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期間德國、英國作為噴氣式發動機技術先行者,在實用化道路上走的較早。1944年,兩國就已經各自服役了第一代實用化噴氣式戰鬥機,分別是Me 262以及流星戰鬥機。初上戰場表現不俗只是出於保密需要雙方一直沒有對決的機會,不過誰也沒想到兩家在噴氣式領域研究成果,最終會匯總集成到蘇聯第一代輕型轟炸機——伊爾-28「小獵犬」身上。
研製背景
二戰期間出現的流星戰鬥機、Me 262戰鬥機,以及阿拉多Ar234「閃電」轟炸機,在投入戰場後以其更快的速度、更好的機動性取得很好的應用效果。各國立刻意識到未來噴氣式發動機將改寫航空發展史、同樣也將改寫未來戰爭模式,作為航空大國的蘇聯自然不能在這個領域落下,但現實很殘酷蘇聯在噴氣式發動機研製上明顯屬於後來者,至少在短期內無法獲得自研產品。
自主研製發動機不給力,正好利用二戰攻佔德國的現成優勢,和美、英、法一起將德國能拿走的技術、裝備統統收刮個遍。這其中就包括了容克斯Ju 004、BWM 003渦噴發動機,還有全球第一架實用型噴氣式轟炸機阿拉多Ar 234的相關實物及資料,Ar 234轟炸機基本性能:最大起飛重量11噸、最大載彈量1.5噸。
蘇聯直接套用德制發動機打造本國新機型,1946年4月24日,雅克-15、米格-9前後相隔幾分鐘完成首飛,自此蘇聯有了第一代噴氣式戰鬥機。在戰鬥機研製過程噴氣式轟炸機也在有條不紊的展開,蘇聯軍方給出的標準是:最大飛行速度850千米/小時,最大升限12300米,最大航程不低於2000千米。
三大設計局都給出了方案,圖波列夫基於圖-2改裝了圖-12、蘇霍伊給出了蘇-10圖紙機、伊留申設計局則推出了伊爾-22,這幾款機型都有著相似的平直翼風格以及吊掛發動機造型。和圖-12、蘇-10相比,伊爾-22轟炸機可以看成是阿拉多Ar 234的蘇聯改進版,採用四臺留裡卡TR-1渦噴發動機(在德制發動機基礎上創新產品)。機組成員5名、空重15噸、最大載彈量2噸、機背機尾兩座雙聯裝炮塔,和阿拉多Ar 234相比字面數據提升有限,問題還是出在發動機上。
TR-1渦噴發動機設計推力1300千克,實際使用中僅能產生940千克,和Jumo 004D型1050千克的推力相比性能反而縮水,工業基礎的差距體現在仿製上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1947年7月,伊爾-22首飛後由於發動機嚴重影響性能,再加上早期渦噴發動機的通病——高油耗、可靠性差。當年底伊爾-22項目既告中止,不過在這架飛機上的投入沒有白費,所獲得經驗在接下來伊爾-28研製中起到很大作用。
研製歷程
兩次大戰將大英帝國的貨幣儲備消耗一空,戰後解決吃飯、住房、養老等問題,是英國最急迫的要求,出口高附加值產品以獲得外匯、木材、糧食等就成了重要選擇。噴氣式發動機這種高端貨也在出口名單之列,不過僅對盟友而言,但是急需該技術的蘇聯死馬當活馬醫。1946年在試探性求購後,英國居然同意出口當時最先進的「尼恩」、「德文特」噴氣式發動機,前者25臺(單價7300英鎊)、後者30臺(單價6050英鎊)。
沒有心理準備的蘇聯居然花錢就買到核心產品,自然毫無疑問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山寨、仿製,兩者對應仿製型號分別是RD-45(第45發動機工廠仿製)、RD-500(第500發動機工廠仿製)。實用發動機的仿製成功,為接下來伊爾-28的研製成功提供了可能,參照這一時期蘇聯空軍對前線噴氣式轟炸機的新要求,基本性能指標為攜帶3噸彈藥實現不低於800千米/小時的飛行速度。
1947年12月,走在前面的圖波列夫圖-14成功首飛,最大飛行速度861千米/小時,最大航程3150千米,最大載彈量3噸。1948年1月,伊留申設計局才正式開始伊爾-28的研製工作,動作也不慢在當年6月就開始了地面滑行試驗,對此本以為可以吃獨食的圖波列夫氣的牙痒痒卻毫無辦法。
1948年7月8日,距離正式研發僅7個月伊爾-28首飛成功,為趕進度以及保險起見伊爾-28原型機採用原裝「尼恩」發動機。有了前期伊爾-22的研製經驗,再加上「尼恩」發動機明顯比仿製德國發動機給力,試飛過程伊爾-28表現出色操控性能良好。同年12月,換裝RD-45F的第二架原型機也順利實現首飛,整個試飛測試一直進行到1949年的5月,期間沒有出現重大問題。
伊爾-28三視圖,注意居中座艙有點怪異的機頭,這是配套的伊爾-28U教練型有兩個座艙(機頭機炮取消)。
很快蘇聯另一款VK-1渦噴發動機也進入實用,外界可能認為它是「尼恩」的另一款山寨版,實際情況VK-1是蘇聯自主研製產品。只不過在「尼恩」引入之後進行了參考,設計上要求推力超過「尼恩」30%達到2700千克,量產型的伊爾-28採用了VK-1發動機,這回才真正意義上實現了自主研製。
1949年8月,發動機給力成本更低,性價比更加優秀的伊爾-28終於獲勝。失利後的圖-14型號後面加了個T,小批量生產最後成了魚雷轟炸機。1953年3月,第一架量產型伊爾-28噴氣式轟炸機下線,隨後開啟軍工狂魔下餃子生產模式,截止1955年總計生產了2000多架大量裝備部隊,成本跟數量成正比價格居然比米格-15還低(用買戰鬥機的錢買轟炸機很划算)。
1950年5月1日,25架預生產型伊爾-28首次在莫斯科閱兵式上亮相,北約給它取了個「小獵犬」的綽號。
結構特徵
伊爾-28是一款雙發亞音速前線轟炸機,滿滿二戰風格採用平直上單翼氣動布局,亮點是倒T型後掠尾翼設計。兩臺VK-1發動機通過短艙吊掛在兩側機翼中部,發動機短艙還整合了主起落架,外型看起來相當簡潔流暢。機鼻部分是一個玻璃座艙裡面是領航員兼投彈手,機頭上方則是一個氣泡形飛行員座艙,機頭下方是一個轟炸雷達整流罩,機身中部還有一個內置彈艙,機尾則是一個通信射擊員艙(尾炮塔)。
由於機體設計上的制約,機組3人無法像大型轟炸機一樣可以互相「串門」,領航員和飛行員從機頭進入座艙,配套彈射座椅。尾炮手(無線電操作員)從機尾下方上機,但是由於尾炮的存在無法實現彈射,應急情況下只能選擇自由跳傘。
伊爾-28的武器系統主要包括機身內置彈艙,可以掛載3噸重彈藥,包括4枚500公斤/12枚250公斤炸彈,也可以掛載小型戰術核武器。另外機翼下方還有8個外掛架,可以掛載火箭彈或炸彈,執行前線對地近距火力支援(類似於攻擊機)。
除了用於攻擊的武器彈藥,伊爾-28一如二戰風格配套自衛炮塔,機頭下方以及機尾各安裝兩門AM 23航炮。機頭主起落架下方兩側各安裝一門23毫米機炮(配有照相槍),駕駛艙內有瞄準鏡,只不過噴氣式轟炸機兼顧對地掃射確實有點怪異。機尾炮塔射界左右70度,朝上60度、朝下40度,50年代初期對付早期噴氣式戰鬥機勉強能用。
結語
伊爾-28屬於新舊交替時期的產物,機體布局基本參考二戰風格,除彈射座椅、後掠尾翼外沒有很多亮點。但它皮實耐用的特點再加上性價比特別高,因此總產量高達2000多架,從1950年起在海空軍中服役了三十多年,還曾大量出口比如我國大家比較熟悉的轟-5。
伊爾-28除了基本轟炸型之外,還發展出了R偵察型、T魚雷轟炸機、U教練型,在冷戰瘋狂的時代甚至還改出了N核彈型(爆炸當量3萬噸級)。基本性能如下:最大起飛重量21.2噸、最大飛行速度906千米/小時、最大航程2400千米。
作為蘇聯第一代噴氣式轟炸機,整合了德國噴氣式轟炸機、英國噴氣式發動機技術,伊爾-28在特殊的時代背景下設計相當成功。只不過畢竟是以低速螺旋槳時代的布局設計,在進入超音速時代後就顯得落伍。因此在雅克-28超音速轟炸機成功研製後,隨著時間推移伊爾-28逐漸被替換,不過它的故事還沒有結束,出口各國長期活躍在天空的伊爾-28才是它真正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