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 者 葛 輝
本報訊 「當年那場官司使我和包鄭照後來成了朋友,我至今欽佩包鄭照在當時的勇氣和膽識:能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己的權益。農民的法制意識加強了,這是那場官司最大的意義。」
多年後接受浙江某媒體採訪時,當年的蒼南縣縣長黃德餘說出了這樣一番話。在中國首例「民告官」案中,他力排眾議站在了被告席上。
而原告,則是因為拆遷不服上訴的蒼南縣舥艚鎮農民包鄭照。
如今,這個故事要搬上電影屏幕了,暫時名為《家在東魁河畔》。拍攝地點就選擇在蒼南,其中的主要角色,也都由溫州本土演員出演。
「故事反映了社會主義法制進程,也反映了『民』與『官』的關係。」影片的編劇倪維行說。
當年的民告官是怎麼回事?
這個舉動,在小城裡掀起軒然大波
1988年8月25日,全國各地的記者突然蜂擁而至,擠進了被改造成法院模樣的蒼南電影院。
這一天,中國首例農民告政府案開庭。在日後的很多關於中國法治進步的新聞或論文中,都一再地提及蒼南靈溪和1988年的這一天。
其實,那本是一件在當時的鄉鎮時常發生的房屋糾紛。
1985年,包鄭照在舥艚鎮東面的河灘上造了三間三層樓房,並辦理了產權登記。之後,縣政府認為,包的房屋非法侵佔了河道,妨礙抗洪防汛工作,於1988年強行拆除。生性倔強的包鄭照一紙訴狀,將縣政府推上被告席,請求賠償損失。
「農民告了縣太爺!」當時他的這個舉動,在鎮裡乃至縣裡,都掀起了軒然大波。1988年8月,溫州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駁回了包鄭照的訴訟請求。
包鄭照不服,提起上訴,浙江省高級法院作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的終審判決。
這場沸沸揚揚的「民告官」官司,促進了我國的立法工作。1989年,七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通過《行政訴訟法》。1999年,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通過《行政複議法》。包鄭照的故事,也被寫進了有關法律教科書裡。
為什麼要拍這樣一部電影?
社會主義法制進程的重要裡程碑
這起20年前轟動一時的案子,被搬上銀幕,緣於一個偶然的機會。
前不久,北京一家電影公司打算在溫州拍電影,溫州電視臺的編劇倪維行向他們報了包鄭照「民告官」的選題。因為題材剛好符合建設法治社會、和諧社會的主題,電影公司立即拍板,決定3月份在溫州開拍。
「雖然現在看來已經不算稀奇了。可在當時,農民告縣長還真是件天大的事。」蒼南縣委宣傳部工作人員說,20年來,這個案子在人們記憶裡慢慢淡化,也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農民的法治意識一步步增強,碰到糾紛,通過法律渠道來解決,已經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了。
在舥艚鎮政府工作的小陳,曾經在法律教科書上學到過這個案子,印象非常深刻。「我想仔細看看這部電影,了解一下它為什麼具有裡程碑的意義。」
而這部電影,要表現的正是這一點。倪維行透露說,電影的整個故事以這個案子為核心,主要表現一個農民、一個家庭在社會主義法制進程中的命運,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民與官的關係。「讓大家看看,在改革開放年代,中國農民如何逐步衝破傳統觀念的思想藩籬,在民主和法制的意識上不斷覺醒。」
東魁河畔就在舥艚鎮,劇組也將所有場景都安排在蒼南拍攝,除了主要的幾個演員,村民、有關部門、法院工作人員等,都由溫州的演員自己來演,這將讓溫州人感到非常的親切與真實。
如同一塊石頭投進平靜的水面
這段經歷,成了人們傳誦的小城故事
「包鄭照那年已經60多歲了,鬍子花白,乾瘦乾瘦的。開庭時,他一直埋著頭,抱著一個用竹子做成的水煙筒,不停地吸。」這一幕,原蒼南縣縣長黃德餘印象非常深刻。
這樣真實寶貴的細節,也將搬進電影。而作為電影劇本中的一個重要角色原型,黃德餘更是仔細讀過劇本,也參加了劇情研討會。這部電影,也將從老縣長的回憶開始,退休的他偶爾翻開了相冊,看到了自己和包老漢的黑白照片。
黃德餘說,當年,為了要不要出面應對這個官司,縣裡還開了好幾次會。最後,他還是懷著複雜的心情,站到被告席上。
同樣懷著複雜心情的,還有包鄭照的兒子包松村。當時包鄭照這個「石破天驚」的舉動,可以說是他一手促成的。看了劇本之後,他回憶說其實那時沒那麼多想法,只是覺得這條路子走不通,就試試另外的方法,把縣政府給告了,只要法院立案了,就是勝利。
「官司輸了,我們很傷心。但我們對縣長,又恨不起來。」包松村說,他們一家最難忘的是,休庭的時候,黃德餘走了過來,朝父親伸出了手。父親遲疑了一下,握住了。他還記得,當時縣長說,不管官司最後怎麼判,你們都是蒼南的公民,以後有什麼困難,照樣可以到縣裡來找我們!
這擲地有聲的一席話,迅速被參加旁聽的人傳開了。在小城人們的口中,黃德餘以及他所代表的縣政府,多了一份可敬和親善。包鄭照和他的家人,則成了鎮裡、縣裡的明星人物,大家好奇、同情之餘,更是懷有了一份敬佩之情。
老人臨終前教育子孫更好地學法守法
官司輸了,但我還是很滿足
2002年,包鄭照去世,享年74歲。老人臨終前,說了這樣一番話:當年我這樁官司是輸了,但能在社會上產生這麼大的影響,還跟縣長成了朋友,我很滿足。今後,你們一定要更好地學法、守法。
包松村還說,多年來,父親一直念叨著,感謝黨和政府給了他「說法」的機會,要求孩子們多學習法律知識。包松村女兒高中畢業時,就選擇報考了法律系。她說,在學校的時候,老師同學會時不時談論她那位勇敢的農民爺爺,她很是自豪。
包松村還給自己的兒子取名為「包訴訟」,也是為了紀念這個官司。
黃德餘比包松村年長一些,直到現在兩家還有來往。包松村說,近20年來,他感悟了很多,用一句話說就是:民當好自己的民,官做好自己的官,就是和諧社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