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有關情況發布會
山東省政府新聞辦公室於2016年11月6日(星期三)下午2:30舉行新聞發布會,邀請省科技廳、省編辦、省財政廳負責同志和東營市委主要負責同志介紹「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建設發展有關情況。
山東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主任魏長民:
新聞界的各位朋友,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下午好!
歡迎參加省政府新聞辦新聞發布會。
今天我們邀請東營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省黃三角農高區黨工委書記申長友先生,省編辦副主任劉書偉先生,省科技廳副廳長於書良先生,省財政廳副廳長陳祥志先生,介紹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建設發展有關情況和下一步打算,並回答記者提問。
參加今天發布會的有中央駐魯新聞單位,香港新聞媒體駐魯分支機構,省直和濟南市、東營市主要新聞媒體的記者朋友。
首先,請申長友書記介紹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建設發展有關情況。
東營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省黃三角農高區黨工委書記申長友:
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下午好!
多年來,新聞界的朋友對東營的發展,對黃河三角洲農高區建設給予了很大支持,藉此機會,我代表東營市委、市政府,代表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區黨工委、管委會,向新聞界的各位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謝!
2015年10月19日,國務院批覆設立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是繼楊凌示範區之後全國第二個國家級農業高新區。這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特別是創新發展、推進農業現代化重要思想的具體實踐,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大舉措,必將為我國現代農業發展帶來重大機遇,提供強大動力。下面,我介紹一下黃河三角洲農高區的有關情況。
一、設立黃河三角洲農高區的重大意義
國務院在批覆中明確提出,農高區要在鹽鹼地綜合治理、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體制機制與政策創新、五化同步發展方面當好排頭、作出示範,為促進國家農業科技進步和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帶動東部沿海地區農業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作出貢獻。國務院的批覆,確立了黃河三角洲農高區的發展定位,賦予了在現代農業創新發展中的引領作用。
第一,這是落實中央決策部署、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舉措。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和「三農」工作,提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時強調,要以重大矛盾和問題作為科技創新的導向,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解決「四化」發展不協調、農村經濟結構單一、農業科技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需要通過搭建黃河三角洲農高區這個平臺,全方位進行農業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尤其是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提供方法、探索路徑、作出示範。
第二,這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現農業跨越發展的現實需求。農業發展的根本出路在於科技進步。與發達國家相比,目前我國農業科技的支撐作用還不夠強。在當前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設立黃河三角洲農高區,可以充分聚集高端要素,推動農業發展以要素驅動為主向以創新驅動為主轉變,形成具有示範和帶動作用的創新平臺,打造農業科技創新的「矽谷」和產業變革的「前沿陣地」,對全國農業創新發展具有重要的引領帶動作用。
第三,這是實施國家區域發展戰略、輻射帶動東部沿海地區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支撐。發展高效生態農業是建設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和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重要內容。黃河三角洲農高區位於東營市城鄉結合部,在東部沿海地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在這個區域,發揮政策優勢,推進農業創新,培育農業新興產業集群,對於深入實施國家戰略、輻射帶動東部沿海地區現代農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黃河三角洲農高區的發展思路
按照國務院批覆提出的目標任務,著眼未來現代農業發展趨勢,黃河三角洲農高區的發展思路是:以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視察山東時的重要講話和重要批示精神為指導,認真貫徹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以破解「三農」問題為基本定位,以創新驅動發展為基本路徑,以鹽鹼地改良利用為基本任務,全面深化體制改革,探索可複製可推廣的現代農業發展新路徑、新模式、新機制,堅持高新技術支撐、現代服務業引領、一二三產業融合、五化同步發展,培育農業科技創新示範基地,打造區域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的動力引擎,建設城市功能完善、生態環境優美、人居和諧幸福的現代農業新城。
三、黃河三角洲農高區建設的進展情況
幾年來,我們按照創建國家級農高區的思路,牢記使命,艱苦創業,不懈奮鬥,推動農高區建設取得了階段性進展。
一是規劃設計逐步優化。堅持高點定位、規劃先行,突出優勢特色和核心競爭力,編制了符合創新驅動發展要求、順應現代農業發展趨勢的總體規劃以及土地、產業、科技、城建等專業規劃,確定了建設現代農業「矽谷」和創新發展「新引擎」的目標定位,按照「一城四園」規劃布局,培育發展現代種業、農業高端服務業、健康食品加工業、農業生物產業、農業設施裝備及智能農機研發製造五個產業。著眼產城融合、城鄉融合、海陸融合,正在編制新一輪發展規劃。
二是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投資25.3億元,配套水電路訊汙水處理設施,建成生態林場4萬畝;建成33萬平方米職工保障性住房、專家公寓和1萬平方米專家工作站,3.5萬平方米科研樓即將投入使用;農業金融大廈、農產品電商綜合樓、職業農民創業學院全面開工建設,一座集科研、商務、居住等功能為一體的現代農業新城已具雛形。
三是農業科研孵化初見成效。搭建開放式科研平臺,孵化重大農業科技成果,開展以基因組測序、分子標記技術為支撐的生物育種試驗示範,安谷5415、耐鹽鹼小麥「青麥6號」、一代雜交青蒿試驗成功。引進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發團隊,開展前沿生物核心技術研究和生物基材料、生物醫藥中試研發轉化,已取得生物基長鏈二元酸、乳鐵蛋白、雜化膜三項中試成果並實現產業化。
四是農業高新技術產業項目陸續落地。美奧食藥用菌項目,建成了國內第一條日產20萬瓶蟲草智能化生產線。大地循環乳業項目,建成了集牧草種植、生態養殖、乳品加工、科普觀光於一體的循環產業鏈。作為農高區地標工程的現代農業展示孵化區,佔地2500畝,建設7萬平方米植物工廠、2萬平方米未來農業孵化中心、1.8萬平方米都市農業與營養健康中心和國家級農業文化創意公園,整體工程明年5月投入使用。中加陸基循環水養漁項目,採用加拿大陸基化養殖技術和全封閉地下水循環養殖系統,實現年產500噸大西洋馬哈魚養殖能力,項目年底前投入運營。
五是農業領域制度創新取得積極進展。一是參股成立了北京中農科聯等5支農業科技投資基金,成立了農業融資擔保公司、民間資本管理公司、黃河三角洲現代農業公司等投融資機構,已融資10.9億元。二是成立了黃河三角洲土地金融控股公司,開展土地存貸、農村土地抵押貸款、土地綜合金融等業務,推動土地、金融、科技、產業以及商業深度融合和聯動發展。三是建成農業專利資料庫,為現代農業提供智慧財產權代理、託管、交易、融資、孵化等服務,推動專利技術品種證券化、資本化運作。
四、黃河三角洲農高區的下步工作打算
經過幾年的探索實踐,黃河三角洲農高區展現出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省委、省政府著眼於發展大局,把黃河三角洲農高區規劃面積擴大為350平方公裡,包含東營農高區、濱海產業區、丁莊鎮三大板塊,其中核心區120平方公裡,拓展區230平方公裡,具備了示範引領全國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礎條件。下一步,聚焦建設國家級農高區這個戰略目標,著力打造五大中心:
一是國際鹽鹼地改良利用研究中心。以開發利用後備耕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為目標,整合國際技術力量,組建首個國家級鹽鹼地改良利用技術創新中心,突破綠色改良關鍵技術,探索鹽鹼地增產增效新模式,為全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鹽鹼地改良利用趟出路子。
二是現代農業新技術新模式展示中心。發展設施農業,運用光伏一體化、空中立體種植、大數據云計算、智能採摘機器人等世界先進技術,突破氣候、溫度、光照等自然條件影響,實現農產品產量、產值、收益最大化。發展設施漁業,集成應用海水循環利用、健康養成、生物過濾等先進技術,探索節水節地、生態環保、高效智能的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模式,填補國內漁業養殖空白。發展光伏農業,引進光伏蔬菜、光伏花卉、光伏食用菌,打造基於光伏發電、LED補光、地熱利用技術及食品安全支撐的光伏現代農業。
三是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示範中心。以工業理念發展農業,構建三次產業融合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發展農業智能設施裝備製造產業,重點研發製造植物生理傳感器、智能追肥機、大田作業機械等信息化、自動化設施裝備,推動農業工廠化、精準化、智能化發展。培育農業智慧財產權和技術成果孵化交易、金融保險、旅遊觀光等涉農高端服務業,打造「第六產業」新業態。
四是國際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中心。與荷蘭瓦赫寧根大學合作,共建設施農業智能裝備研發中心,構建新一代溫室技術體系和生產標準,帶動全國常規溫室換代升級。與以色列國家韋茲中心合作,共建技術研究中心,開展苦鹹水利用、海水淡化、水肥一體化、天敵工廠等技術推廣與應用。與中國農科院共建黃河三角洲現代農業工程技術研究院,重點突破草食畜牧業、生物質能源等6個領域的關鍵技術與裝備。組建以移動網際網路、雲計算為核心的農業大資料庫,打造精準智慧農業。
五是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合作中心。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國家戰略,打造現代農業的對外開放平臺。加快實施中以國際合作項目,建設以色列風情小鎮和中以產業園,打造中以兩國合作的典範。加強中加、中荷國際合作,籌建與白俄羅斯、烏克蘭等國家的農業科技合作平臺,為我國乃至世界農業發展作出貢獻。
我們將以新的發展理念為引領,奮力創新創業,到2020年建設成為世界一流的高效生態、高端智慧、開放融合的農業高新區,不辜負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重託。
謝謝大家。
魏長民:
現在回答記者提問,提問前請先通報所在新聞機構名稱。
大眾日報記者:
目前,我國只有楊凌和黃河三角洲兩個國家級農業高新區。據了解,「十三五」期間將要培育一批國家級農高區。請問申書記,黃河三角洲農高區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申長友:
國務院批覆設立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區,明確要求在鹽鹼地綜合治理、發展現代農業、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推進四化同步發展等方面先行先試,作出示範。楊凌示範區主要面向乾旱半乾旱地區開展農科教、產學研一體化綜合示範。與楊凌示範區相比,黃河三角洲農高區有三個特點:
第一,鹽鹼地綜合治理與高效利用是基本任務。黃河三角洲所在的環渤海地區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主產區,冬小麥、玉米、蔬菜、畜禽等在全國乃至東北亞地區處於優勢地位,同時面臨土地鹽鹼化、經營模式落後等方面的制約。我國鹽鹼地面積居世界第三位,分布在西北、東北、華北、濱海地區在內的17個省區,鹽鹼荒地和影響耕地的鹽鹼地總面積超過5億畝,對農業發展、糧食安全、生態環境都有不利影響。鹽鹼地是重要的後備耕地資源,鹽鹼地的開發治理,與我國拓展發展空間、改善生態環境、保障糧食安全息息相關,亟需探索鹽鹼地綜合治理與高效利用的新路子。為此,黃三角農高區以創建國家實驗室為目標,在世界範圍內選擇優秀的科研院所和團隊,整合國際國內的人才和技術,深度開展交流與合作,建設國家級鹽鹼地綜合治理與高效利用平臺。重點建設水鹽動態、植物營養等5個實驗室和水鹽運動等3個模擬實驗場。功能是:突破鹽鹼地綜合治理的重大關鍵性技術,制定相關技術標準,推動成果產業化,探索鹽鹼地治理與高效利用模式,為全國鹽鹼地綜合治理利用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10億畝鹽鹼地改良提供技術支持和服務。
第二,破解「三農」問題是基本定位。解決「三農」問題始終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當前,「三農」發展的突出問題是產業競爭力不強。提升農業產業競爭力,是農高區的主攻方向。路子就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農業高新技術產業,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打造農業全產業鏈,發展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提高農業質量和效益。近幾年來,黃三角農高區在產業發展上,堅持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以工業理念發展農業。一是利用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生產健康綠色農產品。二是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和設施裝備農業,生產功能健康食品、保健品、藥品,拉長產業鏈條。三是把文化和旅遊作為高端服務業的主要業態,實現農業全鏈條增值。下一步,重點發揮產業支撐作用,按照城鄉一體、宜居宜業、功能完善的思路,科學規劃布局,完善基礎設施,推動城鎮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建立可複製、可推廣的創新驅動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模式。
第三,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是基本路徑。創新驅動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根本途徑。從我國農業發展看,多年來,農業解決了13億人口的吃飯問題,成績斐然,科技進步起了關鍵性作用。但與發達國家相比,農業的質量效益不高、競爭力不強,必須加快實現從要素驅動為主向創新驅動為主轉變。黃三角農高區通過搭建研發、孵化平臺,實現科教資源、資本要素的融合聚集,增強科技創新能力;通過創新體制機制,激發內生發展動力,將建立創新驅動現代農業發展的新模式,為全國現代農業發展趟出路子。
媒體記者:
體制機制是黃三角農高示範區高效運行的重要保障,請問劉主任,我省在這方面有哪些創新?
山東省編辦副主任劉書偉:
謝謝這位記者朋友的提問。大家知道,楊凌農高區是我國第一個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黃三角農高示範區是國務院時隔18年又批准的一個,目前是全國第二個。因此,在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上,我們按照走在全國前列的目標定位,堅持「高效、精簡、創新、務實」的原則,聚焦發展需要,突出體制機制創新,突出激發內生動力,主要從三個方面作了具體設計。
(一)成立高層次的領導機制。推進黃河三角洲農高示範區規劃建設,國家層面需要積極爭取有關部委的支持,省內需要整合各方資源,破除行政壁壘,形成省直部門和東營市共建共管的體制機制。為加強統籌協調,省政府專門成立黃三角農高示範區建設指導委員會,由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擔任委員會主任,組織、宣傳、編辦、發展改革、科技、財政、國土資源、住房城鄉建設、農業等多個省直部門和東營市政府負責同志為成員。這將為農高示範區建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體制機制保障。
(二)合理界定黃三角農高示範區管委會職能定位。根據國務院批覆,黃三角農高示範區要在鹽鹼地綜合治理、探索土地經營管理新機制、發展現代農業方面走在前列,要在建立現代農業新型科研平臺、促進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方面作出示範,在智慧財產權制度改革、科技金融結合等體制機制和政策創新方面先行先試,在「四化」同步推進和綠色發展方面當好排頭兵。這樣的任務要求,決定了示範區管委會的職能既不同於行政區劃、也不同於其他經濟功能區。為此,我省確定,黃三角農高示範區黨工委、管委會分別作為省委、省政府派出機構,負責對黃三角農高示範區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實行統一領導、統一規劃、統一管理,其主要職能定位是,擬訂並組織實施黃三角農高示範區發展規劃,整合農業科技創新資源,推進與省外、國外的科研合作,加快農業體制機制創新。按照這一職能定位,管委會將實行大部門制,精幹設立工作機構,對服務性、支撐性等工作,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市場化手段解決,一般不增加機構和編制。根據工作需要,省以下垂直管理部門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可以在示範區設立派駐機構,加強市場監管等工作。
(三)深入推進簡政放權轉變政府職能。結合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聚焦制約農業高新技術發展的堵點、痛點問題,按照應放盡放的原則,省級和東營市將適合示範區管委會行使的權力逐步交由管委會行使。探索編制農高示範區管委會權責清單,明晰管委會與省直有關部門和東營市政府的權力邊界。堅持問題導向,針對示範區建設中遇到的落地大企業、大項目不夠多,重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相對滯後,產權制度改革和金融創新比較緩慢等突出問題,加大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力度,大力精簡審批環節,簡化辦事程序,強化部門間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提高審批效率,加快農高示範區項目落地;同時,規範政府部門監管行為,優化發展環境,切實減輕企業負擔,為示範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效、優質的服務。
媒體記者:
請問省科技廳於廳長,科技部門將如何發力,加快推動黃三角農高區創新發展?
山東省科技廳副廳長於書良:
為深入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要求,省科技廳將與東營市和省直各有關部門密切配合,深入落實全國科技創新大會精神、省委十屆十四次全會和即將召開的十屆十五次全會精神,按照國務院關於設立黃三角農高區的批覆要求,加快體制機制創新,把黃三角農高區建設成為一流重大區域創新平臺,為全省現代農業發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撐,為環渤海地區現代農業發展創造經驗。
一是加快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堅持問題導向,聚焦鹽鹼地的改良與生態修復等核心技術問題,進一步加大科技創新力度,不斷取得創新成效;按照綠色、精準、生態的思路,推動「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深度發展,進一步夯實黃三角農高區建設發展的基礎,力爭在鹽鹼地綜合治理和高效利用上為全國作出示範。
二是加快現代農業創新平臺建設。積極在黃三角農高區規劃布局鹽鹼地綜合治理與應用方面的高層次科技創新平臺。瞄準農業資源環境、蛋白質組學與分子育種、營養與健康、生命信息科學、生物醫藥、生物質材料及能源等領域組建一批農業領域重要創新平臺,吸引國內外人才團隊、大專院校、骨幹企業進區研發孵化和成果轉化,建設現代農業矽谷。堅持走出去、引進來,不斷深化國家科技合作,提升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水平。
三是加快推動一二三次產業融合發展。以加快農業轉型升級、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導向,重點發展現代種業、農業生物產業、農業智能設施裝備業、健康食品精深加工業、農業高端服務業等特色產業,促進一二三次產業融合發展,著力打造一批技術領先、業態高端、模式先進、鏈條完善、循環高效、功能複合的千億級新興農業產業集群,提升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競爭力。
四是加快全面改革攻堅。對照國家一流高新區標準,解放思想,先行先試,加大體制機制和模式創新力度。發揮好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建立市場化的技術創新激勵機制和科技成果產業化機制,充分調動各類創新主體的積極性,促進產學研協同創新。強化風險投資、土地金融、科技人才等政策支持,營造良好創新創業環境,為推動黃三角農高區創新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山東科技報社記者:
根據黃三角農高區組建方案,黃三角農高區建立獨立一級的財政管理體制,請省財政廳陳廳長,能否介紹下黃三角農高區財政管理體制?另外,請問陳廳長,下一步財政部門將如何圍繞黃三角農高區發展,採取積極的財政資金投入方式,引導社會資本加大投入?
山東省財政廳副廳長陳祥志:
非常感謝這位記者的提問。同時,也向多年來關心支持財政事業發展的新聞媒體和記者朋友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先回答您的第一個問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黃三角農高區建設發展,將其提升到推動現代化農業建設、加快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戰略位置,緊密結合我省實際,積極創新黃三角農高區管理體制,並確定了符合黃三角農高區發展的財政體制。也就是黃三角農高區建立獨立一級的財政管理體制,納入省級財政預算管理,以省級財政保障為主,實行省裡和東營市共建。對於財政收入,黃三角農高區實行地方收入全留政策,區內實現的稅收收入以及行政事業性收費、土地出讓金等各類非稅收入,除上繳中央以外的地方留成部分全部留歸黃三角農高區,省財政和東營市財政都不參與分成。對於財政支出,黃三角農高區留成的財政收入統籌用於黃三角農高區人員工資、機構運轉、社會事業、基礎設施及公用服務設施建設,缺口部分將由省財政按照定額定向的原則給予補助。
為推動黃三角農高區加快發展,今年初省財政專門設立黃三角農高區建設發展資金,預算安排5000萬元,專項用於支持黃三角農高區建設。下一步,我們將根據省委、省政府關於加快黃三角農高區建設發展的決策部署,儘快建立健全財政管理體制,並根據財力情況,積極統籌運用科技研發、產業引導以及人才引進等方面的財政投入,對黃三角農高區建設發展給予積極支持,重點推動黃三角農高區現代農業重大科技創新平臺、高新技術項目、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引進與培育,以及國際間農業科技合作項目建設。同時,注重發揮財政資金的槓桿撬動和聚集放大作用,努力增強黃三角農高區自行供給能力和「造血」功能,逐步完善財政扶持政策體系,因地制宜、科學靈活地採用政府股權投資、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等多種方式,加大政策先行先試力度,充分調動社會資本的積極性,吸引和帶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到黃三角農高區經濟社會建設發展中來,推動形成多元化、多渠道、多層次的投入體系,支持黃三角農高區更好更快地發展。
我先介紹這些情況。再次感謝您對財政工作的關心和支持,謝謝!
魏長民:
記者提問就到這裡,大家如有其他需要採訪的內容,請會後聯繫黃三角農高區譚新鋒,聯繫電話:18554677789。
本場新聞發布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