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賦能保護瀕危物種的啟示

2021-01-16 IT頻道

  「每天,全世界有75個物種滅絕」——這是2019年聯合國披露出來的一組驚人數字。而亞洲象就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出的瀕危物種,種群數量一度降至170餘頭。

  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與科技企業聯手,率先將人工智慧、雲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集成運用於野生動物多樣性監測,構建了一套亞洲象生態保護系統,實現野生亞洲象的實時觀測和秒級預警,目前邊緣端人工智慧模型精度達到96%以上,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經過多年的拯救和保護,亞洲象這一古老而珍稀的動物發展到2020年的300頭左右,種群數量約增加55%。亞洲象生態保護系統的應用,不僅緩解了當前緊迫的人象衝突,對西雙版納雨林保護也有了新的發現和啟迪。

  國際瀕危物種保護的難題:人象衝突、物種觀測數據難以獲得

  野生生物棲息地往往在叢林、險峰、深海、河流深處,野外環境變化,生物及科研人員要想展開深入研究面臨很高的安全風險,野生動物保護在國際上一直面臨物種觀測數據難以獲得的問題。

  幾十年來,隨著野生動物保護工作的展開,亞洲象數量不斷恢復,活動範圍擴大,部分亞洲象開始走向農地取食水稻、玉米等莊稼作物,不斷侵入村莊、城鎮。由於亞洲象食量巨大,人象衝突不斷升級。

  據西雙版納州林草局統計,1991年至2010年,20年裡人象衝突不僅致41人死亡、170人重傷,農作物被大量糟蹋、農地與農田設施被毀,造成直接經濟損失上億元,亞洲象保護面臨嚴峻考驗。

  一方面是頻發的人象衝突,一方面是傳統科學監測手段的粗放與艱難。

  郭賢明,一位奮戰在一線長達35年的亞洲象的保護專家,現任雲南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科學研究所所長。他介紹,因為西雙版納亞洲象棲息地境屬熱帶雨林,地貌複雜,道路不通,監測預警工作長期依賴人工觀察大象糞便、腳印,不僅無法實時監測日益活躍的亞洲象種群軌跡,而且對於後續預警、科研及管護工作的開展也帶來不便,容易出現誤判、漏判的情況,監測數據的收集和管理方式也比較粗放。

  自然保護區科學研究所開始探索在無人機的協助下,步行追蹤象軌跡、預測路線,並對周邊居民發出預警。很快,生物及科研人員發現,無人機也有很多局限性,霧大的時候看不到象,下雨的時候無人機沒法飛,加之續航時間太短,一般無人機飛行不超過半個小時就得回來換電池。發揮新科技力量,去實現探索和改變珍稀物種保護遇到的困境成為當務之急。「在國家林草局等有關部門的支持下,我們開始與浪潮尋求數位化解決方案,構建了由數百個視頻監測系統構成的統一數據採集系統,實現全天候實時採集圖像及影像數據。」郭賢明表示。

  科技的創造力:破解生物多樣性減少的大問題

  「我們正在面臨氣候變化、雨林消失、生物多樣性減少等嚴重的環境與生態問題。」浪潮信息副總裁沈榮表示,實現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可及性與可持續性,不僅需要新的技術解決方案,而且要有更智能的方法,保障全天候實時監測,為瀕危物種保護科學探索提供參考。

  據了解,目前國際已有的亞洲象智能識別模型的準確率普遍較低,模型精度大概只有在60%左右,首個針對亞洲象的AI保護應用就顯得至關重要。沈榮介紹,平臺建設初期,由於亞洲象數量稀少,活動範圍廣,可獲得的圖片、視頻數據樣本非常少。加之亞洲象出沒時間不定,體型非常龐大,在夜晚光線不足的情況下,根據一個尾巴、一個背影立刻判斷亞洲象非常困難。為了提高模型精確度,浪潮在野象谷周邊搭建了眾多採集站點,收集到上萬張野生亞洲象圖像資料。專門針對陰雨天、夜間等畫面光線差、模糊、殘缺等問題,工程師又進行了3個多月的算法優化,將模型精度提高到90%。

  此外,邊緣側經過清洗處理的數據也將被用於建立亞洲象庫及生物多樣性庫,為科研人員進一步研究亞洲象提供豐富的數據支持,從而能夠深入洞察人象衝突原因,為有效預防攻擊事件提供指導,分析食源減少情況支撐食源地優化。

  目前在西雙版納,一個月時間視頻、圖片的數據量就會達到30TB,隨著野生亞洲象活動範圍擴大,數據量也將不斷擴大,模型算法不斷優化迭代,不斷提高亞洲象監測的準確性和實時性。

  重塑地球生態平衡:解決瀕危物種研究和生態保護的長遠命題

  最新信息顯示,數據中心端藉助管護員提供的模型訓練數據與浪潮自採集數據,對大象影像資料進行機器學習與建模並不斷迭代,識別準確率高達96%以上,且仍在不斷提升,處在國際領先水平。

  中國科學院有關專家表示,自然保護區的專家們不需要再去通過大象的足印、糞便、吃剩的食物殘渣推斷個體數量、分布範圍和飲食習慣。基於人工智慧模型,可以對亞洲象進行全天候的觀測和精準識別,不僅有利於緩解人象衝突,也基於觀測結果為食源地優化和亞洲象國家公園的區域規劃提供科學參考,科技可以讓「與象為伍」成為可能。

  郭賢明表示,在我們的地球家園,還有眾多的生物面臨著不同的生存困境。目前,國際上有超過30000個物種被列入瀕危物種「紅皮書」,中國有千餘種瀕危動植物,生態穩定性面臨嚴峻挑戰。

  沈榮認為,將新一代信息技術引入到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中,從而在食源地優化、棲息地保護、瀕危生態保護層面帶來長期深遠價值。當然,這個方案還需要不斷探索與完善。

  未來,還將在天文、考古、能源等多領域提供持續不斷的科技動力,為更多區域的研究提供有效支持。

相關焦點

  • 倡導科技賦能,浪潮用計算力守護亞洲象與和諧生態
    世界瀕危物種亞洲象的保護狀況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8.12世界大象日期間,雲南西雙版納傳來好消息,我國的亞洲象保護與研究用上了科技手段。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與浪潮合作搭建了一套亞洲象生態保護系統,實現了對300頭亞洲象的實時守護,為瀕危物種與生態保護探索出新路。亞洲象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確定的瀕危物種之一,現在地球上僅存3萬頭至4萬頭,主要分布於南亞和東南亞的13個國家。在我國,野生亞洲象主要棲息在雲南西雙版納等地市。
  • 《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更新 海洋瀕危物種保護形勢嚴峻
    7月18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公布了更新版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對全球瀕危物種保護狀況進行了全面評估,超過7000個物種被列入名錄,使得該名錄收錄的瀕危物種首次超過10萬個,達到105732個。其中,共有28338個瀕危物種面臨滅絕威脅。名錄顯示,海洋瀕危物種保護形勢嚴峻,有500種深海硬骨魚、16種鰩魚被列入名錄,鱗腳蝸牛成為首個瀕危深海軟體動物。
  • 保護瀕危物種海南在行動
    有理由相信,今天的海南島上的物種,與過去相比,也發生了變化,有的已然消失,有的則是新增和外來。  保護與開發的矛盾、生境趨於退化、 全球氣候變化、外來物種入侵等因素,正在威脅著海南島野生動植物資源的生存環境。因此,有人說保護海南的瀕危物種,等於是一場在跟時間賽跑的「救援行動」。
  • 擁有「北京戶口」的華北豹被發現,科技助力瀕危動物保護
    中國最東邊的東北虎、北美阿拉斯加灣的鯨魚,北緯80度的北極熊,非洲廣袤草原上奔跑的犀牛,每個物種的存在都有其意義。 瀕危野生動物的保護之路漫長艱難。科學致力於「用技術造福社會」。此處,有著同華北豹等瀕危動物相似命運的野生東北虎,此前,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宣布將運用人工智慧技術實施東北虎保護項目,以更先進的創新科技保護這一世界瀕危野生動物。
  • 海南日報:保護瀕危物種海南在行動
    有理由相信,今天的海南島上的物種,與過去相比,也發生了變化,有的已然消失,有的則是新增和外來。保護與開發的矛盾、生境趨於退化、 全球氣候變化、外來物種入侵等因素,正在威脅著海南島野生動植物資源的生存環境。因此,有人說保護海南的瀕危物種,等於是一場在跟時間賽跑的「救援行動」。生命很頑強,也很脆弱。對於人如此,對於動物和植物,也是如此。
  • 保護石首魚刻不容緩,瀕危物種保護需要付出行動
    (圖片來源於網絡) 加利福尼亞灣石首魚(Totoaba macdonaldi)為鱸形目(Perciformes)石首魚科(Sciarnidae)的大型魚類,太平洋東部加利福尼亞灣的特有物種
  • 省林業廳副廳長林少霖:保護瀕危物種是為了不讓人類變成瀕危物種
    人民網福州3月23日電(黃丹妮 李章亮)作為生物多樣性高度豐富的省份,「山多、林多、溼地多」是福建的一大特色,僅國家和省重點保護的珍貴瀕危野生動植物就多達315種。然而,在優越的自然環境面前,我們也應清醒地認識到,由於環境汙染、外來物種入侵、圍墾等因素影響,生物多樣性下降所導致的生態失衡問題在局部區域初顯。
  • 加強瀕危物種保護 解讀瀕危野生動植物進出口條例
    國家瀕危物種進出口管理辦公室有關負責人就《瀕危野生動植物進出口條例》有關問題答記者問  解讀  法制網北京8月30日訊記者韓樂悟《瀕危野生動植物進出口條例》(下稱條例)將於2006年9月1日起正式實施。為準確理解條例精神,記者採訪了國家瀕危物種進出口管理辦公室常務副主任陳建偉。  問:為什麼要制定條例?
  • 保護瀕危動物意義何在?-科技創新-每日科技網-多維度報導科技公司...
    諸如狼等頂級掠食者會使生態系統具有更高的多樣性  我們需要擔心瀕危動物嗎?答案是肯定的。如果地球上再也沒有可愛的熊貓,那將是一件多麼悲傷的事情。不過,這並不意味著人類需要依賴這些動物。此外,比起花數千萬或數十億美元保護動物,解決人類的問題顯然更加重要——面對現實吧,人類本身就有一大堆問題要煩。那麼,野生動物的保護到底意義何在?
  • 海洋參考 | 海洋瀕危物種保護形勢嚴峻
    讓我們一起「聚焦國外海洋熱點,傳遞國外海洋資訊」——海洋參考今日頭條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更新《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海洋瀕危物種保護形勢嚴峻7月18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公布了更新版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對全球瀕危物種保護狀況進行了全面評估
  • 【保護】瀕危物種水鹿現身我市
    近日,廣東樂昌楊東山十二度水省級自然保護區通過一紅外線攝像頭拍攝到了一瀕危物種在我市境內現身。 據專家介紹,水鹿是我國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2008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市森林公安部門提醒廣大市民群眾,水鹿是一種瀕危的野生動物,是禁止狩獵和食用的。
  • 如何妥善保護國家珍稀瀕危動植物物種?
    如何妥善保護國家珍稀瀕危動植物物種?花木君中國是世界動植物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我們國家地域遼闊,動植物資源豐富,迄今為止,目前發現的植物(苔蘚、蕨類和種子植物)32000種,動物(獸、鳥、爬行類和兩棲類)2100種,各佔世界總數10%。
  • 各國保護瀕危物種 熊貓保育成功雪松鯊魚仍高危
    中新網5月7日電據香港《文匯報》報導,隨著科技及經濟急速發展,生物棲息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各國政府及保育組織近年來紛紛努力保護瀕危物種。其中,大熊貓和藍鰭吞拿魚屬成功保育例子,但鯊魚和雪松的數目則持續大幅減少。
  • 藏羚羊入選中國十大瀕危物種保護成功案例
    4月8日國際瀕危動物保護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野生動植物保護與自然保護區向媒體披露我國十大瀕危物種保護成功案例,我省特有瀕危野生物種藏羚羊入選。藏羚羊是我國特有物種,也是青藏高原動物區系的典型代表,主要生活在可可西裡。
  • 國家Ⅱ級珍稀瀕危物種|從瀕危保護到產業發展的蒜頭果
    國家Ⅱ級珍稀瀕危物種|從瀕危保護到產業發展的蒜頭果>文:花木君在1999年國家頒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後,受相關法規保護,大多數物種都在分布地建立了保護區,因而得到較好的保護,並且有的植物被研發出更多的價值,從而得以形成規模化培育栽種,為當地帶來了很好的經濟效益。
  • 浙江省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拯救保護狀況新聞發布會
    根據物種生存法則,一個物種的滅絕和消亡,將會帶來20多個相關物種的生存威脅。因此,保護和拯救瀕危野生動植物,是當前一項迫在眉睫的工作與任務,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下面我分3部分內容向大家介紹。  一、基本情況  我省在地質上處於秦嶺、南嶺兩大構造帶東部的交接地帶,在氣候上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
  • 浪潮:用科技築夢,助力亞洲象重返雨林
    8.12世界大象日當天,浪潮發布了一支名為《幫亞洲象重返雨林》的短片,直擊當下備受關注的&34;問題,倡導以新技術賦能瀕危物種和生態保護。短片故事的主角——亞洲象是世界瀕危物種、我國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數量稀少,目前在地球上僅存3萬頭至4萬頭。
  • 雲南:保護極小種群野生植物拯救珍稀瀕危物種
    科技日報記者 趙漢斌記者從雲南省政府新聞辦5月22日舉行的2020年「5·22」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近年來,雲南省積極開展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為代表的珍稀瀕危物種拯救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 野生救援攜手周杰倫 保護瀕危物種再出發
    中國網5月27日訊 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中國海龜保護聯盟和國際環保組織野生救援(WildAid)於27日共同在京召開媒體發布會,發布保護瀕危物種海龜和穿山甲的公益廣告《無限生機》。海龜作為長距離洄遊物種,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保護海龜對於維護海洋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平衡、促進自然與社會和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農業農村部制定出臺的《海龜保護行動計劃》(2019—2033年)中指出,目前全球海龜整體種群持續衰退,我國境內的海龜也面臨棲息地衰退、誤捕誤傷以及非法貿易等問題,物種延續面臨巨大挑戰。。
  • 美國研究保護瀕危物種新希望:美異種克隆瀕危野牛
    這一成果為藉助克隆技術保護瀕危物種展示了新希望。  麻薩諸塞州先進細胞技術公司及艾奧瓦州立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首先從冷凍細胞中提取出遺傳物質,將其移至去核的普通家牛卵細胞內進行融合,融合產物隨後植入充當「生育母親」的普通母牛體內,使其「懷上」克隆野牛胚胎。實驗中雖有16頭代孕母牛「懷孕」,但最終只有兩頭正常分娩,並在上周產下牛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