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世紀戰爭藝術史》一書中,英國著名的歐洲軍事歷史學家查爾斯指出,「16世紀的歐洲軍事是一個萬馬齊喑」的時代,實際上歐洲在工業革命開始之前,就已經有了向前發展的徵兆,從中世紀晚期開始,歐洲各個國家就已經開始了漫長的軍事革命。
整個16世紀的歐洲都通過浩浩蕩蕩的軍事革命開啟了政治、經濟等發展的新紀元,而在世界另一個大陸的古代中國,正值明朝嘉靖皇帝統治時期,明朝時期中國的經濟雖然較為發達,但這時候其發展速度已經遠遠落後於西方世界,尤其是當時的中歐,通過三次軍事革命一躍成為世界最強的大陸,改變了世界進程。
一、16世紀的中國:明朝嘉靖皇帝向西方學習
1.古代中國的衰落:自明朝時起
許多人認為中國古代是從清朝統治的後半時期開始的,清朝前期和中期在康熙、乾隆和雍正時期經歷過一次治世,甚至於明朝還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經濟發展的另一個小高峰,這一時期還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但實際上中國就是從明朝時期開始明顯的衰落的,而這個衰落的轉折實際上不能單純的歸因於是明朝時期的政策和發展,其是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一方面是歐洲就是在16世紀開始崛起的,歐洲的迅速發展使得世界向前發展的進程加快,而未能及時跟上腳步的古代中國自然就成為了落後的一方,所以說在某種程度上並不是中國衰落了,而是因為西方世界中歐洲大陸進步和發展的更快。
在另一方面,古代中國的落後自然離不開統治者政策的一些因素,無論是元朝時期的許多科技、文明和思想文化的失傳,還是明朝時期實行的海禁政策,以及清朝時期的閉關鎖國政策,都是導致中國古代未能跟上西方世界發展進程的原因所在。
而明朝時期最初實行的海禁政策對海事進行了一系列限制政策,只是為了防止沿海軍閥餘黨和海盜的滋擾,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之後的統治者多多少少也存在這樣的想法,最終導致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的發展越來越止步不前。
2.嘉靖皇帝向西方學習:軍事武器「佛朗機」
許多人都不知道,實際上,16世紀的古代中國就已經打響了與中歐世界的第一戰,而且還是以勝利結束的。
有人曾經這麼總結過世界的歷史,如果說17世紀時荷蘭人的時代,19世紀時英國人的時代,20世紀時美國人的時代,那麼16世紀就是西班牙和葡萄牙人的時代,所以說,我們可以認為16世紀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就是世界上的兩個超級強國,因為它們幾乎瓜分了整個世界。
16世紀歐洲殖民的進程也逐漸加快,並明顯的表現在向亞洲大陸的擴張上,那個時候葡萄牙殖民者試圖以傳教士的身份偽裝進入當時由明朝統治的古代中國大陸中,企圖先將其思想傳入,再進行侵佔和殖民,所以暫時還沒有遭到驅逐。
然而,葡萄牙人卻得寸進尺,安營紮寨,設刑場,制火器,刻石立碑以示佔領,甚至四處燒殺掠奪,引起了明朝官員的憤怒。
嘉靖皇帝即位之後,首先發布了禁止「佛朗機」人入境的詔令,也就是葡萄牙人,但是無奈葡萄牙人不肯離去,1521年嘉靖皇帝下令武力驅逐,自此打響了抗擊西方侵略的第一槍,這就是著名的中歐戰爭「屯門海戰」。
然而屯門海戰並不是一開始就時明朝勝利的,第一次戰爭失利之後,當時明朝一個十分著名的在廣東任職的官員汪鋐提出了「師夷制夷」的觀點,即用葡萄牙人的「佛朗機」來對抗他們的侵略。
汪鋐的觀點得到了嘉靖皇帝的支持,在仿製了葡萄牙大炮之後,汪鋐採取「火舟衝擊」和「水陸夾攻」的戰術,一舉消滅了為害多年的葡萄牙侵略者,自此之後,葡萄牙侵略者再也沒有對中國大陸進行過武力侵襲。
二、16世紀的中歐:通過三次軍事革命改變了世界
十六世紀的歐洲在軍事上無論是冷兵器還是軍事戰略都開始急劇變化和進入一個新發展的轉型期,首先是因為十六世紀的歐洲已經完全擺脫了中世紀的黑暗帶來的社會動蕩不安和混亂,而這一時期歐洲各國之間也因為重新開始發展而進行了強弱兼併,其中不可避免的伴隨著軍事戰爭和革命。
而這一時期所說的軍事革命並非僅僅局限於新武器和新的戰術的應用,而是一個戰爭形式徹底發生轉變的時期。
1.武器改革:火器的出現完全取代了原來的弓箭
在歐洲古代歷史中,15世紀中後期歐洲社會中就已經開始廣泛的使用火器,弓箭和戈矛等相對來說較為原始的工具逐漸被淘汰,所以火器在冷兵器時代一躍發展成為最主要的武器裝備。
16世紀早期是火炮作為一種極有效武器的地位的確立的開始,不同於16世紀晚期,16世紀早期的火炮種類很多,這一時期為了找到最為有效的冷兵器,開始了大量的大規模實驗,不僅有小型的海軍使用的火器,也有許多可供大規模的陸軍作戰使用的武器裝備。
2.組織改革:職業常備軍的出現淘汰了傭兵制度
與此同時,隨著武器裝備的進步以及火器完全在社會中確立了統治地位,惡劣的交通和軍隊供給變得越來越困難,軍隊作戰最重要的就是士兵和補給,而在傭兵制度之下,戰爭形態日益僵化。
戰術防禦的優勢無法發揮出來,傭兵組成的軍隊不僅缺乏戰鬥精神,而且不可以完全依賴,因而這一時期軍事制度在文藝復興思想的影響下也開始進行了改革。
他們認為軍隊的建設必須要滿足兩點需求,一是軍隊必須有紀律,這來源於嚴格的訓練和完善的組織,其次軍隊的來源需要得到保障,即這個國家的人民應當有或自願或強制的服兵役的義務,本國軍隊不僅更加驍勇善戰,很大程度上比起傭兵來說更值得信賴。
3.思想改革:十六世紀的戰爭經驗對於羅馬古典範式的衝擊
地理大發現的成功促進了十六世紀歐洲社會經濟、政治的發展,其中尤為明顯的反映在人們的思想和精神上,人們在接受新思想的同時也開始與實踐緊密結合起來。
當時最先進行改革的是荷蘭,荷蘭當時作為西班牙的殖民地叫做尼德蘭,為了民族獨立和自由的戰爭,作為小國的荷蘭無論在哪一方面都不是西班牙的對手,因而以小敵大的荷蘭就不得不努力提高軍隊的戰鬥力和武器裝備,以此獲得戰爭勝利的可能性。
荷蘭的軍事改革成功之後引起了歐洲各個國家的廣泛關注,紛紛派遣學者前往荷蘭學習軍事改革相關的思想,這一時期歐洲諸國根據軍事理論和在戰爭中的實戰經驗,融合到一起形成了新型的軍事思想。
三、十六十九中歐發展的轉折點:地理大發現和殖民戰爭
地理大發現是16世紀歐洲人對海洋探索和徵服的活動,在這場重大歷史運動中,歐洲人發現了新大陸,其中又主要是葡萄牙人與西班牙人的貢獻最多,因而最終地理大發現演變成為葡萄牙和西班牙瓜分世界的殖民戰爭。
雖然地理大發現使得歐洲人發現了新大陸,開始了海上探索世界的歷程,但最對世界來說最重要的影響是殖民帝國的建立。葡萄牙建立了東方殖民帝國,而西班牙建立了西方殖民帝國,這兩個國家幾乎瓜分了整個世界,這也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兩個帝國,一個稱霸了海洋,一個稱霸了大陸。
這一段歷史不只是在歐洲,在世界和人類發展進程中也是前所未有的,這次地理大發現確立了歐洲在世界舞臺上的強勢地位,將海岸另一邊的亞非拉大陸拉過來,納入到西方的殖民體系中,開啟了東方從屬於西方的歷史。
四、結論
文藝復興在歐洲歷史進程中也是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大事件,而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十六世紀的歐洲與中國發展的關鍵轉折就在這裡,思想的進步對於整個社會各個方面的衝擊都是不可想像的,歐洲各國開始了轟轟烈烈的軍事、政治和經濟改革,而這時期的中國只是想著怎樣防止外國人和外國思想的傳入。
所以歐洲自此開始成為世界的中心,而在世界「橫行霸道」了幾千年的中國只能從頭開始建設,思想的影響對社會的發展產生的後果是無法比擬的。
參考文獻:
西方戰略思想:歐洲十六世紀軍事革命
16世紀的歐洲到底是什麼樣子的?當時的人們是怎樣的一種生活狀態
歐洲16世紀早期有什麼火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