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葉克飛 歐洲價值 收錄於話題#書評58個
上世紀20年代美國街頭
上世紀20年代,美國人處於極度的樂觀之中。如果你置身於那個時代,恐怕也很難不樂觀:經濟高速發展,維持著極高的增長率;商業高度繁榮,消費主義盛行;科技飛速進步,大工業生產熱火朝天,確保了更便利的生活,連藍領工人都開始購買汽車,在家中安裝電話;文化日益多元,紙媒電臺、書籍出版、電影音樂,帶來了思想和文藝的飛躍……
與此同時,股市高歌猛進,房地產泡沫越來越大。比如僅有七八萬人口的小城市,竟有1/3的人是房產中介,房產年漲幅達到3-5倍。
人們甚至認為,這種繁榮會一直持續下去,美國乃至人類的未來有無限可能。1929年9月,美國時任財政部長安德魯·梅隆直接為未來背書,他說:「現在,沒有擔心的理由,這一繁榮的高潮將會繼續下去。」
但在一個月後,一切都變了。
《大蕭條:1929—1933》一書的開篇便寫道:
「1929年10月24日,美國遭受了災難性打擊。不是因為炸彈襲擊,也不是因為自然災害——儘管兩者在接下來的15年裡都發生了——而是因為至今為止全球最大規模的股市崩盤。就是在這個『黑色星期四』,大蕭條開始了。」
書名:《大蕭條:1929—1933》
編著:凱薩琳·馬什
譯者:畢元輝、劉也銘
出版社:中國畫報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0年10月
定價:68元
在之前的9月3日,美國股市已經見頂。當然,當時沒人相信那是頂部。即使調整幾天,多數人仍認為只是常規調整。
到了10月21日,大量股票被拋售,甚至使全國範圍內的股票自動收報機都跟不上交易速度,人們只知道自己在虧錢,卻不知道虧了多少。
10月24日,也就是後來的「黑色星期四」,《紐約時報》報導稱,前一天「雪崩式的拋售」創造了「史上最大跌幅之一」。然而,最糟糕的還在後頭。
接下來的10月28日,股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下跌。隨著道瓊指數單日下跌38點,跌幅接近13%,銀行家們只好聽天由命。
「那天晚上,一種不祥之兆在空氣中瀰漫,人們強烈地意識到,美國式的生活方式正處於崩潰的邊緣,大繁榮時代結束了,一切才剛剛開始。10月29日,『黑色星期二』的清晨,僅在前半個小時,就有300萬股股票易手。當地和國際電話線、電纜、無線電和電線都被堵塞了。隨著時間的推移,大量的股票被拋售,由於沒有地方存放銷售單據,交易員們乾脆把它們塞進垃圾箱。無論價格高低,都找不到買家,有些人神情茫然,驚惶失措。當1.5萬英裡長的股票交易單據被列印出來時,一些人嚇暈了。當銀行家們收回他們的保證金時,那些付不起保證金的人都被迫拋售股票,他們畢生的積蓄瞬間化為烏有。截至當日收盤,紐約證券交易中心共交易1640萬股,這一記錄保持了近40年。」
這個黑色星期二,被視為美國證券史上最黑暗的一天,也是美國歷史上危害最深的經濟事件,而它僅僅是個開始。此後,人們瘋狂擠兌、銀行倒閉、工廠關門、工人失業。許多舊日白領甚至富翁,淪落到在街頭排隊領救濟甚至乞討的地步……
這場持續日久、波及全球的大蕭條,在此後近百年間被人們反覆提起與研究。它不但是美國人的痛,也是世界經濟之痛。中國畫報出版社「螢火蟲」書系的這本《大蕭條:1929—1933》,以圖文並舉的方式,展示了奢華繁榮的20年代,描述了股票崩盤、銀行倒閉所引發的混亂。它結合數十位學者的專業解讀,揭示了美國經濟崩潰的原因,探究「大蕭條」如何撕開「咆哮的20世紀20年代」。這場大蕭條影響極為深遠,書中不但記錄了那些試圖阻止這場災難的關鍵人物,也提及了它的連鎖反應——納粹德國的崛起。至於那個時代的各種關鍵符號,如禁酒令的存廢,《斯穆特-霍利關稅法案》等,都在書中一一呈現。
說起大蕭條,許多人被中學歷史和政治課本的簡短記載所局限,只記得農場主大量銷毀「過剩」的產品,用小麥和玉米代替煤炭做燃料,把牛奶倒進密西西比河,使這條河變成「銀河」。
之所以有這種思維的固化,其實跟中國老一輩遭遇過的物質匱乏有關。對於長期吃不飽甚至經歷過極端飢餓的人來說,「把牛奶倒進河裡」的刺激效果太過明顯。但如果只記得這個表象,並不能真正理解大蕭條的出現與邏輯。
大蕭條的背景,離不開美國巨大且長期的基本面利好,以及由此積累的極端樂觀情緒,也離不開金融機構的推波助瀾和政府的錯誤引導,以及由此誘發的金融與貿易漏洞。當然,也有學者認為,大蕭條的開啟,其實應該上溯到一戰後的歐洲。
書中提到的大蕭條種種細節,如今看來仍然觸目驚心:
許多昔日熱火朝天的巨大工廠區淪為方圓幾十公裡的無人區,變成「機器墓地」。典當、以物易物和行乞成了人們日常的生活方式,因為客戶沒有其他支付方式,實物交易也被接受。
乞討和接受施粥之間只有一線之隔。對許多人來說,造訪街上的施粥廚房成了家常便飯。那些自尊心太強而不願接受施捨的父母會把他們的孩子送去,因為他們知道,孩子們的羞恥感沒有那麼根深蒂固。
如何避免大蕭條?當時經濟學界佔據上風的是計劃派,即呼籲政府多多幹預。戰後,凱恩斯主義經濟學一度成為公認標準,成為世界各國政府經濟政策的基礎,直至英國在柴契爾夫人時代改轍哈耶克的自由經濟理論。
直至今天,富蘭克林·羅斯福仍被視為帶領美國走出大蕭條的最關鍵人物。1933年初,富蘭克林·羅斯福取代胡佛,當選美國第32屆總統。他推行「羅斯福新政」,大力整頓金融,推動美元貶值,刺激經濟復甦。緊急救濟法等法案的執行、大量基建工程的上馬,也迅速緩解了失業和貧困問題。
但在自由經濟理論重新佔據上風後,也有許多人認為,大蕭條不過是經濟規律使然,不管有沒有羅斯福的新政,經濟都會觸底反彈。
對於大蕭條的研究,其實從無定論。如何避免大蕭條,人類也從未拿出真正的解決方案。
慘痛記憶倒是永恆的存在,影響著一代美國人。當然,大蕭條時代也不完全是灰暗氣氛,書中還提到了那個時代的閃光點,或說是意外收穫。
比如爵士樂的復興,比如在那個時代撫慰人心的電影,也迎來了高速發展期。當然,因為大蕭條,成本極低的讀報,成了人們最重要的消遣。至於讀書,許多人已經買不起書,但公共圖書館卻成了無數人打發時光的最佳去處。有人甚至說:「要不是因為有圖書館,我沒準早就瘋掉了,或者自殺了。」
圖片均來自網絡
原標題:《大蕭條就是把牛奶倒進河裡?你根本不知道那日子有多悽慘》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