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社區門店的「小生意」,迎來了網際網路巨頭的「環伺」。今年5月開始,從滴滴到美團,再到拼多多,多家全國知名的網際網路企業宣布進軍社區團購,瞄準社區的流量池。
網際網路企業入局的背後,既是對傳統社區門店商業模式的顛覆,也考量著數以萬計傳統經營者的「生計」問題。甚至於人民日報也發出「別只惦記著幾捆白菜、幾斤水果的流量,科技創新的星辰大海、未來的無限可能性,其實更令人心潮澎湃」。
那麼,火爆的「社區團購」,能否撼動社區門店的江湖地位?
一天數家平臺「找上門」,店主戲稱「門店不夠用了」
「從12月初到現在,已經有至少3家平臺找到我們,目前我們選擇合作的是美團和拼多多。」
12月13日晚上,大河報·大河財立方記者在嵩山南路、大學南路附近的社區團購提貨點探訪時,一名水果店主這樣告訴記者。
該店主告訴記者,近期平臺的瘋狂補貼,讓不少「薅羊毛」的人下單提貨,但人均消費在50元左右,「基本都以平臺推出的特價商品為主」。
記者走訪了解到,這些寄存社區團購貨品的提貨點,均是此前傳統的線下門店,他們類似於寄放快遞的菜鳥驛站,僅提供場地服務,每單提成約在幾毛錢。
為了更便捷消費者提貨,嵩山南路附近諸多社區實體店都成為各平臺提貨點,一名超市老闆笑稱「社區門店都不夠用了」。
記者了解到,實體水果店成為多數團購平臺青睞的提貨點,而生鮮也是平臺力推的主打產品。那麼,社區團購平臺是否與這些水果店在生鮮領域有合作?
多名店主給予否定。一名店主拿出一張美團訂貨單,上面顯示12月12日紅柚價格為3.68元/斤。她告訴記者,店內的紅柚為5.5元一斤,在保證品質的情況下,即使平臺想要合作也無法成交。「這幾單的柚子只有成人拳頭大小,確實是紅柚,但品質你可以掂量。」該店主坦言。
對於選擇成為平臺提貨點,是否擔心會影響生意,店家多不以為然。他們希望部分消費者進店會捎帶購買一些其他東西。此外,多數平臺送達的生鮮類產品,與店內生鮮品質容易形成鮮明對比,「反而有利於消費者再次選購」。
網際網路入局社區團購,能否撼動線下實體門店?
2020年初的新冠疫情,客觀上「催熟」了社區團購的商業模式。
今年突發的疫情,讓實體店和電商平臺的供應鏈、配送體系全線受挫。小型、靈活的社區團購平臺,充當了重構採購渠道的中間商。他們以社區為單元,通過集體下單、採購完成了無接觸配送,大批量採購提高了社區團購平臺的議價權,也讓消費者看到了社區團購的實惠。
但實際上,在疫情期間完成使命的社區團購,在年中已經退場,隨著冬季疫情的反覆,社區團購又迎來了新增長,網際網路巨頭紛紛一個高跳,躍入這片商海。
「你從社區團購裡省的那幾分錢,是上億人的生計。」在各路資本的加持下,升溫的社區團購也引發對傳統社區門店經營者的生計擔憂。
但在業內看來,網際網路巨頭進軍社區團購,正在試圖通過網際網路平臺瓦解傳統生鮮門店背後的三級批發模式。網際網路消除生鮮信息「剪刀差」,帶來的好處也顯而易見——扁平化的流通更多讓利給上下遊、精準的訂單減少生鮮的損耗。
一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社區團購很難代替傳統三級批發的生鮮模式。一是,中間批發商充當經紀人角色,他們承擔為生鮮分等級的任務,砍掉這個環節,生鮮的品質缺少「守門人」,難免出現以次充好的現象。
二是,生鮮是易耗品,相對於線上下單,終端菜販可以根據菜品的生鮮程度、市場熱衷程度靈活調整銷售策略。消費者通過線上下單購買生鮮,無法感知生鮮質量,如果提貨稍有耽擱,就可能無法食用。
這也就意味著,網際網路生鮮領域只能在一兩個方面實現對傳統生鮮業態的突破,而無法實現全面碾壓。
網際網路巨頭需要與線下實體門店找準競合點
事實上,網際網路攜資本與技術進場,並非一帆風順。
12月13日,有媒體報導包括漯河市衛龍商貿有限公司在內的諸多公司,向為社區團購供應的經銷商下達了禁止給團購平臺供貨的文件。
一快消經銷商告訴記者,低價的背後,實際上在破壞傳統渠道,當社區團購渠道被平臺「養成」後,消費者可能面臨的就是「殺熟」。
換句話說,與過往的網約車、共享充電寶、外賣及網上免費的電影、音樂一樣,都存在「種韭菜」——養大、養「懶」消費者——「割韭菜」的老套路。
「別只惦記著幾捆白菜、幾斤水果的流量,科技創新的星辰大海、未來的無限可能性,其實更令人心潮澎湃。」近兩日,人民日報的一篇評論也為網際網路進軍社區團購的熱潮澆了一盆冷水。甚至網上傳出阿里、京東以及拼多多退出社區團購的謠言。
有業內人士表示,此次人民日報對網際網路巨頭進軍社區團購的敲打,並不代表不讓其發展,所以很快便看到了關於阿里、美團、拼多多要退出「社區團購」的闢謠。
「滴滴沒讓計程車司機失業,還讓更多人就業。」該業內人士認為,找準網際網路與線下實體門店各自的優勢與競合點,讓網際網路提供扁平化供應鏈體系、讓商家駕馭電商工具。
「例如,這些小商販同樣可以成為平臺的供應商——一如天貓超市、京東超市目前也不是直接廠家供應,依然是從經銷商那裡進貨。」一業內人士表示,小商販有進貨渠道,如果再通過社團APP進行精準測算進貨量,還能降低水果、蔬菜的損耗。
網際網路平臺與實體店的雙贏,或許才是社區團購的真正趨勢。
文/陳沛 楊霄
內容來自大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