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漢學:探尋中國發展的歷史和文化因素

2020-11-22 央視網

歐洲漢學:探尋中國發展的歷史和文化因素

原標題:

  2019年4月10日,一位讀者在比利時布魯塞爾一家書店裡閱讀有關中國美學的書籍。本報記者 方瑩馨攝

  2019年3月2日,波蘭2019年中國集市活動在波蘭華沙民俗博物館舉行。該活動由華沙民俗博物館和華沙大學中文系聯合舉辦。圖為波蘭青少年在學習書法。本報記者 於 洋攝

  「我看到了中國詩歌不可思議的發展活力」

  ——訪荷蘭萊頓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馮·柯雷

  本報赴荷蘭特派記者 鄭 彬

  「我看到了中國詩歌不可思議的發展活力,它的人物、事件和話題,都表現出一種繁榮、豐富的狀態。我還注意到,近幾年來,中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重新關注詩歌。」馮·柯雷教授對本報記者說。

  柯雷教授在荷蘭萊頓大學人文學院地區研究系中國研究專業任教,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國當代詩歌以及文化社會學、文化翻譯等領域。從《詩經》到現代詩,他都非常熟悉。

  1986年,柯雷參加了一個中荷之間的交換生項目,在北京大學進修一年。「要學習和了解中國詩歌,只有一個愉快的辦法,就是在中國尋找關於詩歌的話語,探尋詩歌背後生動的人和故事。」柯雷坦言。

  「上世紀80年代,中國當代詩歌發展迅速,新的詩人、新的體例層出不窮。當今中國,從出版到研究,從校園到社會,從媒體到大眾,都能找到詩歌的位置。中國的青少年正通過各種方式和渠道重拾對詩歌的興趣,這對中國詩歌文化的傳承來說至關重要。」

  在柯雷看來,無論是早期的《詩經》、漢樂府詩,還是後來的唐詩宋詞,都在世界文學史上達到了難以企及的高點。「一流作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你會希望不斷重讀它們。它不僅為中國詩歌建立起一個體系和標準,更將詩的基因種植在中國文化的最深處,使詩歌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符號。」他認為,中國古典詩歌為世界詩歌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如果你熟悉英美早期的現代主義意象派詩歌,了解埃茲拉·龐德等歐美詩人的作品,就能看到,其中借鑑了中國古典詩歌用意象來傳達詩意的方式。」

  柯雷認為,從文本角度看,中國古典詩歌與現當代詩歌表現形式不同,但從詩歌的話語和意境上能看到兩者之間的傳承關係,「一些當代詩歌是古典詩歌精神在當下的迴響」。柯雷說,在繼承的同時,中國當代詩歌更多融入對人性的深刻解讀與思考,在精神層面擴展了詩歌的深度,而且題材趨向豐富。同時,中國當代詩歌也受到西方詩歌的影響,「詩歌始終是一種流動的狀態。古典與當代、中國與西方,都在時間和空間中傳遞表達,相互影響。」

  當前,不少中國詩歌被翻譯成多種語言,這有助於世界了解中國當代詩歌的多樣性。柯雷認為,西方讀者喜愛閱讀中國當代小說,希望藉此了解中國當下的社會,體現了小說的「資料功能」和對時代的「記錄功能」。而閱讀中國詩歌更能「感知美好動人的瞬間,享受語言的韻律之美」。

  柯雷每次來中國,都會搜集民間詩文,結識新的詩人。「我希望能以新的觀察視角,將中國詩歌的獨特魅力和背後的審美情趣介紹給更多西方讀者。」柯雷說。

  「多從中國哲學思想中汲取營養」

  ——訪德國弗萊堡大學漢學系終身教授勝雅律

  本報赴瑞士特派記者 方瑩馨

  「中國哲學是踏踏實實面對這個世界的哲學。」瑞士籍漢學家、德國弗萊堡大學漢學系終身教授哈羅·馮·森格爾(中文名勝雅律)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這樣表示。

  坐在記者面前的勝雅律,已入古稀之年卻依然精神矍鑠,謙遜儒雅。他樂於並堅持全程用中文交流,「仁義禮智信」「不戰而屈人之兵」「四海之內皆兄弟」……勝雅律在各種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之間自如切換,講述起來滔滔不絕。

  1963年的夏天,勝雅律在父母的朋友家裡翻到一本《中文會話語法》。那是他第一次見到漢字。從此,勝雅律就對漢語產生了濃厚興趣。他在瑞士蘇黎世大學上學期間自學中文,並寫出了瑞士第一篇有關中國古代法律的博士論文。1975年秋,他作為公派留學生到北京大學進修了兩年。回到瑞士後,勝雅律繼續從事與中國哲學相關的學術研究工作。如今,勝雅律著作等身,依然筆耕不輟,積極參與各種學術交流活動,努力在歐洲傳播漢學和中國文化。

  上世紀70年代,勝雅律剛開始接觸老莊思想時,總覺得讀不懂老子的《道德經》。但在反覆多次閱讀之後,他找到了東西方文化的共通之處,發現「中國古代哲學家的思想不僅是中國的,也可以為全世界所借鑑」。

  為了展現這種文化的共通性,勝雅律撰寫了一系列相關著作:1988年,他推出介紹「三十六計」的專著《智謀》,該書先後被翻譯成十幾種語言,是第一本專門向西方介紹「三十六計」的書;2011年,他翻譯的德文版《孫子兵法》出版;2017年,新書《瑞士之道》問世,該書以《道德經》中的經典名言結合西方思想觀點,闡述了瑞士歷史上的治國理念如何與《道德經》中的思想不謀而合……瑞士漢學家卡勞迪亞·威爾茲評價稱,《瑞士之道》是「給蝸牛的房子送去新鮮空氣」,告訴瑞士人「要跳出自己的視野,多從中國哲學思想中汲取營養」。

  「孔子留下的文化遺產中包含著豐富的精神食糧。」在勝雅律看來,「見賢思齊」「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些流傳千年的思想理念,其精神價值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局限,對當下亦有可借鑑之處。

  「比如在西方,一些人在學習非西方文化時不夠認真全面,對非西方文化缺乏設身處地的體驗。孔子思想中的『和而不同』體現出中國開放的哲學思想注重自身修為的培養,也包容不同的文化和信仰。」勝雅律說。

  勝雅律說,從「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中能看出,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能取得巨大成就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制定長遠目標和計劃,「這是中國的謀略智慧的一部分,值得其他國家學習和借鑑」。

  「更好地從閱讀中了解中國」

  ——訪德國波恩大學教授、翻譯家馬海默

  本報駐德國記者 李 強

  波恩大學教授馬克·赫爾曼(中文名馬海默)是德國知名的翻譯家,翻譯過劉慈欣等中國作家的作品。前不久,他受邀前往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馬爾康市參觀。與20年前去過的藏區相比,馬海默看到的是一片鬱鬱蔥蔥。那裡的藏族、羌族、漢族等不同民族交融而居,和諧相處,同時保留著各自建築、服飾和飲食的特點。

  「翻譯的中國文學作品越多,對中國了解越深,就越難簡單概括出中國是什麼樣子。」馬海默說。現在當別人問他對中國文學是什麼看法時,他會回問一句:「你指的是哪一類文學?」

  馬海默對中國文學作品的涉獵之廣,從他的翻譯作品名錄可窺一斑:從嚴肅文學到通俗小說,從現代詩歌到漫畫作品,甚至中國國內一些鮮有知名度的作家的作品,他都翻譯過。

  馬海默解釋說,和有些譯者專注於特定領域不同,他更願意接觸不同的作者和題材。這既是他了解中國的方式,也使他能嘗試各種不同的文學風格和類型,成為翻譯「多面手」。

  在他看來,翻譯是一門交流的藝術。作為譯者既要關照原文,也要考慮德文表達習慣,要能在兩種語言和文化體系之間自由切換。忠實於原文但又要有二度創作的意識。這種過程對馬海默來說既是痛苦也是享受。他在翻譯時,會盡力避免自己的個人色彩,但也不會完全照搬原文,而是深切體會原作者風格各異的語言,再用相應的德文去還原敘事,力圖讓德語讀者能夠體會其中的妙處。

  馬海默舉例說,很多中國作家在小說裡會使用雙關語來表達幽默。如果只是按照字面意思去翻譯,德國讀者不一定能理解。「我會從德語中找出一個與之對應的雙關語,也許它與中文雙關語的原文用詞完全不同,但德國讀者能夠體會到原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這就要求譯者有足夠的德文寫作功底。」馬海默是德語文學專業出身,這為其做好翻譯工作打下了堅實的語言基礎。

  「道家文化對我的影響很深刻。」馬海默說,老子的《道德經》是他最喜歡的書之一。「老子在《道德經》裡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為了對德國文學建立起不同的理解,當時,我強烈地想要學習一種完全不同於歐洲國家語言的語言,所以我選擇了漢語。」

  「閱讀和翻譯的中國文學作品越多,我就越感受到,文化在很多方面是共通的。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人們在相處時,應當互相尊重,不應該戴著有色眼鏡去看待對方。」馬海默希望德國讀者能「更好地從閱讀中了解中國」。

  「讓義大利讀者感受中國文化的豐富多彩」

  ——訪義大利米蘭比可卡大學漢學家傅雪蓮

  本報記者 暨佩娟 王雲松

  「你說啥子哩」「好吃得要命」「沒得」……近日,在義大利米蘭舉行的一個高等教育展上,義大利米蘭比可卡大學漢學家西爾維亞·波齊(中文名傅雪蓮)不時秀出的幾句地道中國地方話,引發全場笑聲一片。

  1995年,從小喜愛文學、熱愛漢字的傅雪蓮來到四川大學學習中文。很多中國朋友和傅雪蓮第一次見面,都會拉著她的手,「像親戚一樣熱情」。「不用多說話,我們就感覺到彼此的熱忱,從那時起,我就喜歡上中國。」傅雪蓮坦言。

  中國的多元文化讓傅雪蓮對世界充滿更多好奇。義大利的中餐多以浙江菜為主。傅雪蓮來到中國後發現,中國各個地區都有自己獨特的美食文化,北京的烤鴨、四川的麻辣燙、昆明的過橋米線各具風味。「如果不去中國,你就不知道中國是多麼美麗的國家。」傅雪蓮進一步解釋說,近年來不少中國作家來到義大利舉行讀者見面會活動。義大利讀者在與他們的接觸中感覺到,中國人開朗熱情而有親和力,「希望更多義大利人能到中國去,親身感受這個國家的不凡魅力」。

  傅雪蓮從1999年開始從事文學翻譯。當時,中國作家的作品被翻譯成義大利文之後,在義大利的銷量並不大。如今,隨著中國影響力的不斷上升,中國文化在義大利越來越受到關注。不久前,傅雪蓮把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的《三體》翻譯成義大利文出版,還計劃把第七十四屆雨果獎獲得者郝景芳的《北京摺疊》也翻譯出來。「義大利讀者喜歡科幻文學。翻譯這些中國科幻文學作品,我相信可以激發起義大利民眾對中國文學更濃厚的興趣。」傅雪蓮說。

  在比可卡大學,傅雪蓮教授翻譯、中文語法、中國語言、中國文化等課程。學生們都知道,要通過這幾門課的考試,精讀一兩本中國作家的作品是「必選動作」。傅雪蓮說:「有趣的是,學生們看了第一部中國文學作品之後,就忍不住接著看第二部、第三部。」

  傅雪蓮認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近6年來,不同國家和文化的交流互鑑更加密切了。更多義大利出版社對出版中國文化書籍表現出興趣,書店裡出現更多中國作家的作品,以「一帶一路」為主題的文化活動也日益豐富。

  文化如水,浸潤著民眾的心田。傅雪蓮告訴記者,如今,米蘭皮科羅劇院經常有京劇、越劇表演,很多當地人欣然買票觀看。「文化是促進各國民眾溝通的一座堅實橋梁。我會繼續把更多中國作家的作品翻譯成義大利文,讓義大利讀者感受中國文化的豐富多彩,進而看到中國的真實模樣。」

  製圖:蔡華偉

相關焦點

  • 淺析中國古代的飲食文化發展的三大影響因素
    飲食文化發展到今天,種類豐富、色香俱全,不同國家不同地區都有其獨特的文化體現。筆者不禁想問,古代中國人類的飲食有現在這麼豐富嗎?他們都吃的什麼呢,又是怎麼發展起來的呢?因為地域遼闊,山川河海、地貌特徵等因素,對於古代以農耕為主的中國來說,自然出現了不同的種植文化。因農作物的不同也就導致了飲食文化的差異。現在大家可能聽到最多的就是南北方差異。比如說一直流傳到現在的"南稻北麥"一說。
  • 加強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 講好中國歷史故事
    欣賞歷史文化遺產、走進歷史文化遺產、感知歷史文化遺產,更成為國人的一種生活方式。而各地不時發生的破壞、偷盜文物的案件也在警示著,要樹立正確的態度、運用科學的手段、專業的方法,開展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知識普及,並依法對歷史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和合理利用。  加強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能更好探尋中華文明之源。
  • 歐洲文明的三大支柱:古希臘古羅馬文明,基督教文化和日耳曼民族
    哲學思維與民主制度的淵源、政治權力的傳遞,甚至是醫學、生物學使用拉丁文的源始,這種種歐洲因素不斷形塑了現代文明的各種特質,使歐洲遙遙走在現代世界的前列。歐洲由誰說了算,是國王,還是教皇?答案:在歐洲歷史上,基督教普及,教皇接受百姓乃至國王的信仰。雖然教皇一般不插手世俗社會的事務,但作為王權和教權兩大權力中心,國王和教皇往往是一起協商,共同管理歐洲的。
  • 舌尖上的歷史與文化|中國古代食品制假與監管體系
    飲食的不斷發展與變遷造就了每個地區不同的飲食習慣和味覺傾向,這些不同的飲食習慣和味覺傾向又發展成了各種習俗與文化。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舌尖上的歷史與文化》系列課程從人類飲食歷史與文化演進的視角出發,按照舌尖上的穿越、工具、進化、傳說、發明、民族、產業、安全和科學等內容,介紹人類追尋食物、改變食物並最終改變自己的足跡。同時,課程將食物背後所賦予的歷史與文化內含穿插其間,探尋食物背後的故事,探索中華飲食歷史與文化奧秘。
  • 水龍頭的發展歷史和文化
    古人沐浴而朝,齋戒沐浴而禮拜神靈,代表著中國自古以來對沐浴文化的重視,但在漫長的歲月裡,百姓用水大多依靠肩膀擔水度日,多為不便,後來出現了水車、風車進行灌溉,生活用水則用容器進行存儲,直到近代公共供水系統和水龍頭普及,才從本質上改變了人們的用水習慣,下面讓小寧來帶大家了解一下水龍頭的發展歷史和文化。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影響治理效率的文化因素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專題作者:王明進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教授制度是深深嵌入一個國家的歷史、文化和現實之中的。一種制度只有與自身的歷史、文化高度融合,才能最好地發揮其效能。而分析一種制度的效能,也應該考慮到其歷史文化因素。
  • 14世紀中期的「黑死病」:一支促進歐洲歷史發展的「催化劑」
    儘管如此,但凡事有其弊必有其利,當人們沉浸在這場「人為」的天災給人類所帶來的巨額損失而感到悲慟的時候,有部分學者卻考慮到了它給當時的歐洲歷史發展所帶來的積極作用,如:這場「大病」讓當時人們的目光由虛擬的來世投向現世,從而間接加速了歐洲「文藝復興」的發展等等。
  • 冶鐵技術、火藥技術和市場競爭等因素,對歐洲火器的發展影響深遠
    引言在之前的一些文章中,我為大家系統地介紹了戰爭對歐洲人提高火器技術和普及率的重要影響,但是歐洲的火器技術之所以能夠後來者居上,超越中國和中東地區,可不止戰爭和社會環境這兩個有利因素,之前的文章因為篇幅問題,我沒有對其它影響歐洲火器技術發展的因素進行詳細講解,那麼今天咱們就來繼續探討一下,歐洲火器技術在中世紀末期出現大發展的其它影響因素。
  • 十六世紀歐洲的經濟,對歐洲以及各國的政治文化造成重大影響!
    說到歐洲,不少的朋友都去過,但是你們對歐洲的歷史文化了解嗎?今天不妨跟著小編去看看關於歐洲的經濟以及文化歷史吧!十六世紀的尼科洛·馬基維利已經表示他的主張,歐洲正是由於分為許多小國,而形成它的特性。這些小國的實踐證明,國家權力的基礎是經濟力量,而經濟力量又以相對強大的中產陪級為代表。因此,中產階級應在公眾事務以至政治上有發言權。這些思想在政治討論中一再出現。
  • 「東亞文化之都」邂逅「歐洲文化之都」
    首屆當選城市為日本橫濱、中國泉州、韓國光州;2015年,中國青島和日本新潟、韓國清州共同當選。    本次展覽實現了「歐洲文化之都」和「東亞文化之都」的首次破冰之旅。在開幕式上,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主任於芃說,選擇城市雕塑作為對話交流的聚焦點是因為,從城市的起源到發展過程來看,城雕是最能體現一個城市精神風貌和文化特徵的載體,也是離廣大群眾最近的一種藝術形式。
  • 《衣尚中國》節目啟動 探尋中華古代服飾文化淵源
    中新網9月27日電 9月26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舉辦的《衣尚中國》節目啟動儀式在北京舉行。據悉,《衣尚中國》是一檔大型服飾文化節目。旨在「探尋中華古代服飾文化淵源」,尋找中華禮儀之邦的服飾文化根脈。
  • 《一路書香》竇文濤張星月蔣方舟"文化探尋之旅"
    原標題:《一路書香》竇文濤張星月蔣方舟"文化探尋之旅" 國內首檔創新形態文化探尋節目《一路書香》如今已進行了第二站的錄製。繼和「不老男神」任賢齊一起探尋了閩南古風鄉情後,店長竇文濤、店員張星月又攜新夥伴——中國青年女作家蔣方舟,一行來到了陝西榆林市清澗縣師家溝村,一起深入感受黃土風貌,體驗百年窯洞裡陝北人家的地域風情......同為文學愛好者的他們,在探尋過程中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呢?
  • 歐洲土地面積和中國差不多,為何中國能實現一統,歐洲卻國家眾多
    歐洲大陸是全世界面積排名第六的大陸,總面積大約1016萬平方公裡,中國面積大約960萬平方公裡,其實整個歐洲和中國的領土面積是差不多大小的。但是有一點我一直很奇怪,那就是經過幾千年的發展下來,中國幾乎從秦朝開始就實現了一統,之後慢慢擴張形成今天的規模,但是歐洲卻有非常多的國家林立,甚至有的國家就如同中國的一個小縣城一樣,但是人家就是一個國家,這讓中國人瞠目結舌,為啥歐洲人就無法在歷史的場合之中實現大一統呢?
  • 探尋中華文明起源,良渚、三星堆文化屬於「中國」嗎?
    比如,有學者認為:良渚本身並不是一個生產力發展的文化,那裡瀰漫著濃厚的宗教氣氛,這種宗教和禮制的興盛很大程度上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讓社會僵化。對此,你怎麼看?王巍:確實是有這種觀點,有觀點認為,良渚宗教色彩濃厚,而中原文化相對較為世俗。這確實是一部分因素,但不是決定性的。
  • 從歷史文化談:基督教文明多元性的起源
    基督教帶來了先進的政治和文化,帶來先進的科技文明。但是宣教士在這裡刻意把歐洲的堅船利炮,說成是基督教的結果,卻迴避了他們帝國侵略性的事實。另一個原因是基督教在歐美的尷尬境地。工業大革命之後的啟蒙運動,對基督教發展帶來了嚴峻的負面影響,促使基督教從此退出歷史的核心舞臺,從社會控制的樞紐被驅逐,此時的歐洲基督教正經歷著有史以來最大的危機,而行下坡路。
  • 18部中國高分歷史紀錄片,歷史迷必收藏
    生活在便利當代的我們,還是有必要了解下中國是如何發展到今天的。 以下18部中國歷史紀錄片,幾乎涵蓋了中國近現代的各個方面發展歷程。含金量極高,據說,部部都是歷史迷的最愛。
  • 16世紀歐洲通過軍事革命開啟了政治、經濟等發展的新紀元
    ,清朝前期和中期在康熙、乾隆和雍正時期經歷過一次治世,甚至於明朝還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經濟發展的另一個小高峰,這一時期還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但實際上中國就是從明朝時期開始明顯的衰落的,而這個衰落的轉折實際上不能單純的歸因於是明朝時期的政策和發展,其是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 什麼是文化?文化的內涵及其發展對社會有哪些影響和作用
    #導語:文化可以增加對歷史的了解、對文化的了解,豐富自己的知識面;再者也可以培養民族自豪感和增加民族凝聚力;萬物的發展都有相同之處,數千年的文化史,也是中國人數千年的思想和行為演變史,以史鑑今,可以提高我們的思想深度和廣度。
  • 德克·卜德:中國文化的「異域之眼」
    卜德晚年主要研究中國語言文字與科學發展所產生的影響,回答為什麼中國早期取得了輝煌的科技成就,卻不能產生出1600年以後在歐洲出現的那種科技革命以及相應的社會經濟、政治制度(即著名的李約瑟難題)。在《中國思想、社會和科學:前近代中國科學技術的思想文化與社會背景》一書中,他運用分析的方法求證,結合文言文,尤其是八股文的特點,考察漢語書面語如何導致中國學術思想的僵化。與利瑪竇和孟德斯鳩等持否定態度、以德孝蹇和李約瑟等持肯定態度不同,他辯證地提出,但文言文對中國科學思想的發展固然是阻礙多於促進,但文言文的藝術表達上還是有其自身的魅力。
  • 歐洲的彩繪玻璃,中國的「景泰藍」,探尋琺瑯的「變色龍」屬性
    琺瑯,作為一種廣泛應用於金屬和陶瓷表面的裝飾品,一直為人們所愛。它的藝術應用極為廣泛,歐洲,北非和亞洲均出現了琺瑯製品的器物和配飾。這種源於古代歐洲的類似玻璃的釉料無疑是人類的一項偉大藝術發明。尤其是後來出現的羅馬帝國,通過絲綢之路,對世界的經濟文化都產生了重要影響。在中世紀,由於軍事的混亂和文化的交融,基督教和伊斯蘭教興起,此時的琺瑯技術隨著宗教勢力的興起而發展,帶著獨特的宗教文化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