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商人的本質都是「賺錢」,古代重農抑商,但是依舊改變不了商人「有錢」的特質。到了現代,商人和工人的地位相同,而兩者之間的差距,卻越來越大……
商人重利,這是從古至今就有的說法,但是成為一個商人,賺錢多也是真的。為何現代年輕人還沒出校門,就要嚷嚷著「創業」,畢竟自己做老闆和給別人打工,不管是收入還是地位,都大有不同。
這兩年,不少地區的小區裡都出現了同一個話題:社區團購。這個社區團購包括了生鮮、超市、水果等等項目,而社區團購的出現,也讓不少菜販子有苦難言。一位做了八年蔬菜生意的小劉,靠賣菜在成都買房買車,但是現在,卻感到一絲絲的心有餘而力不足……
91年的出生的小劉,在成都賣了八年的菜,靠著販菜買了房、買了車,但是近兩年,社區團購不斷地擠進小區、超市等區域,而小劉的蔬菜生意,也愈發難做起來了。
還有一位54歲的亮哥,在深圳做蔬菜生意已經20年了。但是從今年開始,亮哥不管是賣出去的菜還是進貨的量,都比去年少了很多,幾乎減少了一半左右。而且亮哥也表示,自己所在的菜市場,有不少攤位都空了出來,至今沒有招到租戶……
亮哥介紹到,如今的菜市場,賣菜的人比買菜的人還多,那麼這些買菜的人都去哪兒了?毫無疑問,大家都在各自的小區就完成了這項採購任務。而遠在菜市場的菜販們,自然也就沒了許多生意。
一邊是成都的小劉,一邊是深圳的亮哥,兩人都是做了不少年的菜販子,但是都在今年遇到了同一個危機。小劉表示,自己也嘗試過做社區團購模式,但是最終還是被一系列的規矩和限制給打回了原形。
社區團購雖然看起來上綱上線,但是對於一直做零散蔬菜生意的菜販子來說,社區團購要求和限制更多,但是很多人剛開始做的時候,最容易貨物積壓以及虧損,最後不得不重拾老本行。
我們可以發現,近幾年國內的農貿市場份額,其實一直都在下降,而此次疫情,頂多算是一個大的轉折點。而農貿市場份額的下降,卻在「滋養」著超市和生鮮電商的市場份額增長。而不少人也將這兩者之間的關係,看作是「敵進我退」的關係。
但是我們從事實的角度出發,菜販子生意不好,當真「全怪」社區團購模式嗎?很顯然不是的,整個市場份額都在減少,那就說明國內的整個生鮮零售終端,已經發生了改變,而消費者的態度,才是最大的轉折點。
社區團購只是生鮮零售終端中的一環,即便是沒有社區團購,也還會出現其他的替代者,而留給菜販子的生存空間,只能越縮越小。生鮮市場這麼一個龐大的市場,未來必然還會出現更多的「競爭者」,而社區團購,只是當前比較火的一種模式而已。尤其是疫情之後,網上買菜的習慣被保留,菜販子的生意,自然越來越難做了……
本文由聚富財經原創出品,未經許可,請勿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