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由當事母親撰寫的網文中,敘述了一個並不複雜的早戀故事:一對夫婦傾注心血養育一對子女,兩人都品學兼優,但不料14歲的女兒突然和同校的初三男生早戀了。故事的發展有些極端,14歲的女兒死活不聽勸,這對夫婦盡全力阻攔也沒有起到作用,女兒最終跟男孩開房了。找到的時候,父親失控,女兒也失控,最終父親把女兒暴打了一頓。
這樣的情節引起熱議自然不奇怪。無疑,父親下手這麼重,是相當具有爭議性的。然而,人們更加關注的,是背後透出的無奈。如果母親的敘述屬實,這對父母看起來是足夠開明的,並不是極端禁止戀愛造成女兒逆反心理,僅僅是設置了兩條底線,一是不允許有性行為,二是要把學習放在第一位。絲毫不過分的條件,然而女兒還是兩者都打破了,逼得失控的父親最終只能用打人的方式來事後彌補,給女兒教訓。人們的焦慮點在於,除了打,還有別的方式能夠阻止這麼小的子女越界嗎?如今的青少年,對性的渴求,已經這麼不能自控了嗎?
從流傳的網文來看,當事夫婦看起來在這方面的工作是做得足夠多的:性教育給兩個孩子都做過,據說在兒子身上效果還不錯;戀愛觀教育,看起來是以事後補救為主,但父母也苦口婆心和女兒談了一個學期。然而依然沒有效果,按母親的話說女兒被男孩迷得失去了思考能力。這樣的情節,加重了人們的擔憂。
說到底,事件只是個例。也許是這個女兒個性、逆反心理實在太強,因此或許父母做得再怎麼到位也無法阻止事情的發生;也許放在其他人身上,就算父母教育得不夠好,子女自己就會足夠冷靜成熟,更加自愛。然而在如今的社會環境下——網絡上與性有關的東西越來越多,社會風氣也越來越不恥於談性,而青少年卻越來越性早熟,生活壓力不大對戀愛與性的好奇與日俱增——作為家長,總是希望能有更多的把握,讓孩子不要過早的發生性行為。
可以怎麼辦?
「禁慾教育」路子不通,開展全面的性教育能降低危害,但未必能推遲青少年初次性行為的年齡不妨先來參考國外的例子。
在教會等保守主義勢力強盛的美國,曾推行的是「等待到結婚」的「單一禁慾教育」,即我們說的「婚前守貞」。這種「單一禁慾教育」強調傳統的婚戀觀、傳統的婚後才能進行性行為的價值取向、強調如何禁慾,同時排除別的形式的性教育,尤其不傳授墮胎控制等知識。還鼓勵學生們許下「守貞誓言」。這個風氣在21世紀可以說是逐漸加強,從2000年到2014年,必修性教育的學校比例從64%下降到48%,到2014年,一半的中學和四分之三以上的高中都在強調「禁慾教育」, 只有四分之一的中學和五分之三的高中教授避孕知識。
效果怎樣呢?很糟糕。不少研究指出這種做法未能推遲青少年初次性行為的年齡。在2006年,美國未婚少女的懷孕比例還出現了幾十年來罕有的反彈。而且美國青少年的生育率是西班牙的3倍,法國的5倍,瑞士的15倍。「單一禁慾教育」之所以會失敗,最大原因是強行推行而忽視了青少年固有的性需求。並且這種教育還充滿誤導性,例如告訴青少年保險套沒有什麼用等等。於是,很多美國青少年對「小孩是哪裡來的」缺乏了解。美國疾病預防和控制中心指出,對於為什麼沒有使用避孕措施,意外懷孕的少女最常給出的理由居然是「我沒想到會懷孕」。
在這方面,美國可以說是失敗的例子。
與美國相對的,是北歐國家。與「禁慾教育」相反,歐洲尤其是北歐大多數國家推行的是全面開放性的性教育。例如性自由十分發達的荷蘭(荷蘭經常被視為一個類似北歐的國家),從5歲的義務教育就開始進行性教育。老師告訴學生,性也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有的學校在小學高年級就讓學生實習,將安全套套住香蕉。這種事情讓保守的家長看來,似乎會震驚的要猝然倒地。這樣做的好處是,由於性教育的作用極為明顯,荷蘭15歲至19歲少女的分娩、人流的比率比美國、英國都低。瑞典、丹麥、芬蘭等國家都是如此。然而這樣做的另一面是,北歐人的性行為開始得比較早,有研究顯示,丹麥、瑞典、挪威等北歐國家是世界上最性早熟的國家,15歲就發生初次性行為。
換句話說,北歐人並不追求推遲青少年初次性行為的年齡,而是以「降低青少年過早性行為的危害」作為了交換,其效果倒是十分明顯。
不過,這其中也有被動因素。基於北歐人的婚戀觀,北歐的單親家庭比例非常高。單親家庭對子女過早性行為是有直接影響的。比如有研究指出,父親缺位的少女發生較早性行為和少女妊娠的概率是父親在位少女的2倍;0~6歲間經歷父親缺位的少女較早性行為發生的概率是無此經歷少女的4倍,少女妊娠的概率是無此經歷少女的2.5倍;與父母相處的時間越長,較早性行為和少女妊娠發生的概率越低;而經歷父親缺位的年齡越小,少女出現較早性行為和少女妊娠的概率越高。這其中的可能機制包括,單親家庭不穩定導致孩子壓力大,父親缺位使得孩子行為不受控制,以及孩子會模仿單親家長的約會行為等等。
對於中國家長來說,國外的情況有哪些參考價值呢。
首先是確立目標。對於屬於東亞文化圈的中國人來說,北歐人的婚戀觀是不具備參考意義的。因此目標當然還是推遲青少年初次性行為的年齡,如果做不到,那就要降低青少年過早性行為的危害。
要實現目標,美國式的「禁慾教育」已經證明是行不通的,而且會越來越行不通,理由也很好理解——隨著年輕人壓力越來越大,初婚年齡不斷推遲,性成熟與結婚之間的年頭只會越來越長,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指望年輕人「禁慾」「守貞」?這種觀念必然也會向下傳導到更年輕的一代。
那麼,可以做的,就是在進行充分性教育(目的是降低過早性行為的危害)的同時,加強對孩子婚戀觀的指導。家長、老師、以至青少年工作者等,都應該及早向兒童及青少年進行完整的性教育。按著他們不同的年齡階段,生理與心智的成熟程度,讓他們獲取包括生理、心理、社交、以及德育的性教育,使他們知道如何保護自己的身體、如何管理情慾,以及了解與異性相處之道和婚前性行為的種種不良後果。
用簡單的話來說,就是不避諱談論與性有關的知識,同時把跟性行為有關的種種後果,都充分告知孩子們,引導孩子自己進行抉擇。
而目前中國家長存在的問題就是,很多人依然恥於談性(《珍愛生命》系列性教育教科書的遭遇可以為證),願意跟孩子談論性、談論婚育戀愛觀的,也往往是淺嘗輒止,做得還遠遠不夠深入。
一位外國作家Mir Kamin介紹了自己在「如何與孩子談論性」這方面的經驗:這是一個從0歲開始,持續到18歲的完整規劃,很值得參考——
在孩子0到5歲的時候,要教導孩子身體部位的正確名稱,不要強迫孩子擁抱或親吻親人。告訴孩子在家裡不要有任何禁忌,遇到什麼事情都可以分享,這樣能有效避免孩子被熟人性侵(因為擔心孩子說出去)。
在孩子6-10歲的時候,要誠實回答孩子的疑問,包括「嬰兒是如何製造的」這樣的疑問,但不要過度回答,買一些適合年齡的書籍,孩子們在閱讀後有任何疑問,要及時跟他們談談。
在孩子11-15歲的時候,坦率討論應該是常態。孩子應該感到能舒服地向家長提出疑問,跟孩子討論諸如強姦文化、同輩壓力之類的問題,通過這些無壓力的對話,就能了解孩子對未成年性行為的看法。同時也強調家長不能為孩子做出這些決定,並且相信他們自己能夠做好。
在孩子16-18歲的時候,如果完成了上述的步驟,那麼孩子會很樂意與你討論所有困難的話題。等到18歲以上的時候,那孩子就可以完全自己做出決定了。
Mir Kamin的經驗可以說給中國的家長也提了個醒,你的孩子叛逆不聽話,可能是你的工作做的還不夠多。時代在前進,年輕孩子的思想在前進,作為家長,也該多學習學習怎么正確地跟孩子談論羞羞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