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網友爆料,北京豐臺區某小區有鳥屎掉在居民車上,結果竟然不知動用了何方力量,調來了綠化隊,一天之內拆除了小區內所有的鳥窩。
輿論對此一片譁然,網上評論沸沸揚揚。「鳥屎掉在車上不是很正常嗎,就因為這個把小鳥的家給拆了?」「我家車上全是鳥便便,刷都刷不乾淨,但是也從來不覺得應該找小鳥麻煩。」更有網友感到「瑟瑟發抖」,如果遇到別的不順心的事會是什麼樣下場?質疑到底是誰動用了「公權力」?
當然,有關部門對此高度重視,很快介入調查並進行了快速回應。官方發布的通報顯示:被拆除的喜鵲窩中沒有幼鳥和鳥蛋,未傷害到野生鳥類。相關部門已對物業公司相關人員進行了野生動物保護普法教育,並責令這家公司及時採取補救措施,在拆除鳥窩的樹杈上安裝了人工鳥巢,在小區內懸掛了保護野生動物的宣傳橫幅,加強宣傳教育。同時,還將依法進行處罰。
如此來看,這件事情似乎並沒有造成很大的損害,並且已經有了「補救」措施。但事情真的可以就此告一段落嗎?恐怕值得反思的還很多。
我們應該意識到這件事情對於整個社會常識以及道德的挑戰,應該意識到對於任何事情來說,亡羊補牢固然重要,但更是無奈之舉。與其事後補救,我們更應該加強反思,為什麼這樣的個案行為會出現?我們生活中還有沒有類似傷害鳥類、傷害其他動物,違背公理道德甚至違背法律的行為?
我們也應該思考,當我們覺得愛護動物、保護動物的理念和宣傳已經做了大量工作、理應成為人們基本常識的時候,是否真的深入人心,可以影響或指導人們具體而微的實際行動?我們如何構建一個溫暖的世界?
在我們的文化傳統中,自古就有愛鳥的美德。「覆巢毀卵,則鳳凰不翔。」「勸君莫打三春鳥,子在巢中待母歸。」在廣大農村地區,更是普遍有「燕子不進愁家門」這樣的說法,因為鳥兒在家中築巢是喜事,是吉兆。不信,可以看看各大短視頻平臺,很多鳥兒在人們的陽臺上搭窩的視頻,動輒就有幾十萬的點讚量。視頻中,主人非但不會趕鳥兒,反而幫著它們加固鳥巢、一起餵養雛鳥。這足以證明,普通公眾還是很喜歡見到人和鳥兒和諧居住在一起的。
當然,這次事件的主角是「鳥」,我們如何舉一反三,讓生活中儘量少出現乃至不出現這樣的行為呢?筆者認為,有以下措施可以參考。
一是推動公眾參與,加強公眾監督。社會每天都在發生各種各樣的事情,如果沒有公眾關注和輿論監督,很多事情就會悄無聲息。我們要意識到公眾的力量是無窮的。比如近段時間以來,就有大學生虐貓事件、雲南野生動物園「釣老虎」事件等在公眾的關注下取得了積極性轉變。我們要充分利用網絡給公眾提供的參與機會和平臺,對社會中那些有關動物的不良行為加以監督。
二是加強法律普及,約束自身行為。儘管我國動物保護取得了長足進步,但是動物保護的形勢依然十分嚴峻,民眾的相關法律意識仍然十分淡薄。比如很多人覺得老虎、熊貓這些珍稀野生動物才值得被保護,並不把一隻麻雀、一個鳥窩這樣的當回事。殊不知,因為打死麻雀、掏毀鳥窩等行為被判刑的也有先例。也正因為此,加強法律法規的宣傳,讓其成為人們行為的硬約束,才是動物保護的最強保障和最大武器。
最後,用一個溫暖的小故事描摹人們理想中的人與動物如何相處:一輛轎車在澳大利亞某機場停了6天,車主出差回來取車時發現,有隻鳥在車的雨刷上築了巢並下了蛋。儘管車主十分疲憊,但並沒有因此冒昧行動,而是與野生動物保護機構官員聯繫,得知可請人將巢移走或者等蛋孵化後再將車取走。最後,車主選擇了將汽車留在機場讓蛋繼續孵化,自己先騎車回家。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只要有心,這個世界就充滿了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