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紀歐洲通過軍事革命開啟了政治、經濟等發展的新紀元

2021-01-09 騰訊網

在《中世紀戰爭藝術史》一書中,英國著名的歐洲軍事歷史學家查爾斯指出,「16世紀的歐洲軍事是一個萬馬齊喑」的時代,實際上歐洲在工業革命開始之前,就已經有了向前發展的徵兆,從中世紀晚期開始,歐洲各個國家就已經開始了漫長的軍事革命。

整個16世紀的歐洲都通過浩浩蕩蕩的軍事革命開啟了政治、經濟等發展的新紀元,而在世界另一個大陸的古代中國,正值明朝嘉靖皇帝統治時期,明朝時期中國的經濟雖然較為發達,但這時候其發展速度已經遠遠落後於西方世界,尤其是當時的中歐,通過三次軍事革命一躍成為世界最強的大陸,改變了世界進程。

一、16世紀的中國:明朝嘉靖皇帝向西方學習

1.古代中國的衰落:自明朝時起

許多人認為中國古代是從清朝統治的後半時期開始的,清朝前期和中期在康熙、乾隆和雍正時期經歷過一次治世,甚至於明朝還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經濟發展的另一個小高峰,這一時期還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但實際上中國就是從明朝時期開始明顯的衰落的,而這個衰落的轉折實際上不能單純的歸因於是明朝時期的政策和發展,其是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一方面是歐洲就是在16世紀開始崛起的,歐洲的迅速發展使得世界向前發展的進程加快,而未能及時跟上腳步的古代中國自然就成為了落後的一方,所以說在某種程度上並不是中國衰落了,而是因為西方世界中歐洲大陸進步和發展的更快。

在另一方面,古代中國的落後自然離不開統治者政策的一些因素,無論是元朝時期的許多科技、文明和思想文化的失傳,還是明朝時期實行的海禁政策,以及清朝時期的閉關鎖國政策,都是導致中國古代未能跟上西方世界發展進程的原因所在。

而明朝時期最初實行的海禁政策對海事進行了一系列限制政策,只是為了防止沿海軍閥餘黨和海盜的滋擾,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之後的統治者多多少少也存在這樣的想法,最終導致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的發展越來越止步不前。

2.嘉靖皇帝向西方學習:軍事武器「佛朗機」

許多人都不知道,實際上,16世紀的古代中國就已經打響了與中歐世界的第一戰,而且還是以勝利結束的。

有人曾經這麼總結過世界的歷史,如果說17世紀時荷蘭人的時代,19世紀時英國人的時代,20世紀時美國人的時代,那麼16世紀就是西班牙和葡萄牙人的時代,所以說,我們可以認為16世紀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就是世界上的兩個超級強國,因為它們幾乎瓜分了整個世界。

16世紀歐洲殖民的進程也逐漸加快,並明顯的表現在向亞洲大陸的擴張上,那個時候葡萄牙殖民者試圖以傳教士的身份偽裝進入當時由明朝統治的古代中國大陸中,企圖先將其思想傳入,再進行侵佔和殖民,所以暫時還沒有遭到驅逐。

然而,葡萄牙人卻得寸進尺,安營紮寨,設刑場,制火器,刻石立碑以示佔領,甚至四處燒殺掠奪,引起了明朝官員的憤怒。

嘉靖皇帝即位之後,首先發布了禁止「佛朗機」人入境的詔令,也就是葡萄牙人,但是無奈葡萄牙人不肯離去,1521年嘉靖皇帝下令武力驅逐,自此打響了抗擊西方侵略的第一槍,這就是著名的中歐戰爭「屯門海戰」。

然而屯門海戰並不是一開始就時明朝勝利的,第一次戰爭失利之後,當時明朝一個十分著名的在廣東任職的官員汪鋐提出了「師夷制夷」的觀點,即用葡萄牙人的「佛朗機」來對抗他們的侵略。

汪鋐的觀點得到了嘉靖皇帝的支持,在仿製了葡萄牙大炮之後,汪鋐採取「火舟衝擊」和「水陸夾攻」的戰術,一舉消滅了為害多年的葡萄牙侵略者,自此之後,葡萄牙侵略者再也沒有對中國大陸進行過武力侵襲。

二、16世紀的中歐:通過三次軍事革命改變了世界

十六世紀的歐洲在軍事上無論是冷兵器還是軍事戰略都開始急劇變化和進入一個新發展的轉型期,首先是因為十六世紀的歐洲已經完全擺脫了中世紀的黑暗帶來的社會動蕩不安和混亂,而這一時期歐洲各國之間也因為重新開始發展而進行了強弱兼併,其中不可避免的伴隨著軍事戰爭和革命。

而這一時期所說的軍事革命並非僅僅局限於新武器和新的戰術的應用,而是一個戰爭形式徹底發生轉變的時期。

1.武器改革:火器的出現完全取代了原來的弓箭

在歐洲古代歷史中,15世紀中後期歐洲社會中就已經開始廣泛的使用火器,弓箭和戈矛等相對來說較為原始的工具逐漸被淘汰,所以火器在冷兵器時代一躍發展成為最主要的武器裝備。

16世紀早期是火炮作為一種極有效武器的地位的確立的開始,不同於16世紀晚期,16世紀早期的火炮種類很多,這一時期為了找到最為有效的冷兵器,開始了大量的大規模實驗,不僅有小型的海軍使用的火器,也有許多可供大規模的陸軍作戰使用的武器裝備。

2.組織改革:職業常備軍的出現淘汰了傭兵制度

與此同時,隨著武器裝備的進步以及火器完全在社會中確立了統治地位,惡劣的交通和軍隊供給變得越來越困難,軍隊作戰最重要的就是士兵和補給,而在傭兵制度之下,戰爭形態日益僵化。

戰術防禦的優勢無法發揮出來,傭兵組成的軍隊不僅缺乏戰鬥精神,而且不可以完全依賴,因而這一時期軍事制度在文藝復興思想的影響下也開始進行了改革。

他們認為軍隊的建設必須要滿足兩點需求,一是軍隊必須有紀律,這來源於嚴格的訓練和完善的組織,其次軍隊的來源需要得到保障,即這個國家的人民應當有或自願或強制的服兵役的義務,本國軍隊不僅更加驍勇善戰,很大程度上比起傭兵來說更值得信賴。

3.思想改革:十六世紀的戰爭經驗對於羅馬古典範式的衝擊

地理大發現的成功促進了十六世紀歐洲社會經濟、政治的發展,其中尤為明顯的反映在人們的思想和精神上,人們在接受新思想的同時也開始與實踐緊密結合起來。

當時最先進行改革的是荷蘭,荷蘭當時作為西班牙的殖民地叫做尼德蘭,為了民族獨立和自由的戰爭,作為小國的荷蘭無論在哪一方面都不是西班牙的對手,因而以小敵大的荷蘭就不得不努力提高軍隊的戰鬥力和武器裝備,以此獲得戰爭勝利的可能性。

荷蘭的軍事改革成功之後引起了歐洲各個國家的廣泛關注,紛紛派遣學者前往荷蘭學習軍事改革相關的思想,這一時期歐洲諸國根據軍事理論和在戰爭中的實戰經驗,融合到一起形成了新型的軍事思想。

三、十六十九中歐發展的轉折點:地理大發現和殖民戰爭

地理大發現是16世紀歐洲人對海洋探索和徵服的活動,在這場重大歷史運動中,歐洲人發現了新大陸,其中又主要是葡萄牙人與西班牙人的貢獻最多,因而最終地理大發現演變成為葡萄牙和西班牙瓜分世界的殖民戰爭。

雖然地理大發現使得歐洲人發現了新大陸,開始了海上探索世界的歷程,但最對世界來說最重要的影響是殖民帝國的建立。葡萄牙建立了東方殖民帝國,而西班牙建立了西方殖民帝國,這兩個國家幾乎瓜分了整個世界,這也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兩個帝國,一個稱霸了海洋,一個稱霸了大陸。

這一段歷史不只是在歐洲,在世界和人類發展進程中也是前所未有的,這次地理大發現確立了歐洲在世界舞臺上的強勢地位,將海岸另一邊的亞非拉大陸拉過來,納入到西方的殖民體系中,開啟了東方從屬於西方的歷史。

四、結論

文藝復興在歐洲歷史進程中也是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大事件,而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十六世紀的歐洲與中國發展的關鍵轉折就在這裡,思想的進步對於整個社會各個方面的衝擊都是不可想像的,歐洲各國開始了轟轟烈烈的軍事、政治和經濟改革,而這時期的中國只是想著怎樣防止外國人和外國思想的傳入。

所以歐洲自此開始成為世界的中心,而在世界「橫行霸道」了幾千年的中國只能從頭開始建設,思想的影響對社會的發展產生的後果是無法比擬的。

參考文獻:

西方戰略思想:歐洲十六世紀軍事革命

16世紀的歐洲到底是什麼樣子的?當時的人們是怎樣的一種生活狀態

歐洲16世紀早期有什麼火器?

相關焦點

  • 經濟決定勝負:公元16世紀至18世紀歐洲軍事變革的成果與影響
    20世紀英國最有名的歐洲軍事歷史專家查爾斯·奧曼爵士曾經在他的著作《中世紀戰爭藝術史》中闡述過這樣一個觀點:「16世紀的歐洲軍事是一個萬馬齊喑的時代。」誠如他所言,在工業革命到來之前,歐洲軍事發展的腳本沉重而且緩慢,但是這並非意味著當時的軍事技術已經陷入停滯。
  • 世界發展史記:16世紀後,歐洲對新的治國政策的探索(上)
    16世紀,歐洲各民族尋求新的治國政策,在黑暗中他們想著如何應付新形式。回顧古代歷史,朝代一直在不斷更迭,民族文化和語言也在變更,特別是那些被徵服的地區,相對穩定的是在君主或神廟的控制下的政府形式。百姓的生活漸漸地穩定安寧下來。對16世紀初的現代歐洲而言,人們更多關注多樣的政治與社會組織的實驗。
  • 十六世紀歐洲的經濟,對歐洲以及各國的政治文化造成重大影響!
    說到歐洲,不少的朋友都去過,但是你們對歐洲的歷史文化了解嗎?今天不妨跟著小編去看看關於歐洲的經濟以及文化歷史吧!十六世紀的尼科洛·馬基維利已經表示他的主張,歐洲正是由於分為許多小國,而形成它的特性。這些小國的實踐證明,國家權力的基礎是經濟力量,而經濟力量又以相對強大的中產陪級為代表。因此,中產階級應在公眾事務以至政治上有發言權。這些思想在政治討論中一再出現。
  • 14世紀西歐的步兵革命:農民步兵打垮了貴族騎士
    在騎士時代,由於政治經濟方面的特權,騎士階層對西歐各國的軍事事務處於近乎完全壟斷的地位,這也使得中世紀西歐戰場上,重裝騎兵佔據著絕對的優勢地位,步兵只被當作不重要的輔助部隊。 厚盔重甲的騎士 隨著西歐經濟社會的發展,首先由瑞士和英國發生,進而擴展到整個西歐的步兵革命摧毀了西歐騎士階層在軍事上的優勢
  • 穿越到16世紀的歐洲會發生什麼?這款Steam遊戲裡能體驗復古時代
    穿越到16世紀的歐洲會發生什麼?這款Steam遊戲裡能體驗復古時代
  • 14世紀的歐洲大瘟疫,對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恰逢這個時期又是蒙古人稱霸的時期,蒙古人向來是對宗教信仰不敏感的,再加上蒙古人似乎天生就知道:軍事強權之後的政治策略必須是寬容與和善。所以基督教在這個時期得到了在亞洲發展的機會。在蒙古寬容與和善的統治策略下,得到發展的不止有宗教,還有經濟。
  • 第二章當代世界政治的發展變化與基本趨勢
    布希政府上臺後,更是強調依靠軍事實力,推行單邊主義,藉口反恐鬥爭把世界納入美國主導的政治秩序之中。歐洲仍是世界最為關注的戰略重點。歐盟的成立與發展大大加強了歐洲的一體化,成為影響世界經濟政治發展的重大因素。在蘇聯的威脅消失之後,美歐爭奪歐洲主導權的鬥爭隨之突出出來。作為歐盟首富的德國也加快了扮演大國角色的步伐,努力從政治、經濟、軍事上樹立其大國形象。
  • 美國漢學家歐陽泰:火藥如何改變了歐洲
    一些歐洲歷史學家表達了這個觀點,但沒有提中國。比如偉大的文藝復興歷史學家J. R.黑爾就認為,中央集權化「發生於加農炮起作用以及可運輸之前,其成因和火藥武器無關」。其他研究者也有相似看法,中國的例子也旁證了這一點。談了太多中央集權化,讓我們再來看看別的觀點,比如假設歐洲存在一場「 戰爭藝術的革命」的觀點:通過火藥革命,歐洲人建立了超越世界其他民族的軍事優勢。
  • 《中華大帝國史》:令16世紀歐洲人首次認識中國的奇書
    《中華大帝國史》 [西]胡安·岡薩雷斯·德·門多薩著 孫家堃譯中央編譯出版社 2009年10月出版內容簡介本書為當時的歐洲人打開了認識中國的窗口,使他們從通過充滿神秘色彩的傳聞「想像」中國,跨入通過中國的現實認識中國的時代,回答了歐洲人迫切需要了解的問題,即中國是個什麼樣的國家,同時為歐洲國家制定對華策略提供了依據。
  • 【專訪】美政治思想史學者理察·沃林:很不幸 歐洲左派是自掘墳墓
    沃林指出,上世紀60年代的法國面臨著社會轉型下的政治危機。戰後法國在經歷了一段高速發展時期後,朝氣蓬勃的青年文化正在崛起,並與以夏爾·戴高樂總統為首的專制政治生態產生日益激烈的矛盾。當法國年輕人把他們的目光投向中國,尋求一個和蘇維埃不同模式的革命方式時,「五月造反」爆發了。
  • 古巴革命前經濟繁榮,首都紙醉金迷,革命成功後,經濟卻面臨崩潰
    事實上,在革命之前,古巴的經濟十分繁榮,然而在革命成功之後,古巴的經濟卻面臨崩潰,這其中究竟發生了怎樣的改變呢? 在此後的幾十年時間之內,美國一直對古巴進行軍事威脅與佔領,而古巴人民也從未妥協。1959年,古巴人民趁著國內混亂的機會長驅直入,一舉奪下哈瓦那地區,新的古巴共和國正式成立。 自1959年革命勝利之後,古巴一直堅定不移走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
  • 德國史:16世紀德國宗教改革的發展(下)
    今天我們接著昨天的文章繼續了解16世紀的德國。1555年籤訂的《奧格斯堡宗教和約》旨在暫時擱置羅馬天主教和新教的分歧,平息國內的政治動亂。然而,它並沒有考慮除了路德教之外,新教內部其他的教派;它也無法解決慈運理以及其他教派的矛盾,也沒有預見到加爾文教派發展壯大之後帶來的問題。
  • 歐洲公元十六世紀的歷史大事件—大航海時代
    歐洲則在這個時期快速發展並奠定了超過亞洲繁榮的基礎。人們不僅在這個時代中發現了新的大陸,增長了大量的地理知識,也極大促進了歐洲的海外貿易,並成為歐洲資本主義興起的重要環節之一。而新航路對世界各大洲在數百年後的發展也產生的久遠的影響,對除歐洲以外的國家和民族而言,地理大發現帶來的影響也是複雜而矛盾的。
  • 中世紀時期,歐洲民族語言和文化得以產生,民族特徵也開始形成
    據小編所知中世紀從公元5世紀持續到公元15世紀,是歐洲歷史三大傳統劃分的一個中間時期。中世紀開始於5世紀下半葉西羅馬帝國的滅亡。羅馬與野蜜世界(日耳曼人、凱爾特人、斯拉夫人)的相遇是西歐社會發生深刻變革的開端,這開啟了中世紀時代。拜佔庭中世紀歷史開始於4世紀,即東羅馬遷都君士坦丁堡後中世紀與近代的時間界限問題比較複雜。
  • 歐洲歷史上的8大重大事件
    1、文藝復興文藝復興時期是15世紀和16世紀的文化和社會政治運動,它強調從古典重新發現文本和思想。這種運動實際上是在幾個世紀的過程中開始的,它發生在中世紀歐洲的階級和政治結構開始瓦解的時候。文藝復興,起源於義大利,但很快就涵蓋全歐洲,這是萊昂納多達文西,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的時代。它使歐洲人看到了思想,科學和藝術的革命,以及人類對世界的探索。
  • 從上帝到科學,是歐洲中世紀稱霸世界的原因
    承認自己的無知,能讓人更有智慧15世紀中期,歐洲人的世界地圖中間是沒有空白的,代表著全知。但是從在15、16世紀,歐洲人的世界地圖開始出現大片空白,這可以說是歐洲人在心理以及思想上的一大突破,清楚表明歐洲人願意承認自己對於一大部分的世界還一無所知。為何出現這種變化?因為哥倫布,因為亞美利哥。1492年,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
  • 考研政治徐之明世經講義
    過去,大國之間也進行綜合國力的較量,但其中軍事力量起著最重要的作用。冷戰結束後,特別是新舊世紀交替之時,幾乎所有國家都認識到:一個國家的強盛衰落,最終起作用的是綜合國力,核心是經濟與科技發展水平,而不單純是軍事力量。  (三)新科技革命的影響加深,經濟信息化加速發展  科學技術進步是生產力發展的主要動力。近代以來,人類社會經歷了四次科技革命。
  • 16世紀後期開始,隨著歐洲的人口壓力越來越大,人們開始走出去
    我們掌握的數據證明,1800年前後對於歐洲大部分地區的人口發展來講是一道分水嶺,它從此走上了不同於世界其他地區人口增長方式的道路,直到16世紀末,歐洲和世界其他地區的人口出生率才出現明顯差別。那時候的城市也比現在小很多,1700年左右歐洲人口超過10萬的城市大概只有十來個,18世紀的阿姆斯特丹人口大約20萬,巴黎50萬,倫敦人口從1500年的12萬在短短200年間激增到70萬,而規模很小、人口不過1萬的城市,在那時的歐洲遍地可見。歐洲的人口分布向來都是極端不均的,這也對以後歐洲政治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 《女王與蘇丹》:16世紀英國與伊斯蘭世界的友好往來
    他常常採用跨學科的方法,研究藝術、文化、政治、歷史、貿易和東西方關係,也曾為BBC廣播製作和錄製題材的節目。本書原版於2016年出版於倫敦,並榮獲2017年英國歷史作家協會非虛構獎。在本書中,布羅頓也運用了跨學科的研究方法,通過大量的戲劇作品論證了16世紀伊斯蘭世界對英國的影響。
  • 法國為何在19世紀的工業化中,被德國反超?
    1806年10月14日,歐洲梟雄拿破崙在耶拿戰役中,輕鬆殲滅了普魯士主力,法蘭西騎兵狂飆突進,在短短十天內就兵臨柏林城下,隨即這個曾經屢勝法奧俄、歐洲頭部軍事強國的首都淪陷。 1806年10月27日,拿破崙白馬戎裝,自布蘭登堡門進入柏林,將普魯士人的軍事榮耀踏入馬蹄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