌患者的父母都沒有人患有腸癌。
  • 大便變細就是得了腸癌?醫生說:大多數是良性疾病
    由於細菌分解產生的糞臭素等,正常大便是微臭的。刺鼻酸味、燒焦味都可能由消化不良引起;腥味,則可能意味著消化道出血。 4、數量 「一條便」約100克。排便量可因食量、食物種類等發生改變,如膳食纖維攝入較多,排便量會增加。
  • 腸道細菌左右我們的幸福感
    腸道菌群是當今醫學界最時髦的詞彙之一。因為在我們的身體上生活著數以萬億計的細菌,它們影響著我們整體健康的方方面面。腸道細菌的健康平衡可以影響從身體到大腦的一切,包括一些看似不太可能的事情,如你的心情,效率和幸福感!那麼,腸道菌群究竟是什麼?它是一個生活在我們腸道中的微生物群落,包括細菌、真菌和病毒等等。
  • 腸道一受損,與50多種疾病相關!養生先養腸,這些常見壞習慣,現在改還來得及!
    • 腸道與大腦:兩者之間存在一種聯繫,稱為「腸腦軸」。腸道功能異常的病人中,很大一部分通常伴有與壓力相關疾病或其它腦部疾病;大腦健康狀況不佳的跡象之一也包括消化功能下降。這種肉類經腸道吸收養分後,形成的代謝產物對結直腸腸壁有毒性,若長年累月與腸黏膜相互作用,就可能誘發腸黏膜畸變、惡變,出現息肉(癌前病變),甚至導致腸癌。
  • 腸癌來襲時,大便早已發出3個明顯信號,若發現,及時做腸道篩查
    特別是在腸道內出現惡性腫瘤後,糞便也會有一系列異常症狀。因為大腸就是糞便儲存、等待排出的場所。當以下幾個症狀到來時,警惕就是腸癌發出的信號:1、便便「減肥」了!又或者是大便依舊粗壯,但在大便的另一側卻出現了一條凹痕、血痕,這就可能是腸道發生了異常佔位,特別需要警惕直腸癌!因為在癌腫形成之後,腫瘤會不斷增長,而糞便通過的過程中,癌腫就會對糞便造成擠壓,如同擠牙膏一般,改變了大便形狀。
  • 大便有血,一定是腸癌嗎?醫生說有三種情況
    原創: 小曾先生01 普外科曾醫生大便的時候,可以看到血液,有可能是腸癌!大便的時候,發現有血液,我們稱之為便血,便血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今天曾醫生就來給大家科普一下這個問題。肛裂常見於便秘的患者,用力大便的時候,堅硬的大便導致肛門的皮膚出現裂傷,肛裂可以出現典型的症狀,排便的時候出現肛門疼痛,因為大便通過裂口,引起的疼痛。排便後緩解,經過一段時間後,再次出現劇烈的疼痛,這是因為肛門括約肌痙攣。不嚴重痔瘡,可以採取保守治療,例如坐浴,清淡飲食,口服消腫的藥物,外用痔瘡栓或者痔瘡膏等等。
  • 大便出現這些異常未必是痔瘡,需警惕腸癌!
    這的確是痔瘡的典型症狀,「十人九痔」,痔瘡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見,得病過程雖然痛苦,但及時治療也能痊癒。但很多人不知道,出現便血,還可能是一種更危險、更可怕的疾病——腸癌。腸癌的主要症狀有便血、腹瀉、腹痛等,但在孔令玲看來,這些症狀很容易和痔瘡、痢疾相混淆,且結腸幾乎沒有痛感神經,導致近80%的患者發現時已是晚期,5年生存率僅有5%至40%。「這和早期腸癌95%的生存率比起來真是天差地別,因此,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極其重要。」
  • 上廁所時,大便總是「先軟後硬」,原因在哪裡?可能是腸道病了?
    雖然很尷尬但是是確實我們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如果說吃飯時為了補充身體的營養,那麼排便就是為了排出身體內的毒素和垃圾,讓我們的腸道得到更好的清理,但是在排便過程中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便秘,再比如大便先軟後硬等等。上廁所時,大便總是「先軟後硬」,原因在哪裡?
  • 同樣是大便出血:痔瘡出血和腸癌出血有什麼區別?醫生詳細告訴你
    大家好,我是葉醫生:本篇文章是本專欄的第11篇,本專欄主要跟大家科普便秘和痔瘡的問題,文章共有12篇左右。主要科普一下大家對便秘的焦慮和一些誤區,教大家便秘該如何預防和保養,該如何改善;以及如何正確認識便後滴血和便血的區別,如何辨別痔瘡和腸癌的出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