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遊記:野柳的女王頭

2021-01-09 旅途中的小鹹魚

臺灣四面環海,優美的海岸景觀隨著地理位置的不同,呈現出不同的景色。野柳地質公園位於新北市萬裡區。

女王頭

野柳地質公園經千百萬年的侵蝕、風化的交互作用,逐漸形成蕈狀石、燭臺石、姜石、壺穴、棋盤石、海蝕洞等地質奇觀。其最出名的是女王頭,俏皮的公主等自然形成的景觀。

林添貞捨己救人雕塑

九份位於臺灣新北市瑞芳區,在臺北附近,距離不遠,抽一天去玩時間很寬鬆!這裡早期因為盛產金礦而興盛,礦藏挖掘殆盡後從而沒落。九份旅行周期短,物價不貴,性價比高,比較適合學生!

九份,可能是因為從侯孝賢的《悲情城市》,也可能是宮崎駿的《千與千尋》的靈感來源取自於此或者陳綺貞的歌,實際只有來到這裡才能體會意境。

到了九份一定要去嘗嘗芋圓哦,很不錯吃的!除了芋圓還有好多好吃的小吃,你可以從老街的街頭吃到街尾!

還有許多的小玩意兒,手信可以帶回家呢!

相關焦點

  • 臺灣野柳的「女王頭」在海浪的侵蝕下會斷嗎?科學家給出了答案!
    「野柳」在我腦海中的大名鼎鼎,源於十數年前在諸多雜誌刊物中所見到的「女王頭」,去年5月在中國臺灣省環島自駕之旅的規劃中,野柳地質公園早已納入了遊覽計劃。我始終認為「野柳」的名字是極其浪漫的,恰如「清清河邊柳,月上柳梢頭,楊柳春風」一般的意境,可是當我了解到「野柳」名字的由來,卻多了一份心酸……關於野柳地名的由來最被認可的說法應該是:歷史上野柳當地居民靠海為生,因耕地有限,缺乏稻米,需依靠大陸沿海米商供應。每當運米糧途中,搬運工人背後的米袋經常被當地人以"鴨平嘴(臺語,以細竹筒一端削尖)"戳破,讓米流出來再隨後撿拾。
  • 《野柳:造物愛人亦弄人》:石頭唱歌的美麗傳說,公園裡的女王頭
    我知道野柳是從中學地理課本中看到的「女王頭」圖片開始,因此,在我十多年前對臺灣還一知半解的時侯,野柳就排在我最想去的臺灣景點第三名,僅次於阿里山和日月源。後來終於踏上臺灣的土地,十年間去了好幾次,都是為了去看女王頭。女王頭是野柳的標誌。它是一塊狀巖,在地売抬升的過程中,因受到海水侵蝕和風化,於20世紀60年代形成今日的面貌,從某一角度看,與英國伊莉莎白女王頭像惟妙惟肖,因此得名。
  • 人在旅途:臺灣野柳景區完全手冊-野柳的石
    ,所以命名「女王頭Ⅱ」和「俏皮公主Ⅱ」女王頭Ⅱ再向前地勢開闊就看到了大海,這裡的海是東海,右側有個平臺可以觀景,和女王頭相比感覺更加挺立,但是雙目凹陷嘴部外突不如女王頭莊重,大概也是不負俏皮之名,她的頭髮梳理成天然的朝天髻樣子。這裡不像女王頭會圍起來不許靠近,但是務必注意不要碰觸石頭,因為這些石頭還是很脆弱的。
  • 遊記:野柳地質公園
    野柳地質公園位於 臺灣 新北 市萬裡區,由於海蝕風化和地殼運動等作用,造就了海蝕洞溝、蜂窩石、豆腐石、燭狀石、溶蝕盤等綿延羅列的奇特景觀。野柳是候鳥南遷到達 臺灣 的第一站,是北返時最後的一個歇腳點之一。3、4、10月是觀賞過境鳥類不可錯過的地點哦。啊啊啊啊啊!
  • 臺灣野柳地質公園:鬼斧神工 令人心醉
    (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許多島內外觀光客到北海岸的野柳,除欣賞必海藍天,大啖美味海鮮外,也不忘了來野柳地質公園欣賞難得一見的「女王頭」。日前有關女王頭斷頸疑慮之相關新聞,北觀處僅澄清與說明如下:
  • 野柳沒有野柳,有的是海天一色和嶙峋怪石
    野柳的奇巖怪石,歷經千萬年不斷地接受海水及海風的洗禮,雕琢成今日這番絕色之姿。野柳又稱「野柳岬」「野柳鼻」「野柳半島」,位於臺北縣萬裡鄉野柳村,野柳地質公園為大屯山餘脈伸出海中的岬角,長約1700 公尺,野柳奇巖是這裡的主要看點,它是世界奇觀之一。
  • 走進著名的野柳地質公園
    今天集合的時間是9:30,時間充裕,我和大明收拾好行李就出去了。本想到酒店對面的海灣去,卻被值班的保安給攔了下來(據說這段是私人領地,謝絕參觀)。我倆不死心,趁著保安勸退其他人之際,沿另一處入口進去了,近距離地欣賞了翡翠灣的美景。今天是臺灣行的最後一個景點——野柳,昨天因天氣原因野柳暫停開放,小婷還說不知今天開放與否。
  • 特寫:光影美聲——臺灣野柳地質公園的奇妙一夜
    在民眾的期待中,夜色漸濃,海風輕拂,波濤拍岸,《天鵝》大提琴獨奏悠揚地如潮水般湧來,野柳地質公園「野柳石光·夜訪女王」活動璀璨登場。  奇巖、音樂、海風並陳……迷離的燈光秀給野柳地質「夜訪女王頭」活動增添了華麗的視覺體驗,而特別規劃的海灘露天「女王音樂會」的悅耳音符則將公園變成了扣人心弦的舞臺。
  • 臺灣野柳地質公園,你知道那些長相奇葩的怪石是怎麼形成的?
    「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百萬年滄桑歲月風蝕海蝕形成的蘑菇頭一樣的蕈狀石,如今也因為持續的海蝕風蝕,正在逐漸被自然破壞,特別是野柳的形象代表「女王頭」,據科研人員觀察,女王那優美修長的脖子,有因風蝕而導致折斷的後果。。。所以,趁著女王的頭尚在頸上,快去看吧!
  • 臺灣風情:野柳,奇巖怪石各盡其妙
    野柳,是一種意境,是對美的一種嚮往。野柳,是一種寄託,是對美的一種追求。古語中對柳的讚美之詞可謂是信手拈來,如清清河邊柳,古如月上柳枝頭,如楊柳春風意,如三月柳絮飛,這過美的讚譽都脫離不了柳之情懷,可見自古以來,柳和情就是一對感情篤定的情人,千百年來不曾分離。
  • 海洋地質奇觀-臺灣野柳地質公園
    野柳地質公園位於臺灣新北市,是一個突出於北海岸的狹長海岬,經千百萬年的侵蝕、風化的交互作用,逐漸形成蕈狀石(蘑菇)、姜石(食用姜)等地質奇觀,讓全長1700米的海岬,成為了臺灣最負盛名的地質公園。加上周圍豐富的多元地貌,使野柳成為最具觀光與遊憩功能的著名景點。
  • 臺灣野柳地質公園:當今臺灣著名的十二名勝之一
    臺灣野柳地質公園地處臺灣大屯山系延伸到海中的一個岬角,千萬年來的風吹雨打和日曬侵蝕使這一帶的砂巖地質形成千姿百態的風化石、風蝕溝、風蝕崖和大小不一的孔穴,遍布在海灘上的奇巖怪石種類繁多,不論人物,巨獸還是各式器物無一不是惟妙惟肖,是當今臺灣著名的十二名勝之一。
  • 美麗的野柳
    清晨,頂著濛濛細雨,我隨朋友來到位於臺灣基隆市西北方的臺北縣萬裡鄉野柳地質公園。最先吸引眼球的是公園外的海灣邊停泊著的那些機帆船,只見每隻船的桅杆支撐船帆的兩側繩索上依次並排掛滿了像大西葫蘆形狀的透明燈泡,形似我們過去鄉下使用過的那種煤油燈,晶瑩剔透的「燈帆」在陽光的照射下,把大大小小的漁船裝點得格外耀眼。
  • 臺灣海岸線的神奇地貌,有的像蘑菇,有的像女王頭
    這裡是野柳,臺灣東北岸一片神奇的海岸線。野柳,突出海面的岬角,長約1700公尺,由於海蝕風化及地殼運動等作用,造就了海蝕洞溝、蜂窩石、燭狀石、豆腐石、蕈狀巖、壺穴、溶蝕盤等綿延羅列的奇特景觀。蕈狀巖區域有很多奇形怪狀,發動想像力,會非常有意思如蜂窩狀的石頭,密密麻麻分布在礁石上,不能去踩,因為他們很容易被損壞,他們的形成也很難~像一個個大蘑菇的礁石在蘑菇群中的我這樣的壯觀和碧藍的海連在一起,讓人流連仔細觀察,有更多奇怪形狀的礁石不願離去,在烈日下撐把傘,坐在礁石上,看海拍打著奇石的海岸線,看海蟑螂在礁石上忙碌的來往
  • 臺灣:鬼斧神工的野柳地質公園
    遊客穿梭在怪石之間(周黎明/攝影)等待跟女王頭合影的遊客耐心地排隊(周黎明/攝影)中國園林網11月28日消息:遊臺北而不去臺北東北郊的野柳地質公園,就好像到了昆明卻不去石林,會錯過最值得一看的風景。
  • 臺北野柳地質公園憑藉著一堆石頭圈粉無數,拍張照片還要排長隊
    今天在這裡給你推薦臺北另外一個地方,它就是臺北野柳地質公園,來這裡走一圈你會有一種感覺,世界最頂級的藝術家和大自然相比真的是不值一提,大自然的手真的是太巧妙了。臺北野柳地質公園是去臺灣必打卡的地方,這裡擁有獨一無二的自然景觀,各種海蝕地貌布滿了這一帶的海岸,很多遊客來這裡就是為了拍這些石頭。
  • 臺開放個人遊 基隆野柳地質公園成熱門景點
    野柳,這個名字更是逐漸響亮。  「野柳水拍雨瀟瀟,墨客匆匆忙聚焦;硯池走獸姿百態,清夢遠古方舟漂」……現代人的詩句描述了野柳地質公園的詩意情境,但如果不是身臨其境,你很難體味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日前,筆者用了大半天的時間對野柳一線深入探訪,對此處奇巖怪石的地質奇觀驚嘆不已。
  • 臺北縣景點:野柳風景區(圖)
    野柳風景區  野柳是一突出海面的岬角,長約1700公尺,遠望如一隻海龜蹣跚離岸,昂首拱背而遊,因此也有人稱之為野柳龜,受造山運動的影響,深埋海底的沉積巖上升至海面,產生了附近海岸的單面山、海蝕崖、海蝕洞等地形,海蝕、風蝕等在不同硬度的巖層上作用,形成蜂窩巖、豆腐巖、蕈狀巖、姜狀巖,風化窗等世界級的巖層景觀。
  • 怪石嶙峋的狹長海岬,酷似女王頭像的蕈狀巖石是標誌性景觀
    從野柳岬角邊緣望去,各種巖石映入眼帘:蕈狀巖、豆腐石、象鼻石、仙女鞋、女王頭,其中女王頭是蕈狀巖的代表作,更是臺灣旅遊業的一張名片,她高達2米,髻發高聳、美目遠盼,面目輪廓均端莊優雅,其雍容尊貴的形態,已成為野柳地質公園的象徵。但隨著海浪的侵蝕及地層的抬升,頸部越來越長也越來越細,經過風吹雨淋,隨時有斷掉的可能。
  • 野柳天然石雕:洪荒時代的景象,大自然纖細的創造
    野柳岸邊長著的一排排耐風耐鹽的植物,像綠色圍牆一樣防風固沙。路旁黃色、紅色、紫色的小花,熱烈地開放著,它們幾乎緊貼著地面護衛著土地。攜帶鹹腥味的海風陣陣吹來,使我們品味著一種輕鬆和愜意。走進野柳景區,路邊堆積的厚厚的貝売層,好像講述著海洋生物在這裡生生死死的蒼茫歷史,而左側的一片長不到2公裡、寬200多米的與大海相接的海蝕平臺上布滿的奇巖怪石,更使我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