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網訊 1988年,蒼南縣一夜成名,舥艚鎮農民包鄭照因不服蒼南縣政府強行拆除其房屋的行為,把縣長告上了法庭。當年8月25日,新華社、人民日報社、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法制日報社等26家新聞單位的近50名記者齊聚當時的「蒼南電影院」,被喻為新中國首例「民告官」案在此公開審理。
2008年的1月24日,經過翻修早已舊貌換新顏,並更名為「蒼南影城」的電影院裡,同樣熱鬧非凡,以20年前民告官案為原形拍攝的電影《告狀》在此首映。這一事件中的經歷者、旁觀者、記錄者們在電影裡重溫當年的一幕又一幕。
「就是在這裡,原告坐在左邊的角落裡,吧嗒吧嗒地抽著水煙筒上庭。被告呢,就坐在右邊的角上,一臉嚴肅。」當年的溫州日報蒼南記者站站長薛茂烈,是「民告官」案的報導者之一,20年後重新走進當年的庭審現場,不禁有些激動,他說:「一種物是人非的感覺,當年的一幕幕至今仍很清晰地印刻在我的腦海,揮之不去。」面對記者,這位70歲的老人侃侃而談,他詳細而生動地講述庭審結束後,被告與原告包鄭照微笑握手的場景;回憶著開庭時靈溪鎮萬人空巷,爭相旁聽,很多無法入場的群眾在電影院門外守候的情景;還有原告和被告辯護律師們的唇槍舌劍、據理力爭的場面。
20年過去了,電影院裡的硬板凳早已被今天的軟靠椅取代,包鄭照老人幾年前已入土為安。昨天下午,當年案件的當事人——包鄭照的兒子包松村從杭州趕來蒼南,首次看到這部電影,尋找自己在劇中的影子。他說:「當時根本沒想過法制意識啊、維權啊什麼的,只是憑著一時的勇氣就去告了,哪知會產生如此重大的意義,對我們家也一直有巨大的影響。」據了解,包松村的女兒考大學時選擇了浙江大學法律專業,而他的兒子則取名「包訴訟」來紀念當年的那場大訴訟。他還告訴記者,2001年12月4日作為新憲法頒布20周年紀念日,包鄭照老人以全國民告官第一案代表的身份,與家人一起參加中央電視臺《今日說法》欄目,現場說法。
當年的「民告官」在全國掀起了一場軒然大波,各家媒體紛紛介入爭相報導。作為事件發生地溫州的當地媒體,本報在第一時間來到現場,全方位跟蹤報導了案件全過程,歷時3個多月的時間。當時負責該案報導的記者之一,沈紹真至今保存著當年採訪的所有材料,並清楚地記得案件從初審到終審的全部過程,「意義如此重大的新聞事件在一個記者的職業生涯中是很難遇到的。」昨天得知電影《告狀》首映,他特地趕到蒼南,第一時間觀看電影並進行回訪,「雖然包鄭照的官司最後沒有勝訴,但此案所產生的意義卻遠遠超出了案件的本身。」直到今天,他依然對包鄭照的壯舉表示敬佩,對有勇氣坐在被告席的縣長讚嘆不已,「在今天看來很簡單,甚至司空見慣的民告官在當時是不可思議的。」該案件直接加速了我國行政訴訟法的出臺。
近一個半小時的電影在「謹以此片獻給《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頒布二十周年」的字幕中落下帷幕。走出影院,記者心想,《告狀》,也許是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不斷創新、大膽創業的溫州人的一個縮影吧。(見習記者 夏晶瑩)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