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仔平日表現得畏畏縮縮,害怕與陌生人和動物接觸,甚至由於恐懼而衍生防衛自己的吠咬問題,主人應該怎樣幫助它們建立信心,做只勇敢的親善大使呢?
把握幼犬化黃金期
友善訓練天地的訓犬師Vivian表示膽小狗仔大多由於主人在幼犬時甚少訓練狗仔適應身體接觸所致。動物在遇見新事物時會「增敏」多於「減敏」,即增加它對該人事物的敏感度,但狗仔在四個月大之前稱為「幼犬化黃金期」,它們的好奇心會大於恐懼,主人要把握這段時間儘早為它們做好社會化訓練,降低將來對人事物產生恐懼的可能性。
多元的社會化訓練
在社會化訓練中,任何想像到狗仔將來可能遇到的情況都可以提早幫助它們接觸,譬如帶它們與陌生人踫面、聆聽馬路上的車聲等來減少恐懼。獸醫建議狗仔在做足防疫注射前要避免外出,或會錯過四個月的黃金期,主人可以抱著狗仔到親友家拜訪或邀請親友到家中作客,增加它與人和其他動物接觸的機會。除了多方面接觸外,過程應讓狗仔保持愉快,在它接觸新事物後給予獎賞來加強,例如一邊幫它剪指甲一邊請它吃小食。
4大膽小狗成因
膽小狗仔對周邊的人事物過於敏感,容易出現情緒波動,產生恐懼和吠叫問題,歸納出四種成因:
驚恐期受驚嚇
幼犬成長階段有兩段「驚恐期」,約為六至八星期大及六個月至一歲時,期間特別容易因受到驚嚇留下陰影,衍生行為問題。
狗只品種
狗只品種不同對外界的敏感度也不同,如德國牧羊犬就相較拉布拉多犬敏感。
生長背景
生活中遭遇的對待當然會對狗仔產生影響,例如曾經被虐待的流浪狗則較膽小。
成因不明
部分狗仔會原因不明地恐懼某人事物,尤其幼犬踏入青少年階段時,有機會一夜之間性情大變。
忽視恐懼導致吠咬
狗仔驚恐時,身體會表現出層遞式的行為變化,從打呵欠、舔舌頭、側頭等安定訊號,進而演變成低嗚、露齒的警告訊號。主人如沒有察覺不妥,狗仔最終更惡化至撲咬。主人要多留意狗仔的安定訊號,透過安撫、獎勵、離開等方法安定它,便能減輕情況。特別注意狗仔有咬人行動時最初會作狀空咬來警告當事人,當主人就此處罰它後可能演變成真正撲咬。
優先處理恐懼情緒
處理狗仔恐懼導致的吠咬必須針對驚恐情緒去紓緩,切勿直接以打罵制止吠叫。有人認為主人要比狗仔兇惡來壓制它,然而行為問題源於不安感衍生的自我保護,高壓方式只會增加壓力,主人即使能用打罵制止狗只因恐懼出現的吠叫,它以後再遇恐懼事物時身心仍會處於驚恐狀態,壓抑的情緒積壓至無法負荷時會引導狗只用其他無法預測的行為宣洩,或會直接撲咬目標物,而且負面行為少有自行減退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