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中國史5:元與明》:小冰河期 「籠蓋」下的兩個朝代

2021-01-09 文學私秘

 

正如《哈佛中國史5:元與明》的著者、也是該部套書的主編卜正民所述,他親自撰寫的這一部中華帝國史與前後的幾部歷史書存在較大的差別,他說:「我所寫的元明卷與其他幾卷有一個顯著不同,這種不同是在整個系列的編纂後期才逐漸顯露出來的,所以該特徵在其他幾卷中並沒有出現。」(中文版總序)。如果說另外五本哈佛史的著者謹小慎微、恭恭敬敬地陳述歷史的話,那麼,卜正民撰寫的「元明」卷的差異性,在於他找到了一個橫貫元與明時代的巨大的隱性的操控者,這個操控者不是中華帝國的體制傳承、不是元明帝國的改朝換代、也不是華夏土地上帝國的地理變遷,而是籠蓋了「元與明」時代的氣候變化,這就是書中歸納為「小冰河期」的重大氣象特徵。

 在其他幾部歷史書中,很少有作者獨立地把「氣候」提拎出來,作為人事社會變遷的一個重要影響元素。在本卷中,作者對「小冰河期」予以特別的交待:「元明兩代正值氣候異常時期,歷史學家稱之為小冰河期。」(P49)

 

作者由此歸納道:「我不由得想到應該把元明兩朝的政治運勢與其氣候變化對照看看:忽必烈汗遷都北京正值小冰河期的開始;1366年,元期衰亡,處於小冰河期第一個階段的極寒期;1644年,明朝滅亡,正值這400年歷史上記載的最漫長的嚴寒期的尾聲。氣溫當然不是解釋這些重大歷史事件的唯一因素,但任何解釋肯定繞不過它。」(P51)

 

明朝建立的時期,正是西方中世紀的結束,十四、五世紀的歐洲正跌入到最黑暗的低谷,而相比之下,大明王朝正在元朝的廢墟上開啟了盛世時代。書中在引述馬可·波羅與朝鮮官員崔溥分別對元與明的一片極度富饒、繁華景象的描述,可以與當時的西方正處於中世紀黑暗期的尾聲形成鮮明的對照。而小冰河期這一來自於西方歷史的概念,用在東方的歷史上,以意圖闡述東方帝國的節點,可能會產生某種不適應,甚至作者在元明卷中,一方面竭力去闡述氣候對社會、經濟生活的影響,但是,作者很清醒地意識到:「氣候本身並不能解釋元朝的興起與明朝的衰落,更不足以解釋一個王朝的建立和另一個王朝衰落之間所發生的一切」 (P251),不過,在這一清醒認識的基礎上,作者心裡始終揮之不去的是如果排除了氣象因素,「就無法充分理解這四個世紀的歷史。」(P252)。因為作者把氣候作為它「洞穿」元明兩個朝代的更為宏大的力量,因此,書中並沒有像其它幾卷的哈佛史那樣,從中華帝國的地理方位角度去解析歷史的變遷與接續,而是環繞著氣象這一個核心焦點,羅列了各種氣象災難來透視籠罩在元明帝國之上的超自然力量,實際上是把其它幾卷中幾乎很少涉及的氣象因素作為側重焦點來予以關注,這無疑開啟了對我們熟知的歷史不一樣的新鮮解說空間,也使元與明的歷史能夠在一個氣象模型中得到擁有共性基礎的解讀。

 

當然,在龐大的氣象背景下控制的元與明朝的人事特點,作者並沒有作出忽略。作者指出:「元明史上的兩大主題——獨裁制和商品化,在宋代尚不見其蹤影,而到了元明時期,它們在質和量上已發生了飛躍性的變化。」(P21)。專制統治是中華帝國的一個不可忽略的體制基礎,但實施有效的專制統治,並不是從中華帝國開初之年就是一蹴而就的,這其中經過了複雜的嬗變,也付出了國破山河在、帝國江山分崩離析的非常代價,而中華帝國的專制統治特徵,就是權力逐漸向皇權集中,一直到最後一個皇朝清朝達到了最完善的程度,但這也意味著這一體制已經走上了最終的末路。因此,在書中,作者圍繞中華帝制的嬗變史,對元明兩朝的體制進行了綜述性的分析。作者引述了20世紀傑出的明史專家牟復禮的研究成果,認為「宋代是中國專制統治的濫觴期」,後來的「所謂的蒙古的『野蠻化』將帝制中『大部分對皇權的限制都摧毀了』,因此,為明代的專制統治開闢了道路。」(P83)作者認為:「中國政治轉向君主獨裁,肇始於蒙元,但卻是洪武與永樂二帝真正把儒家核心思想中強調義務和互重的君臣之道剔除出去,使明王朝失去了恢復帝制舊法的思想源泉。」(P90)。

這種獨裁制度在體制上就是確立皇權一枝獨大的至高無上地位,將中央權力集於皇帝一身,杜絕任何力量對皇權的幹預與影響,取消宰相制度,設立內閣大學士,這樣,「皇帝一人權掌天下」,這一專制體制的優劣可謂是一目了然的,皇權縱攬一切,防止了地方勢力覬覦皇權的挑戰,使得中華帝國再也不見了漢代後期軍閥林立、唐代藩鎮獨大的狀況,而正因為中央集權的失控,導致了漢代之後是長達三百年的混亂時期,唐朝滅亡之後接踵而至的也是牆頭變幻霸王旗的五代亂局,這都可視著中央政府無力控制局面導致的失控狀態。但是,中華帝國的獨裁體制在負面效應上同樣是有目共睹,這就是「政府運作的好壞,端視人君的智慧和能力」(P87),這成為中華帝國身陷其中、解也解不開的沉重的怪圈,直到大清滅亡,終結了帝國的體制脈線,也使中華帝國走向了嶄新的發展模式。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哈佛史六個分券裡,始終有一個探討的方向,就是中華帝國的生成機制與傳承嬗變的問題,這一問題,是回答中國歷史走向的一個重要因素,而哈佛史在當初確立編纂要求時就明確讓編撰者「仔細考慮在他們所寫的那個時代生活到底意味著什麼。」(中文版總序),而中華帝制的內在脈絡,無疑是決定過往的中國社會的根本原因的重要方面。

 

而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學者在考察中國歷史的時候,始終將東方古國的歷史變遷放在全球史的範圍內進行考量。更多的情況下,這是作者思維習慣決定了的一種潛意識作為,如本書從小冰河期去考察元明史,就是對西方歷史研究中的一種模型的移用,但我們還應該看到,這更是西方學者在更大的社會背景下洞觀中國歷史的有意選擇。在元明卷中,作者分別從兩個方向,去探討了元與明朝兩個朝代與世界溝通與構連的兩個區域:在13世紀末到14世紀末,蒙元帝國「橫跨草原,向西拓展至波斯和歐洲」,並形成了一個「發端於元朝的大陸型世界經濟體,」而到了明朝,作者認為出現了一個「以南海為中心的海上世界經濟體」,這個經濟體將明朝與進出印度洋和橫跨太平洋的各貿易體系連接在一起。「這兩個不同的世界以不同的方式將中國納入其中。」(P251)。這樣在書中專門出現了一個「南海」的章回,專門探討明朝在全球範圍內的經濟面向問題,不可謂不是作者的一種恰中肯綮、妙臻精微的獨到發現,也給這部哈佛史注入了新鮮的予人以啟發的歷史識見與視野。

 

 

相關焦點

  • 中國歷史上的四個小冰河期,既帶來了災難也間接摧毀了四個王朝
    在中國歷史上也曾發生過四次小冰河期,在這四次小冰河期期間內都造成了當時社會的大規模動亂,並且有四個強大的王朝也因此受到衝擊,在他們的王朝末年都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最終造成王朝更迭。唐朝末年到五代十國,當時的中國又一次進入了小冰河期,唐朝末年人口有六千多萬,到了北宋初只剩二千多萬。天災造成了糧食減產,土地兼併的嚴重,造成了大批農民失去土地,農民成為饑民流民,繼而大量參加農民起義軍。
  • 嚴寒襲卷,小冰河期來了嗎?
    這可能意味著地球即將進入歷史上第二個「蒙德極小期」,即小冰河時期。2020年,針對冷得發紫的天氣,科學家們表示:在觀測太陽的時候,發現太陽黑子的活動進入了「倦怠期」,致使抵達地球的熱量隨之減少,小冰河期已經在來的路上。何為小冰河期?它與毀滅大量動植物生命的冰河期相對應,指相對而言較冷的時期。
  • 太陽活動「極小期」已到來,地球或將於2020年進入小冰河期
    近兩年,天文界討論最多的話題莫過於太陽活動減少導致地球進入小冰河期的問題。不少科學工作者已經指出,地球可能將於2020年開始進入小冰河期,而2020年馬上就要來臨了,或許我們也該做好在低溫環境下生活的準備了。為什麼說是2020年呢?這就涉及到太陽活動周期的問題了。
  • 科學家推測「小冰河期」可能會到來,可以抵消全球變暖嗎?
    而如今全球變暖也已經成為了世界各國熱議的一個話題,但美國NASA最近卻發布了一個令人驚訝的消息,那就是全球變暖已經成為過去,推測「小冰河期」或將到來。 在最近的一段時間內,美國NASA發現太陽活動的頻率降低到了歷史最低點——太陽黑子的數量連續好幾天為零,於是預計地球可能會因此進入小冰河期。
  • 地球有可能已迎來小冰河期,天氣將慢慢變冷,或許不是壞事
    雖然小冰河期力度弱了很多,但還是會對地球帶來不小的影響,溫度的不斷下降讓糧食產量大降,不少人會因飢餓面死亡。其中17世紀中所發生的「小冰河期」最為強烈,在那個時期裡,北歐地區乃至全球大部分區域都成為饑荒重地,冰雪隨處可見,致使農作物欠收,全球糧食大量減少,餓死的人不斷增加。可能很多人要問了,地球已經很長時間沒有小冰河期出現了,會不會即將來臨呢?
  • NASA有重大發現,太陽活動出現新變化,地球或告別「小冰河期」!
    NASA有重大發現,太陽活動出現新變化,地球或告別「小冰河期」!在2019年到2020年的過渡階段,科學家們一直在討論一個很有爭議性的問題,地球會進入小冰河時期嗎?其實影響地球環境的因素有許多,例如太陽黑子的活動、冰川融化等等。
  • 地球進入小冰河時期,我們普通人應該如何應對?
    冰河時期又被分為「小冰河期」和 「大冰河期」,兩者相比而言,小冰河期的毀滅性比較小,但給人類還是會帶來不小的打擊。雖然地球從誕生為止已經有了四十幾億年的時間,但在絕大部分的時間內並沒有人類的存在,由此可以推測出,地球曾經在數十億年的時間裡極有可能發生過多次冰河期。是什麼原因導致地球進入了冰河時期?迄今為止,關於冰河時期的形成原因眾說紛紜,並沒有明確的定論。
  • 可能到來的小冰河時期 不會那麼可怕
    而且近段時間還有數次觀測到了太陽無黑子現象,這種現象持續下去就會引起一個「小冰河時期」,而專家預估的最早到來時間則在2019年。  先不論這些專家預測的真偽與否,說起小冰河時期,離大家最近的可不是那個猛獁象的冰河時代,而且在1550年至1770年的這一段時間,也就是明嘉靖二十九年至清乾隆三十五年。其中太陽黑子完全無活動的一段時間剛好就是明末清初的那些年,也被稱為「蒙德極小期」。
  • 必讀國學丨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別著急,咱們聽聽達達叔叔和冬雪姐姐怎麼說吧~ 把這一集文稿奉上: 達達叔叔: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 中國歷史上造反最難的朝代,從立國到滅亡,沒人成功過
    大家都知道,在中國歷史上,只有皇室才有繼承皇位的可能,其他外姓人想要成為皇帝,只有造反的道路,歷代開國皇帝除了秦始皇和篡位者之外,都是通過造反來成為皇帝。如果說哪一個朝代造反最困難,那整個宋朝就是最困難的朝代。
  • 中國歷史上最有意思的朝代是哪個朝代?
    今天雍禾帶大家來揭秘:中國歷史上哪個朝代脫髮最嚴重? 要問中國歷史上哪個朝代脫髮最嚴重,你可能一臉茫然,即使是歷史研究者恐怕未必知道這個答案,今天雍禾要說的這個朝代脫髮的非同尋常……看後一定讓你咋舌。
  •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最腐朽的朝代嗎?
    問: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最腐朽的朝代嗎?答:我的觀點,不是。大明終其一朝276年,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大明是一個有骨氣的王朝。對比下,漢高祖劉邦就不說了,宋太祖杯酒釋兵權也不見得光榮多少。而且,說一千道一萬,殺的是權貴,殺的是貪官汙吏,剛經曆元朝末年百廢待興的王朝,百姓需要的是新的腐敗權貴官僚還是一個清明的吏治呢?明史又是清朝士大夫階層編撰的,你品,細品。2、明朝的皇帝嗑藥、不上朝、胡鬧嘉靖皇帝煉丹不假,但你們知道李世民是咋死的嗎?雍正又為啥暴斃?
  • 11年了,中科大畢業後,獲得哈佛全額獎學金的湖南男孩,如今怎樣
    11年前,有這樣一位來自農村的貧困男孩,就是一個不斷地挑戰自己的人,他克服困難,從農村考上中國科技大學,畢業後獲得了哈佛的全額獎學金,成為哈佛的一名博士生。2016年5月26日,他站在哈佛博士畢業典禮的講臺上,作為哈佛優秀畢業生代表,做了《改變科技知識分布不均》主題發言,引來無數的讚美聲,成為登上哈佛大學畢業典禮演講臺的中國大陸第一人。他就是何江,來自湖南長沙寧鄉縣的一個貧窮的家庭。他的故事發生在多年之前,但是現在依然感動著很多人。
  • 中國歷史上疆域範圍面積最大的是哪個朝代?這個朝代功不可沒
    在這之前中國的概念是不確定的,一般來說是不斷擴大的,從僅僅指中原地區擴大到泛指整個國家,但即使是在清朝後期去考證,中國有時是大清國的代名詞,包括清朝的全部疆域,有時卻直指內地18省,而不包括東北內外,蒙古,西藏,新疆,因此要確切表示中國古代的疆域範圍,這個標準只能是當時這個朝代實際統治的範圍有多大。
  • 平均氣溫降低1個攝氏度,間接導致了明王朝的覆滅
    整個氣候環境看起來不像中國,反倒更像是亞熱帶的東南亞和印度,而那時的平均氣溫也就比現在高2攝氏度。曾經巨大的火山口如今已經形成了一個湖「小冰河期」導致全球變冷,使得全球糧食減產供不應求,由此引發社會劇烈動蕩,人口銳減。國外有學者認為小冰河時期是明朝滅亡的主要原因。
  • 通過閱讀中國歷史文化故事學語文
    讀書需要顧及個性化,也需要顧及普遍性,就像飲食一樣,在生長發育期最好不要挑食。只有通過廣泛的閱讀,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鑑賞水平,獲得更多知識,逐步打好語文基礎。現在的孩子,課業負擔重,作業多,各種補習和才藝培訓也很多,時間被排得滿滿的,然而,課外閱讀一定不能忽視,精神營養要均衡。
  • 歷史:以史為鑑可以明得失,通過鏡子了解自己,品味獨特人生
    第一:各個朝代都有獨特的作用,湧現出許多歷史人物,故事具有傳奇性1:明清兩個朝代的粉絲一直不斷爭執,西晉都有其歷史作用明朝跟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兩個封建王朝,都是享國時間比較長的國家。明朝276年,準確說是277年。清朝滿打滿算從皇太極建國算起也是276年,明朝後期一度出現了社會轉型。
  •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沒有這兩個朝代就不會有「漢唐盛世」
    現在我們回顧歷史的時候總會提起「漢唐盛世」,因為那是中國古代王朝中最強大的兩個朝代,我們也常常引以為傲,但是某種程度上這兩個朝代的強盛和他們的前朝有很大的關係。首先是秦漢,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齊國,天下一統,結束了中國自春秋以來長達500多年的諸侯割據紛爭的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君主中央集權國家,即秦朝。秦朝雖然二世而亡,但是他的改革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實現了書同文,車同軌和郡縣制,徹底的顛覆了以前的封建體系。同時修建馳道、開鑿靈渠、開拓嶺南、奪取河套......。
  • 預計到2030年,地球或進入小冰河時期,造成原因關乎太陽活動!
    預計到2030年,地球或進入小冰河時期,造成原因關乎太陽活動!如今氣溫巨變似乎成為一種常態化,全國各地都有體現。尤其是南北極,常年溫度低下,今年溫度直線上升,北極突破有史以來最高的38度,無數冰川的消融導致不少生物無家可歸,周圍地區直接被淹沒。
  • 中國歷史上稅收最低的是哪個朝代,為什麼會出現這麼低的情況?
    中土歷史上,國家層面規定的稅率最低的朝代,不是清、也不是明,反而是被罵得最悽慘的元朝。你沒看錯,真的是元朝。在解析之前,必須要先說一下古代的賦稅。在清代還沒進行「攤丁入畝」政策之前,古代的稅收,包含賦予稅兩種主體;另外還包含了租、捐、課、調、算、庸、糧、榷布、錢,這些列入雜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