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女孩或多或少都做過這樣的夢:未出嫁前,受盡父母寵愛;出嫁後,能一直被丈夫捧在手心。這種夢想往往很難實現,正因如此,才有了那麼多才子佳人、愛恨情仇的故事。然而出生在奧地利的瑪麗·安吉瓦內特,卻輕而易舉就實現了這個夢想。
未出嫁前,她是奧匈帝國女皇泰伊莎最受寵的女兒;從嫁給法國王儲,到成為王后,一直都被路易十六捧在手心,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
可惜她38歲時就被法國民眾送上了斷頭臺。她的一生為何短暫如曇花一現?她之所以年紀輕輕就殞命,和她奢華放縱的生活有沒有關係呢?
盛開在凡爾賽宮的玫瑰
作為女皇泰伊莎最受寵的女兒,瑪麗·安吉瓦內特被母親嫁給了法國的路易王儲,作為兩國握手言和的見證。
瑪麗從小在父母的庇佑下長大,性格被養得天真爛漫,胸無城府。當她離開維也納,來到宮廷禮節繁瑣的凡爾賽宮時,十分不適應這裡的生活。
即便是有母親時不時寫信忠告她的言行舉止,她依舊我行我素。公然蔑視法國蔚然成風的情婦風俗,和國王的情婦杜巴麗夫人交惡。
這讓她在當太子妃時,名聲就被人傳得非常難聽。1774年,路易十五撒手人寰,留下一堆爛攤子給路易十六。
即便是成了王后,瑪麗也沒有自覺擔負起王后的職責,依舊過著太子妃時的生活。她對政治一點都不感興趣,每天只關心如何裝扮自己。
當她順利完成了傳宗接代的任務,就徹底將心思放在了假髮、帷帽、高跟鞋,以及收集更多鑽石珠寶上。
18世紀中晚期,瑪麗獨創的羽毛頭飾、帆船頭飾,成為整個上流社會女子競相模仿的裝飾;當時法國流行一種陰柔嫵媚的洛可可風裝扮,在瑪麗皇后的不懈推動下,洛可可風被發展成奢華的代名詞,宮廷內外處處充斥著洛可可風的裝飾。
而瑪麗皇后本人,除了想盡辦法保住自己"第一美人"的稱號外,日常活動就是看戲劇、看賽馬,和志同道合的朋友駕雪橇,甚至參加賭博。
無論走到哪裡,瑪麗皇后永遠是人群中的焦點,眾多貴婦、豪門女子一擲千金,只為和瑪麗皇后見上一面,以便學習她的穿衣打扮。
瑪麗皇后以其獨特的時尚嗅覺,前衛的裝扮風格,成為凡爾賽宮內一支最耀眼的玫瑰花。
當能力和環境不匹配,凋謝就成了必然
和熱鬧無休止的凡爾賽宮相比,法國民眾的生活可謂是水深火熱。前有從1785年到1788年的旱災不斷,後有路易十六無腦地支持美國獨立,加重人民的賦稅。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波旁王朝岌岌可危。
然而瑪麗皇后對這一切渾然不覺。她從不幹政,更無政治眼光。當國民議會提出要限制國王權力,廢除封建制度時,她看不清形勢,盲目地和丈夫一同拒絕了這個提議。
1785年,"項鍊事件"爆發。這件事的起因是一位伯爵夫人利用紅衣主教想要皇后而策劃的一場陰謀。
騙局被揭露,瑪麗皇后盛怒之下,不顧大臣的勸阻,極力讓人處死了紅衣主教。雖然瑪麗皇后是無辜的,但是她在宮內奢靡無度的生活被人揭露開來,人們編排了各種關於瑪麗皇后的言論,使她迅速淪為眾矢之的。
1792年,法國對奧地利宣戰。瑪麗皇后再也坐不住了,她趁機勾結奧地利,企圖藉助他們的力量,鎮壓法國內部愈演愈烈的革命運動。事情敗露後,直接引發了巴黎起義。
憤怒的人們急於給自己的怒火找一個宣洩口,當他們湧入凡爾賽宮,看到依然高高在上的瑪麗皇后時,終於知道自己想做的事情是什麼了。
1793年1月,路易十六被處死,同年10月,瑪麗皇后也被推上了斷頭臺,兩人相隔9個月,先後奔赴刑場。
瑪麗皇后實在是被家人保護得實在太好,即便是成為皇后,也一直是小女兒心態。她永遠只關心自己的喜好,對關乎自己身家性命的政治,竟能全然拋諸於腦後。
當瑪麗皇后坐在凡爾賽宮內揮金如土,接受上流名媛們的吹捧,享受著皇宮的奢侈生活,卻無視民眾的疾苦時,就註定了必然慘澹的結局。因為她所享受的這些禮物和待遇,早就被命運標好了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