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黨中央的這份未來法治中國建設路線圖,法學大咖怎麼看?

2021-01-13 華聲新聞

新華社北京1月12日電 題:關於黨中央的這份未來法治中國建設路線圖,法學大咖怎麼看?

新華社記者白陽

最近,法治領域發布了一份重磅文件。

中共中央日前印發《法治中國建設規劃(2020-2025年)》,對新時代如何推進全面依法治國作出系統部署。這是「十四五」時期統籌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總藍圖、路線圖、施工圖,也是新時代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綱領性文件。

在「十四五」開局之年,黨中央就法治中國建設作出專門規劃,背後有何深意?規劃中有哪些亮點?今後應該在哪些領域發力?多位法學大咖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新中國成立以來首個法治中國建設專門規劃

「由黨中央直接制定並實施法治中國建設規劃,從全局和戰略高度對全面依法治國作出系統謀劃和部署,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次,也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的第一次,在黨和國家法治建設史上具有重大意義。」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胡建淼說。

胡建淼表示,規劃總結了黨的十八大以來法治建設實踐和成就,進一步落實了黨的十九大確立的法治中國建設目標,明確了時間表和路線圖,是習近平法治思想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和實踐中的轉化和體現。「要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基本形成這一總體目標,就應當按照規劃的要求和部署,分步有序推進法治中國建設這一系統工程。」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所長莫紀宏表示,規劃的出臺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法治思想的重大成果,開啟了法治中國建設新篇章。

他認為,在現階段,建設法治中國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導,不斷加強黨的領導,注重發揮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和公民個人參與法治中國建設的主動性、積極性,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

規劃體現問題導向、回應群眾需求

規劃明確,聚焦黨中央關注、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和法治建設薄弱環節,著眼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切實增強法治中國建設的時代性、針對性、實效性。

專家普遍認為,規划具有鮮明的問題導向性,體現了對群眾需求的回應。

西南政法大學校長付子堂表示,規劃以解決法治領域突出問題為著力點,針對近年來社會普遍關注的合憲性審查工作、涉外法治工作、區域協調發展法律問題、失信懲戒與社會信用立法問題、暴力傷害醫務人員問題等,均提出了系統的有針對性的法治化治理措施和相應的建設目標。

此外,規劃還制定了一系列嚴格的法治建設預期性指標體系。比如,要求「國務院部門權責清單于2022年上半年前編制完成並公布」「2022年年底前建成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除法律法規另有規定或涉及國家秘密等外,政務服務事項全部納入平臺辦理,全面實現『一網通辦』」「2022年年底前實現訴訟服務就近能辦、同城通辦、異地可辦」等。

「這些目標體系如同『指揮棒』,將引導法治中國建設實踐,夯實法治中國建設基礎,推動法治中國建設任務如期完成。」付子堂說。

落實規劃應該怎麼做?

時不我待。「十四五」期間,我們應該如何貫徹落實規劃要求,從而更好地適應人民群眾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新要求新期待?

「從現在開始到2025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初步形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初見成效的關鍵時期。我們要努力實現黨領導全面依法治國的體制機制更加健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更加完備、政府治理體系日益健全、司法權運行機制更加科學有效、法治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黨內法規體系更加完善。」胡建淼說。

莫紀宏認為,要深入推進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比如,大力推行清單制度並實行動態管理,全面推行行政執法公示制度、執法全過程記錄製度以及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健全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銜接機制,完善智慧財產權、金融、海事等專門法院建設。

此外,還要切實加強對立法、執法、司法工作的監督。莫紀宏建議,健全政治督察、綜治督導、執法監督、紀律作風督查巡查等制度機制;加大對行政違法行為的糾錯力度,提升行政複議工作的效率;完善刑事立案監督和偵查監督工作機制,建立重大案件偵查終結前對訊問合法性進行核查制度,完善司法人員懲戒制度等。

相關焦點

  • 追隨法治前行 書寫法治未來
    毫無疑問,這是一份具有濃濃法治基因的報紙。 承載著滿滿的關懷和殷切的期望,伴隨著法治中國前行的腳步,這份重要的報紙篳路藍縷,踏浪前行。1997年9月,黨的十五大報告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是我們黨首次將依法治國作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略。黨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這是中國共產黨執政歷史上首次以法治為主題的中央全會。黨的十九大把堅持全面依法治國上升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
  • 昆明理工大學李婉琳教授當選中國法學會第八屆理事會理事
    3月19日至20日,中國法學會第八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昆明理工大學法學院、雲南省地方立法研究院、雲南省智慧財產權發展研究院院長李婉琳教授作為會員代表參加會議,並當選中國法學會第八屆理事會理事。
  • 以法治助推河南生態文明建設
    李承先在致辭中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黨中央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深刻揭示了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辯證統一的關係,闡明了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道理。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堅持新發展理念、著眼推動高質量發展,強調「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共築美麗中國注入強大動力。
  • 以法治助推河南生態文明建設,第五屆「法治河南青年論壇」舉行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段偉朵 11月27日,由河南省法學會主辦,焦作市法學會、修武縣法學會、河南師範大學、鄭州澍青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承辦,以「生態文明建設法治保障」為主題的第五屆「法治河南青年論壇」暨第二屆「雲臺山法治論壇」在修武縣舉行。
  •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法治建設探索的三階段
    中國法治建設不同於西方法治建設。西方法治建設是自發形成的,有著幾百年的歷史。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法治建設不是自發形成的,而是中國共產黨人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深化認識的結果。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法治建設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分清這三個階段法治建設的時代背景、主要內容以及著力點,不僅具有史學價值,更具有重要的實踐指導意義。
  • 杜絕破壞良好的營商環境和法治建設,任重而道遠
    近日,中國法治接到爆料:湖北運鴻國際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運鴻集團」,股票代碼:ZGYH)反映和投訴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公安局南崗分局個別辦案人員違法辦案、違法抓人、違法收錢等。專家諮詢意見:運鴻集團不存在違法關於湖北運鴻國際股份有限公司投訴,10月29日,中國法治湖北辦事處應邀相關法學專家和法律實務專家進行分析。
  • 法治中國建設遵循「兩步走」發展戰略
    原標題:法治中國建設遵循「兩步走」發展戰略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從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2050年左右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總體戰略安排。這也是新時代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努力建設法治中國、實現法治強國的戰略引領。
  • (時政)致青年:你所關心的未來,黨中央的這份重要建議畫好藍圖了
    新華社北京11月3日電題:致青年:你所關心的未來,黨中央的這份重要建議畫好藍圖了新華社記者 白陽、王鵬、曹典關於未來,你有哪些「小目標」「小期待」?升學會不會更容易?就業能不能更穩定?公共服務是不是更完善?……3日,《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對外發布。
  • 記錄中國國際法治建設歷史進程
    40年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日益健全,法治政府建設穩步推進,司法體制不斷完善,全社會法治觀念明顯增強,依法治國寫入憲法,成為治國方略,法治中國日益深入人心。
  • 為生態文明建設貢獻法治力量
    由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人民法院新聞傳媒總社和江蘇省法學會生態法學研究會共同主辦的生態環境法治研討會於今年12月10日至11日在江蘇鹽城召開。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江必新,中國法學會案例法學研究會會長胡云騰,江蘇省副省長、省委政法委副書記、省公安廳廳長劉暘,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夏道虎,最高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庭庭長王旭光,鹽城市委書記戴源,市委副書記、市長曹路寶,人民法院新聞傳媒總社相關負責人出席會議。國家、省、市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參加會議,全國環境資源法學研究領域專家學者、論文作者代表200餘人參加研討。
  • 關於「共抗疫情、法治同行」 建言徵集、論文評選活動的獲獎通報
    北京廣大法學法律工作者:為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激發廣大法學法律工作者在法學研究、法治實踐和法律服務中的工作熱情,推動依法防控疫情專題研究,服務科學決策和依法施策,北京政府法制研究會、北京市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聯合光明網、法制網、北京市司法局政府法制研究中心
  • 中山大學法學院給予7名法學博士、2名法學碩士、44名法律碩士退學...
    法學院2019學年秋季學期研究生退學處理公告  根據《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教育部令第41號)、《中山大學研究生學籍管理規定》(中大研院【2017】92號)和《中山大學關於對超過最長學習年限研究生予以退學處理的通知
  • 我國首家法治科學計量與評價中心揭牌
    法制網北京6月16日訊 記者萬靜 全國首家專門從事法治科學計量與評價的機構——中國政法大學法治科學計量與評價中心由中國政法大學批准成立,於6月16日舉辦揭牌儀式並主辦首屆法治科學計量與評價學術研討會。
  • 深切悼念 | 著名馬克思主義法學家和法學教育家李龍先生逝世
    他在馬克思主義法學中國化、法理學學科體系構建、民主與法治建設、法學教育改革、憲法基礎理論、人權理論與實踐、中華傳統法律文化等領域做出了重大原創性貢獻。早在學生時代,李龍先生就萌發了人本法學觀,而後結合自身經歷,他越發認識到尊重「人」在法律發展中主體地位的重要性。1995年,由李龍先生任執行總主編的《人權的理論與實踐》一書出版。
  • 第三屆中國食品安全法治論壇(2020)在京舉行
    王鵬翔11月22日,由中國人民大學食品安全治理協同創新中心、中國法學會食品安全法治研究中心、中國人民大學市場監管法治研究基地聯合主辦的「第三屆中國食品安全法治論壇(2020)」在京舉行。論壇由中國人民大學食品安全治理協同創新中心藥品監管與法律研究所所長、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劉鵬主持。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法學院黨委書記、院長王軼教授致辭時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指出,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權益。食品安全問題是人民群眾關注的突出問題,加強食品安全法治建設,是實施食品安全戰略、維護人民群眾利益的重要基礎和保障。
  • 區域視域中的法治文化與社會治理現代化
    江蘇高校區域法治發展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江蘇省社科院黨委書記、院長夏錦文,揚州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陳亞平,揚州市委政法委常務副書記、揚州市法學會常務副會長許林燦,中國法學會法理學研究會副會長、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特聘教授葛洪義,中國法學會法理學研究會副會長、上海師範大學法政學院教授劉作翔,中國法學會農業與農村法制研究會副會長、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高其才,《
  • 專家大咖...
    其描繪了我國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藍圖,對於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風險挑戰,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一是突出體現在全會召開的特殊歷史節點上。○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提高社會建設水平。○統籌發展和安全,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加快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實現富國和強軍相統一。
  • 首屆網際網路法治論壇:網絡與法治雙向賦能 良性互動
    翁嫻 攝中新網杭州9月6日電(郭其鈺 翁嫻)計算機視覺、圖像和人臉識別技術提供訴訟主體身份驗證,雲計算、大數據幫助法律法規查詢和類案推送,5G、VR和AR技術實現遠程提審……6日在杭州召開的首屆網際網路法治論壇上,網際網路賦能下的智慧司法成為熱議焦點,同時法治在網際網路治理中的地位也成為政產學研關注領域。
  • 中山大學法學院教授郭萍當選廣東省法學會海洋法學研究會會長
    2020年12月19日,廣東省法學會海洋法學研究會成立大會暨「海洋強國戰略下粵港澳大灣區海洋法治研究」學術研討會在廣東湛江舉行。本次會議由廣東省法學會與廣東海洋大學聯合主辦,廣東海洋大學法政學院承辦,廣東協福律師事務所、廣東敬海律師事務所與北京大成(廣州)律師事務所協辦。
  • 著名馬克思主義法學家、法學教育家李龍逝世,享年83歲
    著名馬克思主義法學家、法學教育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和新中國法理學的重要奠基人、中國法學會「全國傑出資深法學家」、湖北省「荊楚社科名家」、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