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非洲豬瘟時代,了解國外豬場是怎麼防控鳥類的

2020-12-01 騰訊網

目前四種明確可通過鳥類傳播的豬病為禽結核病、豬流行性腹瀉病、豬丹毒和沙門氏菌病,不過其他傳染性病原,如豬藍耳病、豬非洲豬瘟病很可能會經鳥類的爪子攜帶,或經消化道進入鳥的糞便。

鳥類光臨豬場主要發生冬季、晚秋或早春,目的是採食豬飼料。可以想像出它們爪上攜帶的傳染性病原體可能會汙染飼料。更重要的是,它們的糞便會汙染飼料、地板,有時會汙染存貯的墊料,如稻草或刨花。在溫暖的天氣中,豬舍的一側或多側通常是敞開的。防鳥措施包括大量採用防鳥網,然而儘管這可以降低鳥類傳播疾病的風險,但這一方法通常不被豬場採用。安裝防鳥網往往被認為僅在防止飼料浪費上具有成本效益。在極端氣候下,豬舍通常採用全封閉方式,因此來自鳥類的感染風險得到大幅度的減少。

1、豬流行性腹瀉

在很多國家,最危險的鳥類是椋鳥。它們往往會成群結隊地在半徑30公裡的區域內飛行,一天之內可光臨多家不同的豬場。在一項研究中,據估計約30%的新發豬流行性腹瀉疫情由椋鳥引起。如果椋鳥在一個暴發急性豬流行性腹瀉的豬場採食,它們攝入流行性腹瀉病毒變得輕而易舉,並可在36小時內通過糞便排出病毒。海鷗也與英國國內流行性腹瀉的傳播有關。另外,已有報導稱豬藍耳病病毒可在鴨體內增殖。

2、禽結核

患有禽結核的鳥類會通過糞便排出大量的分枝桿菌,豬攝入受其糞便汙染的飼料後,會引起頸部和腸繫膜淋巴結典型的結節性病變,從而導致在屠宰時胴體的頭頸部報廢。但是有時某些豬場會長期出現胴體頭頸的高報廢率,在某些情況下添置防鳥設施和清除所有存貯的墊料效果可能並不理想。必須記住的是禽支原體並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細菌。它包括多種不同的變異株,其中一些變異株很容易在腐生植物上增殖(豬體外),如一些菌株可在用作墊料的泥煤或水槽中增殖。

3、豬丹毒

鳥類有時候被詬病為豬丹毒疫情暴發的元兇。它們會受到紅斑丹毒桿菌的感染,隨後經糞便排出此病菌。然而,大多數豬丹毒疫情源自豬群本身。紅斑丹毒桿菌長期以亞臨床的方式寄居在豬的扁桃體中,並在豬群中呈地方流行性。在如應激等不明原因的影響下,帶菌個體有可能會表現出臨床症狀,隨後通過糞便排出大量的強毒力病菌。

4、沙門氏菌

沙門氏菌也可經鳥類攜帶並通過其糞便排出,但鳥類攜帶的沙門氏菌血清型並不會對豬造成傷害。然而,它們可能會提高抗體滴度,使屠宰廠在監控方 面變得複雜。高傳染性病原體如FMDV可能通過鳥類的雙足發生短暫的機械性傳播,但尚無有力證據表明這種方式在疾病傳播上起著重要作用。海鷗可能會接觸受豬產品汙染的東西而成為帶菌者進入豬場,如來自垃圾堆的豬肉包裝袋(如果垃圾場就在豬場附近,風也可能把此類物品吹進豬場)。

除了上述問題外,鳥類仍有可能在存貯或散落的飼料上或在豬舍外存貯的墊料上排便,糞便中的病原微生物通過人的腳、墊料或飼料被帶入豬場。給料鬥加蓋可以減少鳥糞汙染豬飼料的概率。您的豬場是怎麼防控鳥類的?

相關焦點

  • 豬場生物安全體系建設與非洲豬瘟防控技術指南
    豬場重要生物安全設施 (1) 豬場圍牆 豬場外圍牆是豬場抵禦非洲豬瘟的第一道防線,防控非洲豬瘟最有效的措施就是把非洲豬瘟病毒連同受感染的豬以及受汙染的所有人、物、車等一起阻擋在豬場外。豬場建設的三道圍牆需是實心圍牆,牆體嚴密,沒有排水管等任何漏洞。
  • 非洲豬瘟時代助力行業復甦,勃林格推出了哪些大招?
    非洲豬瘟時代助力行業復甦,勃林格推出了哪些大招? 《農財寶典》記者 王之嫻 李峙賢 見習記者 嚴秋璠 技術服務方案為王,在非洲豬瘟時代體現得淋漓盡致。
  • 潘飛:非洲豬瘟背景下的豬場規劃設計
    養豬全員抗非背景下,豬場設計也必須為防控非洲豬瘟建立良好的基礎及體系。潘飛分享《非洲豬瘟背景下的豬場規劃設計》,供養豬人參考。根據農業農村部公布信息:自2018年8月,我國發現首例非洲豬瘟(非瘟)疫情至今,截至12月31日,全國共報告發生162起非洲豬瘟疫情,共捕殺生豬119.3萬頭,全國尚未解除封鎖疫情有2起。
  • 豬肉專項整治,非洲豬瘟防控措施再升級,疫情或將迎來轉機?
    大家好,歡迎來到農民百事通,今天和大家講講豬瘟疫情非洲豬瘟發生在我國已經四個多月,而對於非洲豬瘟的防控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還遠未有效控制非洲豬瘟。仍然有一個恆定的區域出現了非洲豬瘟帶來的損失,雖然看起來損失不大,但仔細研究發現受損的面積逐漸擴大。
  • 把脈非洲豬瘟,為疫情防控建言獻策!聚焦2019中國飼料發展論壇
    但非洲豬瘟防控依然存在以下難點:非洲豬瘟病毒潛伏期長,傳播途徑多,傳統生產消費方式不利於防控,動物疫病防控能力總體不強,疫情跨境傳播風險長期存在。   他指出,非洲豬瘟病毒可能的傳染途徑有:泔水,接觸汙染,運料車腳踏板,運豬車輛,疫苗盒表面,帶病毒的豬和豬肉,發生非洲豬瘟場內的飼料或成品料,玉米、豆粕,老鼠,鳥類。他提醒行業需要重點關注飼料的生物安全。
  • 豬場非洲豬瘟情解除後,咋復養?
    調查表明,連成養殖場非洲豬瘟(以下簡稱非瘟)疫情是由人員或車輛物資將非洲豬瘟病毒帶入導致。連成牧業爆發非瘟後,政府提供了專項撲殺補助資金,畜牧部門提供了技術支持。連雲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市重大動物疫病指揮部相關部門第一時間啟動了應急響應,迅速展開行動,對豬場和周圍3公裡的疫區採取封鎖、撲殺、無害化處理、消毒等處置措施,有效控制了疫情蔓延。
  • 關注非洲豬瘟之餘,也要關注換季豬場管理
    自2018年8月以來,整個養豬行業都同仇敵愾、眾志成城聚焦非洲豬瘟的防控。同時關於生物安全防控體系構建、非洲豬瘟病毒的抵制、如何有效消毒、豬價行情預測、豬後市預測等一系列的論壇和信息,佔據了我們大量的關注。隨著發病時間的延長,行業人們逐步趨於冷靜,倖存下來的豬場還是要面對生產。
  • 大中型豬場阻斷非洲豬瘟的三道防線
    一、 阻斷非洲豬瘟的第一道防線:圍牆歐洲控制非洲豬瘟的最簡單方法是圍牆阻止野豬,圈場圍欄必須不能只是一種形式, 防豬圍欄必須圍住整個豬場,圍欄必須保證能防止野豬進入,超過 1.5 米高,圍欄澆築在地上硬接觸,或者深埋至地下18 釐米,這樣豬就不會在圍欄下挖洞。
  • 範衛彬‖非洲豬瘟防控誤操作之操作流程化(十四)
    (本品文章,不求流量,只求警醒有心讀者做好非洲豬瘟防控方案優化和升級!)前言誤操作是非洲豬瘟防控中最大的漏洞!綜述流程化操作是為了提高生產效率而採取的一種管理方式。流程化不是以某一環節孤立的單個任務為目標,而是以期望結果形成的系列任務為目標!
  • 農業農村部:豬場防控非洲豬瘟等關鍵疾病,應自覺封場、減少對外交流
    一、做好非洲豬瘟等關鍵疾病的防控 非洲豬瘟病毒喜冷怕熱、喜潮怕幹,氣溫驟然下降為非洲豬瘟病毒的傳播創造了有利條件。為做好非洲豬瘟等疫病的防控,豬場應完善生物安全體系,自覺封場,減少對外交流,有效阻止疫情傳入和擴散。 首先,加強異常豬只的監控。
  • 非瘟防控下新建豬場規劃設計思路
    目前國內生豬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疫病防控壓力大,防控成本高,尤其對非洲豬瘟的防控。由於非洲豬瘟目前沒有商業化疫苗和特效藥,切斷傳播途徑成為非洲豬瘟阻擊保衛戰的關鍵,因而豬場建設與改造方案得到空前重視。
  • 這位專家細說非洲豬瘟防控理論與實踐
    剛才張處長把非洲豬瘟的形勢給大家報告了,大家能感受到非洲豬瘟給我們的國計民生帶來的重大挑戰。我這個報告題目稍微有點變化,內容基本上是一樣的,我報告的題目是《非洲豬瘟防控理論與實踐》。主要是非洲豬瘟簡介、非洲豬瘟帶來的影響,以及從國家和豬場層面我個人的建議。1.非洲豬瘟是一種重大的傳染病,它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對產業相關的每個人的影響是非常嚴重的。我們對非洲豬瘟的態度應該是什麼?
  • 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關於繼續做好規模豬場等場所非洲豬瘟採樣...
    原標題: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關於繼續做好規模豬場等場所非洲豬瘟採樣監測工作的通知   農牧便函〔2021〕14號   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關於繼續做好規模豬場等場所非洲豬瘟採樣監測工作的通知
  • 非洲豬瘟再度來襲,小小的防範措施或能挽救你的豬場
    我國自2018年首例非洲豬瘟發生以來,養豬戶談非色變。不僅僅是我國,世界上有一半的國家正在遭受非洲豬瘟侵襲,非洲豬瘟對全球生豬產業帶來巨大的損害,今年非洲豬瘟又在我國多省份零星散發,會不會再次席捲全國,這需要養豬戶引起足夠重視。下面列舉下幾種危險信號,養殖戶要注意防範。
  • 非洲豬瘟常態化防控技術指南(試行版)發布!中小豬場這樣做可...
    為進一步強化非洲豬瘟常態化防控,近日,農業農村部組織制定了《非洲豬瘟常態化防控技術指南(試行版)》,指南包括養殖生產環節、調運和屠宰環節和其他環節三大部分,涉及中小養豬場戶非洲豬瘟防控技術要點、規模豬場非洲豬瘟防控技術指南和飼料生產經營場所非洲豬瘟防控技術要點等10個方面。該指南有效化解非洲豬瘟發生風險,切斷疫情傳播途徑,養殖戶們要收好了!重磅!
  • 強化非洲豬瘟常態化防控 確保疫情不反彈——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
    本網訊 日前,應對非洲豬瘟疫情聯防聯控工作機制按照常態化防控新要求,印發了《非洲豬瘟防控強化措施指引》,明確了12項強化措施。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有關負責人就相關問題回答記者提問。問:當前非洲豬瘟防控形勢如何?為什麼要出臺這個《指引》?
  • 豬場預防非洲豬瘟提高豬群免疫力最有效措施
    非洲豬瘟是一種急性、出血性、烈性傳染病,是迄今唯一的蟲媒DNA病毒,基因組十分龐大,研究顯示冬季非洲豬瘟病毒的活性更強,而且目前尚未研發出有效疫苗,不過非洲豬瘟病毒具有怕熱怕強酸強鹼特點,因此預防措施做得好的話,是完全可以預防非洲豬瘟發生的。
  • 劉向東:非洲豬瘟背景下的養豬文化建設與制度保障
    非洲豬瘟疫情的發生不僅給豬場帶來了巨大損失,同時也側面反映出我國落後的養豬文化與硬體設施還遠滿足不了應對新形勢下防控非洲豬瘟的總體要求。作為一個傳統產業,養豬觀念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步伐也同樣發生了巨變,但對於非洲豬瘟疫情的防控目前的養豬觀念顯然是達不到理想中的防控效果。
  • 中國中獸醫報:中獸醫藥有望讓非洲豬瘟可防可控
    2019年7月3日,國務院辦公廳最新發布《關於加強非洲豬瘟防控工作的意見》,要求「全面提升動物疫病防控能力」。  2019年5月27日~6月30日,筆者分三次前往天津、河南、湖北、廣西、河北、江西等地了解中獸醫藥防控非洲豬瘟的情況,發現在調研所到之地,應用中獸醫藥能夠對非洲豬瘟做到可防可治,填補了「無苗可防,無藥可治」的科技空白。
  • 非洲豬瘟疫情下的養殖戶:豬若安好 便是晴天
    自去年8月,爆發首例非洲豬瘟疫情以來,截至今年4月22日,全國共發生非洲豬瘟疫情129起,累計撲殺生豬102萬頭。今年一季度,全國生豬存欄(即處於飼養中)僅為3.7億頭,為1992年以來最低水平。目前,疫情在國內已趨緩,23個省份解除了疫情封鎖,但抗擊非洲豬瘟之路註定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