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途徑
白紋伊蚊、埃及伊蚊是主要元兇
省疾控中心首席專家、傳染病預防控制所所長何劍峰認為,今年之所以疫情發展如此迅猛,從小的方面說,是因為市民還未充分意識到疫情的嚴峻性,「滅蚊大家都知道,但是都要求別人做」。為什麼在防控登革熱中,滅蚊如此重要?這得從蚊媒傳染病講起。
南方醫科大學公共衛生與熱帶醫學學院副院長陳曉光從事蚊蟲叮咬引發的熱帶病研究已數十年。按照不同的族譜、家系,科學家迄今已發現3300種不同種類、亞種類的蚊子。在廣東、廣州地區經常出沒和傳播疾病的,主要是按蚊、庫蚊和伊蚊三大類。這種攜帶刺吸式口器的昆蟲,是許多蚊媒傳染病的肇事元兇。各種蚊子在傳播疾病上有不同分工:比如按蚊傳播瘧疾,伊蚊傳播登革熱,其中的白紋伊蚊、埃及伊蚊,都是傳播登革熱的主要元兇。
近年來,由蚊子傳播的傳統疾病,如瘧疾、乙腦、絲蟲病等都得到較好控制,但登革熱、基孔肯亞熱、細尼羅熱仍不斷冒頭,登革熱在東南亞、南美地區長期高發的狀態一直沒得到很好控制。2012年,西尼羅熱曾造成美國數千人感染、上百人死亡,幸虧傳播西尼羅熱的元兇、庫蚊的一個亞種在廣東乃至我國並非優勢蚊種,才沒有越過太平洋將這一蚊媒疾病傳播過來。
陳曉光所在的團隊2010年前曾對我國的登革熱傳播情況進行了系統研究,並最終將研究報告發表在頂尖的美國熱帶醫學與衛生學雜誌上。結果顯示,目前登革熱的四種病毒分型在我國都有發現,而且這種流行逐漸向北擴散。
陳曉光介紹,人蚊之戰從未停歇,從古時的煙燻火燎,蚊帳隔絕到現代的殺蟲水、驅蚊露,繼而到現代科學利用光、聲、電、化學、生物武器來對付小小的六腳昆蟲。「無論採用何種方式滅蚊、驅蚊,對於居家而言,從蚊蟲生長必不可少的水源下手,控制好活動距離數百米的積水才是關鍵所在。蚊子從卵、幼蟲、蛹、成蟲四個階段中,只有成蟲階段脫離了水,切斷其生存的水源,至少在蚊蟲發育的三個階段都可將其扼殺。」
化學武器:避蚊胺開始「力不從心」
化學防蚊法是目前最為普遍和有效方式。驅蚊水的有效成分主要為避蚊胺或驅蚊酯。其中避蚊胺(D E E T )是國內外公認最安全、最為有效的蚊蟲驅避劑。驅蚊水實際上並不驅蚊,它可以幹擾蚊子觸角的感覺器官對人體表面揮發物的感應,讓蚊子暈頭轉向,從而使人避開蚊蟲的叮咬。
然而,避蚊胺在為人類提供驅蚊服務50餘年後,也開始有些「力不從心」。最初在驅蚊水裡添加5%的避蚊胺,驅蚊時間可以長達三四個小時,而現在即使避蚊胺含量達到8%,過了一小時,蚊子又變得頭腦清醒,精準「覓食」。
基因武器:讓蚊子得病或飛不起來
人感染病毒會得病,蚊子感染病毒也會得病。自然界中有一些病毒如蚊濃核病毒只感染蚊子不感染人,因此可用來開發環保的生物殺蟲劑。但自然界的蚊濃核病毒的致病能力比較低,蚊子往往完成了生長發育、孕育後代後方才病故,這類毒殺工作效果顯然很是一般。感染了蚊濃核病毒,往往只有10%左右的蚊子在幼蟲階段死亡,其餘漏網之蚊繼續為禍人間。
專家們通過實驗室技術,在濃核病毒中插入蠍毒基因,使基因進行重組表達。加入蠍毒基因後,蚊子的幼蟲感染病毒死亡率達80%,加快了病毒的「毒發」時間,提高了蚊蟲死亡率。「我們已在實驗室對重組蚊濃核病毒的殺蚊效果進行了測試,結果非常理想。」
專家們為了殲滅蚊子,將蚊子全身上下研究了個遍。美國已經有專家找到了決定蚊子翅膀發育的基因,他們通過幹預基因使幼蟲翅膀發育不良,無法起飛。去年已經在南美的小島上釋放了轉基因蚊子,通過這批蚊子和島上蚊子雜交,改變島上蚊子的翅膀發育基因。實驗結果可喜可賀,80%的蚊子幼蟲因翅膀無法正常發育而夭亡,無異於針對蚊子投放了一個「大殺器」。
聲波武器:看似高大上但效果不好
蚊子翅膀的震動頻率也是實驗室研究的重點。雄蚊子會不斷發出求偶的聲波,但已經受孕的雌蚊因為不想重複受孕,便會竭力躲避雄蚊。利用這個原理,不少科學家已經開始模擬雄蚊飛行時震動翅膀發出的聲音頻率來嚇走雌蚊,達到驅蚊效果。
在一次國際會議中,陳曉光就發現一名美國專家腰上別著個「聲波武器」。然而美國的驅蚊器在中國卻顯得很沒面子,蚊子絲毫不受美國聲波的影響,實際應用上效果不好。
終極武器:水源管理
只要一到蚊媒傳染病發生時,衛生、疾控部門總是提醒市民清理積水。事實上,積水正是蚊子孕育的生命之源。
和許多低等生物一樣,蚊子繁衍也離不開水,蚊子一生要經過卵、幼蟲、蛹、成蟲這四個時期,其中前三個時期都生活在水裡。蚊子對淺水和死水情有獨鍾,汙濁的積水、汙水盆中的水都是蚊子安居的樂園。若不常換水,花瓶裡的水也會成為蚊子安樂窩。
因此如果要從源頭上消滅蚊子,杜絕髒水、死水,改善衛生環境是最佳方法。應警惕房前屋後的積水,及時清理打掃衛生死角。對於家裡種養的水生植物,則需重點照顧,要經常換水,不給蚊子留下在家庭裡生存的空間。
登革熱媒介白紋伊蚊比較喜歡在日出後1小時和日落前1小時叮人吸血,其幼蟲也容易孳生在花盤的積水中,因而老年群體在早晚鍛鍊、侍弄花草時,一定要注意防蚊、滅蚊。老年人一旦身體健康狀況出現變化,應及時就醫,因為重症登革熱病例發生的群體,主要是高齡伴有慢阻肺、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病患者。
出遊提醒
國慶出遊怎麼防控
目前國慶節臨近,會否因為人員頻繁流動,導致登革熱在全國大規模暴發的可能?對此,李德新表示,雖然存在一定的風險,但爆發的可能性不大,主要是登革熱由蚊子叮咬傳播,氣溫降低後,蚊子的活躍度下降,一般到10月底登革熱的病例就會明顯減少。
對於即將到來的國慶黃金周旅遊旺季,廣州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傳染病防控專家楊智聰直接建議廣州市民迴避到東南亞等登革熱高發地區,對於來穗旅遊人員則應充分做好防蚊工作。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所研究員李德新表示,一般來說,熱帶、亞熱帶地區都是登革熱的高發區,比如東南亞地區,如日本、泰國、越南、新加坡、印尼等。出遊前,要先了解當地的疫情情況或者該地區有什麼流行病,包括了解旅遊部門、檢疫部門的旅遊提醒,要做好預防措施後再前往。一般來說,在這個季節,較容易發生媒介傳播類的疾病,比如腦炎、乙型腦炎等,因此首要是預防蚊蟲叮咬。出血熱與蟲媒病毒研究專家杭長壽介紹,國慶期間如果前往廣州、雲南或東南亞等地區,都必須採取防蚊措施,比如穿長袖衣服、噴防蚊液,晚上住旅館時要掛蚊帳等。一旦身體不適,出現腹瀉、發熱、頭疼、關節痛等症狀,要及時就醫。就醫時還應該主動向醫生說明到過哪些地方,哪些地方是否有什麼流行病,做到早發現、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