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這樣!中國研究團隊在南海首次發現神秘喙鯨

2021-01-09 國際在線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發布消息,中科院深海所李松海研究團隊於2019年4至5月在南海北部海域開展深潛及遠海鯨類科考任務中,目擊到三頭神秘喙鯨,初步判斷認為是銀杏齒中喙鯨或德氏中喙鯨。

不管是銀杏齒中喙鯨還是德氏中喙鯨,此前人類在海上從未確切看到過它們的活體個體,對這些動物的了解僅來源於對少數幾頭擱淺死亡個體的認識。此次發現是全世界對海上銀杏齒中喙鯨或德氏中喙鯨活體個體的首次清晰目擊。

喙鯨

喙鯨是鯨目齒鯨亞目喙鯨科動物的統稱,目前認為共計6屬22種,約佔已知現存鯨類物種的25%,是所有海洋哺乳動物中最鮮為人知的動物。喙鯨主要生活在深海水域以進行長時間的深潛覓食。

監製:張霽蒼

主編:金近

審核:侯嘉慧

編輯:趙宇靜

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新聞客戶端 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官網

相關焦點

  • @三亞,中科院深海所研究團隊在南海發現神秘喙鯨
    (圖片由中科院深海所提供)海南日報三亞12月25日電 (記者王玉潔 通訊員杜莉)海南日報記者12月25日從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獲悉,日前中科院深海所研究員、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主任李松海研究團隊在《Integrative Zoology》期刊在線發表研究論文,分析研究了去年4月至5月他們在南海北部海域開展深潛及遠海
  • 中科院深海所研究團隊在南海發現神秘喙鯨
    該研究團隊於2019年4-5月在南海北部海域開展深潛及遠海鯨類科考任務中,目擊到三頭神秘喙鯨,初步判斷認為可能是銀杏齒中喙鯨(ginkgo-toothed beaked whale,Mesoplodon gingkodens, Nishiwaki & Kamiya,1958)或德氏中喙鯨(Deraniyagala's beaked whale,Mesoplodon hotaula Deraniyagala
  • 神秘喙鯨現身南海
    李松海供圖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深海所)研究員李松海團隊在《整合動物學》上在線發表研究論文稱,該團隊於2019年4~5月在南海北部海域開展深潛及遠海鯨類科考任務,目擊到3頭神秘喙鯨,初步判斷可能是銀杏齒中喙鯨或德氏中喙鯨。此次發現是全世界對海上銀杏齒中喙鯨或德氏中喙鯨活體個體的首次清晰目擊。
  • 首次清晰目擊!活的神秘喙鯨在中國南海現身
    該研究團隊於2019年4~5月在南海北部海域開展深潛及遠海鯨類科考任務中,目擊到三頭神秘喙鯨,初步判斷認為可能是銀杏齒中喙鯨(ginkgo-toothed beaked whale,Mesoplodon gingkodens, Nishiwaki & Kamiya,1958)或德氏中喙鯨(Deraniyagalas
  • 中科院科研團隊在南海發現神秘物種,系全球首次清晰目擊活體
    「不管是銀杏齒中喙鯨還是德氏中喙鯨,此前人類在海上從未確切看到過它們的活體個體,人類對這些動物的了解,僅來源於對少數幾頭擱淺死亡個體的認識。」該團隊主要負責人介紹,此次發現是全世界對海上銀杏齒中喙鯨或德氏中喙鯨活體個體的首次清晰目擊。
  • 神密喙鯨亮相南海
    前不久,中科院海底科學研究與工程項目研究室(下稱海底所)研究者李松海精英團隊在《整合動物學》上線上發布科學研究畢業論文稱,該精英團隊於2019年4~5月在南海東北部水域進行自由潛水及遠海鯨類科學考察每日任務,目擊到3頭神密喙鯨,分析判斷可能是銀杏齒中喙鯨或德氏中喙鯨。
  • 椰視頻丨「鯨」呆了!中科院在南海海域發現大量鯨類動物
    、南海網客戶端三亞5月10日消息(南海網記者 劉麗萍)5月10日,由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動物研究團隊組織的「南海深潛鯨類科考航次」順利返航。通訊員劉明明 攝    迄今為止,科學界和公眾對我國廣袤海域尤其是南海海域鯨類資源的了解還很缺乏,特別是對潛水深度深、時間長的深潛鯨類如抹香鯨、喙鯨的認識幾乎一無所知。在南海海域目前是否存在定居的抹香鯨、喙鯨等動物群體,在什麼海域,等等,仍然是世界性的科學問題。
  • 深讀 | 南海「鯨」喜!中科院深海所科研人員在南海考察記錄到十一個鯨類物種
    去年,在執行首次南海鯨類科考途中,中科院深海所的科研人員就發現了柯氏喙鯨。不過那次距離有十幾米遠,科研人員只能通過放大拍到的圖片來「解渴」,遠不如這次觀察得真切、仔細。柯氏喙鯨的重複出現及較高的目擊記錄,讓科研人員推斷南海海域極有可能存在多個喙鯨物種的定居群體。這是亟待他們去進一步揭示的科學問題。
  • 南海海域首次發現抹香鯨等多種稀有鯨豚種類
    歷時14天、總航程約2500公裡,「2019年中國科學院南海深潛鯨類科考」航次10日順利返回三亞,這是我國也是全世界第一次在南海相應海域開展深潛和遠海性鯨類科學考察。科考人員在該海域發現和記錄了抹香鯨、條紋海豚等多種稀有鯨豚種群,其中抹香鯨和喙鯨群體都觀察到母子對,表明極有可能存在抹香鯨和喙鯨的定居群體。這些發現填補了南海鯨類尤其是南海深潛鯨類研究的空白。航次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李松海介紹,本次海上考察區域為海南島東南海域陸坡區域,長度約400公裡、寬度約200公裡。
  • 今日科技話題:跨徑拱橋、直流工程、喙鯨、「一二三」、「幽靈粒子...
    該橋全長1035米,主橋跨徑575米,運用了多項獨創技術,成為中國橋梁新名片。主持修建平南三橋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廣西大學教授鄭皆連表示,項目首創「圓形地連牆+卵石層注漿方案」;獨創基於北鬥衛星定位系統的智能調載糾偏系統;首創基於影響矩陣原理的「過程最優,結果可控」扣索一次張拉計算理論,實現大跨徑拱橋主拱圈線形控制技術的新突破。
  • 科研人員在南海考察記錄到十一個鯨類物種
    掃一掃看視頻南海「鯨」喜 鯨——這種聰明而神秘的生物到底有哪些習性兩年兩次科考我國科學家們帶來了哪些意想不到的收穫  記者 王玉潔 通訊員 杜莉  本航次科考人員目擊到的鯨類動物包含11個物種,深潛鯨類7種:抹香鯨、柯氏喙鯨、短肢領航鯨、瑞氏海豚(又叫花鯨)、偽虎鯨、小虎鯨和瓜頭鯨,遠海鯨類4種:熱帶斑海豚、弗氏海豚、長吻飛旋海豚和條紋海豚。
  • 中國南海首次發現3米長鯨落 網友:鯊掉有沒有?
    4月3日,央視報導稱,中科院「探索一號」船抵達三亞,這次科考重要成果之一就是在中國南海首次發現3米長的鯨落。作為全球現存最大的動物,鯨魚活著的時候是海洋生態的重要組成,死後它也會給海洋返回饋贈,變成鯨落,它跟熱液、冷泉一同被稱為深海生命的三大綠洲。
  • 南海深潛鯨類科考取得成果:在南海發現抹香鯨等動物群體
    南海深潛鯨類科考取得成果:在南海發現抹香鯨等動物群體 中國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9年05月11日 09:12 A-A+ 在為期14天的考察中,一共目擊到深潛和遠海性鯨類動物27群次,共發現抹香鯨、柯氏喙鯨、短肢領航鯨、熱帶斑海豚等可確定的7個鯨類物種。這是我國、也是全世界第一次在南海相應海域開展深潛和遠海性鯨類科學考察。
  • 一鯨落,萬物生 | 南海首次發現鯨落....
    4月2日,中科院「探索一號」船完成2020年度第一個科考航次順利返回三亞與科學家們一同返回的重要成果中最引人注目的一項是在南海深海海山1600米的山腰處首次發現一個約3米長的鯨落這是我國科學家第一次發現該類型生態系統
  • 在南海,科學家這樣尋找「鯨」喜
    這是7月20日在南海某海域拍攝的弗氏海豚。本文圖片均為新華社記者張麗芸攝團隊首席科學家李松海糾正:「這不是熱帶斑海豚,是長吻飛旋海豚。」一旁的隊員邊記邊說:「長吻飛旋海豚,6點20分,GPS位點46。」這是海上尋鯨的第9天。問鯨鯨類是脊索動物門、真獸亞綱、鯨目下屬的所有動物統稱,分為齒鯨和鬚鯨。
  • 在南海,科學家這樣尋找「鯨」喜
    這是7月20日在南海某海域拍攝的弗氏海豚,不遠處的黑影就是短肢領航鯨。1981年,中國完全停止捕鯨活動。由於單獨組織鯨類科考非常昂貴,當時的基礎研究意識也不強,我國遠海性鯨類研究從此陷入停滯,南海鯨類研究幾乎一片空白。「南海佔我國領海總面積的三分之二,充分了解其生物資源,尤其是珍稀動物資源非常必要。
  • 南海「鯨」喜|今天,帶你認識一群夢幻般的「鄰居」!
    圖片來自新華社本航次科考人員目擊到的鯨類動物包含11個物種深潛鯨類7種抹香鯨、柯氏喙鯨、短肢領航鯨、瑞氏海豚(又叫花鯨)、偽虎鯨、小虎鯨和瓜頭鯨遠海鯨類4種熱帶斑海豚、弗氏海豚、長吻飛旋海豚和條紋海豚神秘喙鯨差點被認作編織袋南海海域可能存在喙鯨定居群體
  • 海南日報數字報-南海科考 收穫「鯨」喜
    本報三亞5月10日電 (記者孫婧)5月10日,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動物研究團隊結束了14天的南海深潛鯨類科考
  • 我國在南海海域首次發現多種稀有鯨豚種類
    新華社三亞5月10日電(記者劉鄧)歷時14天、總航程約2500公裡,「2019年中國科學院南海深潛鯨類科考」航次10日順利返回三亞,這是我國也是全世界第一次在南海相應海域開展深潛和遠海性鯨類科學考察。
  • 鯨落是什麼?我國科學家首次在南海海底發現「鯨落」!
    我國科研人員首次在南海海底發現3米長的「鯨落」!鯨落到底是什麼?說起鯨落,其實不難想像,它和鯨魚應該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而說起鯨魚,映入腦海的首先就是它那無比龐大的身軀,而其中的「藍鯨」被認為是已知的地球上生存過的體積最大的動物,長可達33米,重達181噸,和一艘巨型船隻差不多。那麼鯨落和鯨魚有什麼關係呢?它是怎麼引起的呢?我們來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