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8點後生鮮店內的貨物所剩無幾。
如今在網上買菜的人越來越多,不但讓新興的電商生意越來越紅火,傳統的超市也相繼推出了送貨上門的服務。這可苦了那些原本開在社區裡的小店,價格上缺乏優勢,種類又比不過超市。在重重壓力下,這些小店使出渾身解數,壓低成本、增值服務、大打親情牌……面對線上生鮮銷售模式的擠壓,社區小店在艱難中頑強地生存著。
■亮點 1
晚上打折增加親和力
晚上7時,儘管天色已黑,寒氣逼人,可位於(北京市)通州區淨水街旁的一家生鮮店內,客流依舊絡繹不絕。隨著時間的推移,小店內的客流不僅沒有減少,反而越來越多,和周邊其他生意冷清的生鮮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仔細觀察,原來這家店鋪的大門口貼著一張告示:從晚上7點開始,店內的生鮮商品9折出售;7點半開始八折,八點鐘開始七折……以此類推,直到晚上11點半後免費派送。
走進這家生鮮店,靠門口的貨架上擺放著各類蔬菜,裡面的貨架擺放著雞蛋、牛奶以及肉類食品,品相較好的水果和蔬菜禮盒則放在店內中間的貨架上。
晚上7點半後,店內開啟全場8折的購物模式,越來越多的小區居民走進店內,沒一會兒工夫收銀臺前已經有6位顧客排隊付款。一位正在挑菜的居民說:「到了晚上,這家店裡的菜還很新鮮,冬瓜瓤的水分還很足,芹菜雖然葉子有點兒打蔫兒了,但是莖還很脆。晚上能買到便宜菜,正好可以為明天的三餐做準備。」
到了晚上8點,店內的折扣已經變為7折了,買菜的大爺大媽逐漸散去,貨架上的蔬菜已經所剩無幾,可燒餅、包子等主食還有很多。剛剛下班的程先生託著剛剛購買的四個包子、兩袋牛奶說:「這個點兒回來,附近的麵包店什麼都沒了,買幾個包子正好能當明天的早餐。小區裡還真需要這樣的小店,不管是經常在家的老人,還是下班晚了的上班族,都能買到合適的商品。」
晚上8點半,店員將僅剩的商品集中在中間的貨架上,開始對空貨架進行消毒。此時店內只剩下幾捆小白菜和菜心,還有一堆火龍果和橙子。西紅柿、黃瓜、白菜、大蔥、雞蛋、五花肉等常用食材早已售賣一空。
店裡的員工介紹說:「我們這家店開業已經半個多月了,每天上午10點左右和晚上7點以後是兩個明顯的客流高峰。上午來買菜的大爺大媽會買西紅柿、黃瓜等當家菜,到了晚上就是一些剛下班的上班族,他們主要買麵條、包子等主食。」
「現在線上生鮮和社區團購特別火爆,對我們這樣的社區門店有不小的衝擊。可我們的優勢就是『新鮮看得見』,所以我們通過靈活的打折方式,可以再一次將客流吸引進店,拉近我們與顧客之間的關係。打折的方式一來能降低成本,保證清空每日庫存;二來能增加我們店的親和力,可以說是兩全其美。」店內的負責人說。
■亮點 2
便民市場做增值服務
今年8月,位於朝陽路上的日日生鮮綜合體開業了。這裡不僅提供蔬菜水果和肉類水產,還售賣綠植和寵物用品,甚至還有理髮店、裁縫鋪等便民服務。一開業就吸引了周邊三個小區的居民。
下午1點,居住在北京新天地小區的林先生走進市場內,購買完蔬菜水果,他來到了售賣鮮肉的商鋪前。「上次預訂的醃肉做好了嗎?」林先生問。「做好了,這就給您拿。」說完,店家將懸掛在架子上的醃肉交給了林先生。五花肉早已被醬料醃成了棗紅色,上面還粘著辣椒、花椒等香料。
「我是四川人,獨自一人在外特別想吃家鄉的醃肉,可惜我不會做。上次過來買肉,老闆說他可以替我做。真沒想到,現在社區菜市場的服務項目已經這麼周到了。雖然可以在網上買到各種食品,但是這種家鄉的味道,還是手工做出來的最好吃。」林先生滿意地說。
日日生鮮不僅可以提供肉類加工,生活區的一家裁縫鋪也同樣受附近居民歡迎。居住在瑞祥裡的劉大媽摸著剛剛彈好的棉被高興地說:「新開的生鮮店,竟然還有彈棉花的服務,以後不用買被子了。雖說網上買的東西也挺好,但有些服務是網上沒有的,還是開在家門口更方便實用。」
市場裡的部分商家表示,網上買菜的興起分流了社區菜店的生意,超市送貨上門更是讓實體店的生意出現下滑。為了挽回客流,商戶們就要在增值服務上下功夫。商場的負責人介紹說:「除了代客醃肉、彈棉花等服務,我們還引進了15元的便民理髮店,出售綠植和寵物用品。這些針頭線腦的小事兒,線上的生鮮店做不了,居民的需求卻很高,我們以後會進行更多模式的探索。」
■亮點 3
送貨上門做到最快
「兩斤西紅柿,兩個圓茄子,一斤雞蛋,再來兩斤蘋果。」中午12點半,居住在豐臺區萬潤風景小區的陶先生撥打了社區菜店的訂購電話。不到15分鐘,菜店工作人員就提著新鮮的蔬菜上門了。
「這家店開了有一年多,只要買夠30元,他們就能送貨上門。不僅菜品新鮮、價格親民,而且速度也快。」陶先生說。
菜店的工作人員表示,店裡的蔬菜每天都從批發市場進貨。「每天凌晨,我們就去進貨,5點左右回來馬上就把菜擺到貨架上,7點之前就能開門營業,不少小區裡的老人一早兒就進來買菜了。居民買菜就圖個新鮮,在這一點上不能馬虎。」
從菜店開業的第一天起,從上午10點到凌晨1點,菜店都在堅持送貨。如今他們在名片上印製了微信二維碼和付款二維碼,方便居民訂貨後直接付款。「我們一天能送二十幾趟,周末會更多。」
菜店的老闆坦言,線上生鮮的發展和社區團購的出現,搶走了一部分客流,居民們對於送貨上門的需求也越來越高,所以他們就發揮了自身就在社區的優勢,可以用最快的速度送貨上門,比一些線上生鮮承諾的「半小時送達」還快。
■ 專家說法
居民離不開線下門店
「居民購買蔬菜,一個是圖新鮮,一個就是要快,所以我們還是喜歡去樓下的菜店購買。因為在菜場裡品質看得見,價格也相對便宜。線上生鮮價格還是貴了些。」不少居民說,不管是社區菜站還是菜市場,貨品的種類越來越多,還出現了加工、短距離配送等服務,這些都是線上生鮮品牌做不到的。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認為,目前我國居民購買生鮮的主要渠道依舊是菜市場、社區菜店等線下門店。即便在一線城市內,居民前往菜市場購買生鮮的佔比仍然達到了60%。「菜品實物可見、價格親民、服務體系完善……這些都是線下生鮮的獨有特點。」
朱丹蓬認為,線上生鮮的規模更大,從而會帶來更大的品牌效應,進而性價比可能更高。但是線下的生鮮門店可以通過完善自身的服務體系,進而吸引更多的顧客,未來既可以做出自己的品牌,也可以發展成線上生鮮的供貨商。
而在中國消費者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朱巍看來,社區菜店迎合了百姓生活需求快的特性。「舉個例子,現在我需要兩三樣菜,大部分人會直接下樓購買,而不是等待一個小時配送的時間。現在更多的線下生鮮店開始增加服務,做出短時間送貨上門等改變,服務增值既是線下生鮮門店獨有的特點,也是線上生鮮目前達不到的。通過這些小、快、靈的改變,線下的生鮮店就可以做到讓客戶黏性越來越高。」(北京晚報記者 張群琛 文並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