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傳統螺旋槳和噴氣式機型之間界線已經相當清晰,噴氣式戰機所表現出來的高速、機動性、升限等,已經成為未來航空工業發展趨勢。作為航空大國的蘇聯同樣對此表現積極,但問題是缺少噴氣式發動機研發能力,因此在對德國、英國這兩家噴氣式技術先行者成果繼承、引進基礎上,研製出第一代噴氣式轟炸機——伊爾-28「小獵犬」輕型前線轟炸機。
1944年,還在戰爭期間的德國、英國就各自入役了第一代實用化噴氣式戰鬥機,包括Me 262以及流星戰鬥機。戰場見識過噴氣式戰機威力的蘇聯,利用攻入德國本土優勢,將能拿走的科研成果搜刮個遍。其中包括最為重要的容克斯Jumo004,BWM 003渦噴發動機,當然還有阿拉多Ar 234、Me 262等實物機型,對兩者的仿製、參考借鑑,在蘇聯早期噴氣式機型發展中功不可沒。
阿拉多Ar 234轟炸機(Jumo 004發動機)
更重要的是,1946年在冷戰還沒有正式開啟之前,被戰爭摧殘後經濟民生一片凋零的英國。居然在蘇聯試探性求購後同意出口噴氣式發動機,分別出口25臺「尼恩」以及30臺「德文特」,蘇聯對應仿製型號RD-45,RD-500。
1948年7月8日,伊爾-28首飛成功,考慮到風險及進度要求安裝原版「尼恩」。相比之前採用德制Jumo 004發動機的伊爾-22性能上更加出色,12月換裝RD-45F發動機的二號機也實現首飛,量產型則選用VK-1渦噴發動機(推力比尼恩高30%,達2700千克力,算是尼恩的改進型)。
伊爾-28原型機
1950年5月1日,25架量產型伊爾-28在莫斯科閱兵式上首次公開亮相,從此成為50年代蘇聯主力前線轟炸機。這款新舊時代的產物,除了採用新穎的彈射座椅、以及倒T型後掠尾翼設計外,平直翼造型還是二戰風格。除基本型外還發展出R偵察型、T魚雷轟炸機、U教練型以及無人靶機,總產量多達2000多架。基本性能如下:空重12.89噸,最大起飛重量23.2噸、最大飛行速度900千米/小時、最大航程2180千米,最大升限12300米。
伊爾-28可以掛載3噸彈藥,比如4枚500公斤/12枚250公斤炸彈,甚至可以掛載小型戰術核武器。另外機翼下方還有8個外掛架,可以掛載火箭彈或炸彈,執行前線對地近距火力支援任務。
伊爾-28Sh 供參考
伊爾-28 三視圖(紅圈教練型)
50年代初期的中國航空工業剛起步,國土防空壓力巨大再加上半島戰場客觀需求,因此空軍也幾乎在一夜之間開建成形。相比前期更加急需的戰鬥機,噴氣式轟炸機引進工作相對滯後。1952年9月,中國向蘇聯首批訂購60架伊爾-28轟炸機,10月底完成交付全部飛抵齊齊哈爾,曾用代號「40號機、齊爾飛機」,首批裝備空8師。
截止1956年總計進口171架伊爾-28,1953年國慶,45架伊爾-28參加了國慶閱兵。從時間上算其實還是走在世界航空發展前列,再加上早期引進圖-2實戰表現不適用於現代化戰爭,因此伊爾-28(轟-5)實際撐起我軍較長時間內前線轟炸重任。
伊爾-28轟炸機
伊爾-28轟炸機基本型,引進並大規模裝備的伊爾-28很快就迎來了實戰,1955年1月參加解放一江山島戰役。這場三軍聯合戰役中,伊爾-28、圖-2轟炸機,以及伊爾-10強擊機強強聯手成功掩護登陸作戰,並有力壓制敵方島嶼防禦工事和水面艦艇。除沿海作戰外,1959年伊爾-28還和圖-4轟炸機執行了西南地區平叛任務,這對於空軍來說都是極為寶貴的實戰經驗。
《解放一江山島》油畫右上角伊爾-28
伊爾-28轟炸機
1959年11月,由於作戰需要空10師三架伊爾-28進行了電子戰改裝,在蘇聯專家協助下分別改裝出電子偵察機、電子幹擾機各一架。除外部技術支持,還自行改裝一架電子幹擾機,這也是空軍第一批(第一代)電子偵察幹擾機型。
1959年12月到1960年1月,這批電子偵察幹擾機在沿海一線執行了多次偵察任務,隨著時間推移以及轟-5量產,原裝伊爾-28主要作為改裝平臺使用。1981年1月,又有8架伊爾-28進行了改裝,包括加裝953-1型10釐米波段回答式幹擾機,以及954-1型3釐米波段式幹擾機。1982年10月,原裝伊爾-28開始換裝國產轟-3型雷達,以及轟瞄-1甲瞄準具。
伊爾-28轟炸機
伊爾-28引進之後,特別是通過實戰使空軍意識到現代戰爭中轟炸機的重要性,並開始計劃研製國產第一代轟炸機。和當時其他大量機型一樣,計劃獲得蘇聯方面授權生產,但是1960年雙方關係惡化導致無法獲得全部資料。
航空工業依靠以往對伊爾-28維護,以及其他蘇制戰機仿製經驗,通過對伊爾-28進行測繪,先局部改進再到實現逆向仿製。最終成品就是轟-5輕型轟炸機,雖然兩者看似一樣但自行設計圖樣佔比40%以上,可以算得上獨立自主打造。1966年轟-5首飛(採用兩臺WP-5甲發動機),1967年開始批量生產投入現役,各種改型和伊爾-28基本一致。1984年轟-5停產,總計製造了271架,在當時對原裝進口的伊爾-28稱之為「蘇轟-5」,對國產稱之為「國轟-5」。
轟-5轟炸機
烏伊爾-28教練型,基本型之外肯定要配套教練機,這款三座教練型研製進度很快1950年3月就實現了首飛。和基本型最大區別在於座艙,將機頭領航員艙改為飛行教員艙,同時取消轟炸導航雷達以及武器系統,目的就是抵消新增教員艙帶來的增重影響。
前面提到1952年9月,首批購入60架伊爾-28中就包含了3架烏伊爾-28教練型,同樣裝備空8師。1953年7-10月,第二批2架烏伊爾-28抵達中國,並裝備空10師。此後多次購入,再加上從旅大地區蘇軍中接收的1架,截止1956年總計進口裝備22架。和上面區別國產原裝類似,國產轟教-5稱之為「國轟教-5」,原裝烏伊爾-28稱之為「蘇轟教-5」。
烏伊爾-28教練型
烏伊爾-28教練型,空重11.76噸,最大起飛重量21噸,最大飛行速度895千米/小時,實用升限13250米,最大航程2260千米。由於增加教員座艙帶來阻力上升,飛行速度有所下降,但減重之後基本性能和伊爾-28相比差不多。
烏伊爾-28教練型三視圖
伊爾-28P照相偵察型,基本型批量入役後平臺作用突顯,伊留申設計局在此基礎上改出P型(照相偵察機)。主要用於執行前線戰術偵察任務,1950年4月首飛,伊爾-28P偵察型和基本型主要區別如下。
增加兩個翼尖副油箱,內置彈艙同時增加一個輔助副油箱,整機載油量提升到7960千克(基本型為6400千克),航程大增。考慮到遠程包括海上偵察需要,拆除機頭航炮,增加供氧量並附帶海上救生船。主起落架機輪增大,同時加裝領航員及飛行員座艙裝甲(防彈能力提升),最重要的是加裝偵察照相設備(全天候使用),偵察照相方式主要包括:垂直、複合、傾斜角。
1955年,中國首批進口10架伊爾-28P偵察型,其中有6架接收自旅大地區蘇軍偵察大隊。在此基礎上,同年3月空軍成立了獨立偵察大隊,包括6架伊爾-28P以及1架烏伊爾-28,另外4架伊爾-28P則裝備空8師。
伊爾-28P照相偵察型
1957年,又從蘇聯進口了伊爾-28電子偵察型,裝備空10師第二年開始執行任務。對應國產轟-5也有電子偵察型號,特別是1980年之後多次對越南邊境進行傾斜照相偵察,兩者在空軍中叫法分別是「蘇轟偵-5」以及「國轟偵-5」。
伊爾-28P照相偵察型
伊爾-28P照相偵察機基本性能如下:空重13.5噸,最大起飛重量22.68噸,載重量5.9到9.1噸。由於增加了副油箱,最大飛行速度降到876千米/小時,實用升限12300米,但是最大航程達到3040千米,夜間偵察航程也有可觀的2760千米(最大高度飛行)。
伊爾-28P偵察型三視圖
伊爾-28作為第一代輕型前線轟炸機,雖然現在看起來性能並不出眾,但是噴氣時代來臨之後這款20噸級飛機平臺作用突顯。先後承擔起轟炸(反艦、對地支援等)、偵察、電子幹擾、教練等任務,是空軍不可或缺的一個關鍵型號,在對應國產仿製轟-5全線裝備之後,伊爾-28各種進口型號完成使命於1986年全部退役。
接班人轟-5轟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