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不想對法國大革命的功過是非作分析評價,只想介紹被革命政權送上斷頭臺的三位女性。她們地位不同、性格各異,她們也並非完美無缺,但她們嫉惡如仇的品德、從容不迫的風度、美麗動人的氣質、視死如歸的勇氣卻是如出一轍,讓我無比驚訝、無比景仰、無限痴迷。我認為,她們儘管被革命暴君消滅了生命,但她們倒在地上的頭顱依然高傲地面對她們的敵人,她們將在人類歷史上留下無法抹去的印跡。
【安託瓦內特王后】
---她是法國王后,有著高貴的血統和美麗的容貌,也有過不顧後果的任性和不顧身份的胡來。但她是坦蕩和磊落的,面對囚禁與死亡,她表現出了一位王后的素質與勇氣。她的名字叫瑪麗﹒安託瓦內特。
法國大革命中被送上斷頭臺的三位女性
瑪麗﹒安託瓦內特是原奧地利帝國公主,生於維也納,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弗朗茨·史蒂芬與奧地利女王瑪麗﹒泰莉莎的第十五個孩子。為了阻止英國、俄國和普魯士的肆意擴張,法國和奧地利這兩個敵對了幾個世紀的歐洲大國締結了同盟。1770年5月16日,瑪麗﹒安託瓦內特作為她的母親奧地利女王鞏固奧法聯盟的一顆棋子嫁給了法國王儲路易十六。那年,瑪麗﹒安託瓦內特15歲。
貴為法國王妃和王后的安託瓦內特,在與丈夫後的長達七年時間裡,始終未曾享受過所有已婚女人應該享有的床弟之樂。2000多個夜晚,路易無數次挑逗起她的情慾,卻又讓她的衝動無法得到滿足。青春年少、活力四射的安託瓦內特不得不在梳妝打扮、交友調情、舞池賭桌中尋找快樂。安託瓦內特是一個天性叛逆的女人,她從來沒有重視過沉悶的宮庭規矩,也從來沒有意識到長幼尊卑的嚴肅性,她需要自由自在的生活。正如奧地利著名小說家茨威格所說:「她還是個天真的孩子。」(奧茨威格《斷頭王后》)她常常傍晚時分從凡爾賽宮溜出來,走進巴黎燈紅酒綠的娛樂場,直至凌晨才回去。她亦常常參加化妝舞會,在瘋狂中尋找刺激。她還沉湎於賭博,常常通宵達旦。正式成為王后之後,她又整天沉浸於小特裡亞農(凡爾賽宮中路易十五情婦玩樂的別墅)。這是她的私人領地,連國王進來都必須要得到她的允許。在這裡,她廢除了所有的規矩,完全不顧宮廷禮儀,隨心所欲地玩耍、嬉鬧。她追求奢華,不停地購買名貴首飾、服裝,聘請專門設計師為她設計服裝。由於她的天生麗質與高貴氣質,加上日日翻新的服裝、首飾、髮式,她成為全巴黎和整個法蘭西的時尚標籤,也成為歐洲上流社會女性爭先效仿的榜樣。
可能是與生俱來的吧,安託瓦內特十分高傲,對那些名流貴族她不屑一顧,從來不與他們交往甚至說一句話。對於底層民眾她自然無暇顧及也不屑顧及。甚至對於全法國名流貴族趨之若鶩的路易十五的情婦杜巴麗夫人,來到凡爾賽宮將近兩年,她在所有重大場合不曾與這位夫人有連任何交流哪怕是一句客套話——她看不起這位靠出賣色相贏得名利的下層女人。母親、國王路易十五特別是杜巴麗夫人都希望這位未來的王后能夠給杜巴麗夫人一個面子也給法國國王一個面子,可安託瓦內特堅決不從。直至兩年後,母親來信說,如果安託瓦內特再不給杜巴麗夫人面子,不僅會威脅到她自己的前途,而且馬上會損害奧地利的國家利益——影響奧、西等國瓜分波蘭的計劃。安託瓦內特不得不屈服於母親,在一個元旦晚會上,當所有人都向杜巴麗夫人祝福的時候,安託瓦內特也向她說了一句話:「今天的人真多啊。」僅僅幾個字,不僅滿足了杜巴麗夫人的願望,也讓路易十五默認了對波蘭的瓜分。歐洲的局勢因為安託瓦內特區區幾個字改變了。這應該是安託瓦內特短暫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屈服了。
結婚五年後,在安託瓦內特母親泰莉莎的一再過問下,當時還在世的路易十五曾經組織御醫對路易十六進行了全面檢查,發現只要動個小手術就解決問題了。可路易十六還是拖了兩年,直到安託瓦內特的哥哥西班牙皇帝約瑟夫親自跑到巴黎為這位妹夫打氣,才讓路易接受手術。七年的婚姻生活因此有了夫妻之實。不久,安託瓦內特便生下了一個女兒,之後又接連生下了兩個兒子。兒女的出生,讓她享受到了做母親的快樂,她也開始漸漸收斂起她的野性。她照顧兒女、看書讀報、縫補刺繡……她想做一個好女人、好妻子、好母親。可是,法國王后專橫、奢侈、放蕩、愚蠢的名聲早已遠播法國內外,她作為一個壞王后的形象受到法國人民詛咒、恥笑、消遣、憎恨。從做王妃開始,社會上便流傳著許許多多關於她生活放縱及國王窩囊、無能的小冊子、打油詩,其情節和描寫簡直不堪入目,安託瓦內特對此嗤之以鼻,她對那些下流、骯髒的人物和行為從來不用正眼去瞧。「項鍊事件」讓她名聲更臭。其實,她是「項鍊事件」的受害者,整個事件安託瓦內特一無所知,完全是一個叫沃盧瓦夫人的沒落貴婦眾多騙局中的一個。這位夫人利用一心想得到王后垂青的紅衣大主教羅昂的心理,唆使她為王后代買一價值160萬金幣的項鍊。沃盧瓦夫人將項鍊據為己有之後卻逼迫羅昂付款。羅昂因為無力支付,珠寶商不得已找到王后。安託瓦內特十分震怒,將羅昂和沃盧瓦夫人投進監獄,國王因考慮對王室和王后的影響不同意公開審理此案,可王后卻堅決要求公開審理。她不允許別人對她的侮辱,她要證明自己的清白。儘管法院判決沃盧瓦夫人罪名成立,可法國卻認為沃盧瓦夫人是在為王后頂罪,加上沃盧瓦夫人逃到英國後對王后進行大肆誹謗,安託瓦內特成多數法國人心目中的邪惡女人。直至有一天,安託瓦內特陪同國王參加一個活動,當她聽到人們只呼叫國王萬歲的時候,她才知道事情的嚴重性,她想挽回,也做了很多努力,她戒除不良習氣、接待大臣來賓、協助丈夫管理朝政,可已經無濟於事了。
即便安託瓦內特從嫁私法國的那一天起,便兢兢業業、勤勤懇懇、謙虛謹慎、勤儉節約,她的悲慘命運也無法改變,正如她溫和善良的丈夫路易十六的命運無法改變一樣。原因很簡單,她不幸遇到了法國大革命,又不幸生為王后。
安託瓦內特是一個堅定的反革命派,她覺得國王的權威不容挑戰、王室的尊嚴不能玷汙。她看到革命浪濤來勢洶洶的時候,她想阻止丈夫的改革,可是,路易十六這個全歐洲人心目中的軟弱無能的國王,改革決心是如此之大,安託瓦內特除了極其有限的幹預之外,只好在內心裡祈禱王室平安、法國平安。當法國陷入混亂、王室遭遇危險的時候,路易十六充分顯示了他的軟弱和沒有主見,或許,這個國王不想與人民為敵,或許他知道自己的反抗也是徒勞的。只有她——法國王后安託瓦內特以自己柔弱之軀,與少數忠於王室的力量不停地溝通、商議,請求自己的哥哥西班牙皇帝予以支持,以螳螂擋車之力試圖力挽狂瀾。大革命時期的著名政治家亦是雅各賓俱樂部的創始人米拉波(後來成為暗中扱重要的保王派)這樣評價安託瓦內特:「整個凡爾賽只有一個男子汊。」然而,最終她所有的努力都無濟於事。
從國王和王室被一群婦女(其中有裝扮成婦女的男人)以向國王要求麵包的藉口劫持到巴黎開始,安託瓦內特和整個法國王室的命運就不能由他們自己主宰了。1791年6月20日,她和她的丈夫在費森幫助下的那次逃亡,是他們求生的最後一線希望。可惜,就在他們即將到達目的地的時候,被革命思想武裝起來的瓦倫民眾攔住了。其實,安託瓦內特有好幾次逃生的機會,她都放棄了。被押送回杜伊勒裡宮後,曾經有一位伯爵夫人打算把王后一人偷偷弄出宮,但被她堅決拒絕了。她說:「我必須承擔起應有的責任,我的餘生要和我的家人一起共同度過。不管別人的評價如何,我們要勇敢地維護我們的地位和聲譽。我殘存的希望是我們的努力能為孩子們換來以後的幸福。」(奧茨威格《斷頭王后》)路易十六被處死之後,被囚禁在丹普爾堡的安託瓦內特又有一次絕好的逃生機會,在忠於王室的貴族雅爾約斯的精心策劃下、在一個叫圖朗的守兵的全力協助下,他們成功地買通了守城司令,安託瓦內特和她的兩個孩子以及孩子的姑姑都有機會逃出,可惜因為後來情況有變,只能讓安託瓦內特一人出逃,她毫不猶豫地拒絕了。
法國國內一些別有用心的無恥之徒編排了安託瓦內很多緋聞、無數個情夫,那些都不過是子虛烏有的誹謗陷害,唯有費森才是安託瓦內38年短暫人生中情人。他們是在巴黎的一個化妝舞會上認識的,那時候安託瓦內特還沒有成為王后。這個瑞典青年貴族被安託瓦內沉魚落雁的美貌和無拘無束的性格吸引住了,安託瓦內也對英俊瀟灑的費森頗有好感。之後,費森便成為了凡爾賽宮的常客。後來這一情況被安託瓦內的母親安排在她身邊的密探得知,她受到嚴厲警告,費森也被迫回國。四年之後才再次重逢。之後,他在安託瓦內遭受軟禁和囚禁的日子裡,不顧自身安危,一次又一次秘密潛入安託瓦內住處,給她鼓勵和幫助。當時,知道他們之間的關係的人十分有限,直至十九世紀後葉,人們在瑞典城堡發現了安託瓦內寫給費森的大量情書,他們之間的愛情才為世人所知。透過一封封情意綿綿的信件,我們看到了一個嚮往真情、忠於真情的全新的法國王后,她也是女人,她需要感情的撫慰。
法國大革命中被送上斷頭臺的三位女性
安託瓦內特有一種讓所有人包括她的敵人佩服和尊敬的非凡氣質和人格力量。無論是被軟禁在杜伊勒裡宮還是丹普爾堡城堡,還是作為囚徒關押在陰森恐怖的「死牢」,無論是大名鼎鼎的政治家還是默默無聞的造反派,都有可能在她面前轉變立場,由敵人變成朋友,甚至敢冒上斷頭臺的危險,為她傳遞信件、策劃出逃。最典型的莫過於圖朗了,他曾是1792年8月10日襲擊杜伊勒裡宮的領頭羊,可他與被囚禁的安託瓦內特接觸之後,被這個高尚而不幸的女人所打動,轉變為她的支持者。逃跑事件敗露之後,又義無反顧地獻出了自己的生命。1793年10月16日,安託瓦內特充滿活力與傳奇的生命結束在斷頭臺下。
一直到死,安託瓦內特都不曾向人低下過她高傲的頭,也不曾向任何強大的勢力屈服過,甚至連發怒、謾罵也沒有過。當以婦女為主力的暴徒闖入凡爾賽宮要置她於死地之時,她帶著王儲和公主站在陽臺上,輕蔑地掃射著喪心病狂的暴徒;當丈夫路易十六把革命者遞過來的象徵革命的紅色帽子戴在頭上時,她立即表達了反對的立場並嚴辭拒絕士兵們送上來的「革命帽」;在革命風暴肆意的時候,她陪同丈夫參加公眾活動,拒絕穿防身鎧甲,晚上睡覺時堅決不要防衛;她走上斷頭臺時不小心踩著了路人的衣服,仍然向這位叫喊殺死她的人說一聲對不起……只有一次,當起訴人用卑鄙齷齪的手段誣陷她與五六歲的孩子亂倫的時候,她終於忍不住憤怒了,這也可能是她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大動肝火。
安託瓦內特的命運是悽慘的,她是權謀政治和暴力革命的犧牲品,她一切的不幸是因為她生在了帝王之家。令人敬佩的是,儘管生活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但她從來沒有停止過追求自由、維護尊嚴的努力;她一生任性、高傲,甚至有些胡來,但她是直率和善良的,不會陰謀詭計不去坑人害人,臨死前,她給兒子留下遺言,囑咐他不要為父母報仇;她是比較奢侈浪費也貪圖享受,但她並不比法國其他王后過分多少,罪不至死。她的死讓人惋惜,她作為女人的品德讓人肅然起敬。
【「法蘭西第一女傑」羅蘭夫人】
----她是一位出生於普通家庭的女子,因為婚姻讓她與政治結緣,又因為大革命讓她有了施展才華的舞臺。她美麗的容貌與優雅的舉止吸引了千萬人的注目,她出色的才能和嚴謹的思維讓人嘆服,她的高談闊論與愛出風頭也讓很多人詬病。然而,她把生命獻給了她的理想,她用熱血成就了她的偉大。她被後人稱為「法蘭西第一女傑」。她就是羅蘭夫人。
羅蘭夫人原名雅娜﹒瑪麗,出生於巴黎一個普通的市民家庭,她的父親是一名不出名的雕刻匠。雅娜自小便聰明過人,熱愛閱讀,具有同齡人中少見的文學、音樂、繪畫和表達天賦。因受到父親渴望平等思想的影響,她十分崇拜英雄人物尤其是古羅馬時期的英雄人物。從小就立志建立人人平等的理想社會。與大多數法國大革命時期的革命家一樣,她也深受盧梭思想的影響,認為用美德可以建立一個理想的國家。她曾經跟著祖母在鄉下生活了三四年,這三四年是雅娜扱幸福快樂的時光。十四五歲的時候,雅娜已經出落為一個亭亭玉立的美少女,她在自述中說:「14歲的時候,我大概5尺高,已經完全發育,有漂亮的大腿,嬌俏的雙臀,高聳的胸部,窄薄的雙肩,身姿優雅,步伐輕盈……」(英露絲.斯科爾(《羅伯斯庇爾與法國大革命》)隨著年齡的增長,雅娜對愛的渴望也越來越強烈,她只好依靠讀書、寫作、參加社會活動來減輕內心的欲望。直至遇到她心儀的男人——比她大整整二十歲的政治家和作家羅蘭先生。雅娜25歲的時候成為了羅蘭夫人。結婚之後,羅蘭夫人的寫作能力突飛猛進,她優美的文風和奇特的想像力讓讀者讚不絕口。
法國大革命中被送上斷頭臺的三位女性
成就羅蘭夫人的與其說是她的丈夫,不如說是法國大革命。作為政治家,羅蘭先生是這場大革命的積極參與者和推動者,也是著名的吉倫特派的代表人物。在羅蘭夫人的提議下,他們從寧靜優美的拉普拉蒂爾搬倒了巴黎,開始了他們夫妻的革命家生涯。
君主政體被徹底廢除之前,羅蘭曾兩度出任內務大臣,讓羅蘭成為更多人熱愛和崇拜的革命家。而羅蘭的一些改革措施和重大決定很多都是出自羅蘭夫人之手。1792年6月,就任內政部長僅僅三個月的羅蘭先生被路易十六解除了職務,原因是羅蘭夫人代丈夫向國王擬寫的一封要求國王向支持王室的外國軍隊開戰和對不願支持革命的教士進行處罰的勸諫書,勸諫書的言辭之大膽、激烈令國王十分惱怒,作為國王,他也無法下達這樣的命令。於是,只好將羅蘭解職。羅蘭夫人動員丈夫將勸諫信在國民大會上公開,這封信立即便被廣泛傳播,羅蘭先生被視為愛國主義的殉難者受到空前歡迎和尊重。羅蘭先生第二次擔任內政部長之後,羅蘭夫人又以嚴厲和威脅的口氣,代丈夫起草了要求羅馬教皇立即釋放被關押的法國藝術家的抗議書,受到革命者的熱烈歡迎。羅蘭夫人一手將她的丈夫打造成為革命明星,她自己也成為家喻戶曉的大才女和女英雄。羅蘭夫人並不避諱自己對丈夫事業的貢獻,她說,沒有她,丈夫也是出類拔萃的,有了她丈夫便更加光彩奪目。羅蘭夫人的強勢和高調,也引來了很多批評,認為她越俎代庖、誇誇其談、自我炫耀、野心勃勃。但羅蘭夫人不以為然,她依然按她的方式參與政治和改革大業。每天,羅蘭先生的客廳都是巴黎政客和革命者聚會的沙龍,首先是她的丈夫與其朋友們秘密討論政務,結束後便在大廳裡與來賓們討論熱點問題,而大廳的主角無疑是羅蘭夫人了,羅蘭夫人的口才、智慧、魅力讓幾乎所有來客傾倒,大家圍繞著她身邊,聽她滔滔不絕地演說。後來的雅各賓派重要領導人、恐怖專政的倡導者和實施者羅伯斯庇爾很長一段時期都是羅蘭夫人沙龍的常客,羅伯斯庇爾對羅蘭夫人十分欽佩甚至有點崇拜,他曾經模仿羅蘭夫人的風格、詞句、語氣於他的公開演講中。他們因為共同的理想而成為朋友。當國民議會中不滿羅伯斯庇爾的人想置他於死地之時,羅蘭夫妻將他帶到一個安全的地方躲避,並請求議會負責人保護這位年輕人,讓羅伯斯庇爾躲過了一劫。
法國大革命中被送上斷頭臺的三位女性
對於法國大革命史了解不多的人,只知道吉倫特派是保王黨,是革命的叛徒,諸不知,吉倫特派比當時任何一個革命派別都更激進,更迫切希望徹底摧毀君主專制統治。法國告別君主政體其主要功績還在于吉倫特派,他們是在羅蘭夫人的提議下,在她的客廳裡開始密謀並實施廢除君主制的(羅蘭夫人還代丈夫起草了共和國方案);對國王判處死刑的決議,也是在吉倫特派掌握議會多數的情況下發生的;向外國軍隊開戰更是吉倫特派的領袖人物布裡索的堅定立場。而羅伯斯庇爾開始還是主張君主立憲的。吉倫特派和雅各賓派,是大革命時期兩個最大的革命派別,其實目標是一致的,就是建立一個平等的人民主權的社會。只是,吉倫特派不贊同殺戮擴大化,也不願政府過多地幹預市場,有點自由化的傾向。於是吉倫特派與雅各賓派分道揚鑣。由於後來雅各賓派採取恐怖手段將吉倫特派趕出議會,他們這群滿腹經綸、滿腔熱情的革命家一個個都被羅伯斯庇爾送上了斷頭臺。
羅伯斯庇爾對吉倫特派開始大清洗的時候,不少吉倫特派的人物都逃跑了包括羅羊夫人的丈夫羅蘭和羅羊夫人的情人比佐。可是,羅蘭夫人沒有逃,她以赴湯蹈火的決心留在了巴黎。在監獄裡,她更是堅決拒絕越獄和逃跑。她要用她的血去祭奠革命,去挽救革命,去警醒革命者。
在法國宣布成立共和國之時,羅蘭夫人欣喜若狂。她覺得當年的夢想終於實現了,她親自參與了共和國的締造,親眼見證了這個偉大的時刻。可是,她馬上便失望了。與她有著同樣感受的還有很多人,尤其是那些被送上斷頭臺的革命者。他們中的很多人可能至死也沒有弄明白,革命怎麼會革到自己頭上來了?羅蘭夫人是終於清醒了的少有的革命者,身陷囹圄的她在寫給羅伯斯庇爾的信中,有這樣的句子:「我知道該怎樣承受一切事情,我也很清楚在每一個共和國初期,對之起作用的革命在變革中總是會選擇主要的參與者作為自己的犧牲品……我寫信是為了給你啟迪,命運變幻無常——民眾的支持也是如此。看看前代那些革命人物的命運吧——先是人民的偶像,後是人民的統治者……但他們能夠阻止他們的名字遭受後代人公正的咒罵嗎?……」(美JOHN S.C. ABBOTT《法蘭西第一女傑羅蘭夫人傳》)羅蘭夫人道出了「革命定律」,然而,革命非得要這樣進行嗎?不少革命者是懷揣偉大的理想——爭取平等、自由、幸福等等參與革命的,為了達到目的,他們忽視了手段,他們容忍暴力、支持暴力甚至參與暴力。直至暴力和厄運降臨到他們頭上的時候,他們才認識到革命不應該這麼革,可是,這時候已經晚了。他們沒有或者說很少想過自由平等的真正含義是什麼?如果一方自由之後就剝奪另一方的自由,如果公平不包括全體公民,那自由、公平還有意義嗎?實質上,一個階級壓迫一個階級,只能讓社會陷入無休止的鬥爭中,永遠也實現不了真正的公平、自由。
法國是一個浪漫的國度,與很多法國女人一樣,羅蘭夫人也有自己的情人。這個情人叫比佐,他是吉倫特派著名的革命家,一位風度翩翩的理想主義者。在共同的革命活動中,羅蘭夫人不可救藥地愛上了比丈夫更年輕、革命激情更加充沛的比佐,因此曾經讓羅蘭先生十分痛苦。這就是為什麼羅蘭夫人臨死前要寫這樣的信給丈夫的重要原因,「原諒我,我尊敬的和引以為榮的丈夫,原諒我毅然結束了我奉獻給你的生命。相信我,我的生命,更因為你的不幸而愛你,如果能允許我分擔你的不幸的話。現在,由於我的死亡,你將從徒勞無益的悲傷中解脫出來。」(美JOHN S.C. ABBOTT《法蘭西第一女傑羅蘭夫人傳》)羅蘭並不是不愛丈夫,或許,她對比佐的愛可能更偏向於精神層面上。她是一個熱愛生活、追求浪漫、渴望幸福的女性,即使要死了,她對大自然對生活依然充滿滿懷:「再見了!再見了,燦爛的太陽!之前你把你的光亮隱藏在天空,你一定要給我的窗戶鍍上金色的光輝。再見了,寂靜的索恩河畔,你那原野的美麗是如此幸福地溢滿我的心。還有你們,貧窮但誠實的蒂濟人民……」(引文同上)
1793年11月10日,一襲白裙的羅蘭夫人面帶微笑地走出監獄,她容光煥發、神採奕奕,輕快地走上通往斷頭臺的馬車。一大群愛看熱鬧的人圍住羅蘭夫人,大聲叫嚷:「上斷頭臺!上斷頭臺!」羅蘭夫人笑著對他們說:「我的朋友們,我正在去斷頭臺,一會兒就到那兒了。送我去斷頭臺的人不久就會像我一樣,我清白地離去,他們卻將沾滿鮮血地前來。你們現在為我的死亡歡呼,那時候,你們會以同樣的熱情為他們歡迎。」(引文同上)我不知道,那些對殺戮興趣盎然的人,聽了羅蘭夫人的話,內心是否有一點點的愧疚與不安?鍘刀落下前,羅蘭夫人向高高的自由女神雕像深鞠一躬,然後大聲喊道:「自由啊!自由!多少罪惡假汝之名以行!」這句響徹雲霄的警句,如此準確地撕開了某些革命者的面紗,兩百多年來一直在人們的耳邊迴響。
得知妻子去世的消息,逃到鄉下的羅蘭先生在一條水溝裡自殺身亡。
羅蘭夫人39歲的人生精彩紛呈,她依靠才智、勇氣和鍥而不捨的決心,讓自己立於大革命的潮頭浪尖,親手參與了共和國的打造,又因為慷慨赴死而讓幾乎所有人包括她的敵人也不得不對她肅然起敬。而我以為,羅蘭夫人的偉大之處在於她對大革命的反省。她的反省直擊要害,直至今天也具有無比巨大的警示意義。
【「俠女」夏洛特•科黛】
----她沒有安託瓦內特的顯赫地位,也不像羅蘭夫人那樣獲得過眾星捧月般的愛戴。儘管她有美麗的容顏和廣博的知識,然而她卻甘願在小城裡為法國大革命吶喊助威。因為吉倫特派的失敗,讓這位25歲的漂亮女人義無反顧地走到了前臺,她衝到了巴黎,用一把匕首結束了瘋狂的革命者馬拉的性命。她因此名聞天下,也成為法國大革命史不可漏缺的人物。這個俠女叫做夏洛特·科黛。
夏洛特·科黛是卡昂城一位候爵的女兒。生於貴族之家的科黛從小便養成了愛學習、愛思考的習慣。儘管家庭有濃厚的宗教氣氛,父親又是堅定的保王派,可她卻天生叛逆,既不信上帝,也不贊成君主專制。她和大革命時期很多革命者一樣,喜歡盧梭、伏爾泰、孟德斯鳩的著作,崇尚自由、平等,為了建立一個美德的共和國裡,她發誓終身不嫁。她是一個標準的吉倫特派,希望法國來一次徹底的革命,拒絕祝福路易十六,但她也不贊成處死路易。
1792年5月31日,雅各賓派依靠暴民將吉倫特派趕出國民議會。從這一天起,科黛便將雅各賓派看作將大革命引向邪路的敵人,更是視該派的吹鼓手馬拉為驅趕吉倫特派的罪魁禍首。一些有幸逃脫抓捕的吉倫特人來到卡昂,他們組織了一支隊伍,準備進軍巴黎。由於這支隊伍人數太少加上一些人的臨陣脫逃,進軍巴黎的計劃成為泡影。前往巴黎的只有一個人,她就是夏洛特·科黛。科黛認為吉倫特派的命運掌握在殺人犯的手裡,除了匕首之外,沒有東西能夠保護他們。殺掉一個狂熱的殺人犯,可以拯救無數人的性命。她始終認為,刺殺馬拉是一項正當行為。她沒有將自己去巴黎的目的告訴任何人,更沒有說過任何慷慨激昂的話語。她找了一個藉口,帶著那本她和她父親都十分喜愛的《希臘羅馬名人比較列傳》來到巴黎。在巴黎的時候,科黛住在一個吉倫特派的議員家裡,她沒有向這個議員透露她來巴黎的目的,只是一個勁地勸說議員逃到卡昂去,可議員以不能拋棄自己的職責崗位為由,拒絕了科黛的好意。後來,這位議員成為第一批被送上斷頭臺的吉倫特派代表。
1793年7月13日。科黛把匕首藏在披風底下,然後叫了一輛出租馬車,來到馬拉的家門口。科黛以她所崇拜的希臘和羅馬英雄的姿態,走向她的敵人,走向生命的終結,走向她人生的輝煌時刻。馬拉得了嚴重的皮膚病,全身潰瘍,所以閉門不出,差不多整天坐在浸泡了藥草的浴缸裡,寫作和待客都在這裡。科黛第一次和第二次敲門,都被警惕的房東太太還有馬拉的同居情人擋在門外,黃昏時分,科黛第三次敲門,仍然被拒絕。這次科黛不願罷休了,雙方爭執起來,吵鬧聲傳到了正在浴室工作的馬拉耳朵裡,問是怎麼回事。馬拉的情婦告訴他,一個從卡昂來的年輕女人,說有關于吉倫特派的重要情報要向他匯報。正在浴缸裡泡澡的馬拉聽說有吉倫特派的情報欣喜若狂,立即吩咐讓科黛進來。馬拉原先只是一名報社記者,因為在報刊和集會上鼓吹暴力革命、煽動民眾殺戮而名聲大振,成為雅各賓派中與羅伯斯庇爾、丹東齊名的重要領導人。馬拉接過科黛遞過來的名單,得意洋洋地告訴她,用不了幾天,他就會將這些人都送上斷頭臺。科黛趁馬拉得意忘形之機,拔出匕首,直接刺入馬拉的心臟,僅僅一刀便結束了這個不可一世的革命狂人的性命。殺死馬拉之後,科黛沒有逃跑,她已經作好了坦然面對死亡的準備。檢察官在法庭上指責科黛如此準確地一刺,絕對是受過專業訓練的時。科黛氣憤地大叫:「醜八怪!是他讓我成了女殺手!」
法國大革命中被送上斷頭臺的三位女性
在革命法庭受審時,科黛表示,刺殺馬拉完全是她的個人行為,她之所以要刺殺馬拉是為了平息法國的暴亂。在寫給父親的信中,這位女英雄這樣說:「請父親大人寬恕,未得您同意就擅自赴死。但是女兒是為許多無辜的受害者復仇,並避免將來更多的災害女生。大家一旦省悟,知道自己是從暴君的統治下解放出來,一定會歡天喜地。」(美林·亨特《法國大革命時期的家庭羅曼史》)
1793年7月17日,夏洛特·科黛被押上斷頭臺,結束了她25歲的年輕生命。當押送科黛的馬車緩慢地穿過人群騷動的街道的時候,劊子手對她說:「你會發現這條路很長。」科黛回答道:「不,我並不擔心遲到。」劊子手出於同情,故意擋住她頭上的鍘刀,她卻很誠懇地對劊子手:讓她看一眼,她還從沒見過這東西呢。科黛的頭被砍下來之後,一位市民立即跑上去,將她的頭提起來,狠狠地煸了幾個耳光。
法國大革命中被送上斷頭臺的三位女性
科黛無疑是幼稚的,她原以為她殺死了馬拉,暴行就會結束,千萬人的生命就得已拯救。殊不知,當時的巴黎和法國,並不僅僅只有一個馬拉,也不僅僅只有一個羅伯斯庇爾,而是有一大批崇尚暴力、以為靠殺戮就可以建立起共和國的革命家,甚至吉倫特派的領袖人物如布裡索等人也直接和間接地支持和助長了暴力。科黛的行為正好給一直鼓吹「陰謀論」,認為法國大地上到處都充滿了陰謀的羅伯斯庇爾等人更加理直氣壯地殺人藉口。之後,短短幾個月內,有多達數萬名包括吉倫特派在內的法國民眾被殺,殺戮不僅僅只發生在巴黎,已經成為法國的政治常態,全國各地到處血流成河。儘管科黛的行為比較魯莽,然而,她的勇氣卻讓許多法國男人們汗顏,尤其是那些把革命口號喊得驚天動地的吉倫特人。吉倫特派重要人物韋尼奧臨死前曾經為科黛寫下這樣的墓志銘:「是她殺了我們,但她也教會我們如何去死。」(英阿克頓《法國大革命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