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西遊記》雖然不是同一個時代的作品,但卻是以不同的故事,討論了同一個問題,那就是宗教信仰。施耐庵、吳承恩幾乎是站在同一個立場上,表述了「佛道合一」、「佛比道高」的宗教觀。
因而,兩部書中都出現了託塔天王、哪吒、大聖這樣的佛道符碼。
那麼,兩個不同時代的小說大師所寫的這些宗教人物出處一樣嗎?是同一個人或者神嗎?
託塔天王、八臂哪吒、飛天大聖的由來
託塔天王:出自印度佛教的毗沙門天王,毗沙門是翻羽音譯,意思是「多聞」,也就是其名聞達四方之意。因而,中國佛教中,毗沙門天王就是北方多聞天王。
大唐不空和尚翻譯的《北方毗沙門天王隨君護法儀軌》中,記載了這樣一段傳聞,說的是大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蕃軍圍困了安西城,唐軍作戰不利,形勢十分危急。
忽然,毗沙門天王於安西城北門樓上顯聖,大放光明。此時,有一隻金鼠咬斷敵軍弓弦,還有三五百名身穿穿金甲的神兵擂鼓助威,聲震三百裡。唐軍奮勇出擊,蕃軍大潰,安西之圍遂解。捷報傳至長安,唐玄宗大悅,隨即下令諸道州府於城樓西北隅置天王像供養。從此毗沙門天王聲威大震,香火極盛。
佛教共有四大天王,即北方多聞、南方增長、西方廣目、東方持國。後來,中國神話傳說便以這四大護法天王塑造了「真人版」,唐代大將李靖便成了多聞天王的真身。
佛教經典中,北方多聞天王,左手伸臂,持戟拄地,右手曲肘,擎一佛塔。而在中國造神時,北方多聞天王被拿掉了塔和戟,換了一個幡。這個幡後來又演變成了一把傘,在「風調雨順」這四大天王中,便象徵著「雨」。
同時,又以毗沙門的本義,把多聞天王敬奉為財神,天王又左手多了一隻白色(金為白色)吐財鼠。
哪吒三太子:毗沙門天王原本有五個兒子,都是印度佛教中的神將,其中三太子叫哪吒矩伐羅,簡稱哪吒。哪吒神通廣大,佛經《佛果圜悟禪師碧巖錄》中記載,說他是「三頭六臂」。《道法會元》等道家典籍,卻又把哪吒歸於道家神將。
《水滸傳》中的項充是道家的星煞,施耐庵採信的是道教典籍。但是,說哪吒是「八臂」則不知出自何典。
因為毗沙門天王的「真人版」是託塔天王李靖,所以,哪吒三太子便轉而成為李靖的三公子。
大聖:原本專指老子,也就是寫《道德經》的那位聖人。老子去世後,他最好的朋友秦佚撰文祭奠老子,其中有這樣一句話:老聃大聖,替天行道,遊神大同,千古流芳。
這大概是「大聖」最早的由來。
因為《老子(五千言)》被改名為《道德經》,所以,後世便把老子與道教合二為一,成為道教的始祖。
自漢代以來,很多皇帝尊道而大封老子。漢桓帝曾經親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為仙道之祖。唐代尊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宋代加封號稱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所以,老子便成了「太上老君」,「混元皇帝」,是道教三清道祖中的道德天尊。
簡而言之,這就是題主所說的託塔天王、八臂哪吒、飛天大聖的由來。
《水滸傳》、《西遊記》中的這幾位大神講的是一回事
雖然施耐庵、吳承恩在各自的小說中都強調「佛道合一」,但到底是佛高還是道高,卻有不同的看法。施耐庵認為佛比道高,但卻寫了一個道家星煞「替天行道」的故事,佛教似乎處於次要地位了。
比如,託塔天王晁蓋,寫的就是佛教的四大護法天王北方多聞天王。白日鼠白勝,便是多聞天王手中握著的那隻「金鼠」,是吐財鼠。毗沙門天王原本就有財富的含義,被中國當做了一尊財神。而多聞天王現身安西城時,那隻「吐財鼠」也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但是,在《水滸傳》中,晁蓋並不是真正的梁山寨主,梁山是道家星煞的大聚義,最終是道家「天魁星」做寨主。所以,文本故事中說的仿佛是「道比佛高」。
尤其是魯智深大鬧五臺山,武松原本就是個「酒色財氣,便要傷人」的惡行者,哪吒、大聖都被寫成了芒碭山混世魔王的部將。所有這些,似乎就是在貶損佛教。
吳承恩似乎是誤解了施耐庵的本意,便在《西遊記》中平衡了佛道地位,似乎更加強調「佛道合一」的宗教觀。因而,託塔天王在《西遊記》中地位要比《水滸傳》中高,哪吒成了天庭神將,大聖更是不得了,是「齊天大聖」。
其實,《水滸傳》不但講的是「佛道合一」,而且,施耐庵是主張「佛比道高」的。晁天王是梁山大聚義的名義領導者和發起者,道家要舉事,他們的大護法王靈官都不能做主,劉唐在靈官殿睡了一夜,最終還得去找託塔天王。
晁蓋夜夢「北鬥七星聚義」,應當是受了道家上界的委託,沒了這尊財神,道家妖魔便劫不了生辰綱。那麼,哪裡來的梁山一百單八個道家星煞的大聚義呢?
在《水滸傳》中,還有很多的佛教佛碼,梁山好漢但凡要做大事前,都有佛教的信息出現。比如,林衝上梁山前,有「風雪山神廟」的故事。武松上景陽岡,則是在山神廟看到了官府的榜文。李逵殺四虎,卻是先去了泗州大聖祠。
宋江殺了閻婆惜,便躲在了三世佛供床下的地窨子裡,象徵著從龍虎山地窖中逃出來的妖魔,他們的「前世、今世、來世」都在佛的庇佑之下。
施耐庵、吳承恩都主張「佛道合一」,施耐庵則是「佛比道高」,吳承恩則更主張佛道平衡。
《封神演義》顛覆了施耐庵、吳承恩的宗教觀
施耐庵其實寫得更準確,《水滸傳》的佛道神仙傳說更接近於佛道經典中的原說。比如,「大聖」原本講的是老子,所以,《水滸傳》中的大聖便是李袞,同樣出自李氏一脈。
而且,《水滸傳》中有兩個大聖,李逵去的是觀音菩薩廟,卻被寫成了「泗州大聖祠」。同樣,《水滸傳》中的託塔天王也有兩個,一個是晁蓋,另一個則是鎮守在北方的天王李成。
李成、聞達都是大名府的兵馬都監,這兩人的名字組合起來,其實就是多聞之名,聞達四方之意。毗沙門天王后來的「真人版」也姓李,所以,《水滸傳》中便有了一個「李天王」。
而道家「妖魔」則都是在佛教的勸誡、引導下,還於正道(還道村),最終才「上應天星」,成就了道家正果。
魯智深、武松的藍本原型都是佛門弟子,施耐庵卻寫了他們的道家經歷。其中,魯智深大鬧五臺山,是針對宋徽宗「革佛」的歷史而寫的故事,是抨擊宋徽宗對佛教的破壞,而不是為了貶低佛教。
宋徽宗於宣和元年(1119年)正月下革佛詔,其中,就把佛降為道教的大覺真仙,把菩薩降為大士。施耐庵因而把觀音稱為「大聖」。
《西遊記》中孫悟空的師父菩提老祖是誰,一直是個謎。我從《水滸傳》的故事中查實了孫悟空師父就是如來佛祖。因為,吳承恩同樣以《宋史》為依據,說菩提老祖是「大覺真仙沒垢姿」。
所以,我說《西遊記》與《水滸傳》有很深的淵源,在總的宗教觀上一脈相承,只是在對待佛、道地位上略有差別而已。
但是,另外一部與託塔天王、哪吒等神話人物相關的小說《封神榜》則大大的誤會了《水滸傳》的本意,從而也顛倒了施耐庵、吳承恩的宗教觀。
據說,《封神榜》的作者在寫這本書時有一個初衷,那就是要與《水滸傳》、《西遊記》形成鼎足之勢。於是,《水滸傳》、《西遊記》中的託塔天王、哪吒等等,都成了道家的神仙。
尤其是《封神榜》把菩薩稱作「大士」,則是贊同了宋徽宗的「革佛詔」。
中國的神仙體系十分混亂,尤其是《西遊記》、《封神榜》的出現,更是讓我等不太十分關注佛、道神仙的人經常一頭霧水。本回答就書論書,不到之處,敬請方家教正。