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舍予兄
最近發現很多朋友說到了一個共識:20多歲的時候,大家都是打工,每個人差別不大。但過了30後沒幾年,突然發現人和人的分水嶺就出來了!
有些人30多歲,在北上廣混得風生水起。比如在我身邊,2015年前入職大廠的一票朋友,一般在杭州保底2套房,平時叫出來吃個飯,話題離不開孩子的高端教育和一年幾次的國際遊。
還有的人乾脆就辭職去做自己喜歡的事了,比如前段時間從宇宙條30歲不到退休的程式設計師郭宇,趕上紅利錢賺夠了,決定離開好好想想自己將來要做什麼。
但更多的人就沒有上面這麼好的境遇了。
過了30歲,除了髮際線和體重在上升,精力體力齊齊下降。上進一點的,管理著一隻10人以下的小團隊。儘管很努力,很多人的年薪卻卡在了20~30萬這個區間,每個月緊巴巴地還著貸款和信用卡。
如果不幸早幾年沒在自己工作的城市上車,還要糾結要不要把房子買回老家,小孩的教育問題怎麼辦?總之,越接近35歲,看到公司新來的年輕人越覺得過得提心弔膽,在職場也越來越焦慮。
上面兩撥都是學歷背景相似的普通人,為什麼他們會在30~35歲形成了這麼大的差異?
一、為什麼「轉管理層」不是躲避職場危機的好辦法?
讓一個人陷入職場中年危機的原因很多.但最大的原因,是虛度了30~35歲之間的關鍵五年。
如果你長期觀察這些陷入職場被動的35歲人士,你會發現他們早在30歲開始,就喜歡用2種典型的錯誤思想來指導自己的行動。
錯誤想法1:我可以通過「轉管理層」躲過職場中年危機。
很多27、28或者30出頭的朋友,認為自己順利渡過35歲的職場危機的方法,就是晉升公司的管理層。 「想未來的路幹嘛?到時候我一定已經升到管理層帶團隊了,不會還在從事執行的工作了。」
我認識的做技術的朋友,十個裡面有八個是上面這麼想的。
但抱有這樣想法的人,往往最終會被打得措手不及,因為這種麻痺式的想法,從根源上說,就不具備可行性! 為什麼「轉管理層」並不是對抗35歲職場中年危機的好方法?
首先是一個基本的概率問題,因為職場不是學校,並不是一個嚴格按成績排名決定座位的地方。
不管是大公司還是小企業,扁平化管理都是一項基本的趨勢,一個事業部,從執行層到小團隊組長(組長依然屬於執行層)再升到部門總監,匯報給CEO。在這些層級中,能給普通員工努力爭取的只有1個層級。
從客觀的概率上說,那麼多人瞄準1個總監的位子,怎麼可能人人都能成功轉向管理崗呢?再說,還有空降高管呢。
退一萬步,就算你在職場逆襲成功,成了百裡挑一的幸運兒,過關斬將,幹到了一家非一線企業的部門總監,用自己的髮際線頂住了公司每個月源源不斷的業績壓力。
突然!2020來了,疫情重挫之下,你所在的公司可能連存續都出現問題,這時候你發現,削尖腦袋爭取到的總監的崗位,也不能確保人在職場的安全上岸。
錯誤想法2:我可以用「經驗」與年輕人競爭。
如果你這麼想,那麼我問你,在你眼中,職場是馬拉松還是短跑呢?
一直以來,人們都是喜歡用馬拉松比喻長期主義的競爭,這很正常,過去人們的生產工作方式單一且缺乏變化,比拼的就是長期主義,想想為什麼工廠裡的老技術員吃香?你的父母輩是如何在體制內安然渡過了大半生的。
但是在網際網路高速發展到今天,你會發現,套用到職場的競爭中,哪裡是馬拉松?成了每1~2年變換一次規則換一次賽道的短跑比賽,甚至你在奔跑,你的對手可能在開車!
人工智慧,區塊鏈,智慧城市,5G;新名詞和新技術紛至沓來,對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每一個人時刻保持學習和嘗試,在不斷地嘗試和挫敗中尋求新道路。
這時候「經驗」就常常成為了一個人固步自封的陷阱。
身邊很多過了30歲的人,反而在大變化的時代裡,失去了年輕時最可貴的品質——對新事物的好奇心。
著名的《銀河系漫遊指南》作者道格拉斯·亞當斯,提出過一個著名的「科技三定律」來反諷這種中年以後,認知下降的現象。
任何在我出生已有的科技都是日常世界本來秩序的一部分。任何在我15-35歲誕生的科技都是將會改變世界的革命性產物。任何在我35歲之後誕生的科技都是違反自然規律的,要遭天譴的!
不妨在自己的內心對照一下:
你有沒有發現自己越來越難以學習新事物?你有沒有發現自己討厭綜藝節目中的小鮮肉?你有沒有開始看不懂流行文化和年輕人的表達方式了?你是否對網紅經濟的發展漠不關心?或者看了幾篇李佳琦的文章,認為直播不過是電視購物的2.0 ?
如果上面的這些你中了任何一條,好好想一想,有可能你真的老了。
二、30歲後大部分普通人,是從哪開始掉隊的?
我一直在想,一個人35歲被職場淘汰,本質的原因是什麼? 最近一件給了我很大的觸動的事情。 一直以來,因為自己所在的行業群比較多,我偶爾會在朋友圈客串一把獵頭的角色。這對我來說是舉手之勞,也可以切實地幫到兩邊的朋友,何樂不為呢?
就在前段時間,有阿里的前同事委託我幫忙招聘一名公關:要求是熟悉二次元和B站視頻剪輯人才,這個崗位最高可以談到阿里高級公關專家(P8)的級別,且沒有年齡限制!
待過阿里的人都知道,從P7升到P8有多難。內部晉升的機會並不多,大多數時候是亟需引進外部技術人才補充團隊的時候,才會給出這樣的待遇。
我因為已經創業了,不然說句實話,可能這個機會我就自己上了。
我將這條需求發布了十幾個公關市場人的群後,本來以為會收到很多簡歷。
但非常可惜的是,雖然不少群裡大家都對崗位的需求展開了議論,但大多數人都表示,自己不能滿足招聘條件。
這就是我所在的品牌公關圈的現狀,很多業內人士,也只具有維護維護傳統媒體,幫企業寫幾個廣告通稿的「多年經驗」。
而如果玩B站你會知道,視頻剪輯和vlog的拍攝,通過自媒體的渠道去做自我表達,幾乎是一半以上00後都掌握了的技能。
圖為B站幾十萬粉絲的技術宅高中生:凌十七
相比80、90後;現在的00後真的是人均網紅,後浪兇猛。
而我們大部分人喜歡將35歲的中年職場危機,歸咎於精力下降,兼顧家庭等客觀原因,總之啊,一切都是客觀現實的錯!
但就是不願意直面一個事實:
很多時候並不是年齡和年輕人淘汰了自己,而是自己的工作技能,已經不能再滿足日新月異的職場工作要求了。
三、現在的「新職業」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都是機會嗎?
很多人看到這裡也許會問:我還有機會嗎?
有有有,當然有!一聽到有人這麼問,嚇得我趕緊接著往下說。
給大家看幾條最近的新聞,試試思考這些現象背後的本質是什麼?
現象1:6月23日,上海市發布了2020年第一批特殊人才引進落戶公示名單,李佳琦作為「特殊人才」落戶上海,而他在上海購置的1億多的豪宅成為了頭條新聞。
現象2:今年7月,國家三部門又發布了9個新職業,「網際網路營銷師」 「在線學習服務師」等新職業成為國家認可的新職業(「網際網路營銷師」 的代辦就是帶貨主播)。
現象3:人社部聯合釘釘發布首份《新職業在線學習平臺發展報告》:顯示未來5年新職業人才缺口超3000萬人!有意思的是,這份報告中,年齡並沒有成為一些中年人才從事新職業的阻礙。
數據來自人社部&釘釘《新職業在線學習平臺發展報告》
現象4:近日教育部明確了高校就業的指標,其中明確指出「公眾號博主」「自由撰稿人」「電子競技工作者」屬於個體勞動者,應納入就業。其中特別強調,自媒體內容採編以78.8%的線上辦公率,成為疫情期間工作效率受影響最低崗位。
很多人會問:自媒體和網紅經濟受到國家認可,和我有什麼關係?
難不成就我還能成為李佳琦,成為papi醬嗎?
欸?這裡如果往下深究,又牽扯到另一個職場的認知誤區了:
自媒體,到底是一種職業?還是一種當下的工作能力?
熱播劇《三十而已》中,毛曉彤扮演的鐘曉芹是個很有意思的角色。雖然缺乏很好的職場機會,但是卻通過寫作收穫了人生價值,從物業公司職員切換到新職業撰稿人的過程中,鍾曉芹這個角色得到了成長,也推動了後面劇情的發展。
在英文中,代表網紅的單詞是「influencer」直譯可以是「有影響力的人」。從語言的角度上來說,國外對「網紅」的理解顯然要客觀地多。不像國內帶有一定的偏見。
所以國外將「網紅」看做一種工作影響力,但在中國,很多人可能更習慣於將「influencer」當做一種和自己無關的職業。
如果你在職場,下了班還在做「influencer」,很多人就會認為你不務正業。但請你特別清晰地認識到一點:這些置評你的人,並不會為你的職場競爭力和前途負責。
看到李佳琦上新聞聯播,大多數人都不會去思考事情的本質:直播網紅成為國家認可的工種背後的產業結構變化,而是更喜歡花時間關心表面的八卦,比如:李佳琦的1億豪宅買在了哪?
普通人只看表面,而不關注內在的邏輯,而看到這裡的你需要明白一點—— 新職業出現背後,是新生產關係正在逐漸成型! 什麼是新的生產關係? 就是一件商品從生產到銷售過程中,人與人的協作方式、環節中的利益分配,產生了結構性變化!
換言之,如果技術突破帶來了生產力的變化,那生產關係就比如要調整與之相適應。
以直播帶貨深度改變了零售業為例。
過去主流的線下零售只是1對1的銷售,而現在一個頭部的影響力主播卻可以是1對數百萬的互動;
相比前者,後者的效率明顯高得多.而且更有利於縮短供應鏈環節和線下櫃檯渠道環節的成本,這種新的更有效率的模式一旦形成消費習慣,結果往往是不可逆的,這就是生產關係的變化。
如果你從事的職業,剛好處在「成本」或者「渠道」的環節中,那麼如果不轉型,遭遇淘汰將會是你的宿命,無論你是不是管理層,有沒有經驗。
四、接下來要我們怎麼做?
可能你不知道,目前職場最有危機感擔心自己事業的人群,居然是曾經在風口浪尖上的90後。
數據來自人社部&釘釘《新職業在線學習平臺發展報告》
一開始有點詫異,後來想通了,現在90後慢慢也30歲了。
這屆90後面臨的社會環境,真的太難了。
熟悉我文章的朋友知道,一般在文章後半段,我會著重談「怎麼做」的問題,因為每個可以堅持看到這裡的朋友,想必都會對自己所處的生活和職場環境有了新的思考。
接下來我儘量梳理出了一些通用的規則,幫助大家從中獲得啟發和方法,順利切換到新職業的賽道裡。
1. 對當下變化清晰的認識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後疫情時代帶來的改變,不是我們「挺一挺,過去就好了」而是「永久變化了」!承認這一點是後面所有改變的前提。
高度的線上化大量代償了過去線下的渠道模式。
打個比方:淘寶直播賣口紅+折扣的模式,可能對線下的櫃檯渠道銷售產生大量的衝擊。 過去一個優秀的導購可能是一個普通導購業績的5倍,但現在最好的導購可能是過去的一萬倍。
線上模式的最大特點,就是高度的頭部集中化!頭部玩家贏者通吃,一個李佳琦的成功背後,可能是很多舊崗位人員的失業,因為他們不再被需要了。所以你才看到,前段時間董明珠直播帶貨,為什麼讓格力的線下渠道商們如臨大敵。
但這一切都是不可逆的,直播趨勢背後,是家電零售的渠道正在深度變革。
那麼你會問,如果我做不到頭部了,是不是就沒有機會了? 當然不是,所以我們說第二點。
一旦場景和技術的更新迭代了,用戶湧入,行業賽道不久後就會不斷細分,逐漸地激活了社會和經濟的潛在需求,並創造了新的市場,也使得人們實現自身價值的方式日趨多樣。
現在淘寶直播、B站、抖音和各種自媒體平臺的崛起,激活了大量的關注需求,好比自媒體第一波紅利時,每個人都只知道Papi醬,咪蒙,但之後就百花齊放了,各路KOL都能找到自己的市場。現在在淘寶直播,有人甚至每天拼樂高,曬漢服,都可以賺到大量的流量。
而你所要做的,就是找到適合自己的垂直領域,再做出影響力。
2. 至少要有一項在世界上安身立命的技能
一直以來,很多朋友問我要不要在工作間隙做自媒體,我的回答都是一樣的。
你儘管去嘗試!
要是實在受不了有一些人評論你不務正業,給你個建議,把自身業務和自媒體結合起來一起做,這樣可能會有利於你心無旁騖地著手去打造自己的「influencer」。
這並不會影響你的主業,相反它可能給你帶來更多更好的職業發展機會,比如b站up主,自媒體大號的運營,擁有這些經歷,可以讓你在公關市場行業收穫更多的機會和發展。 拋掉「穩定飯碗,日復一日」的想法,而是代替以「靈活就業,敏捷生存」的價值觀。
你可能成為一個公眾號作者,一個B站up主,一個抖音小網紅,或者淘寶直播上的小賣家,花時間去做這些事,可以讓你收穫更多工作外的世界,這些都可以大大提高你的職場人脈和商務資源。
不過我們需要強調一個重要原則:一個人至少要有一項在世界上安身立命的技能。
所以,在你開始研究如何成為「influencer」之前,在某一件擅長的事上打好基礎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李佳琦,人家首先是口紅一哥,其次才是頭部的直播網紅,這背後支撐他的是他的專業水平。所以不管是寫作、拍vlog、甚至做PPT,至少掌握一項大眾熟悉接受可以對外表達的技能非常重要。
3. 可以從模仿開始,同時保持終身學習
如果你不知道要怎麼開始,那麼記住:模仿是熟悉一個領域最快的方法。
找到自己希望涉足的領域任何做到頭部的大牛,列一份3~5個成功的業內玩家的清單,有選擇性地copy,大牛所有運營細節肯定是經過了無數次試錯了調整得到的。
所以認真分析和模仿他們的優勢和細節,是一個避免少走彎路的好辦法。
記住,先模仿,再獨特。畢竟拙工抄,巧匠盜嘛,這句話可是賈伯斯發揚光大的。 如果你缺少基本的行業知識,比如很多年輕人希望從事電競行業,或者希望學習視頻剪輯;但是缺乏最最基本的行業知識,那麼,認真找個學習平臺進行在線學習,可能是更為迫切的目標。
現在的網課平臺很多,除了淘寶大學、B站、網易雲課堂、甚至釘釘上搜索「新職業」都可以免費獲得相應的技能教育。
人社部預計未來5年,新職業的人才缺口超過3000萬!
能學的東西這麼多,到底要怎麼選呢?
在這裡倒是可以給大家一些參考標準,如何快速判斷一項新職業夠不夠新,是不是符不符合更有效率的模式,以比較典型的新職業——直播帶貨為例:如何自己的職業是不是更有效率的模式。
是不是1對多的高效模式能不能創造更有效的行業價值,尤其是縮短產業鏈的多餘環節能不能有效幫助他人減少成本,尤其是消費者的決策成本長遠看,能不能積累你在職場的influencer(我們前面專門解釋過這個詞)
只要滿足框中的兩條以上,我個人覺得就應該就是一個不錯的新職業。
4. 用鋼筆寫目標,再用鉛筆寫方法
著名心理學家Angela Duckworth在他的代表作《堅毅》裡有一個觀點:用一支鋼筆寫目標,一支鉛筆寫方法。大目標用鋼筆寫,代表著大目標(人生理想不會改變),不能擦掉,用鉛筆寫方法路徑,可以擦掉,可以不斷地改變方法非常靈活,你可以盡情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
比如一個北上廣普通青年,他的大的目標可能就是留在北上廣事業有成、成家立業。
那為了實踐這個目標,你可能就有很多方法,其中之一也許就是成為行業的知名人士。
大目標是不變的,這樣人才會堅定,但如何成為這個人,方法和路徑是可以不斷嘗試和修改的,他可以可以在職場努力爭取機會,也可以試試最火的平臺,比如利用公眾號,b站,抖音,今日頭條等等去自我表達。
但如果發現這些平臺競爭激烈讓你遭遇了冷落和挫折,沒關係,他還可以擦掉鉛筆的路徑迂迴修正,去尋找同類玩家多的垂直類小平臺小圈子。
為什麼我們強調,要儘量做自己感興趣甚至熱愛的事情,因為只有這樣,你才能一遍又一遍地忍受挫敗,鼓起勇氣不斷嘗試,甚至無視早期的無金錢回報去做這些事。
找到一件自己喜歡,同時也能被社會接受任何的事非常重要,如果被你試出來了,我只能說,恭喜你朋友,你真的很幸運。
參考:
《新職業在線學習平臺發展報告》
《關於對擬發布新職業信息進行公示的公告》
《堅毅》安吉拉·達科沃斯
《科技三定律》道格拉斯·亞當斯
《十三邀第14期:對話薇婭》
《三十而已》電視劇
作者舒揚,筆名舍予兄(WX:shuyang9451)前阿里健康高級公關專家。目前是一名 長跑 和 行為心理學 愛好者,著有暢銷書《共鳴》,一個喜歡深夜在朋友圈髮長篇思考的人。事業目標是成為最好的公關,在這條路上將永遠是一個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