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大帝國史》:令16世紀歐洲人首次認識中國的奇書

2021-01-16 鳳凰網

《中華大帝國史》 [西]胡安·岡薩雷斯·德·門多薩著 孫家堃譯

中央編譯出版社 2009年10月出版

內容簡介

本書為當時的歐洲人打開了認識中國的窗口,使他們從通過充滿神秘色彩的傳聞「想像」中國,跨入通過中國的現實認識中國的時代,回答了歐洲人迫切需要了解的問題,即中國是個什麼樣的國家,同時為歐洲國家制定對華策略提供了依據。

1585年,門多薩所著《中華大帝國史》一經問世,立刻在歐洲引起轟動,僅在16世紀餘下的區區十多年間,即先後被譯成拉丁文、義大利文、英文、法文、德文、葡萄牙文以及荷蘭文等多種文字,共發行四十六版,堪稱盛況空前。事實上,《中華大帝國史》是16世紀有關中國自然環境、歷史、文化、風俗、禮儀、宗教信仰以及政治、經濟等情況最全面、最詳盡的一部百科全書。

在《中華大帝國史》一書中,門多薩基本上把16世紀中國的形象較為客觀、較為真實地介紹給了歐洲。而當時的歐洲國家也確確實實是以此為出發點來制定他們的對華政策的。——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張鎧(2009年4月17日)

16世紀末,西班牙人門多薩寫的《中華大帝國史》一書,是西方第一本全面介紹中國歷史、文化、宗教以及政治、經濟概況的著作,在歐洲引起轟動。——溫家寶總理同西班牙文化界人士、青年學生座談時的談話(2009年1月31日)

作者簡介

胡安·岡薩雷斯·德·門多薩(Juan González de Mendoza, 1545—1618),西班牙人,17歲至墨西哥,19歲加入奧古斯丁修會,潛心研究神學、語法和藝術,熱心傳教。他曾受命出使中國,未遂。後應教皇之命,廣泛搜集關於中國的資料,歷時兩年,於1585年印行《中華大帝國史》。他曾被任命為西西里島利巴利主教、恰巴斯省主教和波帕揚地區主教。

譯者簡介

孫家堃,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教授,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大學西班牙文系,留學墨西哥,攻讀拉美文學、拉美歷史、語言學、翻譯學等課程。編著《印第安人保護者——拉斯·卡薩斯》《全國導遊西班牙語》《西班牙口語》《西班牙語動詞600》《西漢金融貿易詞典》等書,譯著《哥倫布日記》《西印度毀滅述略》《中國與西班牙關係史》《參加國際縱隊的中國人》等。

相關焦點

  • 16世紀葡萄牙與中國的交往:新老帝國的碰撞
    要塞裡面有總督府、教堂、禮堂和醫院,成為葡萄牙帝國在東方僅次於果阿的統治中心。這裡的駐軍不多,一般約300人,但卻能夠抵禦上萬敵人的進攻。馬六甲聖地牙哥城堡遺址佔領了馬六甲等於掌握了搖錢樹。從1513年起,葡萄牙人轉運的香料開始主宰歐洲市場,每年經葡萄牙人直接轉運的丁香就達30多噸,肉豆蔻達10噸。
  • 連嶽 | 《企鵝歐洲史》,令我震撼、敬畏
    連叔按:拿到《企鵝歐洲史》,加起來3000來頁,疊起來20公分高。
  • 16世紀歐洲通過軍事革命開啟了政治、經濟等發展的新紀元
    一、16世紀的中國:明朝嘉靖皇帝向西方學習 1.古代中國的衰落:自明朝時起 許多人認為中國古代是從清朝統治的後半時期開始的
  • 《哈佛中國史5:元與明》:小冰河期 「籠蓋」下的兩個朝代
    正如《哈佛中國史5:元與明》的著者、也是該部套書的主編卜正民所述,他親自撰寫的這一部中華帝國史與前後的幾部歷史書存在較大的差別,他說:「我所寫的元明卷與其他幾卷有一個顯著不同,這種不同是在整個系列的編纂後期才逐漸顯露出來的,所以該特徵在其他幾卷中並沒有出現。」(中文版總序)。
  • 施誠:16世紀以來中國在全球化中的得失
    在地理大發現之前,最重要的貿易圈就是印度洋貿易圈,中國是其中的重要參與者,不過中國對此研究不夠,印度對地理大發現之前的印度洋貿易圈的研究出了大量成果,前幾年我參與翻譯的《印度洋地區貿易史》,只是其中之一。明清兩朝,中國是有限度地參與全球化,譬如海禁時期的走私、廣州的「十三行」。走私和海盜是人類歷史上割不掉的兩顆毒瘤,只要人類存在,它們就存在。
  • 世界發展史記:16世紀後,歐洲對新的治國政策的探索(上)
    16世紀,歐洲各民族尋求新的治國政策,在黑暗中他們想著如何應付新形式。回顧古代歷史,朝代一直在不斷更迭,民族文化和語言也在變更,特別是那些被徵服的地區,相對穩定的是在君主或神廟的控制下的政府形式。百姓的生活漸漸地穩定安寧下來。對16世紀初的現代歐洲而言,人們更多關注多樣的政治與社會組織的實驗。
  • 漢學家包華石:18世紀歐洲啟蒙思想的源頭在中國嗎?
    不可否認,唐以後至18世紀前,中國與歐洲社會的確大不相同,無論政治制度還是文化價值,都存在很大差異,這一點也是中國和歐洲知識分子的共識。然而,當歷史的指針開始轉向18世紀,這個被世人稱為啟蒙時代的百年;當我們把視線稍稍從啟蒙思想的火炬上偏移,細細向前追溯火種的由來,我們會驚訝地發現,這啟蒙的種子裡亦有中國的分量。
  • 關於《企鵝歐洲史》
    2019年5月中信出版社引進出版了一套《企鵝歐洲史》,全套書一共9本,分別如下:1、《古典歐洲的誕生:從特洛伊到奧古斯丁》2、《羅馬帝國的遺產:400-1000》3、《中世紀盛期的歐洲》4、(原書還未出版)5、《基督教歐洲的巨變
  • 十六世紀大明帝國:多項成果遙遙領先世界,問鼎全球,誰與爭鋒?
    大明帝國是世界第一強國嗎?這得靠數據說話,看看16世紀大事記,答案就出來。十六世紀是文藝復興鼎盛時期,也是中國啟蒙思想的開始時期,市井文化達到巔峰的時期。直到明亡,葡萄牙人都沒敢再越雷池半步。1549年,大明帝國研製出水底雷。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水雷,比歐洲製造及使用水雷早了200年。1580年,戚繼光研製成功「自犯鋼輪火」。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壓發地雷,俗稱「炸炮」。其法 「沿邊臺牆之下,擇其平廣虜可集處,掘地埋石炮於內。中置一木匣,各炮之信,總貫於匣中。而匣底叢以火藥。中藏鋼輪,兼置火石於傍,而伏於地上。
  • 16世紀,葡萄牙人,在果阿建立起主要的印度洋貿易中心
    16世紀,葡萄牙人,在果阿建立起主要的印度洋貿易中心歡迎來到百家號飛絮說史,今天小編要和大家分享關於歐洲的歷史故事,歐洲在15世紀實現工藝和冶金技術的巨大飛躍,製造出了遠比世界其他地區優越的武器。此後還有更驚人的改良,使歐洲人的相對優勢進一步加大,並延續到20世紀。
  • 解析16世紀末歐洲關於野蠻人的辯論
    更為遙遠的觀察者們,從蒙田到列維 - 史特勞斯, 發展出了第三條道路:差異存在著,就像賽普爾韋達支持的那樣,但是這些差異並不像在 歐洲文明感知下的那樣消極,而是積極的。隨後,持這一立場的後繼者們推崇自然狀態, 反對文明的越軌與悲戚。他們追尋一種哲學傳統,這種傳統在大發現的第二階段,也就是18世紀的太平洋發現時期,獲得了巨大的繁榮。
  • 14世紀中期的「黑死病」為何被評為歐洲歷史的催化劑
    亞歷山大大帝於巴爾幹的徵戰,結束了世界獨步的地中海帝國:15世紀和17世紀的世界霸權。無論是造船、鐵路還是航海技術的發展,義大利和西班牙在地中海有著相當的影響力。印加帝國,一個所謂的蠻族帝國,不但將將統治17世紀末20世紀初的南美洲,甚至還將16世紀末的歐洲黑死病帶到了印加帝國的不遠處——瘟疫。當然,這也是一個短命王朝。在地中海王國在歐洲和美洲苟延殘喘之時,歐洲人民去東方尋找文明星光,很可能會被中國和美洲人民視為倒狗食。於是乎,當印加帝國在巴爾幹統治的時候,美洲甚至被擴展到了非洲的大草原,確實生機勃勃,不可限量。
  • 「企鵝歐洲史」:多卷本歐洲史高峰讀本
    南報網訊(記者 解悅)回望歐洲演進的歷史,是建立全球視野的起點,也是洞悉世界變化深層規律的開始。「企鵝歐洲史」系列,是企鵝蘭登出版集團集合歐洲史權威學者,歷時10餘年,為大眾打造的一套全景歐洲史,是企鵝蘭登的鎮社之寶。企鵝出版社是全球著名圖書出版公司,以高品質的大眾讀物聞名。
  • 杉山正明:蒙古帝國給後世的內陸帝國帶來怎麼樣的影響?
    對照日本史來說,這種情況容易讓人聯想到天皇和將軍、將軍和管領,以及幾乎同時期的足利將軍、幕府和管領這些實權者之間的關係。與此相關,「管領」這一用語和概念本身,是直接從蒙古時代的大陸引入的,對此日本史研究宜給予更進一步的認識。順帶說一句,包括鎌倉、室町這樣的時代劃分在內,所謂日本史、東洋史等學科的劃分,有時會隨意製造出虛無的幻影。
  • 這三卷《企鵝歐洲史》我們足足等了半年,今天推薦給你丨好書推薦
    中國的讀者相對來說會對後四卷比較熟悉,有人評價已經出版的現代卷說,「常見的歐洲史讀物,要強調歐洲歷史的進程,難免從大事件入手,這可能帶來極大的偏差,而《企鵝歐洲史》從更為細緻,但重要性同樣不可忽視的細節去看待歷史。
  • 各大帝國版圖最遼闊時期,英國3400萬平方公裡,中國三次上榜
    從16世紀到20世紀中葉,這種文化和政治擴張的結合使得北大西洋地區的歐洲國家在全球許多地區佔據政治支配地位(在這方面,它們的帝國版圖與更早期的,但從本質上來說與外界隔絕且領土相連的區域帝國根本不同——例如羅馬、波斯、莫臥兒、蒙古、中國或印加帝國。每個帝國都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對世界其他地區知之甚少)。
  • 杉山正明談蒙古帝國:「元並非中國王朝」一說對錯各半
    再考慮到以達·伽馬為首的歐洲人在印度洋的海上探險,以及蒙古之後的明清時代日益顯著的海上航行,可以說一種前所未有的擴張主要是從亞洲方面展開的。這一點更值得我們注目。       若綜合考慮上面的說法,那麼「元並非中國王朝」這一觀念或許可說是對錯各半。但作為接收中華領土的結果,蒙古政權進一步充實、擴大了中華本土,這一點卻是明白無誤的事實。
  • 世紀大對決32 11世紀:大宋盛世,塞爾柱雄霸中東,維京締造北海帝國
    11世紀的歐亞大陸也是一個弱強國時代,相比於其他世紀,這個世紀的強國星光黯淡或曇花一現,整個歐亞大陸勉強算得上的強國主要就三個。在中東地區,11世紀中葉,塞爾柱帝國在阿拉伯群雄混戰的亂世局面中脫穎而出,控制了阿拉伯帝國的阿拔斯王朝。
  • 歐洲公元十六世紀的歷史大事件—大航海時代
    1、大航海時代大航海時代,又稱地理大發現,指在15世紀-17世紀世界各地,尤其是歐洲發起的廣泛跨洋活動與地理學上的重大突破。這些遠洋活動促進了地球上各大洲之間的溝通,並隨之形成了眾多新的貿易路線。歐洲則在這個時期快速發展並奠定了超過亞洲繁榮的基礎。人們不僅在這個時代中發現了新的大陸,增長了大量的地理知識,也極大促進了歐洲的海外貿易,並成為歐洲資本主義興起的重要環節之一。而新航路對世界各大洲在數百年後的發展也產生的久遠的影響,對除歐洲以外的國家和民族而言,地理大發現帶來的影響也是複雜而矛盾的。
  • 歐美歷史—16世紀末歐洲列強在美洲的爭奪!
    在遙遠的大明帝國,登基十三年的萬曆皇帝朱翊鈞剛剛沉浸在一種解脫中, 就像一條剛剛長大的獵狗擺脫了牢籠的束縛,準備釋放自己的力量。首輔大臣張居正剛剛過世三年,年輕的萬曆帝正要展現他的卓越才能。大明帝國如日中天,恢復了建國初期的強大和繁榮。再過幾年,胸懷大志而又有點剛愎倔強的皇帝將要親手策劃一次偉大的遠徵,將日本人趕出朝鮮半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